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85后海归建筑师的创业故事
编者按:自2013年起一直担任有方《日本现当代建筑寻踪》考察学术向导的程艳春博士,不久前自早稻田大学毕业归国,开设了自己的事务所。作为学术向导的他,其专业的学术讲解广受考察成员好评;而作为青年建筑师的他,正经历着从象牙塔里的学者到独立实践的建筑师的转型……
想与程君一道在下个樱花季前往日本研学?了解《日本现当代建筑寻踪》最新一期招募信息?报名请进入官网(http://www.archiposition.com/sign_up)报名。
以下是程艳春的自述:
【从调剂到热爱】
高考时,我是一个体育特长生。由于第一志愿未能录取,被调剂到了建筑学专业。起初,不会画画又不知道设计是怎么一回事的我遇到了巨大的挫折。经历了适应期与了解之后,建筑设计这个专业像是命运送给我的一份成年礼物,随着时间的加深,热爱也更深。
学校教学并不能满足我理想中的建筑教育,我想知道真实的建筑是怎样被设计、建造起来的。在大二时,一次偶然机会中得到了当时也刚回国不久的建筑师王昀的电话,贸然致电过去询问能否实习。于是我从三年级的暑假开始一直到去日本前都在那里边工作边学习。由于事务所和大学的工作都不轻松,每天读书也只有在晚上实习回来之后,所以成了当时系里有名的“楼道思考者”。毕业后,我考取了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硕士,跟随王昀开始研究聚落。
【对居住的思考】
每次往返于城市与聚落的考察过程中,两者之间的异同是我最感兴趣的方面。在城市化速度如此之快的中国,人们从多样的聚落来到城市,却基本生活在了相同的模式中,这中间的矛盾与问题一直是我在研究生期间所思考的。那时曾经有一次在清华大学听日本大林组的住宅讲座,其中介绍的设计与构法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在讲座结束后,有一位听众提问:“如果按您所介绍的方式,防水问题该怎么解决呢?”讲座人微微笑了笑说:“我们在90年代基本就已经不用考虑防水问题了。”这为当时的我埋下了去日本留学的愿望。
【地毯式行走】
研究生结束后,拿到全额奖学金去到早稻田大学古谷诚章研究室继续自己的研究。到了东京之后,并没有一下扎进论文的环境里,而是一边自学日语一边在观察日本的社会以及他们的城市、建筑、住宅。总结起来可以说:“不是在看建筑就是在看建筑的路上。”
由于是研究日本现代住宅,所以我也带着日本教授送的地图展开了地毯式考察,那些建筑大师设计的住宅被我逐个敲开大门。印象较深的其中一次是去建筑师清家清设计的“齐藤教授的家”,在一番交谈并得知我是从中国来留学并特意考察这个房子后,主人非常热情地招待了我,在离开前更说:“加油吧小伙子!青春就是用来燃烧的!”还有一次是到神户考察建筑师吉阪隆正设计的住宅,院子的地面上写着圣经的句子:“敲门吧,如果敲的话,大门将为你打开。”而主人果真打开了大门。在这里也想对那些曾经在此过程中帮助过我的人和研究机构说声:谢谢!お世話になりました。
【回国实践】
带着自己在日本以及欧洲建筑考察的研究、经验,今年十月回国在北京创立了事务所。虽然以前在国内以及日本都有实践经验,但是自己真正独立来经营一个事务所还是面对了不小的挑战。对我来说,虽然学子时代的愿望已经一一实现,但建筑生涯才刚刚开始。
我的事务所的名字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自己一直以来对于住宅的研究,希望事务所对城市居住问题有所思考,C+ Architects中的“+”便是中文家的谐音,同时希望事务所的氛围能够像家一样,大家彼此协作、分享。事务所的构成也真的像是世界大家庭一样,我自己是从日本留学回国,我的合伙人以前在巴黎留学,还有其他从俄罗斯、日本等地方回来的伙伴。
每一天基本都处于“战斗”的状态,一是要应对各种琐碎的事情,二是要让自己保持对于设计的紧张感。我认为对于建筑师来说,状态是尤为重要的,安藤忠雄曾经说过,一个建筑师能够保持十年的创作活力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建筑师的工作首先是一个思维工作,可以说,在设计被图纸表现出来之前,不同的思维就已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设计的走向,也即是分出了胜负。所以保持思维的敏锐以及紧张感是十分重要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建筑师的优秀作品都是在早期被设计出来的。
事务所在国子监附近的胡同里,名字很好听,叫永恒胡同,与刘阳的大料建筑事务所在同一个小院子里。回国后的住处也就在钟鼓楼下面的四合院里。每天步行10分钟左右上下班,节省了很多交通时间。可以说,每天早晨9点之前与晚上9点之后是我最“悠闲”的时间,可以进行思考、写作、阅读。白天基本都是处于“四脚朝天”的忙碌状态。
虽然事务所成立时间不长,但是经手的事情确是超乎想象的多,这样的情况在日本已经很少见了。想要在短时间内处理好众多的事物并且保证很高的水准是件很有挑战的事情。经常由于自己对于事情的标准让协作的人很为难,曾经有事务所的同事私下聊天问:“程君是不是处女座啊”,还曾经因为工地上的反复修改导致施工者不断重复作业,为了实现高品质的建筑,只能和大家说声对不起。
【“住宅研究会”】
在实践的同时,与大料建筑事务所的刘阳以及任职于标准营造的戴海飞成立了“住宅研究会”,期望对于中国的城市居住问题能够做出自己的解答。每周一到两次讨论,力图从构成都市的最小细胞-住宅开始,解析中国都市生存状态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我还在东京的时候便听说了海飞设计的蛋居,在当时成了不小的“事件”。刘阳是字正腔圆的老北京,从小就在胡同里生活,对于北京城市居住的变化一直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可以说他是“改变我生命轨迹的男人”,本科时候的一次偶然合作,他向我介绍了当时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的教授王昀,就是我后来在国内一直工作的事务所主持建筑师。从此我的建筑学习轨迹发生了大改变。
这样的年轻人的研究会在我日本留学期间是经常组织的,由于是在周末,所以我们的交流会也被叫做“Sunday People”。不同背景的人会定期聚在一起交流经验与体会。有的在大型设计公司工作、有的具有学校研究背景、有的经营事务所、还有在材料、景观等公司工作的朋友。除了学校以及平时的实践之外,这样的交流会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日本建筑界这样的习惯也是百年传承了下来,成为了建筑师成长的重要“武器”。
【我的第一个项目:比津造型理发店】
最近完成了比津造型理发店(北京)的项目,也是C+ Architects的首个项目。一幅由丹麦画家威尔汉姆·海默修依(Vilhelm Hammershøi)所画的《弹钢琴的伊达(Interior with Ida Playing the Piano)》给我了很多灵感,从近景中桌椅到门洞里画家妻子弹钢琴的身影,整幅画呈现出了一种宁谧的氛围。里屋窗外透进的光线强调了层叠空间中心的人物,仿佛能让观赏者久久沉醉于想象中的曼妙琴音里,同时默默期待着弹琴的伊达不知何时可以回眸一笑、然后起身向自己优雅地走来。
我希望将这种“一切只为她回眸的那一刻”的场景感与传统空间构成中的递进式空间相结合并抽象化,通过可调节纱帘把“层空间”的概念移植到了理发店的设计之中,纱帘间可以随意组成独立的理发空间,并且制造出相对暧昧的空间感。在设计过程中,我时常想象这样的场景:洗发后的客人从屏风后面走出来,再通过层层的纱帘,如演员登台一样,俨然成为了整个空间中最为重要的角色。
外立面的概念源自于打理头发的传统工具——梳子。两层木格栅交错放置,从商场的公共区域经过,室内场景若隐若现。这样既为理发店创造出了新景观,又保证了使用上的私密性。不同于一般的用墙体来分隔商场内外空间,在这里是通过一个景观区域来划分。
因为长期研究日本现代住宅,对于日式住宅中巧妙利用小空间以及注重细节设计等特性我都非常熟悉,因此,我将这一经验应用到了使用面积有限的理发店里。
带有滑轨设计的全身镜台在举办活动或者员工培训的时候,可以组合成一面大镜子方便集体使用;朋友一起来理发的时候也可以拉近某两面镜台的距离,随时调整出适宜的理发空间。
另外,设计师在镜台背后的吊柜上设置了一层玻璃挡板,客人的私人物品、水杯等物品可以放在其下,能有效阻隔飘落的碎发。同时玻璃挡板还起到了过滤光源的作用,漫反射的灯光烘托出了理发空间舒适的气氛。
【项目信息】
比津造型理发店
设计:C+ Architects / 主持建筑师:程艳春 设计团队:王亚坤、张亚琼、王西
地点:北京
设计时间:2014年5月
面积:135㎡
C+ Architects website: www.cplusarchitects.net
【简历】
程艳春(CHENG Yanchun),1985年生于北京
2003.9-2008.6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 本科
2008.9-2011.6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 / 硕士
2011.9-2014.7
早稻田大学(日本)·创造理工学研究科建筑学专攻 / 博士
2006.7-2011.7
方体空间工作室 / 建筑师
2011.9-2014.7
古谷诚章研究室(日本)
即将出版《世界建筑地图-日本》、《日本现代住宅的冒险》等作品。
编辑:张远博(有方)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转载需保证内容完整且在显著位置注明“转自有方(微信号:youfang502)”。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想与程君一道在下个樱花季前往日本研学?了解《日本现当代建筑寻踪》最新一期招募信息?报名请进入官网(http://www.archiposition.com/sign_up)报名。
![]() |
程艳春在日本考察途中讲解现场 |
以下是程艳春的自述:
【从调剂到热爱】
高考时,我是一个体育特长生。由于第一志愿未能录取,被调剂到了建筑学专业。起初,不会画画又不知道设计是怎么一回事的我遇到了巨大的挫折。经历了适应期与了解之后,建筑设计这个专业像是命运送给我的一份成年礼物,随着时间的加深,热爱也更深。
学校教学并不能满足我理想中的建筑教育,我想知道真实的建筑是怎样被设计、建造起来的。在大二时,一次偶然机会中得到了当时也刚回国不久的建筑师王昀的电话,贸然致电过去询问能否实习。于是我从三年级的暑假开始一直到去日本前都在那里边工作边学习。由于事务所和大学的工作都不轻松,每天读书也只有在晚上实习回来之后,所以成了当时系里有名的“楼道思考者”。毕业后,我考取了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硕士,跟随王昀开始研究聚落。
【对居住的思考】
每次往返于城市与聚落的考察过程中,两者之间的异同是我最感兴趣的方面。在城市化速度如此之快的中国,人们从多样的聚落来到城市,却基本生活在了相同的模式中,这中间的矛盾与问题一直是我在研究生期间所思考的。那时曾经有一次在清华大学听日本大林组的住宅讲座,其中介绍的设计与构法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在讲座结束后,有一位听众提问:“如果按您所介绍的方式,防水问题该怎么解决呢?”讲座人微微笑了笑说:“我们在90年代基本就已经不用考虑防水问题了。”这为当时的我埋下了去日本留学的愿望。
【地毯式行走】
研究生结束后,拿到全额奖学金去到早稻田大学古谷诚章研究室继续自己的研究。到了东京之后,并没有一下扎进论文的环境里,而是一边自学日语一边在观察日本的社会以及他们的城市、建筑、住宅。总结起来可以说:“不是在看建筑就是在看建筑的路上。”
由于是研究日本现代住宅,所以我也带着日本教授送的地图展开了地毯式考察,那些建筑大师设计的住宅被我逐个敲开大门。印象较深的其中一次是去建筑师清家清设计的“齐藤教授的家”,在一番交谈并得知我是从中国来留学并特意考察这个房子后,主人非常热情地招待了我,在离开前更说:“加油吧小伙子!青春就是用来燃烧的!”还有一次是到神户考察建筑师吉阪隆正设计的住宅,院子的地面上写着圣经的句子:“敲门吧,如果敲的话,大门将为你打开。”而主人果真打开了大门。在这里也想对那些曾经在此过程中帮助过我的人和研究机构说声:谢谢!お世話になりました。
【回国实践】
带着自己在日本以及欧洲建筑考察的研究、经验,今年十月回国在北京创立了事务所。虽然以前在国内以及日本都有实践经验,但是自己真正独立来经营一个事务所还是面对了不小的挑战。对我来说,虽然学子时代的愿望已经一一实现,但建筑生涯才刚刚开始。
我的事务所的名字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自己一直以来对于住宅的研究,希望事务所对城市居住问题有所思考,C+ Architects中的“+”便是中文家的谐音,同时希望事务所的氛围能够像家一样,大家彼此协作、分享。事务所的构成也真的像是世界大家庭一样,我自己是从日本留学回国,我的合伙人以前在巴黎留学,还有其他从俄罗斯、日本等地方回来的伙伴。
每一天基本都处于“战斗”的状态,一是要应对各种琐碎的事情,二是要让自己保持对于设计的紧张感。我认为对于建筑师来说,状态是尤为重要的,安藤忠雄曾经说过,一个建筑师能够保持十年的创作活力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建筑师的工作首先是一个思维工作,可以说,在设计被图纸表现出来之前,不同的思维就已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设计的走向,也即是分出了胜负。所以保持思维的敏锐以及紧张感是十分重要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建筑师的优秀作品都是在早期被设计出来的。
事务所在国子监附近的胡同里,名字很好听,叫永恒胡同,与刘阳的大料建筑事务所在同一个小院子里。回国后的住处也就在钟鼓楼下面的四合院里。每天步行10分钟左右上下班,节省了很多交通时间。可以说,每天早晨9点之前与晚上9点之后是我最“悠闲”的时间,可以进行思考、写作、阅读。白天基本都是处于“四脚朝天”的忙碌状态。
虽然事务所成立时间不长,但是经手的事情确是超乎想象的多,这样的情况在日本已经很少见了。想要在短时间内处理好众多的事物并且保证很高的水准是件很有挑战的事情。经常由于自己对于事情的标准让协作的人很为难,曾经有事务所的同事私下聊天问:“程君是不是处女座啊”,还曾经因为工地上的反复修改导致施工者不断重复作业,为了实现高品质的建筑,只能和大家说声对不起。
【“住宅研究会”】
在实践的同时,与大料建筑事务所的刘阳以及任职于标准营造的戴海飞成立了“住宅研究会”,期望对于中国的城市居住问题能够做出自己的解答。每周一到两次讨论,力图从构成都市的最小细胞-住宅开始,解析中国都市生存状态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我还在东京的时候便听说了海飞设计的蛋居,在当时成了不小的“事件”。刘阳是字正腔圆的老北京,从小就在胡同里生活,对于北京城市居住的变化一直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可以说他是“改变我生命轨迹的男人”,本科时候的一次偶然合作,他向我介绍了当时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的教授王昀,就是我后来在国内一直工作的事务所主持建筑师。从此我的建筑学习轨迹发生了大改变。
![]() |
日本年轻建筑家交流会现场 |
这样的年轻人的研究会在我日本留学期间是经常组织的,由于是在周末,所以我们的交流会也被叫做“Sunday People”。不同背景的人会定期聚在一起交流经验与体会。有的在大型设计公司工作、有的具有学校研究背景、有的经营事务所、还有在材料、景观等公司工作的朋友。除了学校以及平时的实践之外,这样的交流会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日本建筑界这样的习惯也是百年传承了下来,成为了建筑师成长的重要“武器”。
【我的第一个项目:比津造型理发店】
最近完成了比津造型理发店(北京)的项目,也是C+ Architects的首个项目。一幅由丹麦画家威尔汉姆·海默修依(Vilhelm Hammershøi)所画的《弹钢琴的伊达(Interior with Ida Playing the Piano)》给我了很多灵感,从近景中桌椅到门洞里画家妻子弹钢琴的身影,整幅画呈现出了一种宁谧的氛围。里屋窗外透进的光线强调了层叠空间中心的人物,仿佛能让观赏者久久沉醉于想象中的曼妙琴音里,同时默默期待着弹琴的伊达不知何时可以回眸一笑、然后起身向自己优雅地走来。
![]() |
《弹钢琴的伊达(Interior with Ida Play |
我希望将这种“一切只为她回眸的那一刻”的场景感与传统空间构成中的递进式空间相结合并抽象化,通过可调节纱帘把“层空间”的概念移植到了理发店的设计之中,纱帘间可以随意组成独立的理发空间,并且制造出相对暧昧的空间感。在设计过程中,我时常想象这样的场景:洗发后的客人从屏风后面走出来,再通过层层的纱帘,如演员登台一样,俨然成为了整个空间中最为重要的角色。
![]() |
比津造型理发店内景1(摄影:夏至) |
外立面的概念源自于打理头发的传统工具——梳子。两层木格栅交错放置,从商场的公共区域经过,室内场景若隐若现。这样既为理发店创造出了新景观,又保证了使用上的私密性。不同于一般的用墙体来分隔商场内外空间,在这里是通过一个景观区域来划分。
![]() |
比津造型理发店外立面(摄影:夏至) |
![]() |
墙体内部细节(摄影:夏至) |
因为长期研究日本现代住宅,对于日式住宅中巧妙利用小空间以及注重细节设计等特性我都非常熟悉,因此,我将这一经验应用到了使用面积有限的理发店里。
带有滑轨设计的全身镜台在举办活动或者员工培训的时候,可以组合成一面大镜子方便集体使用;朋友一起来理发的时候也可以拉近某两面镜台的距离,随时调整出适宜的理发空间。
另外,设计师在镜台背后的吊柜上设置了一层玻璃挡板,客人的私人物品、水杯等物品可以放在其下,能有效阻隔飘落的碎发。同时玻璃挡板还起到了过滤光源的作用,漫反射的灯光烘托出了理发空间舒适的气氛。
![]() |
比津造型理发店内景2(摄影:夏至) |
![]() |
比津造型理发店内景3(摄影:夏至) |
![]() |
比津造型理发店内景4(摄影:夏至) |
![]() |
一层平面图 |
![]() |
二层平面图 |
![]() |
轴测图 |
![]() |
剖面图 |
【项目信息】
比津造型理发店
设计:C+ Architects / 主持建筑师:程艳春 设计团队:王亚坤、张亚琼、王西
地点:北京
设计时间:2014年5月
面积:135㎡
C+ Architects website: www.cplusarchitects.net
【简历】
程艳春(CHENG Yanchun),1985年生于北京
2003.9-2008.6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 本科
2008.9-2011.6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 / 硕士
2011.9-2014.7
早稻田大学(日本)·创造理工学研究科建筑学专攻 / 博士
2006.7-2011.7
方体空间工作室 / 建筑师
2011.9-2014.7
古谷诚章研究室(日本)
即将出版《世界建筑地图-日本》、《日本现代住宅的冒险》等作品。
编辑:张远博(有方)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转载需保证内容完整且在显著位置注明“转自有方(微信号:youfang502)”。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