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尔曼图书馆
走出小门的时候,我在想,如果以后写一本小书,书里会出现一座图书馆的话,我一定会叫它“米尔曼图书馆”。
米尔曼图书馆在海牙,面朝着大马路,车马喧嚣得反倒显得它隐逸。我是不经意路过,看到门牌上的museum字样就走进去,虽然名字是博物馆,但用它的中文译名“图书馆”来称呼,似乎更贴切。
图书馆在一栋保存完好的十八世纪老房子里,白色的外墙和装潢,红漆木的家具作展柜,灯光是古旧的昏黄。我遇见了五个游客,一对老夫妻,一对母女,一个倚着墙站在厕所边打电话的年轻女子,大多时候展区只有我一个人,空荡荡得,连呼吸都可以展出。地面以上的三层开放了展览,地面以下一层作为衣帽间和儿童区,后门外的小花园里摆着一些咖啡桌椅,似乎有个咖啡馆,但我去的时候只有两个老爷爷作工作人员,咖啡的气味都闻不见。
卖门票的老爷爷坐在纪念品店的玻璃橱窗后面,无人的时候就看书,他戴着宝蓝色塑料粗框的眼镜,一眼看去,就被吸引得好像看不到他的眼睛。老爷爷扫描了我的博物馆卡,就咚咚从橱窗后蹿出来,领我到楼梯口,怎么去衣帽间,怎么去参观,说完冲我挤眼一笑,又咚咚回了橱窗。
走上一楼,开门看到了几尊男女的半身雕塑,墙上严肃庄重的人物肖像,稀疏的玻璃橱柜。图书馆是以一个收藏家和他侄子的藏品作为基础展品,埃及的木乃伊残肢和小樽神像,古希腊古罗马的木器陶器,还有残破的石碑与圣洁铜版画,展区不大,密密麻麻把橱窗都塞满。一对老夫妻用荷兰语小声讨论着某件小桐人,慢慢细细。
展厅往左,走进一扇白门,就是一个偌大的图书阅览室,里面珍藏了各种版本的旧书,整整齐齐码在高耸的书架上,占满了四面墙。有趣的是,书架里的书还不是简单的每行只有一层,而是按书的尺寸,矮小的书放外层一排,紧贴着是中等高度的书,最里层放着最高的书册,这样,三层书的书名也都能大致看到, 节省了空间又错落有致。还有一些低矮的玻璃展柜,平摊开来一些珍贵的藏本,多是看不懂的荷兰语,但描着金线花纹和精巧插画的发黄书页安静地躺在那里,离你那么近,似乎间隔的历史云烟的不复存在,感觉总是难以言表的。图书室还有一尊含混奇特美感和惊悚效果的少女雕塑,简直是我见过最害怕也最喜欢的了。泛黄的大理石很暗淡,少女和我一般高,站在壁橱旁,低垂着头。她披着柔软的披肩,掩盖着长发和面容,滑下肩膀、手臂,直至虚掩着臀部。她的双手环抱在胸前,一只脚微微弯曲,背也柔软的微躬,脸庞埋着深深不见的黑暗里。雕塑的线条诠释着柔软的美,流畅又羞涩,站在她面前,不禁发抖,害怕她突然抬起头,面容狰狞或者无比忧伤。
爬上二楼的时候,老夫妻正好下楼,两个人前后扶着楼梯,颤颤巍巍。整个二楼的展厅里只剩下我一个人,和一台循环播放着纪录片的平板电视机。二楼是微型书展厅,玻璃柜里放着小小不及巴掌大的书册,可以移动的放大镜搁在玻璃上,许多字用了放大镜读起来才不会那么辛苦。和一楼图书室里的书一样,基本都是荷兰语的,好不容易发现了英语的一册小小的诗歌,Songs for Solomon。电视机里放着的纪录片是关于一个老爷爷的,他收集小小书,制作小小书,他说书是他生命,建这样一片小小的展览室完成了他的梦想。展览室有个微缩的图书馆模型,三层的建筑剖面,老式的木制图书馆装帧,几把小桌小椅,摆满了小小书。老爷爷给这个模型取名为“Ellos son gigantes”,西班牙语的“They are giants”,取自《唐吉坷德》,当唐吉坷德看到风车的时候惊吓得说了这句话。老爷爷还弄了个唐吉坷德的雕像放在模型中央,作为象征。电视机前只摆了两把椅子,大概知道游人不多,索性连播放室也没有,椅子们就杵在展柜旁。我坐在电视机前看了完整的纪录片,十来分钟,期间只有推车的管理员爷爷上来摆放了一些物件,就没有其他有人出现过。空荡荡的展厅,我看着英语字幕,满屋子是纪录片里的荷兰语,却显得愈加安静。纪录片里的老爷爷,一直用纸片,尺子,针线还有一些奇怪的工具做一本小小书,间或穿插着他对展览厅的介绍和心得,到片尾,老爷爷终于做出了这本小书,却发现边缘有一处没有对齐,老爷爷说这本书就不能要了,说完他便把书斜放在裁纸机里,一下,书就由对角变成两半,纪录片也结束了。
后来因为闭馆时间快到,我就只在地面层的藏书室转了一圈,里面密密麻麻摆着许多图书珍本和藏书票。回到衣帽间取外套的时候,遇见了那对母女,还有打电话的女人。小女孩看着儿童区小电视里播放的唐老鸭和米老鼠,母亲在穿外套,年轻女人轻描淡写地讲着电话,这时候,推车老爷爷也下了楼,他冲每个人都微微笑过,和我说了一句,goodbye。
只是一个不经意的午后,一场不经意的奇遇,你本是因为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来到了这座城市,却遇到了一座隐逸的记忆城堡,看不见面庞的少女,写给所罗门的歌,木乃伊的手臂,十五世纪的圣经。那是我所有所想,如果我会不经意写一本故事,如果故事里有座图书馆,我会叫它,米尔曼图书馆,它包裹在喧嚣的街市,昏黄而绵长地发光。
米尔曼图书馆在海牙,面朝着大马路,车马喧嚣得反倒显得它隐逸。我是不经意路过,看到门牌上的museum字样就走进去,虽然名字是博物馆,但用它的中文译名“图书馆”来称呼,似乎更贴切。
图书馆在一栋保存完好的十八世纪老房子里,白色的外墙和装潢,红漆木的家具作展柜,灯光是古旧的昏黄。我遇见了五个游客,一对老夫妻,一对母女,一个倚着墙站在厕所边打电话的年轻女子,大多时候展区只有我一个人,空荡荡得,连呼吸都可以展出。地面以上的三层开放了展览,地面以下一层作为衣帽间和儿童区,后门外的小花园里摆着一些咖啡桌椅,似乎有个咖啡馆,但我去的时候只有两个老爷爷作工作人员,咖啡的气味都闻不见。
卖门票的老爷爷坐在纪念品店的玻璃橱窗后面,无人的时候就看书,他戴着宝蓝色塑料粗框的眼镜,一眼看去,就被吸引得好像看不到他的眼睛。老爷爷扫描了我的博物馆卡,就咚咚从橱窗后蹿出来,领我到楼梯口,怎么去衣帽间,怎么去参观,说完冲我挤眼一笑,又咚咚回了橱窗。
走上一楼,开门看到了几尊男女的半身雕塑,墙上严肃庄重的人物肖像,稀疏的玻璃橱柜。图书馆是以一个收藏家和他侄子的藏品作为基础展品,埃及的木乃伊残肢和小樽神像,古希腊古罗马的木器陶器,还有残破的石碑与圣洁铜版画,展区不大,密密麻麻把橱窗都塞满。一对老夫妻用荷兰语小声讨论着某件小桐人,慢慢细细。
展厅往左,走进一扇白门,就是一个偌大的图书阅览室,里面珍藏了各种版本的旧书,整整齐齐码在高耸的书架上,占满了四面墙。有趣的是,书架里的书还不是简单的每行只有一层,而是按书的尺寸,矮小的书放外层一排,紧贴着是中等高度的书,最里层放着最高的书册,这样,三层书的书名也都能大致看到, 节省了空间又错落有致。还有一些低矮的玻璃展柜,平摊开来一些珍贵的藏本,多是看不懂的荷兰语,但描着金线花纹和精巧插画的发黄书页安静地躺在那里,离你那么近,似乎间隔的历史云烟的不复存在,感觉总是难以言表的。图书室还有一尊含混奇特美感和惊悚效果的少女雕塑,简直是我见过最害怕也最喜欢的了。泛黄的大理石很暗淡,少女和我一般高,站在壁橱旁,低垂着头。她披着柔软的披肩,掩盖着长发和面容,滑下肩膀、手臂,直至虚掩着臀部。她的双手环抱在胸前,一只脚微微弯曲,背也柔软的微躬,脸庞埋着深深不见的黑暗里。雕塑的线条诠释着柔软的美,流畅又羞涩,站在她面前,不禁发抖,害怕她突然抬起头,面容狰狞或者无比忧伤。
爬上二楼的时候,老夫妻正好下楼,两个人前后扶着楼梯,颤颤巍巍。整个二楼的展厅里只剩下我一个人,和一台循环播放着纪录片的平板电视机。二楼是微型书展厅,玻璃柜里放着小小不及巴掌大的书册,可以移动的放大镜搁在玻璃上,许多字用了放大镜读起来才不会那么辛苦。和一楼图书室里的书一样,基本都是荷兰语的,好不容易发现了英语的一册小小的诗歌,Songs for Solomon。电视机里放着的纪录片是关于一个老爷爷的,他收集小小书,制作小小书,他说书是他生命,建这样一片小小的展览室完成了他的梦想。展览室有个微缩的图书馆模型,三层的建筑剖面,老式的木制图书馆装帧,几把小桌小椅,摆满了小小书。老爷爷给这个模型取名为“Ellos son gigantes”,西班牙语的“They are giants”,取自《唐吉坷德》,当唐吉坷德看到风车的时候惊吓得说了这句话。老爷爷还弄了个唐吉坷德的雕像放在模型中央,作为象征。电视机前只摆了两把椅子,大概知道游人不多,索性连播放室也没有,椅子们就杵在展柜旁。我坐在电视机前看了完整的纪录片,十来分钟,期间只有推车的管理员爷爷上来摆放了一些物件,就没有其他有人出现过。空荡荡的展厅,我看着英语字幕,满屋子是纪录片里的荷兰语,却显得愈加安静。纪录片里的老爷爷,一直用纸片,尺子,针线还有一些奇怪的工具做一本小小书,间或穿插着他对展览厅的介绍和心得,到片尾,老爷爷终于做出了这本小书,却发现边缘有一处没有对齐,老爷爷说这本书就不能要了,说完他便把书斜放在裁纸机里,一下,书就由对角变成两半,纪录片也结束了。
后来因为闭馆时间快到,我就只在地面层的藏书室转了一圈,里面密密麻麻摆着许多图书珍本和藏书票。回到衣帽间取外套的时候,遇见了那对母女,还有打电话的女人。小女孩看着儿童区小电视里播放的唐老鸭和米老鼠,母亲在穿外套,年轻女人轻描淡写地讲着电话,这时候,推车老爷爷也下了楼,他冲每个人都微微笑过,和我说了一句,goodbye。
只是一个不经意的午后,一场不经意的奇遇,你本是因为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来到了这座城市,却遇到了一座隐逸的记忆城堡,看不见面庞的少女,写给所罗门的歌,木乃伊的手臂,十五世纪的圣经。那是我所有所想,如果我会不经意写一本故事,如果故事里有座图书馆,我会叫它,米尔曼图书馆,它包裹在喧嚣的街市,昏黄而绵长地发光。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