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宁水上村之行
一直听说贝宁水上村离我们驻地不远,也一直念叨着,但由于我们三个像被囚禁了一样,没那么“自由”,加之有些懒,天热了就不愿出远门,所以,来了一年才终于踏上了寻找水上村的旅途。
为什么说是寻找,那是因为对于水上村,我们一直只是“听说”。听了很多人说,却从未实践过。他们说水上村在贝宁大学斜对面的一个小道里,说路边有广告牌,但没说上面写什么。我们开车出了科托努往卡拉维方向走,经过贝宁大学后开始一眼不眨地盯着右手边的广告牌,终于看到一个很大的牌子,于是我们停下车问了路边一个卖油的madame和一个小孩,他们都说就是往广告牌的方向往下走。我们调转头开车进入,只见广告牌上写着“Village vacances”,最上面写着一个“Hotel”。然后我们便一头扎进去了,才发现我们被两个贝宁人带入“阴沟里”了。那边根本就不是水上村,只是一个类似度假酒店的地方,但是可以从那坐小船到水上村。由于距离比较远,不仅需要提前预定,而且价格还很贵。任队打电话给王叔,才知道我们确实走错了,于是开车离开。走了不一会儿就看到了另一个广告牌,挺不起眼的,但上面写了“Cité de Canvié”,还画了小船漂在水上的画,于是我们毫不犹豫地又一头扎进去了,不过这次扎对了,嘿嘿~
开车进入了一个类似停车场的地方,还看到地上插着几根木棍子,他两都问:像不像练车的地方,要不要来个倒车入库?场地边上有几间房子,很多年轻人围在一起,好像在玩类似赌博的游戏。也有卖手工艺品的小摊,但都不是很精致。有个看上去上了年纪的人过来跟我们打招呼,说停车费要五百西法(约六块RMB)。看我们停好车后,他把我们领到了卖票的地方。船票有好几种,有自己划船的,有电动船的,分人多少和船的类型决定船票价格。我们四个人,买了五千多的电动船。上船时才知道有一个开船的和一个导游。还有两夫妻,好像是水上村里的居民,因为他们在半路下船了。刚上船不久,导游就说如果需要他给我们讲解的话得给他钱,但买票时就问清楚了,我们是不需要额外支付导游费的,只要买票了,船上就会相应配置一个当地导游。所以我们有点生气,因为这边的黑人总是动不动乱要钱。他们三个不会法语,也听不懂,所以我们就把导游晾在一边了。
小船慢慢进入湖心,密密麻麻的树枝在船两边散开去,刚开始觉得这些枯黄的树枝插在湖里有些不协调。后来才知道原来那是水上村的居民用来养鱼的,他们把椰子树枝插在湖里,然后围上网子,这样鱼虾就出不来了。每个家族都会有这样的“小鱼塘”,大概一年左右就可以捕鱼,年轻力壮的家族成员负责抓鱼和运输到附近的陆地集市,而卖鱼则是妇女的任务。卖掉鱼虾,换回的生活必需品就平分。我们的船继续行驶在湖心,大片大片的水葫芦出现在眼前。小时候很喜欢这种花,淡蓝色的小花朵随着圆鼓鼓的叶子漂在水里,觉得好神奇。导游说原来并没有这么多的水葫芦,突然有一段时间大爆发,最后究其原因,原来是随着洋流漂过来,然后它们就“定居”在小岛附近了。听导游说,这种水上植物不能食用,而且一旦爆发,能把整个湖都霸占。村民们每年都要定期清理“道路”两边的水葫芦,否则不但游船无法进出村里,连村民到集市都有困难。不过,据说这种植物能检测湖水的盐度,要是水温和盐度有变化,它们也会跟着变化。满眼望去一片蓝绿相间,倒也是另一番风景。
小船进入村子以后,风景也变得热闹起来。有很多小孩光着屁股跟我们打招呼,虽然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还是觉得很好玩,也向他们招手示意。村里的木屋大多离水面一米到一米五,有大有小。导游开完笑让我给任队翻译:如果他要是愿意在水上村建造一间小屋子,他可以帮忙去跟村长说,不用“买地”直接选一个地方,然后去买盖房子需要用的木材就行。一间小的屋子话费并不大,当地货币几万块就行,折合人民币也就几百块。建造屋子的木材都是质地很硬的木头,比较牢固的能坚持十五年之久,这样算算还是挺划算的。只是我觉得如果是我,待一个月估计就疯了。我们只能先吃苦后享福,却难以轮回。我们连没网的日子都受不了,何况这种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有的是一个小家庭自己占有一间小屋子,有的则是好几家人共享一间大屋子。经导游口述介绍,水上村最早的居民从十六世纪就被迫搬迁至此。当时非洲大地上到处都是奴隶战争,于是他们逃到附近的小岛上,并且形成了无偷盗抢劫更无战争的民风。据说后来政府领导人曾派人和村里人协商过,让他们搬到陆地上生活,但他们不愿意。他们已经习惯了那里的一切,不愿意离开。后来小岛周围的水位慢慢升高,就变成了一个湖,村民们就用小船出入,来换取生活必需品。但村子里也有一些小商店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小商店就设在“道路”两旁或直接漂在水上。有卖蔬菜的,有卖杂货的,还挺齐全。但如果要买东西,就必须撑船到商店,否则就只能游过去了。但对于他们来说,船就像我们在陆地上任何交通工具一样,没什么不方便。而其他的公共设施则有小诊所,学校,娱乐场所等。我对那个小诊所印象特别深,因为外面画了一个倒在地上的madame,画得很形象。导游说以前他还会带游客去参观学校,但现在水葫芦把路都封住了,没办法过去,有点可惜。村子里还有一些专门针对游客开的店,比如卖木雕的。我们没下船进去,但后来听其他人说里面还值得一看。
我们的船慢慢绕出小村子,“路上”遇到了很多从陆地上回来的村民,他们搭乘的是和游船不一样的小船,一条小船上大概十多个人,摇摇晃晃的回村去了。透过夕阳看着波光粼粼的湖面,特别安详。
下次要是有机会去,我一定不和导游说话,静静地欣赏村里的一切,因为学语言养成的习惯,别人跟自己说话就会看着对方的脸,尤其是嘴,生怕听不清楚。所以大部分时间我都在和导游聊,虽然了解了一些村里的情况,却错过了很多风景。下了船闭上眼睛,脑袋里还是导游那张具有当地风情的脸,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2014年10月31日
于贝宁克托努驻地
为什么说是寻找,那是因为对于水上村,我们一直只是“听说”。听了很多人说,却从未实践过。他们说水上村在贝宁大学斜对面的一个小道里,说路边有广告牌,但没说上面写什么。我们开车出了科托努往卡拉维方向走,经过贝宁大学后开始一眼不眨地盯着右手边的广告牌,终于看到一个很大的牌子,于是我们停下车问了路边一个卖油的madame和一个小孩,他们都说就是往广告牌的方向往下走。我们调转头开车进入,只见广告牌上写着“Village vacances”,最上面写着一个“Hotel”。然后我们便一头扎进去了,才发现我们被两个贝宁人带入“阴沟里”了。那边根本就不是水上村,只是一个类似度假酒店的地方,但是可以从那坐小船到水上村。由于距离比较远,不仅需要提前预定,而且价格还很贵。任队打电话给王叔,才知道我们确实走错了,于是开车离开。走了不一会儿就看到了另一个广告牌,挺不起眼的,但上面写了“Cité de Canvié”,还画了小船漂在水上的画,于是我们毫不犹豫地又一头扎进去了,不过这次扎对了,嘿嘿~
开车进入了一个类似停车场的地方,还看到地上插着几根木棍子,他两都问:像不像练车的地方,要不要来个倒车入库?场地边上有几间房子,很多年轻人围在一起,好像在玩类似赌博的游戏。也有卖手工艺品的小摊,但都不是很精致。有个看上去上了年纪的人过来跟我们打招呼,说停车费要五百西法(约六块RMB)。看我们停好车后,他把我们领到了卖票的地方。船票有好几种,有自己划船的,有电动船的,分人多少和船的类型决定船票价格。我们四个人,买了五千多的电动船。上船时才知道有一个开船的和一个导游。还有两夫妻,好像是水上村里的居民,因为他们在半路下船了。刚上船不久,导游就说如果需要他给我们讲解的话得给他钱,但买票时就问清楚了,我们是不需要额外支付导游费的,只要买票了,船上就会相应配置一个当地导游。所以我们有点生气,因为这边的黑人总是动不动乱要钱。他们三个不会法语,也听不懂,所以我们就把导游晾在一边了。
小船慢慢进入湖心,密密麻麻的树枝在船两边散开去,刚开始觉得这些枯黄的树枝插在湖里有些不协调。后来才知道原来那是水上村的居民用来养鱼的,他们把椰子树枝插在湖里,然后围上网子,这样鱼虾就出不来了。每个家族都会有这样的“小鱼塘”,大概一年左右就可以捕鱼,年轻力壮的家族成员负责抓鱼和运输到附近的陆地集市,而卖鱼则是妇女的任务。卖掉鱼虾,换回的生活必需品就平分。我们的船继续行驶在湖心,大片大片的水葫芦出现在眼前。小时候很喜欢这种花,淡蓝色的小花朵随着圆鼓鼓的叶子漂在水里,觉得好神奇。导游说原来并没有这么多的水葫芦,突然有一段时间大爆发,最后究其原因,原来是随着洋流漂过来,然后它们就“定居”在小岛附近了。听导游说,这种水上植物不能食用,而且一旦爆发,能把整个湖都霸占。村民们每年都要定期清理“道路”两边的水葫芦,否则不但游船无法进出村里,连村民到集市都有困难。不过,据说这种植物能检测湖水的盐度,要是水温和盐度有变化,它们也会跟着变化。满眼望去一片蓝绿相间,倒也是另一番风景。
小船进入村子以后,风景也变得热闹起来。有很多小孩光着屁股跟我们打招呼,虽然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还是觉得很好玩,也向他们招手示意。村里的木屋大多离水面一米到一米五,有大有小。导游开完笑让我给任队翻译:如果他要是愿意在水上村建造一间小屋子,他可以帮忙去跟村长说,不用“买地”直接选一个地方,然后去买盖房子需要用的木材就行。一间小的屋子话费并不大,当地货币几万块就行,折合人民币也就几百块。建造屋子的木材都是质地很硬的木头,比较牢固的能坚持十五年之久,这样算算还是挺划算的。只是我觉得如果是我,待一个月估计就疯了。我们只能先吃苦后享福,却难以轮回。我们连没网的日子都受不了,何况这种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有的是一个小家庭自己占有一间小屋子,有的则是好几家人共享一间大屋子。经导游口述介绍,水上村最早的居民从十六世纪就被迫搬迁至此。当时非洲大地上到处都是奴隶战争,于是他们逃到附近的小岛上,并且形成了无偷盗抢劫更无战争的民风。据说后来政府领导人曾派人和村里人协商过,让他们搬到陆地上生活,但他们不愿意。他们已经习惯了那里的一切,不愿意离开。后来小岛周围的水位慢慢升高,就变成了一个湖,村民们就用小船出入,来换取生活必需品。但村子里也有一些小商店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小商店就设在“道路”两旁或直接漂在水上。有卖蔬菜的,有卖杂货的,还挺齐全。但如果要买东西,就必须撑船到商店,否则就只能游过去了。但对于他们来说,船就像我们在陆地上任何交通工具一样,没什么不方便。而其他的公共设施则有小诊所,学校,娱乐场所等。我对那个小诊所印象特别深,因为外面画了一个倒在地上的madame,画得很形象。导游说以前他还会带游客去参观学校,但现在水葫芦把路都封住了,没办法过去,有点可惜。村子里还有一些专门针对游客开的店,比如卖木雕的。我们没下船进去,但后来听其他人说里面还值得一看。
我们的船慢慢绕出小村子,“路上”遇到了很多从陆地上回来的村民,他们搭乘的是和游船不一样的小船,一条小船上大概十多个人,摇摇晃晃的回村去了。透过夕阳看着波光粼粼的湖面,特别安详。
下次要是有机会去,我一定不和导游说话,静静地欣赏村里的一切,因为学语言养成的习惯,别人跟自己说话就会看着对方的脸,尤其是嘴,生怕听不清楚。所以大部分时间我都在和导游聊,虽然了解了一些村里的情况,却错过了很多风景。下了船闭上眼睛,脑袋里还是导游那张具有当地风情的脸,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2014年10月31日
于贝宁克托努驻地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