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健三郎的《万延元年的足球队》 阅读札记
大江健三郎的《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已经翻完——不敢说阅读完毕。因为书本翻译太烂,影响阅读的情绪。后面又翻了同一年同一个出版社的《性的人》,内含“我们的时代”;书本的毛病仍存。总的来说,都延续了这个阶段的大江先生的作品吧;之前阅读过日本一个小说奖项的作品选本,里面收了大江先生的《饲养》。
大江先生的作品,给我的印象是:1、存在的耻辱感,这种耻辱感可能就是日本的耻辱文化,可能和武士的剖腹自杀有一定的干系。2、从传统乡土文明进入高速的现代商业文明中,人的精神归宿以及不适感。3、紧接第1印象,是严重的自我厌恶感,此处让我想起了萨特的《恶心》作品。从以上三点,对比同是诺贝尔,同是亚洲儒家文明之子,莫言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乡下人;必须声明,我不是对莫言污蔑,莫言的获奖确实让世界把目光投向了上下五千年文明的中华的文学作品。没有莫言,也会有另一个人出现,就如今年的鲁迅文学奖诸项获奖作品的争议,确实就存在和文学无关的事情,或者说是和一个文明成果无关的事情太多;这种事态还会继续延续下去。
《万延元年的足球队》的第一人称,和毛姆的第一人称小说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小说里的我,前者是故事中的人物,后者不过是一个穿梭牵线的人物道具而已。作为第一人称的“蜜三”之我,在小说中对弟弟鹰四的思考,再者就是对自我的追问追寻,试图寻找出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的原因。所以,我们可以将小说理解成了三个人的救赎——蜜三、菜采子(蜜三老婆)、鹰四。
小说的故事可以如此简介:蜜三和采子生了白痴儿子之后,两人从逃避生活中进入了真实生活的残酷,他们必须面对白痴儿子的存在。鹰四的美国自我放逐生活结束之后,他会带了日本,邀请蜜三采子一起到森林的老家,处理老屋变卖的事宜。鹰四以曾在万延元年领导山民举义的曾祖父的弟弟为偶像,组织山中青年人足球队为机缘,发动山里人于超市老板天皇斗争。鹰四最后在蜜三不断追问、揭露他的行动心理分析之后,他开枪自杀。蜜三和怀了鹰四孩子的采子从鹰四的事件中,直面生活,将白痴儿子接回家,采子坚持要鹰四的孩子……
蜜三、鹰四都是受到日本耻辱文化的熏陶,使得他们面对战后日本生活的不适。蜜三选择了旁观,鹰四选择了激进的自我放逐、暴力、自残;事实上,我们也应该给蜜三加上一项,他对鹰四的残忍心理摧残,因为他在对鹰四时虽然也想拯救,但是他的最终在内心的那种阴忍中完成了对鹰四的杀灭。采子,她因为儿子的白痴,再次不能接受生活的阴暗,在酒精里度日,因为鹰四的足球队等一系列暴力活动,而进入了德国电影《浪潮》那种希特勒式的带有宗教性归宿,并戒酒,和鹰四通奸,最后是她直接剖明了蜜三的残忍——因为他最不懂得鹰四在最后时候的需要,或者说他因为鹰四于采子的通奸引发的嫉妒而断绝了鹰四效仿曾爷爷弟弟的逃逸。
鹰四从小时候的寄人篱下,和妹妹乱伦,以及战后日本失败感,乡村和现代商业文明之间的交错之间带来的不适感,让他无法获得一种自尊,完成一种完整的人格。选择参与安保学生运动,还有在美国的自我放逐,以及以曾爷爷的弟弟组织的万延元年农民暴力活动,而组织山民于超市老板天王的斗争,甚至他给蜜三炫耀通奸的事情,对足球队员的暴力,以及强奸少女等事情,都让我们看到鹰四的自我厌恶,以及企图通过某种方式获得自我肯定——这是一种虐心的自我修缮工作。他和蜜三的对话,找到对方的理解、肯定,也想从对方那边获得支持和修正,引导,当然,这种情感是超级复杂的。至于强奸少女的事件,也可能如蜜三、星男(鹰四的铁杆粉丝)所说的,那只是鹰四的一厢情愿的解说而已,事实可能是他开车出车祸了,导致少女死亡,因着自我折磨,想获得他者对他另一个变态形象的建立,而虚构完成了一桩强奸案件。
鹰四,只有到后面了,我们才感受到,他是最值得同情的人。但是他没有获得真正的同情;蜜三应该是最懂的他的,但是蜜三最终潜意识的旁观者心理害了鹰四。而菜采子,却是一个隐忍的女人,她应该就是所谓的那个新人;蜜三,他不能说真正主动的去面对生活,迎接孩子,更多是还是一种被动的。星男,也不是一个新人,他是另一个旁观者,和蜜三一个,面对鹰四,他俩都是弱者;但是星男也是一个明白的人。
小说的多次说的厌恶感,让我想起了萨特的“恶心”——从心理学上来说,恶心是一种人的自我保护机制本能的反应。厌恶感,自我厌恶感,应该是基于本当是却不是,因此发生了自我保护的心理反应,具体的动作就是做出不是他本人想做的事情,以否定的形式获得自我的很定,在语言上也是如此——获得他者的肯定,成为了主体最重要的言行发作的原因。说莫言是村人小说家,是因为他缺乏大江先生的对生活的反思——莫言多的是那种饥饿磨练出来的聪明。
《万延元年的足球队》de其他——
1、山村。必须声明,这不是一个中国式样的农村题材小说——中国的伟大作家们和评论家们集体通奸,创造出了很多词语:底层文学、打工文学、乡土文学、城乡文学等。但是大江先生在这里觉得不是写山村文学来抵抗城市文明之类的文学;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他却和寻根文学很想,但是他寻到了森林之根吧。在此,想到宫崎骏《龙猫》那棵大树。
2、村民。从不进入暴力活动,到最终参与了暴力活动,这种群众流氓的心理太恐怖了。有时候,这种事情就像苍蝇群一样,你轮大拳打到的是一阵空气,但是他们打你却让死烂。在这方面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可以反思到二战后日本至今,出现的敬拜神社活动和不承认历史的民众心理——对他们来说,暴力的是组织,不是他们。
3、性欲和食欲。《性的人》《我们的时代》《万延元年的足球队》里,性欲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事情,它已经不是雨中和性有关系的欲望,而是一种自我厌恶的一种不断重复不断厌恶的事件。或许我们应该说,是一件打发无聊,但是越如此越无聊的一件活动而已,它不能证明什么——它只能证明,自我厌恶在不断反复中完成自我厌恶,这种自我厌恶就是人生活的一种真实的存在,人的存文在就出了这个事情。而食欲,阿仁对食物的感受就跟性欲一般。
也就是说,性欲和食欲是维持主体自我感受到存在的唯一一件活动,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活动,而否定了主体作为主体本身——活动这个时间变成了存在本身,活动的主体什么都不是。这是主体自我取消最终的一道工序。看过”犬夜叉“这部动画片,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有想象力的角色,好色的弥勒手上有一个风穴,他就靠着这个风穴来战斗,据说风穴在频繁施展吸入更多的东西之后会长大,今儿反噬了主人。有意思的是,这些都来自日本人的精神作品。
所以,需要重返第一现场——人类和自然发生劳作交流的地方。大江先生的山村,或许也是基于这个样的想想吧?
海德格尔在暮年选择荷尔德林作为哲学的阐释材料,返乡确实有意思。不过,返乡,不是中国文学的那个抵抗城市文明的乡村文明,哈哈,,,,,,
4、民俗:诵经舞。必须点一下这个民俗。记得阅读米兰·昆德拉的《玩笑》,里面就有一个民俗的活动,非常有意思。不过,民俗,在两部小说里,都没有获得正面的呈现——就是说没有透过这些民俗,让我们看到承载着一些美好的东西。前者让我们看到对暴力的推崇吧,后者让我们看到它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尴尬。
《最后的武士》是阿汤哥主演的电影,说的是一个美国上尉到日本协助训练军人,剿灭最后的武士集团。但是阿汤哥却因为失败,被日本天皇的老师带到村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他在这段时间了慢慢认识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美吧,后面和日本武士们对抗新军。日本武士们都被现代弹药打死,他活了,最后将天皇老师心愿完成了——将一柄武士刀先给了天皇。
电影有点浮。关于日本文化,不能通过更多的细节来呈现,而是通过阿汤哥的说,有点概念化——2013年中国有一部电视剧《正阳门下》还不错,里面那些北京人在玩古董呈现的传统文化对人物的那种潜移默化倒是真实;可是那部电视剧是半成品,后面牌烂,不管如何都已经不错了,还是值得推荐!
这部电影,估计是西方对东方文明的一种意淫吧。一种异域的传奇吧,就像希望对古代中国的想象一般。当然,也像现在中国伟大的——说到中国的作家,一定要用伟大的这个词语,一定要坚决不吝啬的使用——作家们,那种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乡村的想象,而事实上他们的内心里确实对乡村文明鄙视!
在最后,必须说一下——《万延元年的足球队》这部小说,如果被排上电影,一定是非常棒的一部电影!!期待以后有人去改编!
大江先生的作品,给我的印象是:1、存在的耻辱感,这种耻辱感可能就是日本的耻辱文化,可能和武士的剖腹自杀有一定的干系。2、从传统乡土文明进入高速的现代商业文明中,人的精神归宿以及不适感。3、紧接第1印象,是严重的自我厌恶感,此处让我想起了萨特的《恶心》作品。从以上三点,对比同是诺贝尔,同是亚洲儒家文明之子,莫言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乡下人;必须声明,我不是对莫言污蔑,莫言的获奖确实让世界把目光投向了上下五千年文明的中华的文学作品。没有莫言,也会有另一个人出现,就如今年的鲁迅文学奖诸项获奖作品的争议,确实就存在和文学无关的事情,或者说是和一个文明成果无关的事情太多;这种事态还会继续延续下去。
《万延元年的足球队》的第一人称,和毛姆的第一人称小说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小说里的我,前者是故事中的人物,后者不过是一个穿梭牵线的人物道具而已。作为第一人称的“蜜三”之我,在小说中对弟弟鹰四的思考,再者就是对自我的追问追寻,试图寻找出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的原因。所以,我们可以将小说理解成了三个人的救赎——蜜三、菜采子(蜜三老婆)、鹰四。
小说的故事可以如此简介:蜜三和采子生了白痴儿子之后,两人从逃避生活中进入了真实生活的残酷,他们必须面对白痴儿子的存在。鹰四的美国自我放逐生活结束之后,他会带了日本,邀请蜜三采子一起到森林的老家,处理老屋变卖的事宜。鹰四以曾在万延元年领导山民举义的曾祖父的弟弟为偶像,组织山中青年人足球队为机缘,发动山里人于超市老板天皇斗争。鹰四最后在蜜三不断追问、揭露他的行动心理分析之后,他开枪自杀。蜜三和怀了鹰四孩子的采子从鹰四的事件中,直面生活,将白痴儿子接回家,采子坚持要鹰四的孩子……
蜜三、鹰四都是受到日本耻辱文化的熏陶,使得他们面对战后日本生活的不适。蜜三选择了旁观,鹰四选择了激进的自我放逐、暴力、自残;事实上,我们也应该给蜜三加上一项,他对鹰四的残忍心理摧残,因为他在对鹰四时虽然也想拯救,但是他的最终在内心的那种阴忍中完成了对鹰四的杀灭。采子,她因为儿子的白痴,再次不能接受生活的阴暗,在酒精里度日,因为鹰四的足球队等一系列暴力活动,而进入了德国电影《浪潮》那种希特勒式的带有宗教性归宿,并戒酒,和鹰四通奸,最后是她直接剖明了蜜三的残忍——因为他最不懂得鹰四在最后时候的需要,或者说他因为鹰四于采子的通奸引发的嫉妒而断绝了鹰四效仿曾爷爷弟弟的逃逸。
鹰四从小时候的寄人篱下,和妹妹乱伦,以及战后日本失败感,乡村和现代商业文明之间的交错之间带来的不适感,让他无法获得一种自尊,完成一种完整的人格。选择参与安保学生运动,还有在美国的自我放逐,以及以曾爷爷的弟弟组织的万延元年农民暴力活动,而组织山民于超市老板天王的斗争,甚至他给蜜三炫耀通奸的事情,对足球队员的暴力,以及强奸少女等事情,都让我们看到鹰四的自我厌恶,以及企图通过某种方式获得自我肯定——这是一种虐心的自我修缮工作。他和蜜三的对话,找到对方的理解、肯定,也想从对方那边获得支持和修正,引导,当然,这种情感是超级复杂的。至于强奸少女的事件,也可能如蜜三、星男(鹰四的铁杆粉丝)所说的,那只是鹰四的一厢情愿的解说而已,事实可能是他开车出车祸了,导致少女死亡,因着自我折磨,想获得他者对他另一个变态形象的建立,而虚构完成了一桩强奸案件。
鹰四,只有到后面了,我们才感受到,他是最值得同情的人。但是他没有获得真正的同情;蜜三应该是最懂的他的,但是蜜三最终潜意识的旁观者心理害了鹰四。而菜采子,却是一个隐忍的女人,她应该就是所谓的那个新人;蜜三,他不能说真正主动的去面对生活,迎接孩子,更多是还是一种被动的。星男,也不是一个新人,他是另一个旁观者,和蜜三一个,面对鹰四,他俩都是弱者;但是星男也是一个明白的人。
小说的多次说的厌恶感,让我想起了萨特的“恶心”——从心理学上来说,恶心是一种人的自我保护机制本能的反应。厌恶感,自我厌恶感,应该是基于本当是却不是,因此发生了自我保护的心理反应,具体的动作就是做出不是他本人想做的事情,以否定的形式获得自我的很定,在语言上也是如此——获得他者的肯定,成为了主体最重要的言行发作的原因。说莫言是村人小说家,是因为他缺乏大江先生的对生活的反思——莫言多的是那种饥饿磨练出来的聪明。
《万延元年的足球队》de其他——
1、山村。必须声明,这不是一个中国式样的农村题材小说——中国的伟大作家们和评论家们集体通奸,创造出了很多词语:底层文学、打工文学、乡土文学、城乡文学等。但是大江先生在这里觉得不是写山村文学来抵抗城市文明之类的文学;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他却和寻根文学很想,但是他寻到了森林之根吧。在此,想到宫崎骏《龙猫》那棵大树。
2、村民。从不进入暴力活动,到最终参与了暴力活动,这种群众流氓的心理太恐怖了。有时候,这种事情就像苍蝇群一样,你轮大拳打到的是一阵空气,但是他们打你却让死烂。在这方面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可以反思到二战后日本至今,出现的敬拜神社活动和不承认历史的民众心理——对他们来说,暴力的是组织,不是他们。
3、性欲和食欲。《性的人》《我们的时代》《万延元年的足球队》里,性欲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事情,它已经不是雨中和性有关系的欲望,而是一种自我厌恶的一种不断重复不断厌恶的事件。或许我们应该说,是一件打发无聊,但是越如此越无聊的一件活动而已,它不能证明什么——它只能证明,自我厌恶在不断反复中完成自我厌恶,这种自我厌恶就是人生活的一种真实的存在,人的存文在就出了这个事情。而食欲,阿仁对食物的感受就跟性欲一般。
也就是说,性欲和食欲是维持主体自我感受到存在的唯一一件活动,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活动,而否定了主体作为主体本身——活动这个时间变成了存在本身,活动的主体什么都不是。这是主体自我取消最终的一道工序。看过”犬夜叉“这部动画片,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有想象力的角色,好色的弥勒手上有一个风穴,他就靠着这个风穴来战斗,据说风穴在频繁施展吸入更多的东西之后会长大,今儿反噬了主人。有意思的是,这些都来自日本人的精神作品。
所以,需要重返第一现场——人类和自然发生劳作交流的地方。大江先生的山村,或许也是基于这个样的想想吧?
海德格尔在暮年选择荷尔德林作为哲学的阐释材料,返乡确实有意思。不过,返乡,不是中国文学的那个抵抗城市文明的乡村文明,哈哈,,,,,,
4、民俗:诵经舞。必须点一下这个民俗。记得阅读米兰·昆德拉的《玩笑》,里面就有一个民俗的活动,非常有意思。不过,民俗,在两部小说里,都没有获得正面的呈现——就是说没有透过这些民俗,让我们看到承载着一些美好的东西。前者让我们看到对暴力的推崇吧,后者让我们看到它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尴尬。
《最后的武士》是阿汤哥主演的电影,说的是一个美国上尉到日本协助训练军人,剿灭最后的武士集团。但是阿汤哥却因为失败,被日本天皇的老师带到村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他在这段时间了慢慢认识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美吧,后面和日本武士们对抗新军。日本武士们都被现代弹药打死,他活了,最后将天皇老师心愿完成了——将一柄武士刀先给了天皇。
电影有点浮。关于日本文化,不能通过更多的细节来呈现,而是通过阿汤哥的说,有点概念化——2013年中国有一部电视剧《正阳门下》还不错,里面那些北京人在玩古董呈现的传统文化对人物的那种潜移默化倒是真实;可是那部电视剧是半成品,后面牌烂,不管如何都已经不错了,还是值得推荐!
这部电影,估计是西方对东方文明的一种意淫吧。一种异域的传奇吧,就像希望对古代中国的想象一般。当然,也像现在中国伟大的——说到中国的作家,一定要用伟大的这个词语,一定要坚决不吝啬的使用——作家们,那种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乡村的想象,而事实上他们的内心里确实对乡村文明鄙视!
在最后,必须说一下——《万延元年的足球队》这部小说,如果被排上电影,一定是非常棒的一部电影!!期待以后有人去改编!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