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GTD和时间记录的一些思索--瞎扯
关于GTD,方法、行动、软件和硬件,其实多多少少与各类朋友探讨也有些时间了,我也特别佩服一些朋友能把这件事情坚持、落实到极致的态度。年末与写了时间记录文章的@Kyle同学饮茶并聊了些关于时间管理的话题,思来想去总觉得可以试试理理顺这个事情,于是今天趁午休稍微写写一些思考。不太成型,提供视角,以期共同完善。
先从我们用过的工具和方法讲起来吧,圣经应该是Getting Things Done,衍生出来的Omnifocus及一系列配套工具,作为软件。也有理论指导是10000小时理论,通过记录自己在每一项中投入的时间,App是ihour,衡量自己的达标程度。比较朴素的方式是用纸笔和todolist进行管理,也有人直接用日历+备忘录就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上次聊到智能手环和手表等设备,可能会进一步改变人们记录时间的方式,你不再需要有意识地自己记录时间分配,而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设备将会帮助你自动记录时间分配,从而调整和分配需求。
在这里,我要引述一个关于智能手环的故事。我曾经买过一个手环Fitbit,它主要的功能在于计算我每一天走了多少步,最开始走到10000步的时候它就会五颗星全亮发出叮咚的声音,让人有成就感,我就会把这个截图放到朋友圈。不到一周以后,我就没有再用它。这样的产品,是不符合设计的基础原则——让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它的存在感太强了,究其根本原因,是这个计算10000步的功能,本质上不能带给我进一步的刺激嗯和愉悦感,开始变成一种机械而重复的劳动了。
人类的一切行为,本质上只有两种力——愿力和阻力。要么愿力足够大,要么阻力足够小。我们一生之中所做的零零总总的事情,莫过于此。如这几位能够坚持GTD记录时间分配的朋友,都是我见过愿力极大,对于时间和生活有清晰规划和强烈管理意识之人,但同时,能够真正坚持GTD的人,面临的阻力也较小——这种阻力亦包括心理的阻力,及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阻力。因此,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结构,带来结构性的愿力和阻力—— 在这件事情上,我们多少要对自己的内心及客观环境保持诚实。
我的第一个Point是:人们对于管理自我时间的愿力,到底有多强大?
坦白说,我是个time management 做的不太好的人,基本上生活只有大块时间,没能够做细分,有时候甚至todo list都不做。我曾经尝试过Ominifocus和其他GTD产品,连Moleskine我都买过,做着做着就嫌麻烦——但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我嫌麻烦,而是因为,我想要去做这件事情的动力,还不够强大,强大到让我可以战胜这些麻烦。
在我还是个学生的时候,我比较喜欢用todolist来管理事项,每门课程需要阅读的书目,论文的ddl,以及课外需要学习的东西。当我工作之后,却渐渐放弃了todolist的管理方式,因为我发现,在某一段时间内,我的工作很幸运的就是一个项目,完完全全的把心思聚焦到这一个项目上即可,并没有许多并行的需要处理的事项。工作之外,个人的生活方式也非常简单,固定到健身房健身,睡前看两页书,都是比较平滑的习惯。在几乎不需要借由todo list及任何时间管理的工具基础上,个人仍然觉得充实完整——那么,使用时间管理软件的愿力,何在?
更深入的来说,我喜欢管理的是“事情&效果”,并不是时间这一资源本身。在我的思维逻辑深处,能够把一件事情完成且达到预期的效果,值得将全部的时间都投入进去,而对时间的理性调度倘若不能使一件事情达成应有效果,则高效率的使用时间本身就毫无意义。
我们能否通过时间管理,来确保达到所从事之事情的理想效果? 是否应该在时间管理之外,寻找到更直接,且能够产生强烈刺激和反馈的因素,来支配我们的资源调度?
我的第二个point是:时间和成果的关系是线性的吗? 我们是否掉入了单向度的思考维度中?
回到手环这件事情上来,fitbit为我做的事情,是每一天记录我已经发生的动作。理想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对过去历史的分析和判断,调整自己未来的行动并提供指导。好,让我们稍微换一个假设,真正面对人性——绝大多数人,懒惰、非理性,且根本不愿意思考。
人本性如此,并无可耻。世界上有很多很好的东西,确实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去追求。而当我们设计一个商业产品,打造一个商业模式时,我们力图让他更贴近人性,为更多人所接受。没有人会喜欢“告诉我已经发生了什么”,人们更喜欢的永远是“未来将要发生什么”。 大多数人对于“现在和过去非常不满意”,而“希望明天和未来能够变得更好”。我们都知道,不在当下努力地行动,对于明天报以幻想,只能说是痴心妄想。
大家都看过一张图,学习效率在期末之前陡然达到峰值。无论学霸学渣,其实大都符合这条规律,这是真实发生的人性。那种平均用力,日日积累只存在于极少数人——甚至,是极少数人的幻想中。每个人都懂得力量不可平均分配,考试前的努力学习是被验证为最有效的黄金时间。除了期末外,其他很多事情也是如此,关键点上的用力,往往主导一件事情的成败,而其他时间,有时候玩和做事,真的都不产生差别。所谓大神,就是能够认识到什么是关键点,且在关键点上做出判断的人。
抛开工作不谈,无论是读书,还是健身,人能否找到适应自己的一个规律,让效能最大化呢?我主张采取一种更有高度的结构性思维,也就是——在你开始“从事和坚持”某件事之前,你对这件事情的思考高度和判断,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件事的最终效果。譬如健身,当然可以有两个哑铃一条绳子在家中对着视频练,也真正有人可以完全坚持下来(愿力够大)。而对于那些愿力不够大的普通人,你更应该问的是,怎样的方法和习惯,对我来说是足够平顺且让我可以坚持的,必须给自己创造一个让健身的阻力变得最小,且可以即时获得反馈的社会结构。譬如读书,也是类似,很多人以读书为乐趣,愿力够大,想学习,自然没有阻力。读书中学英语又是一项,当你急急忙忙地认为学英语=背单词并开始在单词书这条路上走得时候,自然越走越远。
Point 2: 总结起来,时间管理只是资源调配的维度,更需要解决的是对事情的长远规划、关键节点和从事方式的战略高度。这是更加需要引入的维度。
譬如,我最近总在怀疑,读书这个事情,对我来说究竟起到了多少作用?它真的让我离自己的目标更近了吗?我有时候会觉得,读书只是一种暂时从眼前的痛苦中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而绝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灵药-- 知道那么多大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我的第三个Point: 如果要将GTD商业化,并提供一个更好的工具/产品,应该是什么样的?
真正时间管理中,比较触动我的一本书是《天天25小时》,美国人写的。大概意思是按照一周168小时的大维度去思考时间分配,而不是按天去计算时间分配。当我将这样的时间框架搭建在自己的脑海中时,产生了一种非常美妙的感受——它显著地降低了我当下的焦虑,并且使我感觉到自己的一周过下来,仍然是充实而有成效的。
时间管理的核心需求,在我看来,就是降低焦虑感。通过对当下的把握和记录,抵消对未来和长远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焦虑感,使人在心理上产生:昨天与今天的努力,将可以一步步达到未来的目标。所有人都喜欢按部就班的、充满确定性的方式。我们对现在就能获得的反馈,有强烈地需求,当下的刺激,马上就可以获得的糖果。对于需要长时间积累才能获得的糖果,我们必须在当下寻找,替代品。
比如有一句话叫做“你要相信,你要的一切,最终时间都会给你。” 但我们一定更喜欢,我要的一切,从现在开始,一点一滴的都能看得到时间在给我。
能不能打破记录时间分配,调度时间分配的这一固有思路,以更有创意的方式去做生活/精力的管理。甚至,我们不要用“管理”,去盘存量的方式去做,恰恰去思考怎么样拥有增量,去用活资源的角度去分配?
------- 午休结束,写到这里----- 回头再继续思索。
先从我们用过的工具和方法讲起来吧,圣经应该是Getting Things Done,衍生出来的Omnifocus及一系列配套工具,作为软件。也有理论指导是10000小时理论,通过记录自己在每一项中投入的时间,App是ihour,衡量自己的达标程度。比较朴素的方式是用纸笔和todolist进行管理,也有人直接用日历+备忘录就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上次聊到智能手环和手表等设备,可能会进一步改变人们记录时间的方式,你不再需要有意识地自己记录时间分配,而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设备将会帮助你自动记录时间分配,从而调整和分配需求。
在这里,我要引述一个关于智能手环的故事。我曾经买过一个手环Fitbit,它主要的功能在于计算我每一天走了多少步,最开始走到10000步的时候它就会五颗星全亮发出叮咚的声音,让人有成就感,我就会把这个截图放到朋友圈。不到一周以后,我就没有再用它。这样的产品,是不符合设计的基础原则——让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它的存在感太强了,究其根本原因,是这个计算10000步的功能,本质上不能带给我进一步的刺激嗯和愉悦感,开始变成一种机械而重复的劳动了。
人类的一切行为,本质上只有两种力——愿力和阻力。要么愿力足够大,要么阻力足够小。我们一生之中所做的零零总总的事情,莫过于此。如这几位能够坚持GTD记录时间分配的朋友,都是我见过愿力极大,对于时间和生活有清晰规划和强烈管理意识之人,但同时,能够真正坚持GTD的人,面临的阻力也较小——这种阻力亦包括心理的阻力,及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阻力。因此,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结构,带来结构性的愿力和阻力—— 在这件事情上,我们多少要对自己的内心及客观环境保持诚实。
我的第一个Point是:人们对于管理自我时间的愿力,到底有多强大?
坦白说,我是个time management 做的不太好的人,基本上生活只有大块时间,没能够做细分,有时候甚至todo list都不做。我曾经尝试过Ominifocus和其他GTD产品,连Moleskine我都买过,做着做着就嫌麻烦——但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我嫌麻烦,而是因为,我想要去做这件事情的动力,还不够强大,强大到让我可以战胜这些麻烦。
在我还是个学生的时候,我比较喜欢用todolist来管理事项,每门课程需要阅读的书目,论文的ddl,以及课外需要学习的东西。当我工作之后,却渐渐放弃了todolist的管理方式,因为我发现,在某一段时间内,我的工作很幸运的就是一个项目,完完全全的把心思聚焦到这一个项目上即可,并没有许多并行的需要处理的事项。工作之外,个人的生活方式也非常简单,固定到健身房健身,睡前看两页书,都是比较平滑的习惯。在几乎不需要借由todo list及任何时间管理的工具基础上,个人仍然觉得充实完整——那么,使用时间管理软件的愿力,何在?
更深入的来说,我喜欢管理的是“事情&效果”,并不是时间这一资源本身。在我的思维逻辑深处,能够把一件事情完成且达到预期的效果,值得将全部的时间都投入进去,而对时间的理性调度倘若不能使一件事情达成应有效果,则高效率的使用时间本身就毫无意义。
我们能否通过时间管理,来确保达到所从事之事情的理想效果? 是否应该在时间管理之外,寻找到更直接,且能够产生强烈刺激和反馈的因素,来支配我们的资源调度?
我的第二个point是:时间和成果的关系是线性的吗? 我们是否掉入了单向度的思考维度中?
回到手环这件事情上来,fitbit为我做的事情,是每一天记录我已经发生的动作。理想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对过去历史的分析和判断,调整自己未来的行动并提供指导。好,让我们稍微换一个假设,真正面对人性——绝大多数人,懒惰、非理性,且根本不愿意思考。
人本性如此,并无可耻。世界上有很多很好的东西,确实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去追求。而当我们设计一个商业产品,打造一个商业模式时,我们力图让他更贴近人性,为更多人所接受。没有人会喜欢“告诉我已经发生了什么”,人们更喜欢的永远是“未来将要发生什么”。 大多数人对于“现在和过去非常不满意”,而“希望明天和未来能够变得更好”。我们都知道,不在当下努力地行动,对于明天报以幻想,只能说是痴心妄想。
大家都看过一张图,学习效率在期末之前陡然达到峰值。无论学霸学渣,其实大都符合这条规律,这是真实发生的人性。那种平均用力,日日积累只存在于极少数人——甚至,是极少数人的幻想中。每个人都懂得力量不可平均分配,考试前的努力学习是被验证为最有效的黄金时间。除了期末外,其他很多事情也是如此,关键点上的用力,往往主导一件事情的成败,而其他时间,有时候玩和做事,真的都不产生差别。所谓大神,就是能够认识到什么是关键点,且在关键点上做出判断的人。
抛开工作不谈,无论是读书,还是健身,人能否找到适应自己的一个规律,让效能最大化呢?我主张采取一种更有高度的结构性思维,也就是——在你开始“从事和坚持”某件事之前,你对这件事情的思考高度和判断,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件事的最终效果。譬如健身,当然可以有两个哑铃一条绳子在家中对着视频练,也真正有人可以完全坚持下来(愿力够大)。而对于那些愿力不够大的普通人,你更应该问的是,怎样的方法和习惯,对我来说是足够平顺且让我可以坚持的,必须给自己创造一个让健身的阻力变得最小,且可以即时获得反馈的社会结构。譬如读书,也是类似,很多人以读书为乐趣,愿力够大,想学习,自然没有阻力。读书中学英语又是一项,当你急急忙忙地认为学英语=背单词并开始在单词书这条路上走得时候,自然越走越远。
Point 2: 总结起来,时间管理只是资源调配的维度,更需要解决的是对事情的长远规划、关键节点和从事方式的战略高度。这是更加需要引入的维度。
譬如,我最近总在怀疑,读书这个事情,对我来说究竟起到了多少作用?它真的让我离自己的目标更近了吗?我有时候会觉得,读书只是一种暂时从眼前的痛苦中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而绝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灵药-- 知道那么多大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我的第三个Point: 如果要将GTD商业化,并提供一个更好的工具/产品,应该是什么样的?
真正时间管理中,比较触动我的一本书是《天天25小时》,美国人写的。大概意思是按照一周168小时的大维度去思考时间分配,而不是按天去计算时间分配。当我将这样的时间框架搭建在自己的脑海中时,产生了一种非常美妙的感受——它显著地降低了我当下的焦虑,并且使我感觉到自己的一周过下来,仍然是充实而有成效的。
时间管理的核心需求,在我看来,就是降低焦虑感。通过对当下的把握和记录,抵消对未来和长远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焦虑感,使人在心理上产生:昨天与今天的努力,将可以一步步达到未来的目标。所有人都喜欢按部就班的、充满确定性的方式。我们对现在就能获得的反馈,有强烈地需求,当下的刺激,马上就可以获得的糖果。对于需要长时间积累才能获得的糖果,我们必须在当下寻找,替代品。
比如有一句话叫做“你要相信,你要的一切,最终时间都会给你。” 但我们一定更喜欢,我要的一切,从现在开始,一点一滴的都能看得到时间在给我。
能不能打破记录时间分配,调度时间分配的这一固有思路,以更有创意的方式去做生活/精力的管理。甚至,我们不要用“管理”,去盘存量的方式去做,恰恰去思考怎么样拥有增量,去用活资源的角度去分配?
------- 午休结束,写到这里----- 回头再继续思索。
-
微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1-20 07:37:11
-
微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0-04 21:14:44
-
saralov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9-20 15:37:48
-
Recall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9-18 10:07:16
-
Ed.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2-25 22:33:30
-
😸 转发了这篇日记
之前看到的时候还毫无感觉,现在再回头看就觉得蛮多地方需要好好思考的,尤其是愿力及阻力那部分,谢谢分享。 另外,仅午休时间就能写出这么一篇逻辑饱满的文章,由衷感叹博主太强大了。
2015-02-10 17:07:51 -
ku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1-16 18:20:52
-
交换nk提高推理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1-16 17:19:49
-
人间观光团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1-16 14:56:12
-
小酒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1-16 13:38:01
-
hswpf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1-15 21:40:39
-
好运P酱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1-15 17:23:33
-
九点九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1-15 17:16:11
-
L.Z.R.Y.Q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1-15 17:07:36
-
江峰宜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1-15 16:30:28
-
L.Z.R.Y.Q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1-15 15:41:04
-
反派自带眼线笔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1-15 1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