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寻思去”想到的
语言研究真是复杂而又有趣,就语法而言,语法形式和意义常常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举个简单的例子。梁银峰以带有些微谦虚又不乏自得的口气说某汉语史学界有资历的大语法家对某语法词的理解有误。句子很简单,“寻思去”中“去”到底是趋向动词还是事态助词?起初我一开始也以为“寻思”是动词,确实没错,从近代至今肯定它是个动词,可在禅宗语录中得小心,人物说话都不好好说,处处有机锋。句子的上下文背景如下:
六祖将示灭,有沙弥希迁[即石头和尚]问曰:“和尚百年后,希迁未审当依附何人?”祖曰:“寻思去!”及祖顺世,迂每于静处端坐,寂若忘生。第一座问曰:“没师已逝,空坐奚为?”迁曰:“我禀遗诫,故寻思尔。”座曰:“汝有师兄思和尚,今住吉州,汝因缘在彼。师言甚直,汝自迷耳。”(《五灯会元》卷五 青原行思禅师)
实在不能全怪大语法家,连亲耳听到六祖教诲的石头和尚都不能理解师傅的话,何况一千多年后的我们理解当时人的语言呢?
人人都知道不要根据现代人的语感判断历史语言中词义和句义,做到实在不易。再有不能全部根据语感判断,必须制定句法上的标准最可靠。接着例句说,作为抽象的句子“寻思去”,理解分析一般人都不会有误,可作为一定语境中的句子,即具体的句子要靠上下文理解,无疑为我们研究汉语史语法增添很多困难,不仅如此,也为我们制定标准增加麻烦。
汉语史研究者必须考虑文献本身的性质,不仅区分口语书面语,还有南北方言,汉语史的材料本身就不匀质,这也就注定研究的复杂和辛苦,也警醒我们千万不能妄自下结论。
六祖将示灭,有沙弥希迁[即石头和尚]问曰:“和尚百年后,希迁未审当依附何人?”祖曰:“寻思去!”及祖顺世,迂每于静处端坐,寂若忘生。第一座问曰:“没师已逝,空坐奚为?”迁曰:“我禀遗诫,故寻思尔。”座曰:“汝有师兄思和尚,今住吉州,汝因缘在彼。师言甚直,汝自迷耳。”(《五灯会元》卷五 青原行思禅师)
实在不能全怪大语法家,连亲耳听到六祖教诲的石头和尚都不能理解师傅的话,何况一千多年后的我们理解当时人的语言呢?
人人都知道不要根据现代人的语感判断历史语言中词义和句义,做到实在不易。再有不能全部根据语感判断,必须制定句法上的标准最可靠。接着例句说,作为抽象的句子“寻思去”,理解分析一般人都不会有误,可作为一定语境中的句子,即具体的句子要靠上下文理解,无疑为我们研究汉语史语法增添很多困难,不仅如此,也为我们制定标准增加麻烦。
汉语史研究者必须考虑文献本身的性质,不仅区分口语书面语,还有南北方言,汉语史的材料本身就不匀质,这也就注定研究的复杂和辛苦,也警醒我们千万不能妄自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