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次奇葩的博物馆之旅
明村号称北威艺术中心,我一直不以为然,看那些年年变化的路边雕塑,就会觉得丑得各有特色。这次到了杜赛,这坨北威的首府,我才知道,一山更有一(岳麓)山低的道理,我等俗人果断无法欣赏的作品大量存在着。
这次去看展览的动机是搜到它们官网有一个Nach Ägypten!的特展,当然我到了才发现这个展十几天前就结束了。官网上挂的学生联票,就是k20和 k21 所有常规展加特展,加起来16欧,我去的时候给工作人员看了学生证,工作人员表示我是明斯特而非杜村的学生,不过还是给了我免费票。我当时还觉得捡了老大便宜,现在想起来,花了这十六欧还要受心灵摧残那才是人间惨剧呢。
k20里的特展都结束了,常规展则非常正常,有许多中学生被老师带着参观,拿着本子记笔记,还要讨论“你们对这幅画有什么感觉”之类的问题。在这边最大感想就是,我终于可以在一堆印象派作品里面看出哪幅是毕加索的了。以及excel小能手蒙德里安,不过这里并没有什么代表作。除此之外发现一副《la grande torre》的画,很喜欢。(画作资源皆来自互联网)
带着不能看特展的遗憾,又坐电车到了k21。话说,卖联票的两个场馆居然隔着二十几分钟脚程,我也是第一次见到。要说k20建筑外观的现代的,那么k21就是力求复古的,而里面的展品大都是跟古典毫不沾边的,当代艺术类的,这一点我看到后面才发现的。
我首先看到的第一个特展是Annete Messager,在下楼前我看到一个告示说,本次展览会展现一些身体裸露部分,当时就想,看艺术展不都看各种裸体么,这是要吓谁。没想到,这只是一个告诉观众,展品将会循序渐进的猎奇起来的序幕。
平心而论,这种装置艺术(原文是Installtionskunst,按wiki提供的对应中文翻译)表达的主题还挺亲民的。比如五六年前去798也能看到的那种一片黑,突然灯光闪闪,扬声器里面发出呜呜的人声,而Messager的作品很多是摄像作品拼接,只是拼接后展现的效果会有点……还有一些是玩具主题,虽然是玩具残肢,或者掏空棉花的外皮,挂在那里,看着也挺让人难过的……
接下来的作品我就不按观看顺序,而是按我心目中(!)的猎奇程度自轻到重排列好了。当然这里面也不包含所有参展艺术家作品,我只顺手搜集了部分有专门介绍的卡片。
第一位,Hans-Peter Feldmann 这位老爷爷对经典画的再创作别出心裁,看着觉得很愉快。
倒是我发现今天看到的展品没有网上“红鼻子”系列那么好玩。
奇葩程度:1分。
第二位, Bernd & Hilla Becher,这对关注的主题是工业建筑,黑白照片,工业美感啥的,我也还是能感受到的。
奇葩程度:2分
第三位,Tomas Saraceno.其实名打错了,不过不要在意这些细节,实在找不到西语输入。发现这位作品我在哥本哈根的当代艺术博物馆也见过的。根据介绍说,艺术家从蜘蛛丝上得到乌托邦式建筑灵感,同时隐喻社会与人际关系。唔,迟钝的我一开始倒没发现后半句。k21最高层有他的作品,参观者参与互动——在三层高钢索上攀爬行走,不过之前要签个类似安全协议的东西,要穿公共鞋子和公用衣服。布展到春季结束。
(闲扯一句,展品里蜘蛛网主题是人造的,我参观的时候还有参观者问工作人员里面的蜘蛛是不是死的。且不说现实中蛛网更漂亮些,艺术家不可能拿着动物的创造物号称自己有著作权,因为都没参与创作,然后众所周知,动物不具有法律意义上认可的自主意识的。)
奇葩程度:3分,本来其实也是2分水平的,不过 Orbit 这个展品前的工作人员真是让人火大,任性地加了一份。
第四位,Janet Cardiff & George Bures Miller
进入前说看到告示,这个房间同时只允许四个人参观,当时还在想为啥。看到俩大喇叭对着一个椅子,坐上去两大喇叭就会开始一男一女“knock,knock”“who ist there”的对话,不过不是胡博士那种笑话,是“你看到门边的车了么”“那是我的阴影”之类的比较意识流的对话。桌上放着书,报纸,凑在白炽灯下看,旁边的小喇叭就会发出声音。
奇葩程度:4分,有些没有准备的人大概会被感应式互动吓到吧,大概。
第五位,Matthias Bitzer
对原作的谐谑,和“本质的毁灭”,后者给我带来的视觉冲击的大概更大吧。强迫症看到这位的作品大概会开始心塞了。
奇葩程度:5分,这个分数也比较任性。重在个人感受。
第六位,Antonia Low. 这位艺名挺个性的就是。就是在带着裂痕的梯子上搭着架子,门口又有告示说,只允许同时俩人参观,并警告会产生摇晃的效果。白色的墙面上放映着意义不明的黑白电影片段。当问过工作人员(这位态度多好!)后,我做了充分心理准备去走了一圈,发现对于传说中的摇晃程度过于高估了。可能从地面镜子看到自己倒影额外会增加些惊悚效果吧。
奇葩程度,6分。因为懒惰不想说明评分理由。
第七位,Anna Oppermann
这位说自己的作品主题是“收集”(ensemble),不过不知道为啥看到她的收集物品我有种心慌发作的感觉。展品也可以顺利逼死若干洁癖
奇葩程度,7分。原因:心慌,心慌到不想再找其他图了。
第八位,Nam June Paik
这位大概受七十年代韩国晶体管技术发展影响,对电视机等系列产品有持续执念。他展品的怪奇程度取决于展品中电视机集体播放的节目。
试想下,我在黑暗中看到一堆电视机在植物中间集体播放类似《魔方大厦》风格影像,且背景噪音持续响起的感受……
奇葩程度,8分。原因:这个展品挺靠前的,给尚未做好充分心理准备的我萌上一层心理阴影。再者,大概因为韩国人?
第九位 Thomas Hirschhorn
请各位小伙伴记住这个人名字,以后看到参展的有他的作品,建议绕路走。不过说实话,我觉得也没啥国家能接受他的作品。
我这种自诩见过大风大浪的人,见到他的展品也忍不住大摇其头。
充分怀疑这个告示就是针对他的作品的。直译为“我们就此提示,在这间房子里的某些展品可能会对美学或道德观造成困扰,这些作品不适宜儿童和十六岁以下青少年观看。”
话说除了那坨往自己身上抹shit的影像,真的恶心程度没有与他能比肩的吧。
对作品介绍的卡片截取的大概是这位艺术家展品中比较正常的一部分,但注意到这个作品叫“病人们”,我觉得这更多是种自我指涉。
为了不让这片日志成为限制级,选了一个比较“清淡”的放上来。
说实话,被切坏的半截塑料模特加接着电线的大脑,肚子上流出的肠子啥的。nu-de模特画报被拼接涂画出七-窍-流-血凌乱切-割的样子
能上谷歌的好奇宝宝可以自行去感受下。
奇葩程度:正无穷。对的,我好像没说这奇葩评比下限是啥。下限有多远,这坨主题展品就能飞得多远。
以上
这次去看展览的动机是搜到它们官网有一个Nach Ägypten!的特展,当然我到了才发现这个展十几天前就结束了。官网上挂的学生联票,就是k20和 k21 所有常规展加特展,加起来16欧,我去的时候给工作人员看了学生证,工作人员表示我是明斯特而非杜村的学生,不过还是给了我免费票。我当时还觉得捡了老大便宜,现在想起来,花了这十六欧还要受心灵摧残那才是人间惨剧呢。
k20里的特展都结束了,常规展则非常正常,有许多中学生被老师带着参观,拿着本子记笔记,还要讨论“你们对这幅画有什么感觉”之类的问题。在这边最大感想就是,我终于可以在一堆印象派作品里面看出哪幅是毕加索的了。以及excel小能手蒙德里安,不过这里并没有什么代表作。除此之外发现一副《la grande torre》的画,很喜欢。(画作资源皆来自互联网)
![]() |
带着不能看特展的遗憾,又坐电车到了k21。话说,卖联票的两个场馆居然隔着二十几分钟脚程,我也是第一次见到。要说k20建筑外观的现代的,那么k21就是力求复古的,而里面的展品大都是跟古典毫不沾边的,当代艺术类的,这一点我看到后面才发现的。
我首先看到的第一个特展是Annete Messager,在下楼前我看到一个告示说,本次展览会展现一些身体裸露部分,当时就想,看艺术展不都看各种裸体么,这是要吓谁。没想到,这只是一个告诉观众,展品将会循序渐进的猎奇起来的序幕。
平心而论,这种装置艺术(原文是Installtionskunst,按wiki提供的对应中文翻译)表达的主题还挺亲民的。比如五六年前去798也能看到的那种一片黑,突然灯光闪闪,扬声器里面发出呜呜的人声,而Messager的作品很多是摄像作品拼接,只是拼接后展现的效果会有点……还有一些是玩具主题,虽然是玩具残肢,或者掏空棉花的外皮,挂在那里,看着也挺让人难过的……
![]() |
k21的展品里面也有悬挂在天花板上,被吹风机吹得飘飘荡荡的玩 |
![]() |
接下来的作品我就不按观看顺序,而是按我心目中(!)的猎奇程度自轻到重排列好了。当然这里面也不包含所有参展艺术家作品,我只顺手搜集了部分有专门介绍的卡片。
第一位,Hans-Peter Feldmann 这位老爷爷对经典画的再创作别出心裁,看着觉得很愉快。
![]() |
![]() |
倒是我发现今天看到的展品没有网上“红鼻子”系列那么好玩。
奇葩程度:1分。
第二位, Bernd & Hilla Becher,这对关注的主题是工业建筑,黑白照片,工业美感啥的,我也还是能感受到的。
![]() |
奇葩程度:2分
第三位,Tomas Saraceno.其实名打错了,不过不要在意这些细节,实在找不到西语输入。发现这位作品我在哥本哈根的当代艺术博物馆也见过的。根据介绍说,艺术家从蜘蛛丝上得到乌托邦式建筑灵感,同时隐喻社会与人际关系。唔,迟钝的我一开始倒没发现后半句。k21最高层有他的作品,参观者参与互动——在三层高钢索上攀爬行走,不过之前要签个类似安全协议的东西,要穿公共鞋子和公用衣服。布展到春季结束。
(闲扯一句,展品里蜘蛛网主题是人造的,我参观的时候还有参观者问工作人员里面的蜘蛛是不是死的。且不说现实中蛛网更漂亮些,艺术家不可能拿着动物的创造物号称自己有著作权,因为都没参与创作,然后众所周知,动物不具有法律意义上认可的自主意识的。)
![]() |
在哥本哈根所见的 |
![]() |
乌托邦什么的 |
奇葩程度:3分,本来其实也是2分水平的,不过 Orbit 这个展品前的工作人员真是让人火大,任性地加了一份。
第四位,Janet Cardiff & George Bures Miller
进入前说看到告示,这个房间同时只允许四个人参观,当时还在想为啥。看到俩大喇叭对着一个椅子,坐上去两大喇叭就会开始一男一女“knock,knock”“who ist there”的对话,不过不是胡博士那种笑话,是“你看到门边的车了么”“那是我的阴影”之类的比较意识流的对话。桌上放着书,报纸,凑在白炽灯下看,旁边的小喇叭就会发出声音。
![]() |
![]() |
奇葩程度:4分,有些没有准备的人大概会被感应式互动吓到吧,大概。
第五位,Matthias Bitzer
对原作的谐谑,和“本质的毁灭”,后者给我带来的视觉冲击的大概更大吧。强迫症看到这位的作品大概会开始心塞了。
![]() |
中文网页“艺术壮士”(!)的这幅作者像风格略让我在意啊 |
![]() |
![]() |
奇葩程度:5分,这个分数也比较任性。重在个人感受。
第六位,Antonia Low. 这位艺名挺个性的就是。就是在带着裂痕的梯子上搭着架子,门口又有告示说,只允许同时俩人参观,并警告会产生摇晃的效果。白色的墙面上放映着意义不明的黑白电影片段。当问过工作人员(这位态度多好!)后,我做了充分心理准备去走了一圈,发现对于传说中的摇晃程度过于高估了。可能从地面镜子看到自己倒影额外会增加些惊悚效果吧。
![]() |
实际上看到的展品比图中这个小得多 |
奇葩程度,6分。因为懒惰不想说明评分理由。
第七位,Anna Oppermann
这位说自己的作品主题是“收集”(ensemble),不过不知道为啥看到她的收集物品我有种心慌发作的感觉。展品也可以顺利逼死若干洁癖
![]() |
奇葩程度,7分。原因:心慌,心慌到不想再找其他图了。
第八位,Nam June Paik
这位大概受七十年代韩国晶体管技术发展影响,对电视机等系列产品有持续执念。他展品的怪奇程度取决于展品中电视机集体播放的节目。
试想下,我在黑暗中看到一堆电视机在植物中间集体播放类似《魔方大厦》风格影像,且背景噪音持续响起的感受……
![]() |
奇葩程度,8分。原因:这个展品挺靠前的,给尚未做好充分心理准备的我萌上一层心理阴影。再者,大概因为韩国人?
第九位 Thomas Hirschhorn
请各位小伙伴记住这个人名字,以后看到参展的有他的作品,建议绕路走。不过说实话,我觉得也没啥国家能接受他的作品。
我这种自诩见过大风大浪的人,见到他的展品也忍不住大摇其头。
充分怀疑这个告示就是针对他的作品的。直译为“我们就此提示,在这间房子里的某些展品可能会对美学或道德观造成困扰,这些作品不适宜儿童和十六岁以下青少年观看。”
话说除了那坨往自己身上抹shit的影像,真的恶心程度没有与他能比肩的吧。
对作品介绍的卡片截取的大概是这位艺术家展品中比较正常的一部分,但注意到这个作品叫“病人们”,我觉得这更多是种自我指涉。
为了不让这片日志成为限制级,选了一个比较“清淡”的放上来。
说实话,被切坏的半截塑料模特加接着电线的大脑,肚子上流出的肠子啥的。nu-de模特画报被拼接涂画出七-窍-流-血凌乱切-割的样子
能上谷歌的好奇宝宝可以自行去感受下。
![]() |
![]() |
奇葩程度:正无穷。对的,我好像没说这奇葩评比下限是啥。下限有多远,这坨主题展品就能飞得多远。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