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乎?怨乎?——读《伯夷列传》
看《伯夷列传》,最关心的有两个问题,一是伯夷、叔齐求仁,有没有得仁;二是伯夷、叔齐心中有没有怨。
如果以留下美名来判定伯夷、叔齐有没有得仁,那他们一定是得仁的。孔子的称赞使得天下均称此二人为仁人志士。而《伯夷列传》提到的许由等人并未记载于六艺,以此标准,他们并未得仁。司马迁写到:“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表达了他对于这些高洁之士没有被诗书记载的疑惑,说明他是不认可这样的标准的。那么,怎样才是求仁得仁呢?通过伯夷、叔齐不愿继位、叩马而谏以及不食周粟而饿死于首阳山的人生经历,可以得出结论:以自己坚持的道德标准为人生指导,以生命践行自己的准则,便是得仁。如此说来,那些无名的高洁之士也是得仁的。得仁不仅在乎名,更在乎实。
求仁得仁的伯夷、叔齐是不是就毫无怨言呢?从采薇诗来看,并非如此:“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诗中充满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和对自身命运的哀叹(“我安适归矣”),最后表达了对天命衰微的失望(“命之衰矣”)。
孔子说他们“求仁得仁,又何怨乎”指的恐怕是一种理想状态:既然已经实践了自己对仁的追求,也就无憾了,还有什么可怨?道理上讲得通,可是哪位仁人志士能眼睁睁地看着礼崩乐坏而毫不痛心呢?任何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都不会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割裂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自身命运的哀叹其实是一体的。如果他们只是关心自己的命运,根本就不会相互让位,更不会为了“仁”献出自己的生命。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他们虽然有怨,但这怨并没有成为他们放弃自己信仰的原因,而只是作为一种情绪表达出来,所谓不平则鸣。令他们失望的是不仁之时,不仁之世,不仁之人,而不是“仁”本身。他们不顾性命安危叩马而谏,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显然不是故作姿态沽名钓誉,而是在以身示仁。对“仁”的追求是他们超越了个人之怨,纵使心中抑郁,也是无悔人生,这样看来,他们是无怨的。
一个人有没有坚持理想,不是看他做成了什么事情,面对理想乐观还是悲观,而是看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看他能不能在任何境况和情绪中都以理想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看他的人生是不是因为践行了理想而无怨无悔。
如果以留下美名来判定伯夷、叔齐有没有得仁,那他们一定是得仁的。孔子的称赞使得天下均称此二人为仁人志士。而《伯夷列传》提到的许由等人并未记载于六艺,以此标准,他们并未得仁。司马迁写到:“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表达了他对于这些高洁之士没有被诗书记载的疑惑,说明他是不认可这样的标准的。那么,怎样才是求仁得仁呢?通过伯夷、叔齐不愿继位、叩马而谏以及不食周粟而饿死于首阳山的人生经历,可以得出结论:以自己坚持的道德标准为人生指导,以生命践行自己的准则,便是得仁。如此说来,那些无名的高洁之士也是得仁的。得仁不仅在乎名,更在乎实。
求仁得仁的伯夷、叔齐是不是就毫无怨言呢?从采薇诗来看,并非如此:“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诗中充满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和对自身命运的哀叹(“我安适归矣”),最后表达了对天命衰微的失望(“命之衰矣”)。
孔子说他们“求仁得仁,又何怨乎”指的恐怕是一种理想状态:既然已经实践了自己对仁的追求,也就无憾了,还有什么可怨?道理上讲得通,可是哪位仁人志士能眼睁睁地看着礼崩乐坏而毫不痛心呢?任何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都不会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割裂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自身命运的哀叹其实是一体的。如果他们只是关心自己的命运,根本就不会相互让位,更不会为了“仁”献出自己的生命。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他们虽然有怨,但这怨并没有成为他们放弃自己信仰的原因,而只是作为一种情绪表达出来,所谓不平则鸣。令他们失望的是不仁之时,不仁之世,不仁之人,而不是“仁”本身。他们不顾性命安危叩马而谏,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显然不是故作姿态沽名钓誉,而是在以身示仁。对“仁”的追求是他们超越了个人之怨,纵使心中抑郁,也是无悔人生,这样看来,他们是无怨的。
一个人有没有坚持理想,不是看他做成了什么事情,面对理想乐观还是悲观,而是看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看他能不能在任何境况和情绪中都以理想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看他的人生是不是因为践行了理想而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