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历十五年》看文官集团的成与败
一直都知道这是一本有趣的书,但直到这次才真正的拿起它认认真真的读了一遍。《万历十五年》由黄仁宇先生写成,出版于1981年。这本书之所以有趣,是因为它并非像我们常见的历史那样写成纪传体或是编年体,而是仿佛一本当时的随笔,记录了很多琐事,这些琐事慢慢贯穿,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读之仿佛置身于当时那个朝代,见证着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等人在历史大潮中的奋斗、挣扎,见证着中国由兴盛一步一步走向衰败。
《万历十五年》的英文名是“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译为“1587年,无关紧要的一年”。真的是无关紧要,因为这一年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历史事件,没有朝代更迭,也没有一位民族英雄拯救国家的戏码。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记载,《万历十五年》以一种大历史观平铺直叙的讲述了那一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皇帝并非无所不能,忠奸也没有那么明显的划分,能臣也不一定能施展其所能,其实,剥离了赞美与批判的主观臆断,这样的历史才是真实的历史。
古语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在这本书中,我读到最多的不是万历皇帝的远大志向与残酷现实、张居正的呕心沥血与专政腐败等等历史的无奈,而是文官集团对中国历史巨大的影响力。明代万历年间,庞大的中国真正的掌权者并非皇帝,而是文官集团。
文官集团,是跟随隋朝科举考试的产生才正式产生的官员集团,之前的官员多为举荐制,说白了,就是一种变形了的世袭制度,因为只有官员的后代,才能接受到相应的教育,而寒门学子普遍接触不到文化知识,能够走上政坛的,多是借助战乱之利。而科举制度确立以后,天下所有的学子有了同一种入仕的方法——考试。虽说科举制度确立时,严格限制考生与考官之间的联系,所有试卷都打乱进行评议,但是注重人治的中国历史习惯,使得之后考生与主考官之间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师生关系,而这种师生关系,逐步扩大至整个通过科举考试当官的人群之中,巩固成为了一种文化标识——文官集团。特别是自宋朝确立了不得杀谏官的政策以及程朱理学的飞速发展,文官集团的政治地位与影响力逐步扩大,他们控制着国家的话语权,甚至皇帝的选择也要经过他们的同意,文官的权利在明代几乎达到顶峰,而《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中所描绘的,就是文官集团最为巅峰的时代。
任何一件事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而任何一件事对历史而言,也都是有利也有弊的。文官集团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不可或缺,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同样重要。就这种制度本身而言,初期它的积极作用要远强于消极作用,但是由于权力的逐步扩大,人的自私心理作祟,消极作用逐渐明显,致使其后期弊大于利。
文官集团在中国历史上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制约了皇权。作为封建社会,皇帝就是天之子,社会发展的好坏、人民百姓的福祉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皇帝励精图治、勤勉勤政,那么百姓日子就好,皇帝不思进取、吃喝玩乐,百姓日子就坏,皇帝的任何想法都要由全国人民来埋单,而下一任皇帝的选择也完全取决于现任帝王一人的喜好。而文官集团的存在,对皇帝的行为规范、称职与否、甚至储君的选择都有相当大的制约作用。就比如万历皇帝偏爱幼子常询,却依然不得不立长子常洛为太子,继承大统。虽然就万历皇帝个人看来似乎是一场令人唏嘘的悲剧,但纵观历史,因废长立幼而造成的政变必将伴随着局部甚至整体的战争,对百姓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这样看来,文官集团对立储这件事的制约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与此相同的,文官集团熟读儒家经典,部分人有损身立名的志向,他们对皇帝损害百姓、劳民伤财的政策积极地、不惜生命的劝阻,也挽救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有利于民。
其次,文官集团的形成是一种社会公平的体现。在皇权至上的时代,科举是体现社会公平的唯一途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一方面可以转移人们对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的不满,维持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另一方面也使得出身贫寒的有志之士有了一条为国效忠的途径。
文人所具有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是文官集团形成的最初动力。同样是这种精神,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足发展,正是因为有了那么多有远志、有气节、有思想的文人,以己之身躯去维护国家利益、争取人民权益,或为人民利益与皇权斗争,或以血肉之躯抵御外族侵害,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封建社会才得以存在并发展,也是由于他们的存在,中国文化五千年才能够不泯灭于历史长河。从张居正、申时行、海瑞身上都能看到如今很难再见到的那种民族精神,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态度。文人集团,或是说文人集团所具有的那种精神,是中华民族气节的代表与化身。
不仅如此,相当一部分文人是具有独特眼光的,他们熟读历史,能够很好的继承先辈的精华,去其糟粕,并有着改革创新的动力和勇气。就拿张居正来说,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严重腐败的明朝中期,张居正上书提出著名的考成法,主张“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裁撤政府机构,整顿内务;面对贵族及官员无节制兼并土地的严重问题,张居正推动了全国各类土地勘测清查,推行了“一条鞭法”大大减轻了民众徭役负担,缓解了社会矛盾,推动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改革是困难的,因为需要打破现有得利群体的利益分配,不仅会得罪权归,而且很有可能落入腹背受敌的境地。改革需要勇气,而文人具有这样的勇气,正是无数如张居正一般的文人的存在,中国封建社会才会因为有了不断地变革而持续五千余年。
虽然文人集团如此重要,不可或缺,它同样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也塑造了中国文化中人性黑暗的一面。
就如同文中申时行所认为的,他把人们口头上公认的“理想”称为“阳”,而把人们不能告人的私欲称为“阴”,调和阴阳是件复杂的事。要消除文人的私欲是不可能的,因为世人皆认为做官就是一种发财的手段,而同时,做官也是文人的毕生理想,钱与权,在中国社会中是密闭可分的,如同硬币的正反面。这种双重性格造就了文人对上是奴才、对下是主子的心态,也导致了至今为止仍然十分普遍的腐败行为。在这些文官之中,同样有着对理想和现实的不同态度。有的人出身贫寒,把做官看做发财致富的机会,有的人家境丰饶,不必靠做官维持收入,自然看那些人不顺眼;有的人视四书五经仅仅为职业上的口头禅,而有些人却一丝不苟,身体力行。另外也有人彷徨与二者之间,也有一些人由于人事的牵扯参与了对立阵营。所以海瑞成为所谓的异类,虽然他的德行收到广泛推崇,但却受到整个文官集团的排斥,因为他的行为触动了文官集团“阴”的一面。
自古至今,能够读书的多是聪明人,文人集团正是中国最顶尖的聪明人齐聚的地方。聪明人多了,心思也就多了,为了权势,为了地位,文人集团之间有着无数的勾心斗角、阴谋诡计,这种厚黑学不仅仅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同样也影响着当今社会的人际关系。我不知道这是否是一件坏事,因为这些阴谋诡计和勾心斗角同样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同样也能够好好使用为国家为人民谋福利,但正是因为这样一种习性,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过复杂,使中国人几千年来过的都这么累。
虽然文人集团有着改革的动力与勇气,但那只是少数人,绝大多数的文人都有着墨守成规的坏毛病,认为越是先祖的,就越是好的。这种固化的思想遏制了科技的发展,扼杀了商品经济的萌芽,阻碍了中国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而且文人集团多是读四书五经出身,而官员却是术业有专攻,有负责水利的,有负责农业的,但是上任的这些官员却大多数对农林牧渔、工商科技一窍不通,这样如何能做好相应的工作呢?这样形成了外行指挥内行的不良风气,这种不良风气一直延续至今。
文官集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这是历史脚步所确定了的,但同时,文官制度也只是封建社会的产物,随着封建制度而消散,但其影响却十分深远,我们应当取其不屈不挠、为国为民的精神,而去其勾心斗角、追求私欲的糟粕,在评判文官集团的成与败之后,我们需要做得更多的是反思和思考如今的社会,不要让历史再次重演。
《万历十五年》的英文名是“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译为“1587年,无关紧要的一年”。真的是无关紧要,因为这一年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历史事件,没有朝代更迭,也没有一位民族英雄拯救国家的戏码。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记载,《万历十五年》以一种大历史观平铺直叙的讲述了那一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皇帝并非无所不能,忠奸也没有那么明显的划分,能臣也不一定能施展其所能,其实,剥离了赞美与批判的主观臆断,这样的历史才是真实的历史。
古语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在这本书中,我读到最多的不是万历皇帝的远大志向与残酷现实、张居正的呕心沥血与专政腐败等等历史的无奈,而是文官集团对中国历史巨大的影响力。明代万历年间,庞大的中国真正的掌权者并非皇帝,而是文官集团。
文官集团,是跟随隋朝科举考试的产生才正式产生的官员集团,之前的官员多为举荐制,说白了,就是一种变形了的世袭制度,因为只有官员的后代,才能接受到相应的教育,而寒门学子普遍接触不到文化知识,能够走上政坛的,多是借助战乱之利。而科举制度确立以后,天下所有的学子有了同一种入仕的方法——考试。虽说科举制度确立时,严格限制考生与考官之间的联系,所有试卷都打乱进行评议,但是注重人治的中国历史习惯,使得之后考生与主考官之间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师生关系,而这种师生关系,逐步扩大至整个通过科举考试当官的人群之中,巩固成为了一种文化标识——文官集团。特别是自宋朝确立了不得杀谏官的政策以及程朱理学的飞速发展,文官集团的政治地位与影响力逐步扩大,他们控制着国家的话语权,甚至皇帝的选择也要经过他们的同意,文官的权利在明代几乎达到顶峰,而《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中所描绘的,就是文官集团最为巅峰的时代。
任何一件事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而任何一件事对历史而言,也都是有利也有弊的。文官集团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不可或缺,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同样重要。就这种制度本身而言,初期它的积极作用要远强于消极作用,但是由于权力的逐步扩大,人的自私心理作祟,消极作用逐渐明显,致使其后期弊大于利。
文官集团在中国历史上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制约了皇权。作为封建社会,皇帝就是天之子,社会发展的好坏、人民百姓的福祉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皇帝励精图治、勤勉勤政,那么百姓日子就好,皇帝不思进取、吃喝玩乐,百姓日子就坏,皇帝的任何想法都要由全国人民来埋单,而下一任皇帝的选择也完全取决于现任帝王一人的喜好。而文官集团的存在,对皇帝的行为规范、称职与否、甚至储君的选择都有相当大的制约作用。就比如万历皇帝偏爱幼子常询,却依然不得不立长子常洛为太子,继承大统。虽然就万历皇帝个人看来似乎是一场令人唏嘘的悲剧,但纵观历史,因废长立幼而造成的政变必将伴随着局部甚至整体的战争,对百姓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这样看来,文官集团对立储这件事的制约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与此相同的,文官集团熟读儒家经典,部分人有损身立名的志向,他们对皇帝损害百姓、劳民伤财的政策积极地、不惜生命的劝阻,也挽救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有利于民。
其次,文官集团的形成是一种社会公平的体现。在皇权至上的时代,科举是体现社会公平的唯一途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一方面可以转移人们对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的不满,维持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另一方面也使得出身贫寒的有志之士有了一条为国效忠的途径。
文人所具有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是文官集团形成的最初动力。同样是这种精神,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足发展,正是因为有了那么多有远志、有气节、有思想的文人,以己之身躯去维护国家利益、争取人民权益,或为人民利益与皇权斗争,或以血肉之躯抵御外族侵害,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封建社会才得以存在并发展,也是由于他们的存在,中国文化五千年才能够不泯灭于历史长河。从张居正、申时行、海瑞身上都能看到如今很难再见到的那种民族精神,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态度。文人集团,或是说文人集团所具有的那种精神,是中华民族气节的代表与化身。
不仅如此,相当一部分文人是具有独特眼光的,他们熟读历史,能够很好的继承先辈的精华,去其糟粕,并有着改革创新的动力和勇气。就拿张居正来说,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严重腐败的明朝中期,张居正上书提出著名的考成法,主张“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裁撤政府机构,整顿内务;面对贵族及官员无节制兼并土地的严重问题,张居正推动了全国各类土地勘测清查,推行了“一条鞭法”大大减轻了民众徭役负担,缓解了社会矛盾,推动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改革是困难的,因为需要打破现有得利群体的利益分配,不仅会得罪权归,而且很有可能落入腹背受敌的境地。改革需要勇气,而文人具有这样的勇气,正是无数如张居正一般的文人的存在,中国封建社会才会因为有了不断地变革而持续五千余年。
虽然文人集团如此重要,不可或缺,它同样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也塑造了中国文化中人性黑暗的一面。
就如同文中申时行所认为的,他把人们口头上公认的“理想”称为“阳”,而把人们不能告人的私欲称为“阴”,调和阴阳是件复杂的事。要消除文人的私欲是不可能的,因为世人皆认为做官就是一种发财的手段,而同时,做官也是文人的毕生理想,钱与权,在中国社会中是密闭可分的,如同硬币的正反面。这种双重性格造就了文人对上是奴才、对下是主子的心态,也导致了至今为止仍然十分普遍的腐败行为。在这些文官之中,同样有着对理想和现实的不同态度。有的人出身贫寒,把做官看做发财致富的机会,有的人家境丰饶,不必靠做官维持收入,自然看那些人不顺眼;有的人视四书五经仅仅为职业上的口头禅,而有些人却一丝不苟,身体力行。另外也有人彷徨与二者之间,也有一些人由于人事的牵扯参与了对立阵营。所以海瑞成为所谓的异类,虽然他的德行收到广泛推崇,但却受到整个文官集团的排斥,因为他的行为触动了文官集团“阴”的一面。
自古至今,能够读书的多是聪明人,文人集团正是中国最顶尖的聪明人齐聚的地方。聪明人多了,心思也就多了,为了权势,为了地位,文人集团之间有着无数的勾心斗角、阴谋诡计,这种厚黑学不仅仅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同样也影响着当今社会的人际关系。我不知道这是否是一件坏事,因为这些阴谋诡计和勾心斗角同样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同样也能够好好使用为国家为人民谋福利,但正是因为这样一种习性,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过复杂,使中国人几千年来过的都这么累。
虽然文人集团有着改革的动力与勇气,但那只是少数人,绝大多数的文人都有着墨守成规的坏毛病,认为越是先祖的,就越是好的。这种固化的思想遏制了科技的发展,扼杀了商品经济的萌芽,阻碍了中国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而且文人集团多是读四书五经出身,而官员却是术业有专攻,有负责水利的,有负责农业的,但是上任的这些官员却大多数对农林牧渔、工商科技一窍不通,这样如何能做好相应的工作呢?这样形成了外行指挥内行的不良风气,这种不良风气一直延续至今。
文官集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这是历史脚步所确定了的,但同时,文官制度也只是封建社会的产物,随着封建制度而消散,但其影响却十分深远,我们应当取其不屈不挠、为国为民的精神,而去其勾心斗角、追求私欲的糟粕,在评判文官集团的成与败之后,我们需要做得更多的是反思和思考如今的社会,不要让历史再次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