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一线
坐好!今天,我们讲一个故事,一个关于历史,关于爱情的故事。
上世纪初,有一座小城,城内有富翁一家,还有一个会针线的小女孩,富翁的儿子和小女孩青梅竹马。那是个动荡的年代,敌人入侵,富翁的儿子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抵抗侵略者,直至胜利。敌人被赶走了,和平没有到来,红色军队和白色政权无法和解,于是内战爆发,富翁将儿子逐出家族,女孩也被嫁给另一个富翁。内战结束后,男孩回到了家乡,女孩也迎来了自由,两人终于生活在一起,期间经历了又一场政治运动。而伴随一次大规模的抗议和一场地震,这个民族和国家,最终迎来了希望,历经沧桑的两人,也迎来了幸福的晚年.......
看到这个故事,是不是觉得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典型的近代中国故事?
但这个故事,却是发端于爱琴海畔的希腊。而讲故事的人,则是英国作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故事的名字,叫《线》。
和第一部作品《岛》一样,希斯洛普将故事的主场放在了一个叫做萨塞洛尼基的滨海小城中,一条叫做伊里尼街的小巷中。而故事的时间跨度则从1917年横跨到了2007年。在这90年间,伊里尼街上曾经基督徒、犹太人、穆斯林相处融洽,而随着排犹运动以及二战的屠杀,这座小城却不见一个犹太人,而最后离开这里,前往以色列的伊莱亚斯,眼中则带着冷漠与无尽的仇恨。
与中国一样,90年前的希腊各种思潮激烈碰撞,经历了帝制消亡、共产党崛起、抵抗运动以及由于战后共产党人得不到英、美扶持的政权的认可而爆发的内战。也就是从这里开始,希腊和中国的历史走入了不同的轨道。希腊的共产党人最终失败,希腊也融入了西方民主社会中。但,所谓民主光环下的暴行依旧存在,以男主人公迪米特里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被俘后,被关押在一座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受尽酷刑和折磨,被逼签下充满屈辱的“悔过书”才得以释放。释放后的左派,被带上了种种标签和限制,并在1967年爆发的政变后,再次关押。而这场政变后的军事独裁政府,竟然也执政了十年......
此前,无法想象,希腊竟然会有和中国类似的近代史。而现在,这发生在数千里外的故事,仿佛一面历史的镜子,在镜中,另一种选择,就这样自然的扩散、展示了出来。只是,制度和道路虽然各异,但仇恨和偏执的种子却都开出了一样的恶之花。
在这样宏大、复杂的历史中,希斯洛普希望全景的展现出政治、宗教、阶级信仰的差异与和解,或许是作者想承载的内容有些过多了,不可避免的,《线》最终也变成了“小人物命运随历史沉浮”的叙事结构。而在这样的结构下,故事主线也不算鲜明。于是,和《岛》相比,这一部作品的光彩暗淡了很多。但在英国作家中,能不带着有色眼镜,以社会和解、人性包容来看待政治信仰和宗教分歧,能说出共产党人“只是为我的祖国和正义而战”,已经很是难得(另一名英国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笔下,社会主义分子就是阴谋、暴乱的代名词)
如何去化解这种分歧带来的戾气,似乎,除了时间,讲故事的人也没有更好的答案。只是,隐藏在历史背景后的女主角卡捷琳娜,被不同种族、信仰但都善良的人们关心并成长,而她也用一双巧手,一身勇敢和忠义替朋友、爱人、子女担当着。
当卡捷琳娜作为一个小女孩出场时,周边硝烟弥漫,逃难的人群四下拥挤,而:
“几百米开外,一个妇人和她的女儿走上这条街,她们都穿着干净清爽的浅色连衣裙。小女孩如玫瑰花瓣糖浆般甜美,蹦蹦跳跳的边走边说着话,她四下张望,动作中表露出急切与好奇。”
灰暗的世界中,她展现着天使一般的纯洁与可爱,这一幕下,唤起的则是沉睡良知和宽容,这一幕下,任何理由的暴都行显得猥琐和丑陋!
上世纪初,有一座小城,城内有富翁一家,还有一个会针线的小女孩,富翁的儿子和小女孩青梅竹马。那是个动荡的年代,敌人入侵,富翁的儿子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抵抗侵略者,直至胜利。敌人被赶走了,和平没有到来,红色军队和白色政权无法和解,于是内战爆发,富翁将儿子逐出家族,女孩也被嫁给另一个富翁。内战结束后,男孩回到了家乡,女孩也迎来了自由,两人终于生活在一起,期间经历了又一场政治运动。而伴随一次大规模的抗议和一场地震,这个民族和国家,最终迎来了希望,历经沧桑的两人,也迎来了幸福的晚年.......
看到这个故事,是不是觉得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典型的近代中国故事?
但这个故事,却是发端于爱琴海畔的希腊。而讲故事的人,则是英国作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故事的名字,叫《线》。
和第一部作品《岛》一样,希斯洛普将故事的主场放在了一个叫做萨塞洛尼基的滨海小城中,一条叫做伊里尼街的小巷中。而故事的时间跨度则从1917年横跨到了2007年。在这90年间,伊里尼街上曾经基督徒、犹太人、穆斯林相处融洽,而随着排犹运动以及二战的屠杀,这座小城却不见一个犹太人,而最后离开这里,前往以色列的伊莱亚斯,眼中则带着冷漠与无尽的仇恨。
与中国一样,90年前的希腊各种思潮激烈碰撞,经历了帝制消亡、共产党崛起、抵抗运动以及由于战后共产党人得不到英、美扶持的政权的认可而爆发的内战。也就是从这里开始,希腊和中国的历史走入了不同的轨道。希腊的共产党人最终失败,希腊也融入了西方民主社会中。但,所谓民主光环下的暴行依旧存在,以男主人公迪米特里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被俘后,被关押在一座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受尽酷刑和折磨,被逼签下充满屈辱的“悔过书”才得以释放。释放后的左派,被带上了种种标签和限制,并在1967年爆发的政变后,再次关押。而这场政变后的军事独裁政府,竟然也执政了十年......
此前,无法想象,希腊竟然会有和中国类似的近代史。而现在,这发生在数千里外的故事,仿佛一面历史的镜子,在镜中,另一种选择,就这样自然的扩散、展示了出来。只是,制度和道路虽然各异,但仇恨和偏执的种子却都开出了一样的恶之花。
在这样宏大、复杂的历史中,希斯洛普希望全景的展现出政治、宗教、阶级信仰的差异与和解,或许是作者想承载的内容有些过多了,不可避免的,《线》最终也变成了“小人物命运随历史沉浮”的叙事结构。而在这样的结构下,故事主线也不算鲜明。于是,和《岛》相比,这一部作品的光彩暗淡了很多。但在英国作家中,能不带着有色眼镜,以社会和解、人性包容来看待政治信仰和宗教分歧,能说出共产党人“只是为我的祖国和正义而战”,已经很是难得(另一名英国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笔下,社会主义分子就是阴谋、暴乱的代名词)
如何去化解这种分歧带来的戾气,似乎,除了时间,讲故事的人也没有更好的答案。只是,隐藏在历史背景后的女主角卡捷琳娜,被不同种族、信仰但都善良的人们关心并成长,而她也用一双巧手,一身勇敢和忠义替朋友、爱人、子女担当着。
当卡捷琳娜作为一个小女孩出场时,周边硝烟弥漫,逃难的人群四下拥挤,而:
“几百米开外,一个妇人和她的女儿走上这条街,她们都穿着干净清爽的浅色连衣裙。小女孩如玫瑰花瓣糖浆般甜美,蹦蹦跳跳的边走边说着话,她四下张望,动作中表露出急切与好奇。”
灰暗的世界中,她展现着天使一般的纯洁与可爱,这一幕下,唤起的则是沉睡良知和宽容,这一幕下,任何理由的暴都行显得猥琐和丑陋!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