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困难,是找帮助过你的人还是你帮助过的人求助
很多人读过这样一则故事:二战时,纳粹迫害犹太人,一个犹太商人家族商量向非犹太人寻求帮助,兄弟二人意见不一。弟弟主张向父亲资助发家的某银行家求助,银行家曾多次宣称该犹太家族是他的恩人,有机会一定要报答;哥哥则认为应求助于在生意上帮助自己家族起步的一位木材商。意见无法统一,兄弟分头行动,从此失去联系。多年后,由木材商冒死相助逃到日本的哥哥回国寻找弟弟,弟弟全家已死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哥哥从纳粹档案中找到了举报弟弟藏匿处的电话记录,打电话的人,正是那位银行家。读这则故事时我们会唏嘘不已,一边站在道德的高度上指责那位银行家忘恩负义,一边纳闷为什么得到帮助的人不思报答,而施加帮助的人却能一帮再帮?精神分析为我们解释了原因。
精神分析指出我们投注于某一客体的内驱力越大,此客体对我们言就越重要。也就是说在心理学意义上一个人对某件事物或个人投入的心理能量越大,这件事物或个人对他而言就越重要,反之亦然。如在上例中,施加帮助的人便比得到帮助的人投注于对方的心理能量大。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很常见:一位姑娘明明知道对方不爱自己,不但不放手反而投入更多精力与感情;等车时,如果等十分钟不见车来很可能会选择其他出行方式,而如果等半小时依然不见车来却大有可能继续等下去;做生意、买股票投入的资金越多越难以撤出;一项任务难度越大所花费时间越长越难以放弃;等等。
而从相反的角度来看,也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即别人投注于我们身上的内驱力越大,越会激发出我们很强烈的被需要感。如母亲满足孩子的本能需求,孩子则对母亲的全身心依赖,认为母亲是全能的,这种高度投注同时会让母亲产生很强烈的全能感,这便是我们所说的“为母则强”。而在另一个故事中,一位男性苦恼于自己不爱他的恋人,无法与她进行精神层面的交流,却不舍得与她分手,原因是对方十分依赖自己,使他产生了满满的作为男人的自豪感,完全满足了他的大男子主义心理。
从以上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想和一个人加深情感的联系,坦然地接受他的帮助同时在他有需要时帮助他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精神分析指出我们投注于某一客体的内驱力越大,此客体对我们言就越重要。也就是说在心理学意义上一个人对某件事物或个人投入的心理能量越大,这件事物或个人对他而言就越重要,反之亦然。如在上例中,施加帮助的人便比得到帮助的人投注于对方的心理能量大。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很常见:一位姑娘明明知道对方不爱自己,不但不放手反而投入更多精力与感情;等车时,如果等十分钟不见车来很可能会选择其他出行方式,而如果等半小时依然不见车来却大有可能继续等下去;做生意、买股票投入的资金越多越难以撤出;一项任务难度越大所花费时间越长越难以放弃;等等。
而从相反的角度来看,也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即别人投注于我们身上的内驱力越大,越会激发出我们很强烈的被需要感。如母亲满足孩子的本能需求,孩子则对母亲的全身心依赖,认为母亲是全能的,这种高度投注同时会让母亲产生很强烈的全能感,这便是我们所说的“为母则强”。而在另一个故事中,一位男性苦恼于自己不爱他的恋人,无法与她进行精神层面的交流,却不舍得与她分手,原因是对方十分依赖自己,使他产生了满满的作为男人的自豪感,完全满足了他的大男子主义心理。
从以上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想和一个人加深情感的联系,坦然地接受他的帮助同时在他有需要时帮助他不失为一个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