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焦虑》笔记
身份——指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即地位。
——狭义上指个人在团体中法定或职业的地位。而广义上,指个人在他人眼中的价值和重要性。
身份的焦虑
——身份的焦虑是一种担忧。担忧我们处在无法与社会设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的危险中,从而被夺去尊严和尊重,这种担忧的破坏力足以摧毁我们生活的松紧度;以及担忧我们当下所处的社会等级过于平庸,或者会堕至更低的等级。
书中提出身份焦虑的起因有:渴求身份、势利倾向、过度渴望、精英崇拜和制约因素五种,并提出了极具人文气质的解决方式,即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和波西米亚。
“渴求身份”这节里,作者的观点:人追求显耀的身份,是因为显耀的身份为我们赢得“爱”。金钱、名声和影响只能视为“爱”的表征。
——每一个成年人的生活可以说包含着两个关于爱的故事。第一个就是追求性爱的故事;第二个就是追求来自世界之爱的故事。
论及爱之缺乏如何影响我们,作者言:他人对我们的关注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原因便在于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认同完全受制于周围人对我们的评价。……没有他人之爱,人类将失去自信;没有他人之爱,我们将难以按自己的秉性办事。
“势利倾向”这节里,作者言:一旦成年了,就意味着我们得在这满是势利鬼和冰冷面孔的世间争取一个位置,这些人的影响是使我们产生身份焦虑的关键所在。
“深藏在我们内心的害怕其实才是势利产生的惟一根源,看清了这一点,我们也就能对势利有清楚的认识。对那些对自己的地位非常有把握的人来说,他们没有心思去把成心矮化他人当作某种消遣。傲慢的背后藏着的无非就是恐惧。由于总是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因此才要想方设法让别人觉得他不如自己。
“然而,单凭个体的力量很难挣脱势利的桎梏,因为势利的病征是群体性的。年轻一代开始也许会对势利反感,但这还不足以将人类从势利的桎梏中解救出来。因为这很可能使他们渴望博得那些轻看他们的上层阶级的好感,因而也变得势利起来(我们可以不喜欢某些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想讨得他们的欢心)。由此可见,杰出杰出的势利观念足以影响整个社会,使所有的人为了赢取别人的爱和认可而开始热衷于那些他们原本毫无兴趣的所谓追求。
“过度渴望”这节里,引出了詹姆斯的一个公式:自尊心=取得的成就/自我期望。足够大的成就和足够低的自我期望都能维护一个人的自尊心。因此,在一种泾渭分明的社会体制下,没有期望,也就没有了失望。对此,有豆友解读到:“然而,随着17世纪自由主义精神的风起云涌,以主张自我实现的美国梦为代表的机会平等思想逐渐兴起。不同社会阶层,由其是低社会阶层的人士开始有了期望,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就更是如此,大大小小的书店里充斥着鼓吹依靠自身努力实现成功的所谓“成功学”书籍。
此节里,还引了卢梭的对财富的阐释。卢梭认为,财富并不代表占有物的多少,而是拥有多少我们渴望得到的东西。……任何时候,不管我们占有的财物多么丰富,只要我们还在追求某种我们不可能得到的东西,我们就谈不上富有。……有两种途径可以使人变得富有:要么给他很多的钱,要么限制他的欲念。
“现代社会前所未有地提高了我们的收入,至少使我们看起来更为富有。实际上,现代社会给人们真实的感受却是使我们愈来愈感觉到贫穷。现代社会激发了人们无限的期望,在我们想要得到的和能够得到的东西之间、在我们实际的地位和我们理想的地位之间造成了永远无法填补的鸿沟。我们可能比原始社会里的野人更觉得一无所有。……我们永远都不能安于现状,永远都有尚未企及的梦想。
在解决篇里,作者提出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和波西米亚等几种解决身份的焦虑方式。
其中“理性的遁世态度”的解决方式比较有意思。
作者言:哲学家们长久以来坚持认为,如果我们对他人的观点进行仔细分析,我们就可能会立即发现一个令人沮丧不堪,同时又让人产生一种奇特的轻松感的事实: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事情上的观点充满了严重的混乱和错误。……“公众舆论是所有观点之中最糟糕的一种。”(尚福尔)
公众舆论的缺陷,究其原因,在于公众不愿意将自己的观点交由理性分析进行推敲,而是将自己的观点建立在直觉、感情和习俗之上。“我可以肯定地说,任何一种被普遍持有的观点,任何一种被普遍接受的思想,都将是极其愚蠢的,因为它曾经为大多数人所相信。”(尚福尔)“那些被奉承地称作大众常识的东西往往应该叫做大众愚昧,因为所谓的大众常识总是受简单化、非逻辑、偏见和肤浅的制约:最荒唐的习俗和最可笑的仪式在任何地方都用同一句话来解释:但一直就这样啊。”(尚福尔)
作者亦引用了哲学遁世主义代表人叔本华的一些观点:“一旦我们充分了解了他人思想的肤浅和空洞的本质、他人观点的狭隘性、他人感情的琐碎无聊、他人想法的荒谬乖张,以及他人错误的防不胜防,我们就会逐渐对他人大脑中进行的一切活动变得漠不关心。……然后我们就会明白任何一个过度重视他人观点的人给了他人过高的尊严。”
"如果一个音乐家已经知道,除了一两个人之外,所有的听众都是聋子,那么是否还会因这些听众发出的震耳欲聋的掌声而沾沾自喜呢?”
同时,作者提及了抱有此观点所存的缺点,人们会因为认识到了这点而变得没有朋友。“一旦我们下定决心只理会那些对我们做出评价时显得品行端正、纯洁善良、通情达理和实事求是的人,而这样的人把传统、自负和仪式完全等同于文雅社会的道具,因而对此好不关注;一旦我们下此决心(而且我们必须下此决心,否则我们就会变得愚蠢、软弱或恶毒卑劣),其结果就是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必须独自生活。”(尚福尔)叔本华认为对此无可厚非:“这个世界只允许我们在孤独与卑劣之间进行选择”。“任何一个稍有理智的人在与他人工作和生活一段时间后,都会自然而然地‘不愿和他人有频繁的交往,就像一个小学校长决不会愿意和周围的一群吵吵嚷嚷、喧闹不休的孩子搅和在一起一样’”。(作者言,这种观点反应了我们对所能够交往的对象的不满)。
哲学家们在他们各自独立的研究中提出,我们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良知,而不是遵循来自外部的赞扬或谴责。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在一个随机形成的人群中看起来是什么形象,而在于我们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形象。用叔本华的话说:只有击中目标的谴责才能使我们受到伤害。一个人如果真正知道他不应该受到某种谴责,那么他可以满怀把握地对此不屑一顾。
——狭义上指个人在团体中法定或职业的地位。而广义上,指个人在他人眼中的价值和重要性。
身份的焦虑
——身份的焦虑是一种担忧。担忧我们处在无法与社会设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的危险中,从而被夺去尊严和尊重,这种担忧的破坏力足以摧毁我们生活的松紧度;以及担忧我们当下所处的社会等级过于平庸,或者会堕至更低的等级。
书中提出身份焦虑的起因有:渴求身份、势利倾向、过度渴望、精英崇拜和制约因素五种,并提出了极具人文气质的解决方式,即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和波西米亚。
“渴求身份”这节里,作者的观点:人追求显耀的身份,是因为显耀的身份为我们赢得“爱”。金钱、名声和影响只能视为“爱”的表征。
——每一个成年人的生活可以说包含着两个关于爱的故事。第一个就是追求性爱的故事;第二个就是追求来自世界之爱的故事。
论及爱之缺乏如何影响我们,作者言:他人对我们的关注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原因便在于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认同完全受制于周围人对我们的评价。……没有他人之爱,人类将失去自信;没有他人之爱,我们将难以按自己的秉性办事。
“势利倾向”这节里,作者言:一旦成年了,就意味着我们得在这满是势利鬼和冰冷面孔的世间争取一个位置,这些人的影响是使我们产生身份焦虑的关键所在。
“深藏在我们内心的害怕其实才是势利产生的惟一根源,看清了这一点,我们也就能对势利有清楚的认识。对那些对自己的地位非常有把握的人来说,他们没有心思去把成心矮化他人当作某种消遣。傲慢的背后藏着的无非就是恐惧。由于总是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因此才要想方设法让别人觉得他不如自己。
“然而,单凭个体的力量很难挣脱势利的桎梏,因为势利的病征是群体性的。年轻一代开始也许会对势利反感,但这还不足以将人类从势利的桎梏中解救出来。因为这很可能使他们渴望博得那些轻看他们的上层阶级的好感,因而也变得势利起来(我们可以不喜欢某些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想讨得他们的欢心)。由此可见,杰出杰出的势利观念足以影响整个社会,使所有的人为了赢取别人的爱和认可而开始热衷于那些他们原本毫无兴趣的所谓追求。
“过度渴望”这节里,引出了詹姆斯的一个公式:自尊心=取得的成就/自我期望。足够大的成就和足够低的自我期望都能维护一个人的自尊心。因此,在一种泾渭分明的社会体制下,没有期望,也就没有了失望。对此,有豆友解读到:“然而,随着17世纪自由主义精神的风起云涌,以主张自我实现的美国梦为代表的机会平等思想逐渐兴起。不同社会阶层,由其是低社会阶层的人士开始有了期望,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就更是如此,大大小小的书店里充斥着鼓吹依靠自身努力实现成功的所谓“成功学”书籍。
此节里,还引了卢梭的对财富的阐释。卢梭认为,财富并不代表占有物的多少,而是拥有多少我们渴望得到的东西。……任何时候,不管我们占有的财物多么丰富,只要我们还在追求某种我们不可能得到的东西,我们就谈不上富有。……有两种途径可以使人变得富有:要么给他很多的钱,要么限制他的欲念。
“现代社会前所未有地提高了我们的收入,至少使我们看起来更为富有。实际上,现代社会给人们真实的感受却是使我们愈来愈感觉到贫穷。现代社会激发了人们无限的期望,在我们想要得到的和能够得到的东西之间、在我们实际的地位和我们理想的地位之间造成了永远无法填补的鸿沟。我们可能比原始社会里的野人更觉得一无所有。……我们永远都不能安于现状,永远都有尚未企及的梦想。
在解决篇里,作者提出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和波西米亚等几种解决身份的焦虑方式。
其中“理性的遁世态度”的解决方式比较有意思。
作者言:哲学家们长久以来坚持认为,如果我们对他人的观点进行仔细分析,我们就可能会立即发现一个令人沮丧不堪,同时又让人产生一种奇特的轻松感的事实: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事情上的观点充满了严重的混乱和错误。……“公众舆论是所有观点之中最糟糕的一种。”(尚福尔)
公众舆论的缺陷,究其原因,在于公众不愿意将自己的观点交由理性分析进行推敲,而是将自己的观点建立在直觉、感情和习俗之上。“我可以肯定地说,任何一种被普遍持有的观点,任何一种被普遍接受的思想,都将是极其愚蠢的,因为它曾经为大多数人所相信。”(尚福尔)“那些被奉承地称作大众常识的东西往往应该叫做大众愚昧,因为所谓的大众常识总是受简单化、非逻辑、偏见和肤浅的制约:最荒唐的习俗和最可笑的仪式在任何地方都用同一句话来解释:但一直就这样啊。”(尚福尔)
作者亦引用了哲学遁世主义代表人叔本华的一些观点:“一旦我们充分了解了他人思想的肤浅和空洞的本质、他人观点的狭隘性、他人感情的琐碎无聊、他人想法的荒谬乖张,以及他人错误的防不胜防,我们就会逐渐对他人大脑中进行的一切活动变得漠不关心。……然后我们就会明白任何一个过度重视他人观点的人给了他人过高的尊严。”
"如果一个音乐家已经知道,除了一两个人之外,所有的听众都是聋子,那么是否还会因这些听众发出的震耳欲聋的掌声而沾沾自喜呢?”
同时,作者提及了抱有此观点所存的缺点,人们会因为认识到了这点而变得没有朋友。“一旦我们下定决心只理会那些对我们做出评价时显得品行端正、纯洁善良、通情达理和实事求是的人,而这样的人把传统、自负和仪式完全等同于文雅社会的道具,因而对此好不关注;一旦我们下此决心(而且我们必须下此决心,否则我们就会变得愚蠢、软弱或恶毒卑劣),其结果就是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必须独自生活。”(尚福尔)叔本华认为对此无可厚非:“这个世界只允许我们在孤独与卑劣之间进行选择”。“任何一个稍有理智的人在与他人工作和生活一段时间后,都会自然而然地‘不愿和他人有频繁的交往,就像一个小学校长决不会愿意和周围的一群吵吵嚷嚷、喧闹不休的孩子搅和在一起一样’”。(作者言,这种观点反应了我们对所能够交往的对象的不满)。
哲学家们在他们各自独立的研究中提出,我们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良知,而不是遵循来自外部的赞扬或谴责。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在一个随机形成的人群中看起来是什么形象,而在于我们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形象。用叔本华的话说:只有击中目标的谴责才能使我们受到伤害。一个人如果真正知道他不应该受到某种谴责,那么他可以满怀把握地对此不屑一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