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亭缘之九十六:见湖亭
(版权所有,转载或引用请联系作者并标明出处)
自词:“(望海潮)云升真际,溪源狮岭,枫霜玉雪光中。南北布横,东西列纵,湖山至此叠龙。相望百千重。柳阴衬花港,珠绿颗红。塔暮堤朝,月明清朗掩晨钟。 谁依万壑林松,拒狂涛烈马,怒矢强弓。冬夏阵星,春秋御斗,岿然左岸苍雄。金凤贯长虹。紫帔丰吴越,几代称隆。千古巍巍镇守,天下共梧桐。”
万松书院历史悠久,发生的故事与传说极多。诸多故事中最著名者为“梁祝三年同窗”,但偏偏这是最不可信的,因为梁祝首先只是传说,即使考证存在也基本确认此二人为两晋南北朝时期人物,远远早于万松书院始建时的明代。不过,历史上书院大师辈出、趣事逸闻远近相传亦是事实。明代“金陵三俊”之一的顾璘曾在书院筑有一亭,为书院历史上最著名者,名“振衣亭”(典出《楚辞》),后又增作“卧翠”“寒椒”二亭。顾璘曾作《万松山新开石径,作三亭记》。可惜此三亭无一留存至今。从这段往事中可以看出,万松书院除了主体儒家建筑秩序森严之外,却也不是铁板一块,其气质受西湖影响深刻,这从其选址在城外山间就能有所体会。不过此三亭名意义基本上受限在书院一隅,看不出与西湖之间的联系;清代扩建书院时,新筑小品等逐渐改善原格局偏狭的缺点,这一点为当代重建书院时采用。今日书院主体建筑参考明制,但所附园林则继承清代,如浣云池、孔家山石林、存诚阁等。其中有一亭子地位重要,是位于书院西部存诚阁旁朝向西湖的“见湖亭”,为长方形八柱单檐歇山顶,在其面湖方向悬额为乾隆皇帝御书“湖山萃秀”,并至少挂有两组楹联,其一云:“水气山风齐送爽,湖光人影两相怜”;其二云:“环山皆秀色,临水自清心”。皆朴实清新,并与亭名一致皆点出此亭与西湖的直接联系。
见湖亭规制与气势上远超书院园林另外两座同时代亭子“可汲亭”“观风偶憩亭”,其虽为书院所附,但实际上重要性已经超过表面上的定位,而应当将其作为凤凰山与西湖景区整体之间联系的核心建筑之一来看待,以此角度,见湖亭是与玉皇山江湖伟观亭、江湖一览阁、挹江亭、涵碧亭,以及吴山江湖汇观亭、如此江山亭等形成呼应。需要格外指出一点的是,这种与钱塘江、西湖的联系与呼应集中出现在玉皇、凤凰、吴山一脉,正是因为这一脉自古以来在文化上更加类似从朝庭至民间市井的人群社会的附属,而与不食人间烟火的西湖、个性独立张扬奔放的钱塘江有比较明显的区别。但事实上越靠近现代,随着城市范围愈加扩大逐渐不仅仅局限于西湖东岸而是从三个方向将西湖与群山形成包围穿插之势,一方面这种自然与市井的接触与隔离的界限存在日渐模糊的趋势,另一方面也让人们意识到西湖周围所有的山峰甚至只是一片绿色的原野都是极为可贵的,与其将它们与西湖割裂而放任其被纳入城市文化范围,倒不如趁这种趋势尚未成形之前首先将其归类为西湖群山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为妙。这种相互力量的博弈与作用,最重要的一点便是首先要从每个细节上给予人们强烈的文化暗示,进而让人们接受其最终的归属与定位,而见湖亭的建造与重现便是这种细节的经典代表。另举一例,便是曾经被杭州城墙纳入城市范围之内的“城隍山”吴山,在相当悠久的历史中是被认为城市的一部分而与西湖无关,也集中体现在吴山上绝大部分历史故迹的特点上。但是自从城墙拆除、西湖大景区范围框定并重新定位开发,特别是上世纪下半叶“吴山天风”成为西湖新十景之后,已然在民间形成强大的文化认同感,而将吴山逐渐剔除在市区之外而纳入西湖景区之中。时至今日,吴山属于西湖群山而与城市关系反而较弱几乎已经被游人们所普遍认同,亦是这样的道理。此外,诸如龙井八景中有“江湖一勺亭”与上述诸建筑形成联系,但仔细体会“江湖一勺”四字,便知其有较为强烈的恢谐意趣,更为偏重于园林小品的点缀,而与“见湖亭”诸建筑无论是在名称、位置、形制上都尽全力以与湖山江城连为一体的认真与努力显然有区别,亦从另一个角度证明灵、竺、云、龙、虎甚至被称为“南山”的南屏、九曜诸脉早已经成为西湖之附属在文化上合为一体,故无须再多提及西湖本身与之的关系,这也是为何以上诸脉中建筑凡涉及自然意象也多以风云流水、日月林花等重要却抽象的元素为主,即使有直接具体者,也是往往是提到常被人忽略的钱塘江。这一方面是“在其中不称其名”的造园手法,西湖景区核心的主要建筑必然会首先会避免使用“湖”这样的字(除非有统览全湖的霸气,如“湖心亭”“平湖秋月”“西湖天下景”等);另一方面也能够体现出景区核心本身的自信。而论及极为著名的北山街“望湖楼”,其实意义与“见湖亭”是类似的,因为在此楼初建的五代及北宋初时,今少年宫附近一带亦属于西湖风景之外的范围。所以综上所述,见湖亭的存在我们可以体会到此山力图融入西湖文化整体的愿望,却也同时感到一种因为历史和地理原因造成的显而易见的隔阂。整体来看,“愿望”的力量是超过“隔阂”的,凤凰山已然成为西湖景区的组成,见湖亭也会有一天成为西湖名亭,就像望湖楼当初成为西湖天下名楼一样。
![]() |
见湖亭 |
自词:“(望海潮)云升真际,溪源狮岭,枫霜玉雪光中。南北布横,东西列纵,湖山至此叠龙。相望百千重。柳阴衬花港,珠绿颗红。塔暮堤朝,月明清朗掩晨钟。 谁依万壑林松,拒狂涛烈马,怒矢强弓。冬夏阵星,春秋御斗,岿然左岸苍雄。金凤贯长虹。紫帔丰吴越,几代称隆。千古巍巍镇守,天下共梧桐。”
万松书院历史悠久,发生的故事与传说极多。诸多故事中最著名者为“梁祝三年同窗”,但偏偏这是最不可信的,因为梁祝首先只是传说,即使考证存在也基本确认此二人为两晋南北朝时期人物,远远早于万松书院始建时的明代。不过,历史上书院大师辈出、趣事逸闻远近相传亦是事实。明代“金陵三俊”之一的顾璘曾在书院筑有一亭,为书院历史上最著名者,名“振衣亭”(典出《楚辞》),后又增作“卧翠”“寒椒”二亭。顾璘曾作《万松山新开石径,作三亭记》。可惜此三亭无一留存至今。从这段往事中可以看出,万松书院除了主体儒家建筑秩序森严之外,却也不是铁板一块,其气质受西湖影响深刻,这从其选址在城外山间就能有所体会。不过此三亭名意义基本上受限在书院一隅,看不出与西湖之间的联系;清代扩建书院时,新筑小品等逐渐改善原格局偏狭的缺点,这一点为当代重建书院时采用。今日书院主体建筑参考明制,但所附园林则继承清代,如浣云池、孔家山石林、存诚阁等。其中有一亭子地位重要,是位于书院西部存诚阁旁朝向西湖的“见湖亭”,为长方形八柱单檐歇山顶,在其面湖方向悬额为乾隆皇帝御书“湖山萃秀”,并至少挂有两组楹联,其一云:“水气山风齐送爽,湖光人影两相怜”;其二云:“环山皆秀色,临水自清心”。皆朴实清新,并与亭名一致皆点出此亭与西湖的直接联系。
见湖亭规制与气势上远超书院园林另外两座同时代亭子“可汲亭”“观风偶憩亭”,其虽为书院所附,但实际上重要性已经超过表面上的定位,而应当将其作为凤凰山与西湖景区整体之间联系的核心建筑之一来看待,以此角度,见湖亭是与玉皇山江湖伟观亭、江湖一览阁、挹江亭、涵碧亭,以及吴山江湖汇观亭、如此江山亭等形成呼应。需要格外指出一点的是,这种与钱塘江、西湖的联系与呼应集中出现在玉皇、凤凰、吴山一脉,正是因为这一脉自古以来在文化上更加类似从朝庭至民间市井的人群社会的附属,而与不食人间烟火的西湖、个性独立张扬奔放的钱塘江有比较明显的区别。但事实上越靠近现代,随着城市范围愈加扩大逐渐不仅仅局限于西湖东岸而是从三个方向将西湖与群山形成包围穿插之势,一方面这种自然与市井的接触与隔离的界限存在日渐模糊的趋势,另一方面也让人们意识到西湖周围所有的山峰甚至只是一片绿色的原野都是极为可贵的,与其将它们与西湖割裂而放任其被纳入城市文化范围,倒不如趁这种趋势尚未成形之前首先将其归类为西湖群山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为妙。这种相互力量的博弈与作用,最重要的一点便是首先要从每个细节上给予人们强烈的文化暗示,进而让人们接受其最终的归属与定位,而见湖亭的建造与重现便是这种细节的经典代表。另举一例,便是曾经被杭州城墙纳入城市范围之内的“城隍山”吴山,在相当悠久的历史中是被认为城市的一部分而与西湖无关,也集中体现在吴山上绝大部分历史故迹的特点上。但是自从城墙拆除、西湖大景区范围框定并重新定位开发,特别是上世纪下半叶“吴山天风”成为西湖新十景之后,已然在民间形成强大的文化认同感,而将吴山逐渐剔除在市区之外而纳入西湖景区之中。时至今日,吴山属于西湖群山而与城市关系反而较弱几乎已经被游人们所普遍认同,亦是这样的道理。此外,诸如龙井八景中有“江湖一勺亭”与上述诸建筑形成联系,但仔细体会“江湖一勺”四字,便知其有较为强烈的恢谐意趣,更为偏重于园林小品的点缀,而与“见湖亭”诸建筑无论是在名称、位置、形制上都尽全力以与湖山江城连为一体的认真与努力显然有区别,亦从另一个角度证明灵、竺、云、龙、虎甚至被称为“南山”的南屏、九曜诸脉早已经成为西湖之附属在文化上合为一体,故无须再多提及西湖本身与之的关系,这也是为何以上诸脉中建筑凡涉及自然意象也多以风云流水、日月林花等重要却抽象的元素为主,即使有直接具体者,也是往往是提到常被人忽略的钱塘江。这一方面是“在其中不称其名”的造园手法,西湖景区核心的主要建筑必然会首先会避免使用“湖”这样的字(除非有统览全湖的霸气,如“湖心亭”“平湖秋月”“西湖天下景”等);另一方面也能够体现出景区核心本身的自信。而论及极为著名的北山街“望湖楼”,其实意义与“见湖亭”是类似的,因为在此楼初建的五代及北宋初时,今少年宫附近一带亦属于西湖风景之外的范围。所以综上所述,见湖亭的存在我们可以体会到此山力图融入西湖文化整体的愿望,却也同时感到一种因为历史和地理原因造成的显而易见的隔阂。整体来看,“愿望”的力量是超过“隔阂”的,凤凰山已然成为西湖景区的组成,见湖亭也会有一天成为西湖名亭,就像望湖楼当初成为西湖天下名楼一样。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