年终总结(总吐槽)
几个月前,刚来北大时,老豆说“老刘,我觉得你是个比较心比较重的人。”当时我站在图书馆前,边打电话边踩路沿突起的窄砖玩维持平衡的游戏,听到这话,从砖上跌落下来。
我想她大概在用语上很是刻意仁慈了一番,她或许是想说“我觉得你是个嫉妒心很重的人。”
我想过自己不够宽容、不够体谅、总爱责善,或者狭隘地求一个高纯度的付出-回报比。唯独没有想过,我竟是擅于嫉妒的。
老豆的话像根刺一样扎在我心上,好久没缓过神。因为北大,确实是把我对于优越感的耐受力和敏感值提升了一个八度。而我,确确实实,也因为这份低气压过得有点喘,我在电话里和老豆抱怨“人人都说自己是学渣,却都在努力做学霸,都展露着大笑脸打算期末兵戎相见。这就跟囚徒困境一样。”
老豆早就远离这样的“打打杀杀”,我想准是我的抱怨透出来的戾气吓到了她,因为确实我这话怎么听都是酸,称不上“嫉妒”的话,于是她用了“比较心”这个稍减刻薄的词。
而在她噎我这一下子之前,我一直以为我仅仅是保留着所谓上进心的习惯罢了。据说那是一种 “优良品质”,对于一个从小做惯了 “别人家的孩子”的人来说,那更是一种从生下来就洗不掉的特质。
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上进的逻辑变成这样:上进,就是要让自己变得优秀,优秀是靠比较产生的,于是上进的自我追求就变成了避免“自己被别人赶超”的自尊心。
这自尊心曾经给玩了一整个高一的我努力逆袭高考的动力,给了我大学期末拿第一的动力,给了我工作后努力不输给师傅的动力。直到现在,我似乎遇到一个,过不大去了的坎儿。
坎儿太深,而我也终于觉得太累。一个忙碌的学期即将收尾,我人生中第一次,不再向往曾经非得不可的优越感,而代之以沉沉的疲倦和压抑。
“生活不是赢家就是输家,你敢输掉吗?”,担心自己差担心自己垫底担心自己被别人笑话担心自己花了20多年来证明自己其实根本配不上北大。这种潜伏在心底的隐忧和抑郁时不时跳出来躁动一把,把你的安稳日子搅得一团糟,刚刚还在和朋友谈天说地,下一秒就打个冷颤,我是不是该去学习?
于是日子在没有老朋友在身旁给你掌灯的时候就格外地莽撞和难挨。好几个晚上,我梦到自己站在湍急的水流里找不到一条船,也望不到一个人,我左顾右盼我心急如焚,周遭的水越流越快,我快要淹死在激荡的水花里。然后在深夜吓出一身冷汗,一个人对着天花板长长地吁气。
这样有压迫感的梦境大概都是因那种隐微的压抑意识折射出来的。这半年我做的梦比往常任何时候都多,我的觉也睡得比往常任何时候都不踏实,我的日子过的,也比往常任何时候,都殚精竭虑而一无所获。我骑着自行车走着就刹那间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我在图书馆坐着看着并无兴趣的书就忍不住问这样坐到什么时候去,我回到宿舍,常常是空无一人,我也会像漩儿一样,重重地舒口气。我似乎,比以往更累却更不自由。
再比如, 我对亚里士多德的兴趣并不多过卢梭霍布斯,但是跟着一位师兄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每个周六伟利楼202的下午都过得安静开心,那种滋味像极了多年以前,坐在老家小院儿的一弯夕照里,看一本黄皮的印着撒切尔小时候照片的《世界伟人的儿童时代》,日子和书一样没尽头,不能更踏实美满了。我因此格外中意202的某一个座位,从那个座位望过去,窗外一棵茂盛的树的伞冠正好被下午的太阳投在窗玻璃上,一片碎碎的金黄色。
于是某一天我想了很久我为什么珍惜伟利楼的时光,答案是因为伟利楼不需要我交出一篇读书报告或者期末论文。
出于这样的初衷,我想就组建一个自由的读书会吧,毕竟一个人读书实在是太悲苦,某位老师曾摇头晃脑地说“在古希腊读书就不能是一个人的事”整节课没抬头的我噌一下看向他。水鸟人少,但是成了自《尼马》停了后我唯一平静开心的读书时段(虽然,现在显然变成扯淡会)。期末临近,一个接一个的人说,作业好多不读了吧。我嘴上说你忙你的,大多数时候心里就猛地黯淡下去,产生唯一有的一点好时光也要消失的恐惧感。我想要是有一天我不得不一个人读政治哲学,我大概会放弃它转去做孤独的量化跑寂寞的数据吧。所以我觉得我读不了博,我没有能力像很多人那样一个人奋战在政治哲学里还乐在其中,政治哲学和文学太不同了,我只会陷在智慧的汪洋大海里却一瓢水都取不到。所以,我常常怀念考研的时候,不仅因着考研时候心无旁骛的踏实,还因那时候和漩儿走在路上聊政治学哲学的短暂却有分量的时光,那时候我根本就还什么都不懂,而且,我现在也根本没比那时候多懂一些。
扯远了。我只是想说,不知不觉间,我养成一个坏习惯:凡是有作业要做的读书任务,我无一例外地读的不畅快。
回到正题。
记得某一扯淡的社会学理论说,在一个个体被置于一个新的集体时,他会调动各方面的评价机制去评估自己在集体金字塔中所处的位置,当评估结果和心理满足水平相一致,他才能自由自如地舒展自我。
我觉得把这种社会心理揭示出来的那个社会学家实在应该被拉出去杀头,他竟然告诉我,这种失重失衡是自然调适、是常态。
为什么我不可以不用环顾我在金字塔的哪一层?以及谁跟你说,一个集体就一定是一个金字塔?它为什么不可以是个大扁圆,大三角,或者,一群散点?
我纠结的这个问题,一经细想,似乎牵涉到太多问题:自我认知的测度、自尊心这心理机制中在场的他者的比重、精英主义下的凡人、能力是否真的导致正当的价值判别……
复杂混乱没有头绪,总之是认不清自己的分量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全感。好像习惯了优越感的人,一旦失去这份因优越地位带来的自信,就没有办法跟别人好好相处。也就是说,当你身处高地,你可以做到谦虚随和,当你不在那里时,你便分不清谦虚和自卑的差别。
但是反正,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2014年的下半年,在北大,这座名校一贯的精英主义氛围和我的习以为常的“上进心”合二为一了,因此,我过得疲惫和空虚,力不从心。
其实, 粗线条地勾勒,这是一个害怕失败并以害怕为借口逃避努力的,彻头彻尾的loser的形象。
写到这里,竟然觉得这个loser形象特别特别的后现代。就像《感觉的逻辑》里的那种。
不过,正如书里说,后现代是有力量的,就像现在这个loser在论文的海洋里不开心地拖延着,三天后发现自己的拖延,本质其实是害怕发现自己能力如此令人沮丧。想不拖延就得找点力气,于是loser认认真真写总结想得到一个安定人心的结果。
我总得弄清楚,打碎对优越的向往,我还剩什么去抓住以及凭借什么生出力气去伸手。除去优越感,我该和能拿什么来安顿自己?
正能量:
唯一的办法是,慢慢丢掉毫无价值的焦躁和压力,拾回对读书本身的爱,并借这份爱把作业带来的心理压力减轻到它自然应有的量,慢慢让老豆说的令人犯恶心的“比较心"消退,还原似乎曾经拥有过的那种带有”无所谓“格调的自由。
大概凭借此,我能获得安稳的人生。
祝愿我这几项工作在2015开展顺利。
然后不忘初心地顺利成为一个有质量的快乐的逗比。
over。
我想她大概在用语上很是刻意仁慈了一番,她或许是想说“我觉得你是个嫉妒心很重的人。”
我想过自己不够宽容、不够体谅、总爱责善,或者狭隘地求一个高纯度的付出-回报比。唯独没有想过,我竟是擅于嫉妒的。
老豆的话像根刺一样扎在我心上,好久没缓过神。因为北大,确实是把我对于优越感的耐受力和敏感值提升了一个八度。而我,确确实实,也因为这份低气压过得有点喘,我在电话里和老豆抱怨“人人都说自己是学渣,却都在努力做学霸,都展露着大笑脸打算期末兵戎相见。这就跟囚徒困境一样。”
老豆早就远离这样的“打打杀杀”,我想准是我的抱怨透出来的戾气吓到了她,因为确实我这话怎么听都是酸,称不上“嫉妒”的话,于是她用了“比较心”这个稍减刻薄的词。
而在她噎我这一下子之前,我一直以为我仅仅是保留着所谓上进心的习惯罢了。据说那是一种 “优良品质”,对于一个从小做惯了 “别人家的孩子”的人来说,那更是一种从生下来就洗不掉的特质。
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上进的逻辑变成这样:上进,就是要让自己变得优秀,优秀是靠比较产生的,于是上进的自我追求就变成了避免“自己被别人赶超”的自尊心。
这自尊心曾经给玩了一整个高一的我努力逆袭高考的动力,给了我大学期末拿第一的动力,给了我工作后努力不输给师傅的动力。直到现在,我似乎遇到一个,过不大去了的坎儿。
坎儿太深,而我也终于觉得太累。一个忙碌的学期即将收尾,我人生中第一次,不再向往曾经非得不可的优越感,而代之以沉沉的疲倦和压抑。
“生活不是赢家就是输家,你敢输掉吗?”,担心自己差担心自己垫底担心自己被别人笑话担心自己花了20多年来证明自己其实根本配不上北大。这种潜伏在心底的隐忧和抑郁时不时跳出来躁动一把,把你的安稳日子搅得一团糟,刚刚还在和朋友谈天说地,下一秒就打个冷颤,我是不是该去学习?
于是日子在没有老朋友在身旁给你掌灯的时候就格外地莽撞和难挨。好几个晚上,我梦到自己站在湍急的水流里找不到一条船,也望不到一个人,我左顾右盼我心急如焚,周遭的水越流越快,我快要淹死在激荡的水花里。然后在深夜吓出一身冷汗,一个人对着天花板长长地吁气。
这样有压迫感的梦境大概都是因那种隐微的压抑意识折射出来的。这半年我做的梦比往常任何时候都多,我的觉也睡得比往常任何时候都不踏实,我的日子过的,也比往常任何时候,都殚精竭虑而一无所获。我骑着自行车走着就刹那间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我在图书馆坐着看着并无兴趣的书就忍不住问这样坐到什么时候去,我回到宿舍,常常是空无一人,我也会像漩儿一样,重重地舒口气。我似乎,比以往更累却更不自由。
再比如, 我对亚里士多德的兴趣并不多过卢梭霍布斯,但是跟着一位师兄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每个周六伟利楼202的下午都过得安静开心,那种滋味像极了多年以前,坐在老家小院儿的一弯夕照里,看一本黄皮的印着撒切尔小时候照片的《世界伟人的儿童时代》,日子和书一样没尽头,不能更踏实美满了。我因此格外中意202的某一个座位,从那个座位望过去,窗外一棵茂盛的树的伞冠正好被下午的太阳投在窗玻璃上,一片碎碎的金黄色。
于是某一天我想了很久我为什么珍惜伟利楼的时光,答案是因为伟利楼不需要我交出一篇读书报告或者期末论文。
出于这样的初衷,我想就组建一个自由的读书会吧,毕竟一个人读书实在是太悲苦,某位老师曾摇头晃脑地说“在古希腊读书就不能是一个人的事”整节课没抬头的我噌一下看向他。水鸟人少,但是成了自《尼马》停了后我唯一平静开心的读书时段(虽然,现在显然变成扯淡会)。期末临近,一个接一个的人说,作业好多不读了吧。我嘴上说你忙你的,大多数时候心里就猛地黯淡下去,产生唯一有的一点好时光也要消失的恐惧感。我想要是有一天我不得不一个人读政治哲学,我大概会放弃它转去做孤独的量化跑寂寞的数据吧。所以我觉得我读不了博,我没有能力像很多人那样一个人奋战在政治哲学里还乐在其中,政治哲学和文学太不同了,我只会陷在智慧的汪洋大海里却一瓢水都取不到。所以,我常常怀念考研的时候,不仅因着考研时候心无旁骛的踏实,还因那时候和漩儿走在路上聊政治学哲学的短暂却有分量的时光,那时候我根本就还什么都不懂,而且,我现在也根本没比那时候多懂一些。
扯远了。我只是想说,不知不觉间,我养成一个坏习惯:凡是有作业要做的读书任务,我无一例外地读的不畅快。
回到正题。
记得某一扯淡的社会学理论说,在一个个体被置于一个新的集体时,他会调动各方面的评价机制去评估自己在集体金字塔中所处的位置,当评估结果和心理满足水平相一致,他才能自由自如地舒展自我。
我觉得把这种社会心理揭示出来的那个社会学家实在应该被拉出去杀头,他竟然告诉我,这种失重失衡是自然调适、是常态。
为什么我不可以不用环顾我在金字塔的哪一层?以及谁跟你说,一个集体就一定是一个金字塔?它为什么不可以是个大扁圆,大三角,或者,一群散点?
我纠结的这个问题,一经细想,似乎牵涉到太多问题:自我认知的测度、自尊心这心理机制中在场的他者的比重、精英主义下的凡人、能力是否真的导致正当的价值判别……
复杂混乱没有头绪,总之是认不清自己的分量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全感。好像习惯了优越感的人,一旦失去这份因优越地位带来的自信,就没有办法跟别人好好相处。也就是说,当你身处高地,你可以做到谦虚随和,当你不在那里时,你便分不清谦虚和自卑的差别。
但是反正,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2014年的下半年,在北大,这座名校一贯的精英主义氛围和我的习以为常的“上进心”合二为一了,因此,我过得疲惫和空虚,力不从心。
其实, 粗线条地勾勒,这是一个害怕失败并以害怕为借口逃避努力的,彻头彻尾的loser的形象。
写到这里,竟然觉得这个loser形象特别特别的后现代。就像《感觉的逻辑》里的那种。
不过,正如书里说,后现代是有力量的,就像现在这个loser在论文的海洋里不开心地拖延着,三天后发现自己的拖延,本质其实是害怕发现自己能力如此令人沮丧。想不拖延就得找点力气,于是loser认认真真写总结想得到一个安定人心的结果。
我总得弄清楚,打碎对优越的向往,我还剩什么去抓住以及凭借什么生出力气去伸手。除去优越感,我该和能拿什么来安顿自己?
正能量:
唯一的办法是,慢慢丢掉毫无价值的焦躁和压力,拾回对读书本身的爱,并借这份爱把作业带来的心理压力减轻到它自然应有的量,慢慢让老豆说的令人犯恶心的“比较心"消退,还原似乎曾经拥有过的那种带有”无所谓“格调的自由。
大概凭借此,我能获得安稳的人生。
祝愿我这几项工作在2015开展顺利。
然后不忘初心地顺利成为一个有质量的快乐的逗比。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