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严的真诚
一八八九年四月二十六日,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维也纳出生。他的父亲是一名工程师,凭着自己的聪明能干,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维特根斯坦从小受到严格的家教,但这种教育的代价是惨痛的:他的三个哥哥死于自杀,他本人终其一生,亦多笼罩在浓重的悲观情绪之中,并对自杀问题有过多次严肃的思考。母亲是银行家的女儿,具有极高的艺术素养;维特更斯坦受其影响,终生热爱音乐、艺术,甚至有评论家指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著作《逻辑哲学论》充满了音乐性。
在漫长而孤独的童年生活结束后,维特根斯坦进入学校学习。他起初对机械工程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将这一兴趣保持终生;而成为一名出色的工程师,则是其最初的理想。他为此做过多方面的尝试,但经过多次“波折”之后,却最终选择了哲学。在其哲学工作之外,他还有过多重“身份”:士兵、建筑师、小学教师、园丁、医院护理、雕刻师……
不过无论他做什么工作,维特根斯坦身上总有一种罕见的真诚。作为哲学家的他,对其所面对的艰涩的哲学问题,一直保持着严肃、苛刻的态度。他不允许任何“狡辩”。在讲课的时候,他总是将思考的原发过程展现给学生,并与学生一道探索“未解之谜”。两个小时的课程,因为这种高强度的智力活动,他总是将自己搞得筋疲力尽,学生也不敢有丝毫懈怠。尽管有这样高强度的投入,他还是时常陷入一种强烈的自责之中,公开宣称:“我是一个糟糕的教师!”他严肃地对待自己的哲学工作,但即使在陷入僵局之时,亦不会轻易放弃继续探索的勇气。在他写作《哲学研究》时,曾写信给朋友说:
我的工作进展很慢、很吃力,然而还是有所进展。但愿我有更好的工作能力,并且不象这样的极易疲劳。但是事已如此也只能将就。
这是他一贯的态度。有人曾如此评论维特根斯坦对待人生的态度:“一个人应当毕生用全部精力去从事他有才能去做的事,决不应当仅仅为了延长寿命而放松对工作的努力。”或许我们可以说:维特根斯坦是真正的“不苟且”。尽管他是剑桥的哲学教授,但却对学院生活不抱任何好感。因此有学生获得博士学位时,他写信给对方:
祝贺你获得哲学博士!而现在:你要很好地利用它!我的意思是:希望你既不要欺骗自己也不要欺骗学生。因为,除非我根本搞错了,那样的事将会等待着你。而且不那样做事很困难的,也许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有力量摆脱。
这是维特根斯坦的态度,他自己也正是这样做的。
一九五一年四月二十九日,维特根斯坦病逝于英国剑桥。在失去知觉之前,他对照顾他的人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极为美好的一生!”维特根斯坦的学生和朋友,《回忆维特根斯坦》一书的作者诺尔曼·马尔康姆由此感叹:“当我想到他深刻的悲观主义,想到他精神上和道德上遭受的强烈痛苦,想到他无情地驱使自己的心智,想到他需要爱而他的苛刻生硬又排斥了爱,我总认为他的一生是非常不幸的。然而在临终时他自己竟呼喊说它是‘极为美好的’!对我来说这是神秘莫测而且感人至深的言语。”哲人之语,启人深思。我们或许可以说:只有当我们真诚地面对整个世界,并在这个不无糟糕的世界中艰辛地思考、劳作过,我们的生活,才因此而变得生动、迷人。
2009-10-18
在漫长而孤独的童年生活结束后,维特根斯坦进入学校学习。他起初对机械工程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将这一兴趣保持终生;而成为一名出色的工程师,则是其最初的理想。他为此做过多方面的尝试,但经过多次“波折”之后,却最终选择了哲学。在其哲学工作之外,他还有过多重“身份”:士兵、建筑师、小学教师、园丁、医院护理、雕刻师……
不过无论他做什么工作,维特根斯坦身上总有一种罕见的真诚。作为哲学家的他,对其所面对的艰涩的哲学问题,一直保持着严肃、苛刻的态度。他不允许任何“狡辩”。在讲课的时候,他总是将思考的原发过程展现给学生,并与学生一道探索“未解之谜”。两个小时的课程,因为这种高强度的智力活动,他总是将自己搞得筋疲力尽,学生也不敢有丝毫懈怠。尽管有这样高强度的投入,他还是时常陷入一种强烈的自责之中,公开宣称:“我是一个糟糕的教师!”他严肃地对待自己的哲学工作,但即使在陷入僵局之时,亦不会轻易放弃继续探索的勇气。在他写作《哲学研究》时,曾写信给朋友说:
我的工作进展很慢、很吃力,然而还是有所进展。但愿我有更好的工作能力,并且不象这样的极易疲劳。但是事已如此也只能将就。
这是他一贯的态度。有人曾如此评论维特根斯坦对待人生的态度:“一个人应当毕生用全部精力去从事他有才能去做的事,决不应当仅仅为了延长寿命而放松对工作的努力。”或许我们可以说:维特根斯坦是真正的“不苟且”。尽管他是剑桥的哲学教授,但却对学院生活不抱任何好感。因此有学生获得博士学位时,他写信给对方:
祝贺你获得哲学博士!而现在:你要很好地利用它!我的意思是:希望你既不要欺骗自己也不要欺骗学生。因为,除非我根本搞错了,那样的事将会等待着你。而且不那样做事很困难的,也许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有力量摆脱。
这是维特根斯坦的态度,他自己也正是这样做的。
一九五一年四月二十九日,维特根斯坦病逝于英国剑桥。在失去知觉之前,他对照顾他的人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极为美好的一生!”维特根斯坦的学生和朋友,《回忆维特根斯坦》一书的作者诺尔曼·马尔康姆由此感叹:“当我想到他深刻的悲观主义,想到他精神上和道德上遭受的强烈痛苦,想到他无情地驱使自己的心智,想到他需要爱而他的苛刻生硬又排斥了爱,我总认为他的一生是非常不幸的。然而在临终时他自己竟呼喊说它是‘极为美好的’!对我来说这是神秘莫测而且感人至深的言语。”哲人之语,启人深思。我们或许可以说:只有当我们真诚地面对整个世界,并在这个不无糟糕的世界中艰辛地思考、劳作过,我们的生活,才因此而变得生动、迷人。
2009-10-18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