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墨文房———藏在茶市的文房小店
周作人先生在《北京的茶食》里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我喜欢这段话,也喜欢这种腔调的人,有一次我在微信里感叹,年过不惑,回顾我的过往,实是没干过什么有用之事。董梅老师回评了一句,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此有涯之生。甚合心意。
我倒是希望我能做些什么,少年时也曾读过梁任公而血气上涌,范仲淹而心怀天下,也曾希望拔剑四顾,做些事业,但天性使然,浑沌难开,注定此生我为碌碌一闲人,想九七年上网时,自取一网名笨石头,一语成谶,,我终于修成这样废料一块,浑浑噩噩,下围棋,养兰花,弹琴,看闲书,喝茶,到最后开了这么一家小小的,实在不起眼文房店,零星地接待着南来北往些形形色色的客人。
我实在又是不太懂得如何待客的,客人来了,我也会泡泡茶,却又不是苦了,便是淡了,因为这般,遇到熟客,我会直接让贤,请其到主人座上,由客人主泡,我也喜欢来店的客人,自自在在,翻书,玩砚,赏画,临帖,抚琴,吹萧,品茗,吹牛,我更喜欢来而不迎,别时不送的感觉,大家了无负担。
有马连道茶客衡水人张金才,披头狂发,肩宽臂雄,初见面时,我便联想到史记中的万人敌项羽,他常携一张琴,入到店里,先来一曲广陵散,再来一曲坡公的行香子·述怀,抚琴唱道,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唱毕常飘然而去。
也有客人如董梅老师,来时只是翻翻书,聊聊茶,看看花器,轻声地让我拿些店里的文房给她欣赏,我大抵会找出最好看的歙石眉纹,文气的湘妃竹器请她过眼,分享美比拥有一件东西更重要,她曾托我帮她找一枚好的红湘妃香筒,开口后又接着补充一句,过眼即所有,不必刻意,我喜欢这样的客人,安静,内敛,董梅老师发心创办了斯塾,义务讲诗词也好多年了,不事张扬地传递着美好,今日微信圈中有转关于扬之水先生的微信,标题是面无奢华,心有足金,这个标题用在董梅老师身上,也是再恰当不过了,寻常一样窗前月,一有梅花便不同。开一家小店,不经意会遇见这样的客人,这是北京的美好,也是在北京守着一家小店的美好。
店开在茶市,并不是我原来想要的,只是各种因素聚在一起便开了,我并不太在意茶,与澄心堂几位好友在一起时我也并不太关心茶,甚至很长一段时间,讨厌起茶来,茶妖太多了,直到与压制白茶第一饼的张前卫兄聊到冈仓天心的茶之书时,他问了我一句,为什么整本书没有聊到具体的茶事来?我若有所悟,茶是文化的载体,我所喜欢的种种,其实是与茶脱不了干系的,煮水泡茶,变得有趣起来。
小店在不知不觉中第三年了,来往的客人也多了些,元旦前,北大图书馆史兄来小店,恰遇淳安堂小平新到仿唐缠纸笔到,适庐选料的端砚老坑大西洞行囊砚也完工,我们磨着制墨良工石海明的手工古法油烟漱金墨,史兄一气写了两个多时,边写边聊,店虽小,如此精良的笔墨砚,齐聚一店,可有二家?或许不久后其它小店也会如此这般讲究,但那样于喜欢文房的客人来讲,岂不是一件更好的事情。
好友砚生还在云南茶山上忙碌,为做茶的事而奔波,老实本份做事情的人太少了,虽说每个人的力量也有大小之分,在尘世中,我们又那么微不足道,但我们何曾放弃过对美好的追求。
我喜欢砚生的关于他茶的文案,树木就在种子里,结果就在初心里面。
年前,我冒昧请中华书局徐俊先生与成都王家葵老师各写了一件一墨文房的匾额,徐老的字平实大气,好友适庐潘兄操刀刻了木匾,玉老的书法文雅古拙,准备做一墨文房淘宝店招,招牌挂那天,几位亲近的朋友在一起喝了点小酒,小高兴了一下。
看着招牌,想着要感谢的朋友实在很多很多,时光在迎送客人中慢慢耗去,开好这样一家文房小店,或许是我对帮助过我的你们最好的感谢。
我喜欢这段话,也喜欢这种腔调的人,有一次我在微信里感叹,年过不惑,回顾我的过往,实是没干过什么有用之事。董梅老师回评了一句,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此有涯之生。甚合心意。
我倒是希望我能做些什么,少年时也曾读过梁任公而血气上涌,范仲淹而心怀天下,也曾希望拔剑四顾,做些事业,但天性使然,浑沌难开,注定此生我为碌碌一闲人,想九七年上网时,自取一网名笨石头,一语成谶,,我终于修成这样废料一块,浑浑噩噩,下围棋,养兰花,弹琴,看闲书,喝茶,到最后开了这么一家小小的,实在不起眼文房店,零星地接待着南来北往些形形色色的客人。
我实在又是不太懂得如何待客的,客人来了,我也会泡泡茶,却又不是苦了,便是淡了,因为这般,遇到熟客,我会直接让贤,请其到主人座上,由客人主泡,我也喜欢来店的客人,自自在在,翻书,玩砚,赏画,临帖,抚琴,吹萧,品茗,吹牛,我更喜欢来而不迎,别时不送的感觉,大家了无负担。
有马连道茶客衡水人张金才,披头狂发,肩宽臂雄,初见面时,我便联想到史记中的万人敌项羽,他常携一张琴,入到店里,先来一曲广陵散,再来一曲坡公的行香子·述怀,抚琴唱道,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唱毕常飘然而去。
也有客人如董梅老师,来时只是翻翻书,聊聊茶,看看花器,轻声地让我拿些店里的文房给她欣赏,我大抵会找出最好看的歙石眉纹,文气的湘妃竹器请她过眼,分享美比拥有一件东西更重要,她曾托我帮她找一枚好的红湘妃香筒,开口后又接着补充一句,过眼即所有,不必刻意,我喜欢这样的客人,安静,内敛,董梅老师发心创办了斯塾,义务讲诗词也好多年了,不事张扬地传递着美好,今日微信圈中有转关于扬之水先生的微信,标题是面无奢华,心有足金,这个标题用在董梅老师身上,也是再恰当不过了,寻常一样窗前月,一有梅花便不同。开一家小店,不经意会遇见这样的客人,这是北京的美好,也是在北京守着一家小店的美好。
店开在茶市,并不是我原来想要的,只是各种因素聚在一起便开了,我并不太在意茶,与澄心堂几位好友在一起时我也并不太关心茶,甚至很长一段时间,讨厌起茶来,茶妖太多了,直到与压制白茶第一饼的张前卫兄聊到冈仓天心的茶之书时,他问了我一句,为什么整本书没有聊到具体的茶事来?我若有所悟,茶是文化的载体,我所喜欢的种种,其实是与茶脱不了干系的,煮水泡茶,变得有趣起来。
小店在不知不觉中第三年了,来往的客人也多了些,元旦前,北大图书馆史兄来小店,恰遇淳安堂小平新到仿唐缠纸笔到,适庐选料的端砚老坑大西洞行囊砚也完工,我们磨着制墨良工石海明的手工古法油烟漱金墨,史兄一气写了两个多时,边写边聊,店虽小,如此精良的笔墨砚,齐聚一店,可有二家?或许不久后其它小店也会如此这般讲究,但那样于喜欢文房的客人来讲,岂不是一件更好的事情。
![]() |
![]() |
![]() |
![]() |
![]() |
![]() |
好友砚生还在云南茶山上忙碌,为做茶的事而奔波,老实本份做事情的人太少了,虽说每个人的力量也有大小之分,在尘世中,我们又那么微不足道,但我们何曾放弃过对美好的追求。
我喜欢砚生的关于他茶的文案,树木就在种子里,结果就在初心里面。
年前,我冒昧请中华书局徐俊先生与成都王家葵老师各写了一件一墨文房的匾额,徐老的字平实大气,好友适庐潘兄操刀刻了木匾,玉老的书法文雅古拙,准备做一墨文房淘宝店招,招牌挂那天,几位亲近的朋友在一起喝了点小酒,小高兴了一下。
看着招牌,想着要感谢的朋友实在很多很多,时光在迎送客人中慢慢耗去,开好这样一家文房小店,或许是我对帮助过我的你们最好的感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