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百年孤独》到《一步之遥》
辞旧迎新时是总结与计划的好时光。像许多人一样,最近几周我也在忙活总结和计划。自从有了专属的笔记本电脑,我就很少手写日记了,有事没事敲一段,或吐槽或励志,或悲伤或喜悦。前些天整理个人物品,无意间发现一本手写的日记,第一篇的时间是2007年12月28日,最后一篇是2013年8月7日。有时天天记、有时隔天记。看从前的手写很有意思,笔画随心情波动,时而规矩时而狂放。一篇一篇翻下去,出现最多的话:“要耐心、要宽容”,“少说话、多做事”,还有“多读经典”。时隔几年,这些警句除了“多读经典”,其它依然奉之圭臬。回想过去的岁月,“多读经典”曾给我的阅读带来很大的压力,仿佛不读经典便不算读书。
虽长年读书,但读过的经典真的不多。当有人如数家珍谈论经典的时候,我内心很是羡慕嫉妒恨。不得不再次以《百年孤独》为例,它已经连续多年被列入年度读书计划,至今只读完三分之一。那个从未来穿越到过去的开头,我几乎会背,“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准会想起父亲带他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可为什么迟迟读不完这本经典?
当阅读的质量越来越高,阅读的虚荣心越来越少,自信心越来越多之后,我可以理智地分析自己阅读的倾向。不是畏惧经典,而是对纯文学缺乏足够的耐心与能力。
我们爱读通俗小说,通俗小说与纯文学的区别在:前者的大门是故事、人物或情节,而后者的大门是语言。如果没有耐心没有能力穿透文学语言的迷宫,很难进入真正的纯文学阅读。我阅读多利用零打碎敲的时间,缺乏探索的好奇心与意志力,且驾驭文学语言的能力不足,遑论对纯文学的亲切感。
有些作者写随笔入行,写着写着就写起小说来,缘于随笔揭露赤裸裸的自己,且速战速决。小说通过虚构人物情节故事把作者想要表现的一切藏于其间。作者可以随心所欲地说想说的,做不敢做的。读者即使对号入座,作者也有承认与否认的自由。散文随笔与文学小说都是人的心灵印迹,但后者对人性的表达更幽微更曲折,是难以重复的虚构和假设。
当故事人物情节已难以标新,写出好小说就需要好细节。好细节需要文学语言。没有鬼精鬼精的文学语言,便无法展示与众不同的细节。纯文学在百转千回的词汇、句式、结构的簇拥下,越来越难懂,纯文艺也一样。这不禁让人想到姜文和他的新片《一步之遥》。矛盾文学奖获奖者张炜说:“好的作家不一定都具备强烈的人道激情。他在语言方面给我们强烈的快感,他罗织精妙的细节。他可以不去关心底层,可以沉浸在自己的趣味里。生活是五光十色的,作家可以表达一切”。 用这段话来解释姜文很合适。《一步之遥》卖得不好,姜文说:真正的艺术不需要大众理解。看不懂正常,看懂了说明是真文艺。真正的文学与艺术属于“时间积累的大众”。纯文学与纯艺术诞生之初便没有考虑读者与观众的需求,它们只是艺术家思想里的灵光。因此真正的经典不是专家学者认定,也不是读者观众认定,它由时间认定。金子总会发光,世俗的目光会掩盖金子,但不会把金子变成石头。文学与艺术要交给时间交给未来判定。通俗小说、商业大片可以让大众很开心很愉快,已完成了各自的使命。
想了这么多,归根结底是说服自己,不必为少读经典而焦虑。首先,大众口中的“经典”不一定是经典;其次,我应为读经典做好时间与能力上的准备。既然阅读的最终目标是自我发现,不是酒能醉人,不是故事感人,是喝的人求醉,读的人想哭,那么就听心声指挥去阅读吧。张炜说:“真正的书香是指面对文字的思考和思悟所产生的心灵的芬芳。喜欢读书的人就像蜜蜂一样,为书香所吸引,这可以称为’蜜蜂人生’”。
大自然百花展芯,我只需做一只勤恳的蜜蜂。
虽长年读书,但读过的经典真的不多。当有人如数家珍谈论经典的时候,我内心很是羡慕嫉妒恨。不得不再次以《百年孤独》为例,它已经连续多年被列入年度读书计划,至今只读完三分之一。那个从未来穿越到过去的开头,我几乎会背,“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准会想起父亲带他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可为什么迟迟读不完这本经典?
当阅读的质量越来越高,阅读的虚荣心越来越少,自信心越来越多之后,我可以理智地分析自己阅读的倾向。不是畏惧经典,而是对纯文学缺乏足够的耐心与能力。
我们爱读通俗小说,通俗小说与纯文学的区别在:前者的大门是故事、人物或情节,而后者的大门是语言。如果没有耐心没有能力穿透文学语言的迷宫,很难进入真正的纯文学阅读。我阅读多利用零打碎敲的时间,缺乏探索的好奇心与意志力,且驾驭文学语言的能力不足,遑论对纯文学的亲切感。
有些作者写随笔入行,写着写着就写起小说来,缘于随笔揭露赤裸裸的自己,且速战速决。小说通过虚构人物情节故事把作者想要表现的一切藏于其间。作者可以随心所欲地说想说的,做不敢做的。读者即使对号入座,作者也有承认与否认的自由。散文随笔与文学小说都是人的心灵印迹,但后者对人性的表达更幽微更曲折,是难以重复的虚构和假设。
当故事人物情节已难以标新,写出好小说就需要好细节。好细节需要文学语言。没有鬼精鬼精的文学语言,便无法展示与众不同的细节。纯文学在百转千回的词汇、句式、结构的簇拥下,越来越难懂,纯文艺也一样。这不禁让人想到姜文和他的新片《一步之遥》。矛盾文学奖获奖者张炜说:“好的作家不一定都具备强烈的人道激情。他在语言方面给我们强烈的快感,他罗织精妙的细节。他可以不去关心底层,可以沉浸在自己的趣味里。生活是五光十色的,作家可以表达一切”。 用这段话来解释姜文很合适。《一步之遥》卖得不好,姜文说:真正的艺术不需要大众理解。看不懂正常,看懂了说明是真文艺。真正的文学与艺术属于“时间积累的大众”。纯文学与纯艺术诞生之初便没有考虑读者与观众的需求,它们只是艺术家思想里的灵光。因此真正的经典不是专家学者认定,也不是读者观众认定,它由时间认定。金子总会发光,世俗的目光会掩盖金子,但不会把金子变成石头。文学与艺术要交给时间交给未来判定。通俗小说、商业大片可以让大众很开心很愉快,已完成了各自的使命。
想了这么多,归根结底是说服自己,不必为少读经典而焦虑。首先,大众口中的“经典”不一定是经典;其次,我应为读经典做好时间与能力上的准备。既然阅读的最终目标是自我发现,不是酒能醉人,不是故事感人,是喝的人求醉,读的人想哭,那么就听心声指挥去阅读吧。张炜说:“真正的书香是指面对文字的思考和思悟所产生的心灵的芬芳。喜欢读书的人就像蜜蜂一样,为书香所吸引,这可以称为’蜜蜂人生’”。
大自然百花展芯,我只需做一只勤恳的蜜蜂。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