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在歌唱》和《一人食》
这是我最近看完的两本书,多丽丝·莱辛的《野草在歌唱》描写的是非洲土地上生活的白人玛丽与黑人摩西之间的情感纠葛,主人公玛丽年轻时候很受欢迎,男伴很多,常常约她看电影、聚会,可等到待嫁的年龄,却一直没有能够走进婚姻殿堂的伴侣,一次偶然机会在电影院认识了农场主迪克,她与迪克仓促结婚,并跟随迪克回到了他的家乡,开始接触黑人,她厌恶黑人,却不得不与他们打交道。对摩西的感情,她是矛盾的,为了维护自己高高在上的白人身份,她对摩西及一切黑人颐指气使,时刻命令的语气,可是摩西的体贴和男性的气息吸引着她,这两种复杂的心情交织在一起,导致了她最后的死亡。这是一部看起来比较沉重,让人陷入思考,陷入与她一样的绝望和挣扎中,不能自拔。
看《一人食》是微信公众平台偶然推荐的,由文字、图片和视频形式来写的一部饮食相关的书籍,视频可以通过扫描书里的二维码来看,图片都很真实、唯美,而文字给我一种轻快、脱俗的感觉,虽然菜谱的主人大多居住于上海,可跟我眼中的上海生活却有天地的差别,我看到的上海是竞争、浮躁、咄咄逼人、让人心跳加快、恐惧。而书里的主人却一个个蜗居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饮茶、做菜、待客、看书,穿着自己缝制的粗布麻衣,脸上没有涂脂抹粉的痕迹,多了几分恬淡和闲适的心境。
前几天在微信里遇到一个朋友,听说我也常常看书,问及在何处,我说,上海。他甚是好奇,说上海竟然还能有这份读书的心境。我想了想,上海是不适合我的,或者说我是不容于它的,我爱它的夜色绮丽,却讨厌它的人潮拥挤,讨厌它的势力和它对外来人的排挤。我羡慕他所在的城市,厦门,小时候就读到过一本童话书,以一个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的小男孩来讲述鼓浪屿的流浪汉的故事,可是后来再也找不到那本书了,很是觉得遗憾。前年也曾去过鼓浪屿两次,总觉得不够,小小的渔村,各色小店,都是店主花了不少心思来装饰的,让人赏心悦目。那里的人过的自在、闲适,不竞争、不讨客人欢心,去了店里吃饭,都懒散得爱答不理的,刚开始觉得不习惯,似乎人情淡薄,但细细想来,他们是任由自己的心情来生活和经营生意,心情好给遇见的游人一个笑脸,心情不好也莫想他能跟你多说两句了。用进来流行的一个词来说,那种生活,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任性”。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活得自由,不用对着不喜欢的人曲意逢迎,不用忍受酒醉的痛苦陪客户陪领导豪饮,不用委屈自己的意愿做自己不想去做的事,而那小岛上的人,过的就是这样自在的生活,不用看别人的脸色过活,只看自己的心情和脾性过着每一天。
《野草在歌唱》让我深思,也让我渐渐了解非洲,以前从未关注过那个国家的生活、风土人情。而《一人食》给我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在自己的内心里筑起一座怡情养性的小阁楼,在自我的空间和时间里,小小地任性着。
看《一人食》是微信公众平台偶然推荐的,由文字、图片和视频形式来写的一部饮食相关的书籍,视频可以通过扫描书里的二维码来看,图片都很真实、唯美,而文字给我一种轻快、脱俗的感觉,虽然菜谱的主人大多居住于上海,可跟我眼中的上海生活却有天地的差别,我看到的上海是竞争、浮躁、咄咄逼人、让人心跳加快、恐惧。而书里的主人却一个个蜗居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饮茶、做菜、待客、看书,穿着自己缝制的粗布麻衣,脸上没有涂脂抹粉的痕迹,多了几分恬淡和闲适的心境。
前几天在微信里遇到一个朋友,听说我也常常看书,问及在何处,我说,上海。他甚是好奇,说上海竟然还能有这份读书的心境。我想了想,上海是不适合我的,或者说我是不容于它的,我爱它的夜色绮丽,却讨厌它的人潮拥挤,讨厌它的势力和它对外来人的排挤。我羡慕他所在的城市,厦门,小时候就读到过一本童话书,以一个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的小男孩来讲述鼓浪屿的流浪汉的故事,可是后来再也找不到那本书了,很是觉得遗憾。前年也曾去过鼓浪屿两次,总觉得不够,小小的渔村,各色小店,都是店主花了不少心思来装饰的,让人赏心悦目。那里的人过的自在、闲适,不竞争、不讨客人欢心,去了店里吃饭,都懒散得爱答不理的,刚开始觉得不习惯,似乎人情淡薄,但细细想来,他们是任由自己的心情来生活和经营生意,心情好给遇见的游人一个笑脸,心情不好也莫想他能跟你多说两句了。用进来流行的一个词来说,那种生活,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任性”。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活得自由,不用对着不喜欢的人曲意逢迎,不用忍受酒醉的痛苦陪客户陪领导豪饮,不用委屈自己的意愿做自己不想去做的事,而那小岛上的人,过的就是这样自在的生活,不用看别人的脸色过活,只看自己的心情和脾性过着每一天。
《野草在歌唱》让我深思,也让我渐渐了解非洲,以前从未关注过那个国家的生活、风土人情。而《一人食》给我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在自己的内心里筑起一座怡情养性的小阁楼,在自我的空间和时间里,小小地任性着。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