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说起村上,总会绕不开《挪威的森林》这个话题,通过《挪》认识村上,又因村上得以结识《海边的卡夫卡》。
读《挪威的森林》是在一个夏天,膨胀的空气裹挟着热浪将要掩埋我的呼吸,汗水一点点从毛孔里渗出来沾在皮肤上挥发不去,使得皮肤恰到好处地保持着黏糊糊的状态。每挪动一下身体,生怕皮肤和皮肤永远黏在一起撕也撕不开,更怕撕开血肉淋漓。对《挪威的森林》已没有太清晰的印象,大概是关于迷惘青春里的自我救赎,村上温和而又有些凉意的文字在那个黏糊糊的夏天失却了其应有的味道。
《海边的卡夫卡》几乎是一口气看完的。先于小说本身,我在某篇评《午夜巴黎》的文章中读到了《海》里那段关于舒伯特D大调奏鸣曲的文字:“舒伯特么,让我来说,乃是向万事万物的存在状态挑战而又败北的音乐。这是浪漫主义的本质。”不是太懂却不由得喜欢上这对于浪漫主义本质的定义,具有不完美性的作品因其不完美而强有力地吸引人们的心,万事万物的存在状态本挑战不得,不由得想起诗仙捉月的典故,这是我对浪漫主义最初的想象。
初看时有许多疑惑,倒不如说即便看完了还是有很多疑惑,疑惑的感觉与看《百年孤独》时是一样的。只觉得被作者用文字牵着走,时间和空间都不是问题,没有什么必得水落石出,不似侦探小说,每一个疑点都有其特定的目的,每一个谜团都有对应天衣无缝的解释。你只能一边疑惑一边又被作者推着向前走,去面对更多逻辑解释不了的东西和更多需要思考的东西。
不是第一次接触双线结构,但却是第一次接触如此割裂的双线结构,两个主人公,在两个时空发生着各自的故事,毫无关联。而作为读者又在努力地寻找着其中的关联。就像拉链的两边链牙,遥遥相对,使你不得不耐住性子,等待那个拉头的出现,一个结点,用以把之前所有的时空咬合起来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只是拉头藏得太深。直到最后才出现,当佐伯说:“如果我没有误会的话,我想我大概在等待你的出现。”一切忽然明朗,一个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影子,一个在等待命运的到来,他们分享了同一个影子,一个只拥有现在,一个只停留在过去。在互相寻找中,一个懂得了回忆是怎样一种东西,一个损毁了所有的回忆,不留下痕迹。他们完成各自的宿命后都奔向了死亡。“回忆会从内侧温暖你的身体,同时又从内侧剧烈切割你的身体”,当佐伯的回忆在青烟中化为灰烬,世上有形的东西又减少一点,无又增多一点儿,就像从未存在过那样。还是那个世界,还是不是那个世界,一切安然无恙。当白色蜥蜴状的白色物体像蛇蜕皮一样从中田的嘴里爬出来的时候,我始终想不明白其中的隐喻,一如两年前始终没有想明白阿尔卡迪奥是被谁打死,何以血液穿过马孔多流到乌尔苏拉的面前,何以坟墓上火药的硝烟味久久不散。有时候,就是这样,你仿佛可以感知到隐喻里那点晦涩的东西,若真要说出个所以然却难免徒劳,也许就应该像大岛说的那样,且听风声。多么酷的回答。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到的是《俄狄浦斯王》,一个竭力逃避神谕所示的命运,而逃避本身恰恰在实践着神谕的故事。杀父奸母的诅咒把田村卡夫卡驱逐到命运的沙尘暴中。离家出走是为了逃避命运里的诅咒,而他所做的一切又践行着命运本身。但是诅咒在抽象的时空践行,叫乌鸦的少年(“卡夫卡”在捷克语中指乌鸦)是否杀了自己的父亲也实在不好说,在错位的时空里,读者也很难分清主体与客体。“但当你从沙尘暴中逃出,你已不是跨入时的你了”。村上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必苦心经营小说的情节,若要精彩的情节看侦探小说便是,他用作品来表达,表达自己对于战争、存在、性欲…的看法,不需要个性鲜明的人物,一切都置于隐喻之下,没有嬉笑怒骂的生动活泼,只有读完后朦朦胧胧的印象和长久地陷入对存在、回忆、命运……的思考,一声喟叹,没有恍然大悟如梦初醒,相反是陷入更深的迷雾,清晰或是不清晰,捉摸不透。这种感觉和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相近的,在矛盾的概念中探索挣扎思考。
说起《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与《海边的卡夫卡》还有着更为内在的联系。自然,最浅的一层联系就是“卡夫卡”,奥地利籍犹太血统作家弗兰茨·卡夫卡,同时《海边的卡夫卡》的主人公名为卡夫卡,“田村卡夫卡”。村上春树的译者林少华先生在谈及对“卡夫卡”的第二层隐喻时说,“布拉格人习惯以‘卡夫卡式’比喻生活的荒谬,卡夫卡的生活和他的作品确实是诸多悖谬的密集体:命运的偶然与必然、内省与冲动、不安与执着、懦弱与顽强、绝望与救赎……”而《海边的卡夫卡》中同样充满无数的悖谬与荒诞:心理上男人生理上女人、爱儿子却抛弃儿子的母亲、最爱母亲又报复母亲的父亲、鱼从天降、人与猫讲话……从这个层面上讲,“卡夫卡”未尝不是一种游丝般的联系,联系着不同时代两个伟大作家对于相近命题的思考。
“海边的卡夫卡”在书中是一张老照片、是一首尘封在岁月里的唱片、是一幅母亲穿越时空夜夜凝视的画,是卡夫卡已然忘记的童年。村上说,世间万物莫非隐喻。我只是试图去明白期中所谓隐喻。但更重要的是以一种客体的态度来审视黑格尔所说的“容器”以及容器中的自我。对于“中田聪”的存在,他是佐伯的另一半影子,他代表佐伯20岁后的每一个“现在”?是佐伯灵魂的另一半和终结者?那他小学时神秘的昏迷事件又是怎么回事?田村是假借他的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吗?可为什么是他?……或许都不是圆满的回答,最圆满的莫过于他自己对自己的阐释,他只是一个空壳,一个容器。行走在人间的我们的容器里是什么,是那个自我,还是什么都没有?更糟糕一些,里面可能住着一只蜥蜴状的白色物体,面目不清。
村上的文字,轻松中有一点窘迫,悠闲中有一点紧张,潇洒中有一点苦涩,热情中又有一点冷漠。捉摸不透的东西在文字背后,总归是带着点凉意,像日暮的晚风徐徐,又如清晨的露珠盈盈间稍纵即逝。
还会再读。在不注重情节的年龄里,更珍惜这种可以思考咀嚼玩味的东西。
读《挪威的森林》是在一个夏天,膨胀的空气裹挟着热浪将要掩埋我的呼吸,汗水一点点从毛孔里渗出来沾在皮肤上挥发不去,使得皮肤恰到好处地保持着黏糊糊的状态。每挪动一下身体,生怕皮肤和皮肤永远黏在一起撕也撕不开,更怕撕开血肉淋漓。对《挪威的森林》已没有太清晰的印象,大概是关于迷惘青春里的自我救赎,村上温和而又有些凉意的文字在那个黏糊糊的夏天失却了其应有的味道。
《海边的卡夫卡》几乎是一口气看完的。先于小说本身,我在某篇评《午夜巴黎》的文章中读到了《海》里那段关于舒伯特D大调奏鸣曲的文字:“舒伯特么,让我来说,乃是向万事万物的存在状态挑战而又败北的音乐。这是浪漫主义的本质。”不是太懂却不由得喜欢上这对于浪漫主义本质的定义,具有不完美性的作品因其不完美而强有力地吸引人们的心,万事万物的存在状态本挑战不得,不由得想起诗仙捉月的典故,这是我对浪漫主义最初的想象。
初看时有许多疑惑,倒不如说即便看完了还是有很多疑惑,疑惑的感觉与看《百年孤独》时是一样的。只觉得被作者用文字牵着走,时间和空间都不是问题,没有什么必得水落石出,不似侦探小说,每一个疑点都有其特定的目的,每一个谜团都有对应天衣无缝的解释。你只能一边疑惑一边又被作者推着向前走,去面对更多逻辑解释不了的东西和更多需要思考的东西。
不是第一次接触双线结构,但却是第一次接触如此割裂的双线结构,两个主人公,在两个时空发生着各自的故事,毫无关联。而作为读者又在努力地寻找着其中的关联。就像拉链的两边链牙,遥遥相对,使你不得不耐住性子,等待那个拉头的出现,一个结点,用以把之前所有的时空咬合起来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只是拉头藏得太深。直到最后才出现,当佐伯说:“如果我没有误会的话,我想我大概在等待你的出现。”一切忽然明朗,一个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影子,一个在等待命运的到来,他们分享了同一个影子,一个只拥有现在,一个只停留在过去。在互相寻找中,一个懂得了回忆是怎样一种东西,一个损毁了所有的回忆,不留下痕迹。他们完成各自的宿命后都奔向了死亡。“回忆会从内侧温暖你的身体,同时又从内侧剧烈切割你的身体”,当佐伯的回忆在青烟中化为灰烬,世上有形的东西又减少一点,无又增多一点儿,就像从未存在过那样。还是那个世界,还是不是那个世界,一切安然无恙。当白色蜥蜴状的白色物体像蛇蜕皮一样从中田的嘴里爬出来的时候,我始终想不明白其中的隐喻,一如两年前始终没有想明白阿尔卡迪奥是被谁打死,何以血液穿过马孔多流到乌尔苏拉的面前,何以坟墓上火药的硝烟味久久不散。有时候,就是这样,你仿佛可以感知到隐喻里那点晦涩的东西,若真要说出个所以然却难免徒劳,也许就应该像大岛说的那样,且听风声。多么酷的回答。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到的是《俄狄浦斯王》,一个竭力逃避神谕所示的命运,而逃避本身恰恰在实践着神谕的故事。杀父奸母的诅咒把田村卡夫卡驱逐到命运的沙尘暴中。离家出走是为了逃避命运里的诅咒,而他所做的一切又践行着命运本身。但是诅咒在抽象的时空践行,叫乌鸦的少年(“卡夫卡”在捷克语中指乌鸦)是否杀了自己的父亲也实在不好说,在错位的时空里,读者也很难分清主体与客体。“但当你从沙尘暴中逃出,你已不是跨入时的你了”。村上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必苦心经营小说的情节,若要精彩的情节看侦探小说便是,他用作品来表达,表达自己对于战争、存在、性欲…的看法,不需要个性鲜明的人物,一切都置于隐喻之下,没有嬉笑怒骂的生动活泼,只有读完后朦朦胧胧的印象和长久地陷入对存在、回忆、命运……的思考,一声喟叹,没有恍然大悟如梦初醒,相反是陷入更深的迷雾,清晰或是不清晰,捉摸不透。这种感觉和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相近的,在矛盾的概念中探索挣扎思考。
说起《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与《海边的卡夫卡》还有着更为内在的联系。自然,最浅的一层联系就是“卡夫卡”,奥地利籍犹太血统作家弗兰茨·卡夫卡,同时《海边的卡夫卡》的主人公名为卡夫卡,“田村卡夫卡”。村上春树的译者林少华先生在谈及对“卡夫卡”的第二层隐喻时说,“布拉格人习惯以‘卡夫卡式’比喻生活的荒谬,卡夫卡的生活和他的作品确实是诸多悖谬的密集体:命运的偶然与必然、内省与冲动、不安与执着、懦弱与顽强、绝望与救赎……”而《海边的卡夫卡》中同样充满无数的悖谬与荒诞:心理上男人生理上女人、爱儿子却抛弃儿子的母亲、最爱母亲又报复母亲的父亲、鱼从天降、人与猫讲话……从这个层面上讲,“卡夫卡”未尝不是一种游丝般的联系,联系着不同时代两个伟大作家对于相近命题的思考。
“海边的卡夫卡”在书中是一张老照片、是一首尘封在岁月里的唱片、是一幅母亲穿越时空夜夜凝视的画,是卡夫卡已然忘记的童年。村上说,世间万物莫非隐喻。我只是试图去明白期中所谓隐喻。但更重要的是以一种客体的态度来审视黑格尔所说的“容器”以及容器中的自我。对于“中田聪”的存在,他是佐伯的另一半影子,他代表佐伯20岁后的每一个“现在”?是佐伯灵魂的另一半和终结者?那他小学时神秘的昏迷事件又是怎么回事?田村是假借他的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吗?可为什么是他?……或许都不是圆满的回答,最圆满的莫过于他自己对自己的阐释,他只是一个空壳,一个容器。行走在人间的我们的容器里是什么,是那个自我,还是什么都没有?更糟糕一些,里面可能住着一只蜥蜴状的白色物体,面目不清。
村上的文字,轻松中有一点窘迫,悠闲中有一点紧张,潇洒中有一点苦涩,热情中又有一点冷漠。捉摸不透的东西在文字背后,总归是带着点凉意,像日暮的晚风徐徐,又如清晨的露珠盈盈间稍纵即逝。
还会再读。在不注重情节的年龄里,更珍惜这种可以思考咀嚼玩味的东西。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