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雜述
![]() |
很多人對爵士的第一印像可能是“書包嘴”Louis Armstrong 或是上世紀三零年代老上海那種紙醉金迷。那的確是它最火的時光,被後人譽為“爵士的黃金時代”;但事實上爵士樂淵遠流長,流派眾多,從傳統樂器到現代電子都涵蓋在內。當你被標題騙去音樂廳時,可能會被各種奇怪的音階、樂器、氛圍所困惑:“這跟《花樣年華》的背景音樂怎麼不一樣?人家想聽那個啦!”先別著急,讓小編粗略地跟你分析一下,就可以更輕鬆的找到自己要的爵士樂啦~
一般人認為爵士樂源自於兩地方:藍調和福音。藍調是早期黑奴在農務之餘,因排解憂鬱和憤怒所寫成的。通常有十二小節,重復着A-A-B 的結構,在第三音和第七做降半處理。(這裡小編要釐清一個概念,很多人說那個降音是藍調音,其實都是整理出來的。早期黑人連五線譜都不會讀哪懂那麼多道道?主要是怎麼爽彈怎麼彈,然後才是推弦、滑銜、掃弦、揉弦和降音等小資情調修飾法)福音則是黑人們在教會時吟唱的音樂,類似于歐洲的唱詩班;然而與白人的唱詩班不同的事,黑人的嗓音天生就比較渾厚,能唱出不同的情懷來。但使這兩種音樂有別於傳統歐洲的主要還是靠著一個理念-即興。
由於黑人沒受過正規的音樂訓練,連五線譜長什麼樣都不知道,要他坐在那邊寫對位根本強人所難,基本都是硬著來。像之前提的Louis Armstrong,演奏風格可以說是在和絃裡找縫鑽(不過這同時也講天份),而這也是為什麼書包嘴可以靠小號揚名同時又能唱的這麼好的原因。同時代的幾個爵士音樂家,Ella Fitzgerald、Sara Vaughan、Billie Holiday 等三大爵士女伶都差不多。憑藉著天生良好的樂感,再加上興之所至的演唱,對當時艱澀的歐洲當代樂造成了不小的挑戰。
歐洲方面呢,自從德彪西用全音音階進行創作後,大小調音階體系受到了挑戰;加上瓦格納和馬勒新奇的和弦架構以及勛伯格高冷豔的十二音體系後,使得古典音樂慢慢的變成殿堂之學。在大家都開始厭倦那些奇怪的聲部或是令人不舒服的氛圍時(不過這些方法後來都用到電影配樂上了),爵士樂以一種平易近人的面貌接觸歐洲觀眾,讓觀眾驚覺到原來學院以外的音樂也有這麼優雅動聽的。歐洲有個吉他大師Django Reinhardt ,可算是首批擁抱爵士樂的歐洲音樂家。而美國則是有許多熟悉傳統歐洲曲目的演奏家,像是Art Tatum、或是王家衛熱愛的Nat King Cole,都可以稱之為學院派。
個人認為為什麼Miles Davis 的地位會這麼崇高,是因為他能萬朝歸宗。在老邁早期的作品裡,既承襲了Louis Armstrong 和 Dizzy Gillespie 那種歡快簡短的樂句,又富有古典音樂那種悠美的旋律(他曾在音樂學院學過,而且會視奏)。從《Birth of the Cool》一路到他的代表作《Kind of Blue》,老邁一直以精準的旋律線作為即興的主軸,用對位來回應這個主題;和聲可能是自己吹的下一段樂句,也有可能是其他樂手所做的伴奏。不管怎麼說,Miles Davis 在和聲的範圍內做出了即興的最大可能性,並培養出一批最優秀的爵士音樂家出來。至於後兩張Fusion Jazz 的代表作:《In a Silent Way》和《Bitchs Brew》,除了要組成他宣稱“最偉大的搖滾樂”以外,也顯示老邁開始對音響和氣氛產生興趣,讓音樂進入一種後現代的氛圍上去。
Miles Davis 之後,爵士基本可分成兩派。一種是想回到傳統,用種較為輕鬆的方式來呈現。 這批樂手大部分的樂手都在美國 ,而曾經得過格萊美獎的小號手Wynton Marsalis 可視為是這一派的執牛耳。另一派則是延續著Fusion Jazz 的思維上,繼續在聲音、氛圍、以及各種音階上尋求最大可能性。由於歐洲對這種較為前衛的音樂接受度比較高,很多這類型的樂手都跑到歐洲發展,好比著名吉他手Pat Metheny,或是鋼琴家Keith Jarrett。
中國的爵士樂可能會很出乎你意料,新中國成立後最早一批接觸爵士樂的居然是崔健的小夥伴們。這幾個名字可能比較陌生:劉元、夏佳、或是高太行,但他們都是跟竇唯或是崔健合作過的。(附帶一提,這幾位依然在北京的酒吧演出,有興趣可以上網找找看)改革開放初期,由於國外的資訊進入中國比較困難,有批青年藉由出國交流的機會接觸到外國文化,這其中就包括劉元。劉元曾說當時只能把外國的唱片或是磁帶想方設法運回北京,然後跟著唱片演奏。土炮雖然土炮,但也玩出了一點早期爵士的范。現代打著爵士樂名號的流行歌手雖然很多,但劉元認為,流行音樂跟爵士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你可以把爵士樂元素如入流行樂,但兩著之間還是涇渭分明的,於是他預言中國爵士要成熟,可能還得幾十年的時間。
列了一堆名字,講了一堆流派,你可能還是對“爵士”這個概念還是摸不清楚。即興雖說是爵士樂的主幹,但並不是說隨便彈;事實上你要對基礎樂理有很扎實的認知。除了十二音的大小調外,你還得熟悉每個調的七種旋律音階;話句話說如果想成為隨心所欲的即興帝,得先背熟八十四種旋律組合(雖然部分重復)。害怕了嗎?才剛開始呢!一般五度和弦分別為大小增減,但因為太常用基本都成民謠了,所以爵士常用的是以五度和絃為基礎再加上不同音程的音,結果就是各種讓你眼花繚亂的和弦組合。這就完了嗎?太年輕太天真!在即興的過程中,為避免同一個樂句翻來覆去的重復使用,可惡的爵士大師們還發明了用屬和弦來代替原和弦;這也就是為什麼當你聽唱片時聽到一半,怎麼突然跑到另一個世界的原因之一。當你口吐白沫時,我再送你最後一程:由於利底亞的音階跟第五度音的音階是重合的,所以常用第五度音做個轉調。所以當你聽到不知何處時,對方有可能偷偷轉調了...
或許你被上述的硬功夫給嚇到,但這並不妨礙聽爵士唱片或練樂譜。畢竟爵士樂之所以長盛不衰,有部分原因是因為它雅俗共賞,喜聞樂見。生活嘛,最重要的就是開心。而開心,才是爵士真正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