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玛经
卡拉玛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与众比丘在拘萨罗国游方,来到卡拉玛人居住的克萨普达城。克萨普达的卡拉玛人听闻:“沙门乔达摩——从释迦族出家的释迦之子——已来到克萨普达。关于那位乔达摩大师,流传著这样的好名声:‘他确是一位阿罗汉、正自觉者、明行足、善逝者、世间解、无上调御者、人天之师、佛陀、薄伽梵。他亲证了法,之后在这个有天神、魔罗、梵天、沙门僧侣与王者平民的世界上宣讲; 他解说的法义,始善、中 善、 后善; 他讲述的梵行,在细节与要义上,圆满具足、清净非凡。见这样一位阿罗汉是件善事。’”
于是卡拉玛人去见薄伽梵。到达时,有的向他顶礼,在一旁坐下。有的与他相互问候,在友好的问候与礼节后,在一旁坐下。有的合掌于胸前朝他致意,在一旁坐下。有的自报姓名,在一旁坐下。有的不出声,在一旁坐下。
他们在一旁坐著时,克萨普达的卡拉码人对薄伽梵说: “世尊,有一些僧侣行者来到克萨普达。他们阐述、颂扬自己的教义,但是对于他人的教义,则贬低、辱骂、鄙视、毁谤。接著,又有其他僧侣行者来到克萨普达。他们阐述、颂扬自己的教义,但是对于他人的教义,则贬低、辱骂、鄙视、毁谤。他们根本让我们疑惑不定: 这些尊敬的僧侣行者们,哪些讲真话,那些在欺骗?
“卡拉玛人,你们当然不确定。你们当然有疑惑。当有某些原因使你们疑惑、不确定,就象这个情形时,卡拉玛人,不要只听从报道、传闻、传统、经典、猜测、推论、类比、同感、可能性、或者‘这位行者是我们的老师’的想法。当你亲自了解了,‘这些素质是缺乏技巧的;这些素质是该受责备的;这些素质受智者的批评;这些素质采纳施行起来,趋向伤害与苦痛’——那时你应当弃绝它们。”
“卡拉玛人,你们认为如何,当一个人升起贪欲时,是有益还是有害 ?”
“世尊,是有害。”
“这个贪人,为贪意左右,心受贪意控制: 他杀生、不予而取、追逐他人之妻、说谎并诱使他人效仿,这一切皆有长远的伤害与苦痛。”
“正是,世尊。”
“卡拉玛人,你们认为如何,当一个人升析起嗔怒时,是有益还是有害?”
“世尊,是有害。”
“这个嗔人,为嗔意左右,心受嗔意控制: 他杀生、不予而取、追逐他人之妻、说谎并诱使他人效仿,这一切皆有长远的伤害与苦痛。”
“正是,世尊。”
“卡拉玛人,你们认为如何,当一个人升起痴迷时,是有益还是有害 ?”
“世尊,是有害。”
“这个痴人,为痴意左右,心受痴意控制: 他杀生、不予而取、追逐他人之妻、说谎并诱使他人效仿,这一切皆有长远的伤害与苦痛。”
“正是,世尊。”
“那么,卡拉玛人:这些素质是善巧还是缺乏善巧?”
“世尊,它们缺乏善巧。”
“是该受责备,还是无可责备?”
“世尊,它们该受责备。”
“是受智者批评还是赞扬?”
“世尊,它们受智者的批评。”
“采纳起来,是否趋向伤害与苦痛?”
“世尊,它们采纳起来,趋向伤害与苦痛。”
“因此,卡拉玛人,我说过,‘不要只听从报道,传闻、传统、经典、猜测、推论、类比、同感、可能性、或者“这位行者是我们的老师”的想法。当你亲自了解了,“这些素质是缺乏技巧的;这些素质是该受责备的;这些素质受智者的批评;这些素质采纳施行起来,趋向伤害与苦痛”——那时你应当弃绝它们。’是这样说的,是指这方面而说。
“再者,卡拉玛人,不要只听从报道、传闻、传统、经典、猜测、推论、类比、同感、可能性、或者‘这位行者是我们的老师’的想法。当你亲自了解了,“这些素质是善巧的;这些素质是无可责备的;这些素质受智者的赞扬;这些素质采纳奉行时,趋向安宁与幸福”——那时你应当进入、安住其中。’
“卡拉玛人,你们认为如何,当一个人升起离贪之意时,是有益还是有害 ?”
“世尊,是有益。”
“这个离贪之人,不为贪意左右,心不受贪意控制: 他戒杀生、不予而取、追逐他人之妻、说谎并诱使他人效仿,这一切皆有长远的安宁与幸福。”
“正是,世尊。”
“卡拉玛人,你们认为如何,当一个人升起离嗔之意时,是有益还是有害 ?”
“世尊,是有益。”
“这个离嗔之人,不为嗔意左右,心不受嗔意控制: 他戒杀生、不予而取、追逐他人之妻、说谎并诱使他人效仿,这一切皆有长远的安宁与幸福。”
“正是,世尊。”
“卡拉玛人,你们认为如何,当一个人升起离痴之意时,是有益还是有害 ?”
“世尊,是有益 。”
“那么,这个离痴之人,不为痴意左右,心不受痴意控制: 他戒杀生、不予而取、追逐他人之妻、说谎并诱使他人效仿,这一切皆有长远的安宁与幸福。”
“正是,世尊。”
“那么,卡拉玛人:这些素质是善巧还是缺乏善巧?”
“世尊,它们是善巧的”
“是该受责备,还是无可责备?”
“世尊,它们无可责备。”
“是受智者批评还是赞扬?”
“世尊,它们受智者赞扬。”
“采纳起来,是否趋向安宁与幸福?”
“世尊,它们采纳起来,趋向安宁与幸福。”
“因此,卡拉玛人,我说过,‘不要只听从报道,传闻、传统、经典、猜测、推论、类比、同感、可能性、或者“这位行者是我们的老师”的想法。当你亲自了解了,“这些素质是善巧的;这些素质是无可责备的;这些素质受智者的赞扬;这些素质采纳奉行起来,趋向安宁与幸福”——那时你应当进入、安住其中。’ 是这样说的,是指这方面而说。
“卡拉玛人,一位圣者的弟子——如此离贪、离嗔、离痴、警觉、坚定——以满怀善意(慈)的觉知,连续朝第一个方向[东方]、又朝第二、第三、第四个方向传送。 如此,他以满怀善意的觉知,连续朝上、朝下、周遭,朝包容万物的宇宙各处、各方传送: 充沛、宽广、无量、无敌意、无恶意。
“他以满怀同情(悲)的觉知,连续朝第一个方向、又朝第二、第三、第四个方向传送。 如此,他以满怀同情的觉知,连续朝上、朝下、周遭,朝包容万物的宇宙各处、各方传送: 充沛、宽广、无量、无敌意、无恶意。
“他以满怀随喜(喜)的觉知,连续朝第一个方向、又朝第二、第三、第四个方向传送。 如此,他以满怀随喜的觉知,连续朝上、朝下、周遭,朝包容万物的宇宙各处、各方传送: 充沛、宽广、无量、无敌意、无恶意。
“他以满怀平等(舍)的觉知,连续朝第一个方向、又朝第二、第三、第四个方向传送。 如此,他以满怀平等的觉知,继续朝上、朝下、周遭,朝包容万物的宇宙各处、各方传送: 丰富、宽广、无量、无敌意、无恶意。
“卡拉玛人,一位圣者的弟子——如此心无敌意、心无恶意、清净无染——即时即地便得四个保障。
“‘如果死后另有世界,如果善行恶行有果报,以此为据,死后随色身分解,我将重生于善处、天界。’这是他所得的第一个保障。
“‘但是,如果死后非另有世界,如果善行恶行无果报,那么此生此地,我远离敌意、远离恶意、远离困顿,自在地照顾自己。’这是他所得的第二个保障。
“‘如果行为造作恶业,我却不曾对任何人起过恶意。既不造恶业,苦又从何触及我?’这是他所得的第三个保障。
“‘但是,如果行为不造恶业,那么我可以认为自己在这两方面是清净的。’ 这是他所得的第四个保障。
“一位圣者的弟子——如此心无敌意、心无恶意、清净无染——即时即地便得这四个保障。”
“是这样,世尊。是这样啊,善逝者。一位圣者的弟子——如此心无敌意、心无恶意、清净无染——即时即地便得四个保障。
“‘如果死后另有世界,如果善行恶行有果报,以此为据,死后随色身分解,我会重生于善处、天界。’这是他所得的第一个保障。
“‘但是,如果死后非另有世界,如果善行恶行无果报,那么此生此地,我远离敌意、远离恶意、远离困顿,自在地照顾自己。’这是他所得的第二个保障。
“‘如果行为造作恶业,我却不曾对任何人起过恶意。既不造恶业,苦又从何触及我?’这是他所得的第三个保障。
“‘但是,如果行为不造恶业,那么我可以认为自己在这两方面是清净的。’ 这是他所得的第四个保障。
“一位圣者的弟子——如此心无敌意、心无恶意、清净无染——即时即地便得这四个保障。”
“胜哉!世尊,胜哉!世尊正好比将颠倒之物置正、把隐秘之事揭开、为迷途者指路、在黑夜里举灯、使有目者见形,同样地,世尊藉多方推理,阐明了法。我们归依世尊、归依法、归依僧。愿世尊记得我们这些从今天起一生归依于他的居家弟子们。”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与众比丘在拘萨罗国游方,来到卡拉玛人居住的克萨普达城。克萨普达的卡拉玛人听闻:“沙门乔达摩——从释迦族出家的释迦之子——已来到克萨普达。关于那位乔达摩大师,流传著这样的好名声:‘他确是一位阿罗汉、正自觉者、明行足、善逝者、世间解、无上调御者、人天之师、佛陀、薄伽梵。他亲证了法,之后在这个有天神、魔罗、梵天、沙门僧侣与王者平民的世界上宣讲; 他解说的法义,始善、中 善、 后善; 他讲述的梵行,在细节与要义上,圆满具足、清净非凡。见这样一位阿罗汉是件善事。’”
于是卡拉玛人去见薄伽梵。到达时,有的向他顶礼,在一旁坐下。有的与他相互问候,在友好的问候与礼节后,在一旁坐下。有的合掌于胸前朝他致意,在一旁坐下。有的自报姓名,在一旁坐下。有的不出声,在一旁坐下。
他们在一旁坐著时,克萨普达的卡拉码人对薄伽梵说: “世尊,有一些僧侣行者来到克萨普达。他们阐述、颂扬自己的教义,但是对于他人的教义,则贬低、辱骂、鄙视、毁谤。接著,又有其他僧侣行者来到克萨普达。他们阐述、颂扬自己的教义,但是对于他人的教义,则贬低、辱骂、鄙视、毁谤。他们根本让我们疑惑不定: 这些尊敬的僧侣行者们,哪些讲真话,那些在欺骗?
“卡拉玛人,你们当然不确定。你们当然有疑惑。当有某些原因使你们疑惑、不确定,就象这个情形时,卡拉玛人,不要只听从报道、传闻、传统、经典、猜测、推论、类比、同感、可能性、或者‘这位行者是我们的老师’的想法。当你亲自了解了,‘这些素质是缺乏技巧的;这些素质是该受责备的;这些素质受智者的批评;这些素质采纳施行起来,趋向伤害与苦痛’——那时你应当弃绝它们。”
“卡拉玛人,你们认为如何,当一个人升起贪欲时,是有益还是有害 ?”
“世尊,是有害。”
“这个贪人,为贪意左右,心受贪意控制: 他杀生、不予而取、追逐他人之妻、说谎并诱使他人效仿,这一切皆有长远的伤害与苦痛。”
“正是,世尊。”
“卡拉玛人,你们认为如何,当一个人升析起嗔怒时,是有益还是有害?”
“世尊,是有害。”
“这个嗔人,为嗔意左右,心受嗔意控制: 他杀生、不予而取、追逐他人之妻、说谎并诱使他人效仿,这一切皆有长远的伤害与苦痛。”
“正是,世尊。”
“卡拉玛人,你们认为如何,当一个人升起痴迷时,是有益还是有害 ?”
“世尊,是有害。”
“这个痴人,为痴意左右,心受痴意控制: 他杀生、不予而取、追逐他人之妻、说谎并诱使他人效仿,这一切皆有长远的伤害与苦痛。”
“正是,世尊。”
“那么,卡拉玛人:这些素质是善巧还是缺乏善巧?”
“世尊,它们缺乏善巧。”
“是该受责备,还是无可责备?”
“世尊,它们该受责备。”
“是受智者批评还是赞扬?”
“世尊,它们受智者的批评。”
“采纳起来,是否趋向伤害与苦痛?”
“世尊,它们采纳起来,趋向伤害与苦痛。”
“因此,卡拉玛人,我说过,‘不要只听从报道,传闻、传统、经典、猜测、推论、类比、同感、可能性、或者“这位行者是我们的老师”的想法。当你亲自了解了,“这些素质是缺乏技巧的;这些素质是该受责备的;这些素质受智者的批评;这些素质采纳施行起来,趋向伤害与苦痛”——那时你应当弃绝它们。’是这样说的,是指这方面而说。
“再者,卡拉玛人,不要只听从报道、传闻、传统、经典、猜测、推论、类比、同感、可能性、或者‘这位行者是我们的老师’的想法。当你亲自了解了,“这些素质是善巧的;这些素质是无可责备的;这些素质受智者的赞扬;这些素质采纳奉行时,趋向安宁与幸福”——那时你应当进入、安住其中。’
“卡拉玛人,你们认为如何,当一个人升起离贪之意时,是有益还是有害 ?”
“世尊,是有益。”
“这个离贪之人,不为贪意左右,心不受贪意控制: 他戒杀生、不予而取、追逐他人之妻、说谎并诱使他人效仿,这一切皆有长远的安宁与幸福。”
“正是,世尊。”
“卡拉玛人,你们认为如何,当一个人升起离嗔之意时,是有益还是有害 ?”
“世尊,是有益。”
“这个离嗔之人,不为嗔意左右,心不受嗔意控制: 他戒杀生、不予而取、追逐他人之妻、说谎并诱使他人效仿,这一切皆有长远的安宁与幸福。”
“正是,世尊。”
“卡拉玛人,你们认为如何,当一个人升起离痴之意时,是有益还是有害 ?”
“世尊,是有益 。”
“那么,这个离痴之人,不为痴意左右,心不受痴意控制: 他戒杀生、不予而取、追逐他人之妻、说谎并诱使他人效仿,这一切皆有长远的安宁与幸福。”
“正是,世尊。”
“那么,卡拉玛人:这些素质是善巧还是缺乏善巧?”
“世尊,它们是善巧的”
“是该受责备,还是无可责备?”
“世尊,它们无可责备。”
“是受智者批评还是赞扬?”
“世尊,它们受智者赞扬。”
“采纳起来,是否趋向安宁与幸福?”
“世尊,它们采纳起来,趋向安宁与幸福。”
“因此,卡拉玛人,我说过,‘不要只听从报道,传闻、传统、经典、猜测、推论、类比、同感、可能性、或者“这位行者是我们的老师”的想法。当你亲自了解了,“这些素质是善巧的;这些素质是无可责备的;这些素质受智者的赞扬;这些素质采纳奉行起来,趋向安宁与幸福”——那时你应当进入、安住其中。’ 是这样说的,是指这方面而说。
“卡拉玛人,一位圣者的弟子——如此离贪、离嗔、离痴、警觉、坚定——以满怀善意(慈)的觉知,连续朝第一个方向[东方]、又朝第二、第三、第四个方向传送。 如此,他以满怀善意的觉知,连续朝上、朝下、周遭,朝包容万物的宇宙各处、各方传送: 充沛、宽广、无量、无敌意、无恶意。
“他以满怀同情(悲)的觉知,连续朝第一个方向、又朝第二、第三、第四个方向传送。 如此,他以满怀同情的觉知,连续朝上、朝下、周遭,朝包容万物的宇宙各处、各方传送: 充沛、宽广、无量、无敌意、无恶意。
“他以满怀随喜(喜)的觉知,连续朝第一个方向、又朝第二、第三、第四个方向传送。 如此,他以满怀随喜的觉知,连续朝上、朝下、周遭,朝包容万物的宇宙各处、各方传送: 充沛、宽广、无量、无敌意、无恶意。
“他以满怀平等(舍)的觉知,连续朝第一个方向、又朝第二、第三、第四个方向传送。 如此,他以满怀平等的觉知,继续朝上、朝下、周遭,朝包容万物的宇宙各处、各方传送: 丰富、宽广、无量、无敌意、无恶意。
“卡拉玛人,一位圣者的弟子——如此心无敌意、心无恶意、清净无染——即时即地便得四个保障。
“‘如果死后另有世界,如果善行恶行有果报,以此为据,死后随色身分解,我将重生于善处、天界。’这是他所得的第一个保障。
“‘但是,如果死后非另有世界,如果善行恶行无果报,那么此生此地,我远离敌意、远离恶意、远离困顿,自在地照顾自己。’这是他所得的第二个保障。
“‘如果行为造作恶业,我却不曾对任何人起过恶意。既不造恶业,苦又从何触及我?’这是他所得的第三个保障。
“‘但是,如果行为不造恶业,那么我可以认为自己在这两方面是清净的。’ 这是他所得的第四个保障。
“一位圣者的弟子——如此心无敌意、心无恶意、清净无染——即时即地便得这四个保障。”
“是这样,世尊。是这样啊,善逝者。一位圣者的弟子——如此心无敌意、心无恶意、清净无染——即时即地便得四个保障。
“‘如果死后另有世界,如果善行恶行有果报,以此为据,死后随色身分解,我会重生于善处、天界。’这是他所得的第一个保障。
“‘但是,如果死后非另有世界,如果善行恶行无果报,那么此生此地,我远离敌意、远离恶意、远离困顿,自在地照顾自己。’这是他所得的第二个保障。
“‘如果行为造作恶业,我却不曾对任何人起过恶意。既不造恶业,苦又从何触及我?’这是他所得的第三个保障。
“‘但是,如果行为不造恶业,那么我可以认为自己在这两方面是清净的。’ 这是他所得的第四个保障。
“一位圣者的弟子——如此心无敌意、心无恶意、清净无染——即时即地便得这四个保障。”
“胜哉!世尊,胜哉!世尊正好比将颠倒之物置正、把隐秘之事揭开、为迷途者指路、在黑夜里举灯、使有目者见形,同样地,世尊藉多方推理,阐明了法。我们归依世尊、归依法、归依僧。愿世尊记得我们这些从今天起一生归依于他的居家弟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