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辈子再也不会这么做一本书了
作者/L19
千里长河初冻时,玉珂瑶珮响参差。
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
两年前,辛卯年和壬辰年交替的那个春节,微信还没有这么火。除夕夜,收到一位师长的问候短信。我望着窗外白茫茫的雪世界,不知道怎么想起了杜牧的这一首,发了出去,权作回答。那时候我还没有意识到,那是怎样漫长的一年。
名义上和阿春认识,已经有数年之久,我的朋友墨墨曾经浪迹天涯,在东南沿海停驻的时候,认识了兴致勃勃在开冰淇淋店的阿春。墨墨讲她的旅行故事,发来了阿春和乐队表演的视频,那个时候,也就认识了这个在豆瓣和QQ上都谦和有礼,讲起故事来又绘声绘色的晴天见板娘。
随后几年,阿春“雨天不见晴天见”的小店名气越来越大,她做了主要快乐、顺便公益的“糖公益”帮助孩子们读书,她写在互联网上的故事明亮又温暖、让人看后忍俊不禁,还有了一群信奉“吃了冰淇淋就会心情蛮好”的粉丝朋友。那时候我忙忙碌碌,感觉每天有做不完的工作,作为一个普通朋友,也曾就出书的事情闲聊过几句,但是大家都过于随意,就这样没有了下文。
直到2013年的秋天,我在豆瓣上忽然再次看到了阿春的文章,说忽然,是因为那时我已经很久没有上过社交网站了,那篇文章的名字叫做《随和谦卑教》。这并不是阿春日记里面最火的文章,也没有多少读者点赞,但是我看完之后却觉得触目惊心。在看似平淡调侃的文字下,它充满了荒诞、疏离和绝望,我一下子好像被什么击中了。
已经无精打采了很久的我,开始去翻阿春的豆瓣日记,通读了她从那个春天开始进行的一系列写作和记录,《寻找失去的自己》、《自暴自弃的逆袭》、《作为一个废物我是怎么跑步的》、《也说说旅行》、《苦难有什么价值》、《终于开发了正能量大招》,等等。
这些文字里,我印象中那个骄傲快乐的、海边阳光中和朋友们抽烟聊天唱歌的朋友不见了,出现的,是一个痛苦的、在灰色的情绪深海中挣扎的陌生人。这些文章在表面上不乏调侃和轻松的意味,但是,真的是太精确、太微妙、太真切、太沉重了。
我不记得那个下午我在椅子上坐了多长时间,然后我联系几年没有说过话的阿春,认真地对她说,我想要给你出一本书。
我们聊天的时候,我的第一句话是:“你真的得了抑郁症吗?”因为不是很熟,阿春的反应在惊讶中带点恼怒:“你说什么?!”我的回答是:“如果真的是抑郁症,不是坚强和乐观能够扛得住的,应该去看精神科医生,试试药物治疗。”
一段时间之后,我知道阿春原来在那个春天,已经尝试接受医生的药物治疗了。
在我之前,已经有几家出版单位联系了阿春,表达了出书的意愿。她也收到了几份合同,但是她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打理。其中有一个年轻的小编辑,非常热爱阿春的文字,认真地梳理了阿春的作品,选配了插图,撰写了章节介绍,做了一个非常详细的文案,打算用全部的精力和心血做出自己喜爱的书。那是她自己独立尝试做的第一本书,我做第一本书的时候,没有她的热情,也做不出那么有爱而认真的选题报告。虽然最终我签下了阿春的新书,但是从一个编辑的角度,我还是很赞赏她的努力。她和所有初来帝都的年轻人一样,在这片晦暗的天空下,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奋斗,认真工作,相信未来和生活的美好。她一直关心着、爱着这本自己没能亲手操作的书,在知道新书出版后,还在微博上鼓与呼。
我相信这样朝气蓬勃的姑娘,会生活得快乐幸福。
网文的标准和出书的标准不一样,就阿春在豆瓣发表过的文章,在篇幅和质量上,都需要进行补充和调整。我问阿春,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完整文章,阿春给了我几个链接地址和一大堆文档,是她近年来写过的所有东西。我沿着这些比特海上漂浮的细丝,像渔夫拉网一样,从无边无际的字节的海洋中拉出了阿春近些年曾经写过的60多万的文字。
在我们讨论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又犯了强迫症,为了能够掌握阿春创作脉络和风格的变化,挑出她最好的、最有价值的作品,也为了能和她深入讨论、重新规划要补写和重新创作的内容,我给这分散在知乎、豆瓣、博客、微博等数个平台,时长将近十年的内容一一分类、标记、对比、鉴别,做出了有14个分类标签,900多条的excel元数据库。
通过数据透视表的分析统计,可以得到阿春在不同时间的创作量的大小、创作类型有什么区别、哪些文章最受读者欢迎、哪些作品不够完整、哪些素材可以合并……这个工作断断续续进行了大概4个月,终于让成书有了一个客观的数据基础。我大概能保证这本书可以收入所有阿春创作的非虚构作品中最好的那部分,没有遗漏了。
2014年3月14日21点17分,当我把这个数据库最终编辑完成的时候,我脑子里面只有一个念头,我这辈子再也不会这么做一本书了。
阿春的60多万文字,经过修改最后收入书中的,不到四分之一。
我相信这是一本好读又可爱的书,它承载了人世的沉重和痛苦,但没有廉价的宣泄,而是充满了锲而不舍的抗争和勇气——那些,带着金色光芒的勇气。
是的,在全书的编辑过程中,阿春一直没有完全康复。抑郁症,可能绝大多数阳光下来去匆匆的人们对它都没有概念。我接触它,是08年认识李兰妮老师,为她的《旷野无人》做市场工作开始,那时候,我第一次对它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此后若干年,我有各式各样的机会,又接触了一些抑郁症患者,参与了一些和抑郁症有关的公益活动。可以说是非常接近这个疾病,并有所了解的人了。但是,后来在编辑《一生里的某一刻》的过程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的精神世界的巨大能量,它的波澜不惊、它的惊涛骇浪。
甚至在全书编辑完成后,我回顾当初和这本书相遇的最初时光,还心有余悸。2013年,几乎整整一年,我没有跑步(我是个长跑爱好者、在那之前两次完成北马全程)、没有社交、没有什么明显的悲喜,也少见的,没有在社交网站上写作任何文章。而且,那时候,完成日常工作外,我并不想做书,一本,也不想做。也正是在那个秋天,我看完阿春的《随和谦卑教》之后,努力提起所有的气力,开始了编辑这本书的征程。今天回想起来,虽然我自以为已经很了解抑郁这回事,但是,在那一年,我还是万分惊险地和它擦肩而过。
基础数据做好之后,就是具体内容的讨论和编排。我们一起反复商量内容的逻辑,全书的基调由明朗轻松逐渐深入,从快乐的“你好,小地球”和“梦境仓库”到“我和她”的人生记忆,最后延伸到心灵深处的“世界尽头的风景”。书中的阿春,是那个在墙头吃蔷薇的姑娘,知道所有普通的食物最好吃的时刻;也是那个暗暗和故乡的小河再见,在陌生的车站茫然四顾的孤独者。
定下框架之后,接下来是章节的补充和改写、重写,是新的创作的规划。这个过程也并不简单。春天,是抑郁情绪的高发期,2014年的春天,整本书的编辑过程慢慢陷入了停滞。我不满足于把阿春在网络上发表过的文字择其善者汇为一编就算完成任务,但我担心阿春的情绪波动。这段时间,我想像中,她面对我提出的修改计划,应该常常彻夜不眠。
那些她已经起草但未完成,不断修改、反复斟酌的内容,到底有没有意义,是不是应该完成?那些精彩但却疼痛,在迟滞的心境下不想选入书中的内容,经过反复思量,最终是否决定让它成为生命中的那一部分?在“世界尽头的风景”一章中,一篇《不再联系》是否选入,阿春就想了很久很久。
在那些时刻,她不断做出了令我惊讶的决定。她对我说,正面和反面都是自己,希望这些文章,即使是为生活痛苦的人看过之后,也会觉得有那么一丝治愈,让他们回首来时路时,没有那么孤独。我知道,不光我不会再做这样的书,阿春也不会再写这样的书了。
此后,就是长达半年的对内容的反复磨合。最终,那些近乎疼痛的真诚写作,那些阿春写到痛哭流涕、不想发表,但最终决定面对自己的内容,还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这样的安排,在笑和泪之外,让我看到了阿春的信念和勇气。
从那个秋天算起,一年多的时光过去了。《一生里的某一刻》终于初见雏形。我和本书的美术编辑李思安搞了小半年的装帧设计也已基本完成。出书前,我和思安拉着责任印制一头扎下印厂,调色校色,打样签样……一直到看到了样书。
终于到了临门一脚,向读者们介绍这本书的时刻了。
也是那一年,阿春在问答网站知乎上做了许多回答,讲了很多故事,被誉为“是她是她就是她,我们的说书人小哪吒!”能在知乎的平台上受到万赞的答主并不多,因此,知乎上,也有一个专门的问题:张春是谁?
这真是图书责任编辑最喜欢的问题,《一生里的某一刻》最后的宣传文案,没有费我一丝一毫的气力,全部来自这个问题的回答。
其中,有一个答友看过了阿春几乎所有公开文字后,在回答中说,张春的韧度和勇气“完全达到了辛幼安领百人冲万军的程度。”是的,没有她的勇气,就不会有这些温暖人心的文字,和这本关于爱与疼痛的书。在后期的编辑过程中,张春对生命的沉思和爱、对生活中痛苦和悲伤的承担,所有复杂的心绪都一一转化为文字,呈现在故事之中。
《一生里的某一刻》是我编辑过的书中最特别的一本,它既明快又沉郁、既温暖又疼痛。它从开始到出版,耗费了一个编辑一年的光阴。
这一刻,在正午的阳光下,我写下这些文字,感到这一刻,非常值得。
***
附录:关于阿春
她知道“各种普通的食物最好吃的时刻”,她告诉你“不爱学习没关系”;她的《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让我们知道在日常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等待花开的“六人宇宙”。她是冰淇淋店厦门晴天见的创始人,也是最温暖搞怪的犀牛故事APP主编,她是张春。她这本面对生命磨难的勇气之书,带着灿烂青春的光芒。
阿春是特别善于创造故事的人。我们所编造和经历的大部分故事,都是逃离不完美生活的企图。现在我想,这些故事也是一种自我救赎的努力。希望阿春能借着她的故事,早日康复。
——动机在杭州
张春若在古代,是能听见五里外一根针落地的武林高手。第一次听她讲故事,是有次以做公益为幌子的旅行,当晚是我这辈子笑得最狠的一次,几乎让我忘了我还有下巴脱臼这种不治之症。
——陈奕雍
一个人吧,如果她很会唱歌,就很难会画画吧,如果又会画画,那文章一定很难写得好,如果文章写得又那么好,那也很难会很有趣。而阿春,她就是全都很好,是很好的那种很好。
——蔡小乐
她最擅于用简单的言语表达感受,也最懂得悲伤的味道。她的故事简单但真诚,对情感很节制,宁可默默承担也不矫情。她的很多故事我一读再读,怎么都不相信是同龄人写出来的,感觉修炼了不知有多久。
——李松蔚
她的声音很动听,天然地空灵,带着一丝丝的沙。我能想象到她的样子:轻轻地在吉他上打着拍子,看上去云淡风轻。可是也能想象到,这淡然歌声背后,她曾如何在火里水里淬过,如何在寂寞疼痛里煎熬过,才有了这样漂亮的表情。
——关漓
阿春拥有抑郁症天才的直觉。以前我不知道平凡人可以这样地有韧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她的勇气完全达到了——如果你们要看一个中文系蠢学生的比喻的话——辛幼安领百人冲万军的程度。
——Queen red
张春能创造国度,在她的带领下,整个世界,草长莺飞,万物有灵,喜怒充沛,感情大到砰砰声,好像所有被默认和不值一提的感受,都能在她善于惊奇的心里,重焕光芒。
——李春银桑
《一生里的某一刻》
作者: 张春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副标题: 关于爱与生命的勇气之书
出版年: 2015-1
页数: 322
定价: 3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020106011
《一生里的某一刻》是张春在豆瓣、知乎、天涯上的随笔文章精选集,约一半篇幅为重新创作。全数收入《各种普通的食物最好吃的时刻》等在互联网内外广为传诵的文章。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你好小地球》讲述了作者在厦门的创业经历,讲述了冰激凌店“晴天见”内外的动物、植物、客人和孩子们 ,是关于青春和梦想的灿烂篇章;《梦境仓库》主体是一组人物素描,描绘了那些真实存在在作者生命中,却又好像从故事里走来的五湖四海的朋友们;第三部分《我和她》,是作者对童年与故乡的回忆,对家人和友人的爱与恨,悲伤与疼痛,描摹了一幅幅复杂微妙的人生场景;最后一部分《世界尽头的风景》,集中了作者患抑郁症以后最为灰暗沉痛的作品,表达了这个坚韧顽强的姑娘,以“辛幼安领百人冲万军”的勇气,面对生命的磨难的个人感受,是全书的风暴眼,也成就了这本焕发灿烂青春的勇气之书。
收录18P阿春手绘植物插图,并附赠6张绝美明信片(见下图)
千里长河初冻时,玉珂瑶珮响参差。
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
两年前,辛卯年和壬辰年交替的那个春节,微信还没有这么火。除夕夜,收到一位师长的问候短信。我望着窗外白茫茫的雪世界,不知道怎么想起了杜牧的这一首,发了出去,权作回答。那时候我还没有意识到,那是怎样漫长的一年。
![]() |
《一生里的某一刻》插图,作者/张春 |
名义上和阿春认识,已经有数年之久,我的朋友墨墨曾经浪迹天涯,在东南沿海停驻的时候,认识了兴致勃勃在开冰淇淋店的阿春。墨墨讲她的旅行故事,发来了阿春和乐队表演的视频,那个时候,也就认识了这个在豆瓣和QQ上都谦和有礼,讲起故事来又绘声绘色的晴天见板娘。
随后几年,阿春“雨天不见晴天见”的小店名气越来越大,她做了主要快乐、顺便公益的“糖公益”帮助孩子们读书,她写在互联网上的故事明亮又温暖、让人看后忍俊不禁,还有了一群信奉“吃了冰淇淋就会心情蛮好”的粉丝朋友。那时候我忙忙碌碌,感觉每天有做不完的工作,作为一个普通朋友,也曾就出书的事情闲聊过几句,但是大家都过于随意,就这样没有了下文。
直到2013年的秋天,我在豆瓣上忽然再次看到了阿春的文章,说忽然,是因为那时我已经很久没有上过社交网站了,那篇文章的名字叫做《随和谦卑教》。这并不是阿春日记里面最火的文章,也没有多少读者点赞,但是我看完之后却觉得触目惊心。在看似平淡调侃的文字下,它充满了荒诞、疏离和绝望,我一下子好像被什么击中了。
已经无精打采了很久的我,开始去翻阿春的豆瓣日记,通读了她从那个春天开始进行的一系列写作和记录,《寻找失去的自己》、《自暴自弃的逆袭》、《作为一个废物我是怎么跑步的》、《也说说旅行》、《苦难有什么价值》、《终于开发了正能量大招》,等等。
这些文字里,我印象中那个骄傲快乐的、海边阳光中和朋友们抽烟聊天唱歌的朋友不见了,出现的,是一个痛苦的、在灰色的情绪深海中挣扎的陌生人。这些文章在表面上不乏调侃和轻松的意味,但是,真的是太精确、太微妙、太真切、太沉重了。
我不记得那个下午我在椅子上坐了多长时间,然后我联系几年没有说过话的阿春,认真地对她说,我想要给你出一本书。
我们聊天的时候,我的第一句话是:“你真的得了抑郁症吗?”因为不是很熟,阿春的反应在惊讶中带点恼怒:“你说什么?!”我的回答是:“如果真的是抑郁症,不是坚强和乐观能够扛得住的,应该去看精神科医生,试试药物治疗。”
一段时间之后,我知道阿春原来在那个春天,已经尝试接受医生的药物治疗了。
在我之前,已经有几家出版单位联系了阿春,表达了出书的意愿。她也收到了几份合同,但是她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打理。其中有一个年轻的小编辑,非常热爱阿春的文字,认真地梳理了阿春的作品,选配了插图,撰写了章节介绍,做了一个非常详细的文案,打算用全部的精力和心血做出自己喜爱的书。那是她自己独立尝试做的第一本书,我做第一本书的时候,没有她的热情,也做不出那么有爱而认真的选题报告。虽然最终我签下了阿春的新书,但是从一个编辑的角度,我还是很赞赏她的努力。她和所有初来帝都的年轻人一样,在这片晦暗的天空下,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奋斗,认真工作,相信未来和生活的美好。她一直关心着、爱着这本自己没能亲手操作的书,在知道新书出版后,还在微博上鼓与呼。
我相信这样朝气蓬勃的姑娘,会生活得快乐幸福。
![]() |
《一生里的某一刻》插图,作者/张春 |
网文的标准和出书的标准不一样,就阿春在豆瓣发表过的文章,在篇幅和质量上,都需要进行补充和调整。我问阿春,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完整文章,阿春给了我几个链接地址和一大堆文档,是她近年来写过的所有东西。我沿着这些比特海上漂浮的细丝,像渔夫拉网一样,从无边无际的字节的海洋中拉出了阿春近些年曾经写过的60多万的文字。
在我们讨论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又犯了强迫症,为了能够掌握阿春创作脉络和风格的变化,挑出她最好的、最有价值的作品,也为了能和她深入讨论、重新规划要补写和重新创作的内容,我给这分散在知乎、豆瓣、博客、微博等数个平台,时长将近十年的内容一一分类、标记、对比、鉴别,做出了有14个分类标签,900多条的excel元数据库。
通过数据透视表的分析统计,可以得到阿春在不同时间的创作量的大小、创作类型有什么区别、哪些文章最受读者欢迎、哪些作品不够完整、哪些素材可以合并……这个工作断断续续进行了大概4个月,终于让成书有了一个客观的数据基础。我大概能保证这本书可以收入所有阿春创作的非虚构作品中最好的那部分,没有遗漏了。
2014年3月14日21点17分,当我把这个数据库最终编辑完成的时候,我脑子里面只有一个念头,我这辈子再也不会这么做一本书了。
阿春的60多万文字,经过修改最后收入书中的,不到四分之一。
![]() |
《一生里的某一刻》插图,作者/张春 |
我相信这是一本好读又可爱的书,它承载了人世的沉重和痛苦,但没有廉价的宣泄,而是充满了锲而不舍的抗争和勇气——那些,带着金色光芒的勇气。
是的,在全书的编辑过程中,阿春一直没有完全康复。抑郁症,可能绝大多数阳光下来去匆匆的人们对它都没有概念。我接触它,是08年认识李兰妮老师,为她的《旷野无人》做市场工作开始,那时候,我第一次对它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此后若干年,我有各式各样的机会,又接触了一些抑郁症患者,参与了一些和抑郁症有关的公益活动。可以说是非常接近这个疾病,并有所了解的人了。但是,后来在编辑《一生里的某一刻》的过程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的精神世界的巨大能量,它的波澜不惊、它的惊涛骇浪。
甚至在全书编辑完成后,我回顾当初和这本书相遇的最初时光,还心有余悸。2013年,几乎整整一年,我没有跑步(我是个长跑爱好者、在那之前两次完成北马全程)、没有社交、没有什么明显的悲喜,也少见的,没有在社交网站上写作任何文章。而且,那时候,完成日常工作外,我并不想做书,一本,也不想做。也正是在那个秋天,我看完阿春的《随和谦卑教》之后,努力提起所有的气力,开始了编辑这本书的征程。今天回想起来,虽然我自以为已经很了解抑郁这回事,但是,在那一年,我还是万分惊险地和它擦肩而过。
基础数据做好之后,就是具体内容的讨论和编排。我们一起反复商量内容的逻辑,全书的基调由明朗轻松逐渐深入,从快乐的“你好,小地球”和“梦境仓库”到“我和她”的人生记忆,最后延伸到心灵深处的“世界尽头的风景”。书中的阿春,是那个在墙头吃蔷薇的姑娘,知道所有普通的食物最好吃的时刻;也是那个暗暗和故乡的小河再见,在陌生的车站茫然四顾的孤独者。
定下框架之后,接下来是章节的补充和改写、重写,是新的创作的规划。这个过程也并不简单。春天,是抑郁情绪的高发期,2014年的春天,整本书的编辑过程慢慢陷入了停滞。我不满足于把阿春在网络上发表过的文字择其善者汇为一编就算完成任务,但我担心阿春的情绪波动。这段时间,我想像中,她面对我提出的修改计划,应该常常彻夜不眠。
那些她已经起草但未完成,不断修改、反复斟酌的内容,到底有没有意义,是不是应该完成?那些精彩但却疼痛,在迟滞的心境下不想选入书中的内容,经过反复思量,最终是否决定让它成为生命中的那一部分?在“世界尽头的风景”一章中,一篇《不再联系》是否选入,阿春就想了很久很久。
在那些时刻,她不断做出了令我惊讶的决定。她对我说,正面和反面都是自己,希望这些文章,即使是为生活痛苦的人看过之后,也会觉得有那么一丝治愈,让他们回首来时路时,没有那么孤独。我知道,不光我不会再做这样的书,阿春也不会再写这样的书了。
此后,就是长达半年的对内容的反复磨合。最终,那些近乎疼痛的真诚写作,那些阿春写到痛哭流涕、不想发表,但最终决定面对自己的内容,还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这样的安排,在笑和泪之外,让我看到了阿春的信念和勇气。
![]() |
《一生里的某一刻》立体封 |
从那个秋天算起,一年多的时光过去了。《一生里的某一刻》终于初见雏形。我和本书的美术编辑李思安搞了小半年的装帧设计也已基本完成。出书前,我和思安拉着责任印制一头扎下印厂,调色校色,打样签样……一直到看到了样书。
终于到了临门一脚,向读者们介绍这本书的时刻了。
也是那一年,阿春在问答网站知乎上做了许多回答,讲了很多故事,被誉为“是她是她就是她,我们的说书人小哪吒!”能在知乎的平台上受到万赞的答主并不多,因此,知乎上,也有一个专门的问题:张春是谁?
这真是图书责任编辑最喜欢的问题,《一生里的某一刻》最后的宣传文案,没有费我一丝一毫的气力,全部来自这个问题的回答。
其中,有一个答友看过了阿春几乎所有公开文字后,在回答中说,张春的韧度和勇气“完全达到了辛幼安领百人冲万军的程度。”是的,没有她的勇气,就不会有这些温暖人心的文字,和这本关于爱与疼痛的书。在后期的编辑过程中,张春对生命的沉思和爱、对生活中痛苦和悲伤的承担,所有复杂的心绪都一一转化为文字,呈现在故事之中。
《一生里的某一刻》是我编辑过的书中最特别的一本,它既明快又沉郁、既温暖又疼痛。它从开始到出版,耗费了一个编辑一年的光阴。
这一刻,在正午的阳光下,我写下这些文字,感到这一刻,非常值得。
***
附录:关于阿春
她知道“各种普通的食物最好吃的时刻”,她告诉你“不爱学习没关系”;她的《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让我们知道在日常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等待花开的“六人宇宙”。她是冰淇淋店厦门晴天见的创始人,也是最温暖搞怪的犀牛故事APP主编,她是张春。她这本面对生命磨难的勇气之书,带着灿烂青春的光芒。
阿春是特别善于创造故事的人。我们所编造和经历的大部分故事,都是逃离不完美生活的企图。现在我想,这些故事也是一种自我救赎的努力。希望阿春能借着她的故事,早日康复。
——动机在杭州
张春若在古代,是能听见五里外一根针落地的武林高手。第一次听她讲故事,是有次以做公益为幌子的旅行,当晚是我这辈子笑得最狠的一次,几乎让我忘了我还有下巴脱臼这种不治之症。
——陈奕雍
一个人吧,如果她很会唱歌,就很难会画画吧,如果又会画画,那文章一定很难写得好,如果文章写得又那么好,那也很难会很有趣。而阿春,她就是全都很好,是很好的那种很好。
——蔡小乐
她最擅于用简单的言语表达感受,也最懂得悲伤的味道。她的故事简单但真诚,对情感很节制,宁可默默承担也不矫情。她的很多故事我一读再读,怎么都不相信是同龄人写出来的,感觉修炼了不知有多久。
——李松蔚
她的声音很动听,天然地空灵,带着一丝丝的沙。我能想象到她的样子:轻轻地在吉他上打着拍子,看上去云淡风轻。可是也能想象到,这淡然歌声背后,她曾如何在火里水里淬过,如何在寂寞疼痛里煎熬过,才有了这样漂亮的表情。
——关漓
阿春拥有抑郁症天才的直觉。以前我不知道平凡人可以这样地有韧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她的勇气完全达到了——如果你们要看一个中文系蠢学生的比喻的话——辛幼安领百人冲万军的程度。
——Queen red
张春能创造国度,在她的带领下,整个世界,草长莺飞,万物有灵,喜怒充沛,感情大到砰砰声,好像所有被默认和不值一提的感受,都能在她善于惊奇的心里,重焕光芒。
——李春银桑
![]() |
《一生里的某一刻》
作者: 张春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副标题: 关于爱与生命的勇气之书
出版年: 2015-1
页数: 322
定价: 3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020106011
《一生里的某一刻》是张春在豆瓣、知乎、天涯上的随笔文章精选集,约一半篇幅为重新创作。全数收入《各种普通的食物最好吃的时刻》等在互联网内外广为传诵的文章。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你好小地球》讲述了作者在厦门的创业经历,讲述了冰激凌店“晴天见”内外的动物、植物、客人和孩子们 ,是关于青春和梦想的灿烂篇章;《梦境仓库》主体是一组人物素描,描绘了那些真实存在在作者生命中,却又好像从故事里走来的五湖四海的朋友们;第三部分《我和她》,是作者对童年与故乡的回忆,对家人和友人的爱与恨,悲伤与疼痛,描摹了一幅幅复杂微妙的人生场景;最后一部分《世界尽头的风景》,集中了作者患抑郁症以后最为灰暗沉痛的作品,表达了这个坚韧顽强的姑娘,以“辛幼安领百人冲万军”的勇气,面对生命的磨难的个人感受,是全书的风暴眼,也成就了这本焕发灿烂青春的勇气之书。
收录18P阿春手绘植物插图,并附赠6张绝美明信片(见下图)
![]() |
![]() |
-
heart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18 03:47:16
-
hh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31 08:56:18
-
爱思特梵·娃娃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1-27 10:51:39
-
Foooooo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1-24 21:27:00
-
Sondia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1-19 05:43:31
-
何仙骨朵儿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1-17 01:18:19
-
鞑靼达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1-15 22:19:09
-
一西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1-15 16:10:05
-
围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1-15 13:37:54
-
五行缺金水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1-15 13:31:25
做書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万万没想到,这本书绝版的原因是。。。缺纸
- 《三体》在美国的成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 (3人喜欢)
- 五年,我最终还是没能亲手出版这本书 (1人喜欢)
- 这位年轻童书编辑的烦恼,我听了有些难过 (2人喜欢)
- 有志投身写作之人,最该mark的杂志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