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众病之王:癌症传
第一部分:黑色体液,淤积不化
* 引起昏睡病的布氏锥体虫(trypanosoma brucei)
* 芥子气:
一种特别的毒气是一类无色的高热液体,由硫二甘醇溶剂(一种染料中介物)和沸腾盐酸的反应制得。这种气体的味道机器独特,据说让人闻起来像芥末、烧焦的大蒜或过火后的山葵地。这就是后来众所周知的芥子气。氮芥所造成的急性短期伤害包括呼吸困难、皮肤灼伤、水疱、失明,实在是太可怕了,以至于人们都忽视了它的长期影响。
* 巴里事件:
一队纳粹德国空军飞临驻扎在意大利南部巴里市外海港的美国舰队上空,投下了一连串炸弹。船只立即起火。甚至连美国水兵都不知情的是,舰队中的约翰·哈维号(John Harvey)舰船上竟装载了70吨的芥子气以备不时之需。当哈维号爆炸时,船上的毒气也随之爆炸,相当于盟军自己轰炸了自己。
德国的突袭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战果骇人。巴里周边的渔夫和居民开始抱怨空气中有刺鼻的烧焦大蒜味和山葵味。满身污秽、浸透油污的年轻美国水兵,被人在附近的海面打捞救起,他们浑身剧痛、肿胀的双眼紧紧闭合。救援人员给他们灌以茶水、用毛毯他们紧紧包住。而这样做只能让毒气更一步深入身体。在617名获救者中,有83名在第一周死亡。毒气迅速在巴里海港扩散,留下了一道毁灭的弧线。在接下来几个月内,有近千名男女死于并发症。媒体称此次事件为“巴里事件”,同盟国在政治上倍感尴尬。
* 癌症研究基金的建立,吉米男孩的宣传,让癌症走向公众的视线:
如果叶酸拮抗物是法伯在肿瘤学上的第一个发现,那么这项“关键事实”便是他的第二个发现。这使他的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其程度远远超过了从病理学家到白血病医生的转变。这第二个转变——从临床医生转变为癌症研究的倡导者,也反映了癌症本身的转变:癌症从地下暗室浮现到公众的聚光灯下,正是本书的核心所在。
第二部分:缺乏耐心的战争
* 或许,只有一个原罪——缺乏耐心。/ 因为缺乏耐心,我们被逐出了天堂;/因为缺乏耐心,我们再也不能回去。——Franz Kafka弗兰兹·卡夫卡
* 纸上推销术:Salesmanship in print 当时的新型广告策略
拉斯克强调:一个成功的广告,不能仅仅靠音乐和图像的堆砌去吸引顾客购买商品;相反,一个杰出的广告文案,应该告诉消费者为什么购买这款产品。广告,仅仅是一个信息和购买理由的载体,若要公众去领会它的影响力,必须精化信息,回归到它最精华和基本的形式。拉斯克的每一款广受关注的广告,都突出了这一策略。广告是信息的润滑剂,将信息精化为基本图示,这一思想也给癌症宣传带来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 随机实验的产生:
应该怎样客观地检验新药的功效?在英国的医学研究会(Medical Research Council),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令医生们怀恨不止的问题。40年代早期,一种新抗菌药物(链霉素)的发现,引起了一阵关于(肺结核能够被治愈“的乐观风潮。
应该怎样进行它在人体内对于结核病的功效这个实验呢?Bradford Hill这位曾患过结核病的英国统计学家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解决方案。Hill一开始就明白,任何人操作实验都会带有偏见。每次生物实验都需要一个”对照组“,也就是未被治疗的个体组,用来判断治疗是否有效。但是,如果让医生自己选,他们会不可避免地(及时也许是不由自主的)选择某类病人,然后再用主观的标准评价药物在有些有高度倾向性的人群中的效果,因而造成构筑在偏好上的偏见。
Hill提出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是,随机派分病人接受链霉素治疗或服用安慰剂。通过随机选择病人消除分配病人时医生的偏好,加强中立性,从而严格检测假说是否正确。
实验成果了,Hill的首创被奉为经典。
* 绒毛抗性腺激素水平(hcg)
绒毛癌细胞分泌的一种标记物——一种叫”绒毛促性激素“的激素,这种蛋白质能在血液中被极其精准地测量出来。在李敏求实验之初,他决定要用这种激素水平来跟踪癌症是否对氨甲喋呤有反应。正如它的名字一样,绒毛促性腺激素水平(hcg)将成为癌症的代表,成为癌症在血液中的指纹。
* 治疗癌症的新思路:
李敏求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深刻单基础的肿瘤学原理——癌症治疗必须在每一种可见迹象都消失后,仍然继续保持系统的治疗。hcg水平——绒毛癌粉笔的激素,才是它真正的指纹、真正的标记。此后几十年,越来越多的试验验证了这个原理。但是在1960年,肿瘤学界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这项提案。直到几年之后,人们发现李敏求用增加化疗次数治愈的病人再也没有复发,这才真惊了之前草率开除它的委员会。李敏求以自己的职业为代价,催生了第一例成人被化学疗法治愈的案例。
* 小鼠与人 模型是帮你看清真理的谎言。——Howard Skipper霍华德·斯凯伯
* Skipper 提供了解决实验对象不足的问题,用小鼠建立白血病模型进行试验:
来自阿拉巴马州的科学家霍华德·斯凯伯为人温文尔雅,有学者风度,喜欢自称”小鼠医生“。如果白血病是癌症的一种模型(模式)的话,那么斯凯伯曾经通过在动物体内人为诱导白血病来研究这种疾病,实际上就是为一种模型建立一种模型。斯凯伯使用了一种叫做”L-1210“的小鼠细胞系,一种能够在培养皿上生长的淋巴白血病。实验小鼠注射了这些细胞,就会得白血病。这一过程被称为移植”移植(engraftment),因为这类似于把某只动物的一块正常组织(移植物)移植到另一只动物身上。
斯凯伯喜欢把癌症想成一种抽象的数学实体,而不是一种疾病。在被植入了L-1210细胞的小鼠体内,细胞分裂得非常快,往往是一天两次,这对癌细胞而言也是惊人的速度。
* 化疗的实验发现:
一、斯凯伯发现,无论癌细胞总数是多少,在任何情况下,化疗总是杀死固定百分比的细胞。对于每一种药来说,这个百分比都是一成不变的数字。
二、斯凯伯发现,只要向组合里添加新药物,往往就能得到杀灭癌细胞的协同效果。由于不同药物会导致不同的抗性机制,因而在癌细胞内产生不同的毒性,共同用药能明显降低抗性发生几率,从而增加细胞杀死率。因此,两种药比一种药好,而三种药比两种要好。通过多种药物组合,迅速连续的化疗,斯凯伯在他的老鼠模型中,成功地治愈了白血病。
* VAMP疗法的诞生
弗雷瑞克和弗雷现在已经准备好要凭直觉做出关键性的一跃,跳进深渊。下一个要尝试的方法,是所有四中药物的组合——长春新碱、氨甲喋呤、6-巯基嘌呤和强的松。这种疗法取自4种药物的首字母
* 霍奇金病
如果说法伯的白血病占据了液态癌症和固态癌症之间的模糊边界,那么霍奇金病久占据了另一个古怪的边界,它介于局部癌症和系统性癌症之间的疾病
* 引起肿瘤的病毒
劳斯发现在动物身体中负责携带癌症的载体,并不是一个细胞,也不是环境致癌物,而是一些潜伏在细胞内的小颗粒。这些颗粒十分微笑,能够轻易通过大多数滤网,在动物体内持续的产生癌症。唯一具有这些性质的生物颗粒,就是病毒。之后他的这种病毒被命名为劳斯肉瘤病毒(Rous sarcoma Virus) ,简称RSV。
1935年劳斯的同事Richard Schope 提出了一种乳头瘤病毒,能在白尾灰兔中引发疣状肿瘤。
* 宗教活动和教派活动往往基于4个元素:一位先知、一个预言、一部经书和一个启示
* 人们恐惧的根源:
一种疾病如此强力地潜入一个时代的想象力,往往是因为它触动了那种想象力中潜在的焦虑。20世纪80年代,AIDS如此大规模地出现,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这是一个被性和自由困扰的时代;在西方国家原本就为全球注意和社会接触传染忧心忡忡之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一时间又掀起了对于全球扩散传播的恐慌。每一个时代都将疾病投射在自己的想象中。社会就像身心枯竭的危重病人一样,把医学的苦难匹配给心理的危机;当一种疾病触碰到这样一个内部和弦时,往往是因为这种共鸣早就在震颤了。
* 引起昏睡病的布氏锥体虫(trypanosoma brucei)
* 芥子气:
一种特别的毒气是一类无色的高热液体,由硫二甘醇溶剂(一种染料中介物)和沸腾盐酸的反应制得。这种气体的味道机器独特,据说让人闻起来像芥末、烧焦的大蒜或过火后的山葵地。这就是后来众所周知的芥子气。氮芥所造成的急性短期伤害包括呼吸困难、皮肤灼伤、水疱、失明,实在是太可怕了,以至于人们都忽视了它的长期影响。
* 巴里事件:
一队纳粹德国空军飞临驻扎在意大利南部巴里市外海港的美国舰队上空,投下了一连串炸弹。船只立即起火。甚至连美国水兵都不知情的是,舰队中的约翰·哈维号(John Harvey)舰船上竟装载了70吨的芥子气以备不时之需。当哈维号爆炸时,船上的毒气也随之爆炸,相当于盟军自己轰炸了自己。
德国的突袭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战果骇人。巴里周边的渔夫和居民开始抱怨空气中有刺鼻的烧焦大蒜味和山葵味。满身污秽、浸透油污的年轻美国水兵,被人在附近的海面打捞救起,他们浑身剧痛、肿胀的双眼紧紧闭合。救援人员给他们灌以茶水、用毛毯他们紧紧包住。而这样做只能让毒气更一步深入身体。在617名获救者中,有83名在第一周死亡。毒气迅速在巴里海港扩散,留下了一道毁灭的弧线。在接下来几个月内,有近千名男女死于并发症。媒体称此次事件为“巴里事件”,同盟国在政治上倍感尴尬。
* 癌症研究基金的建立,吉米男孩的宣传,让癌症走向公众的视线:
如果叶酸拮抗物是法伯在肿瘤学上的第一个发现,那么这项“关键事实”便是他的第二个发现。这使他的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其程度远远超过了从病理学家到白血病医生的转变。这第二个转变——从临床医生转变为癌症研究的倡导者,也反映了癌症本身的转变:癌症从地下暗室浮现到公众的聚光灯下,正是本书的核心所在。
第二部分:缺乏耐心的战争
* 或许,只有一个原罪——缺乏耐心。/ 因为缺乏耐心,我们被逐出了天堂;/因为缺乏耐心,我们再也不能回去。——Franz Kafka弗兰兹·卡夫卡
* 纸上推销术:Salesmanship in print 当时的新型广告策略
拉斯克强调:一个成功的广告,不能仅仅靠音乐和图像的堆砌去吸引顾客购买商品;相反,一个杰出的广告文案,应该告诉消费者为什么购买这款产品。广告,仅仅是一个信息和购买理由的载体,若要公众去领会它的影响力,必须精化信息,回归到它最精华和基本的形式。拉斯克的每一款广受关注的广告,都突出了这一策略。广告是信息的润滑剂,将信息精化为基本图示,这一思想也给癌症宣传带来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 随机实验的产生:
应该怎样客观地检验新药的功效?在英国的医学研究会(Medical Research Council),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令医生们怀恨不止的问题。40年代早期,一种新抗菌药物(链霉素)的发现,引起了一阵关于(肺结核能够被治愈“的乐观风潮。
应该怎样进行它在人体内对于结核病的功效这个实验呢?Bradford Hill这位曾患过结核病的英国统计学家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解决方案。Hill一开始就明白,任何人操作实验都会带有偏见。每次生物实验都需要一个”对照组“,也就是未被治疗的个体组,用来判断治疗是否有效。但是,如果让医生自己选,他们会不可避免地(及时也许是不由自主的)选择某类病人,然后再用主观的标准评价药物在有些有高度倾向性的人群中的效果,因而造成构筑在偏好上的偏见。
Hill提出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是,随机派分病人接受链霉素治疗或服用安慰剂。通过随机选择病人消除分配病人时医生的偏好,加强中立性,从而严格检测假说是否正确。
实验成果了,Hill的首创被奉为经典。
* 绒毛抗性腺激素水平(hcg)
绒毛癌细胞分泌的一种标记物——一种叫”绒毛促性激素“的激素,这种蛋白质能在血液中被极其精准地测量出来。在李敏求实验之初,他决定要用这种激素水平来跟踪癌症是否对氨甲喋呤有反应。正如它的名字一样,绒毛促性腺激素水平(hcg)将成为癌症的代表,成为癌症在血液中的指纹。
* 治疗癌症的新思路:
李敏求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深刻单基础的肿瘤学原理——癌症治疗必须在每一种可见迹象都消失后,仍然继续保持系统的治疗。hcg水平——绒毛癌粉笔的激素,才是它真正的指纹、真正的标记。此后几十年,越来越多的试验验证了这个原理。但是在1960年,肿瘤学界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这项提案。直到几年之后,人们发现李敏求用增加化疗次数治愈的病人再也没有复发,这才真惊了之前草率开除它的委员会。李敏求以自己的职业为代价,催生了第一例成人被化学疗法治愈的案例。
* 小鼠与人 模型是帮你看清真理的谎言。——Howard Skipper霍华德·斯凯伯
* Skipper 提供了解决实验对象不足的问题,用小鼠建立白血病模型进行试验:
来自阿拉巴马州的科学家霍华德·斯凯伯为人温文尔雅,有学者风度,喜欢自称”小鼠医生“。如果白血病是癌症的一种模型(模式)的话,那么斯凯伯曾经通过在动物体内人为诱导白血病来研究这种疾病,实际上就是为一种模型建立一种模型。斯凯伯使用了一种叫做”L-1210“的小鼠细胞系,一种能够在培养皿上生长的淋巴白血病。实验小鼠注射了这些细胞,就会得白血病。这一过程被称为移植”移植(engraftment),因为这类似于把某只动物的一块正常组织(移植物)移植到另一只动物身上。
斯凯伯喜欢把癌症想成一种抽象的数学实体,而不是一种疾病。在被植入了L-1210细胞的小鼠体内,细胞分裂得非常快,往往是一天两次,这对癌细胞而言也是惊人的速度。
* 化疗的实验发现:
一、斯凯伯发现,无论癌细胞总数是多少,在任何情况下,化疗总是杀死固定百分比的细胞。对于每一种药来说,这个百分比都是一成不变的数字。
二、斯凯伯发现,只要向组合里添加新药物,往往就能得到杀灭癌细胞的协同效果。由于不同药物会导致不同的抗性机制,因而在癌细胞内产生不同的毒性,共同用药能明显降低抗性发生几率,从而增加细胞杀死率。因此,两种药比一种药好,而三种药比两种要好。通过多种药物组合,迅速连续的化疗,斯凯伯在他的老鼠模型中,成功地治愈了白血病。
* VAMP疗法的诞生
弗雷瑞克和弗雷现在已经准备好要凭直觉做出关键性的一跃,跳进深渊。下一个要尝试的方法,是所有四中药物的组合——长春新碱、氨甲喋呤、6-巯基嘌呤和强的松。这种疗法取自4种药物的首字母
* 霍奇金病
如果说法伯的白血病占据了液态癌症和固态癌症之间的模糊边界,那么霍奇金病久占据了另一个古怪的边界,它介于局部癌症和系统性癌症之间的疾病
* 引起肿瘤的病毒
劳斯发现在动物身体中负责携带癌症的载体,并不是一个细胞,也不是环境致癌物,而是一些潜伏在细胞内的小颗粒。这些颗粒十分微笑,能够轻易通过大多数滤网,在动物体内持续的产生癌症。唯一具有这些性质的生物颗粒,就是病毒。之后他的这种病毒被命名为劳斯肉瘤病毒(Rous sarcoma Virus) ,简称RSV。
1935年劳斯的同事Richard Schope 提出了一种乳头瘤病毒,能在白尾灰兔中引发疣状肿瘤。
* 宗教活动和教派活动往往基于4个元素:一位先知、一个预言、一部经书和一个启示
* 人们恐惧的根源:
一种疾病如此强力地潜入一个时代的想象力,往往是因为它触动了那种想象力中潜在的焦虑。20世纪80年代,AIDS如此大规模地出现,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这是一个被性和自由困扰的时代;在西方国家原本就为全球注意和社会接触传染忧心忡忡之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一时间又掀起了对于全球扩散传播的恐慌。每一个时代都将疾病投射在自己的想象中。社会就像身心枯竭的危重病人一样,把医学的苦难匹配给心理的危机;当一种疾病触碰到这样一个内部和弦时,往往是因为这种共鸣早就在震颤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