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补剧后感# The Devil Masters @ @Traverse Theatre, Edinburgh
The Devil Masters
18 Dec 2014 @Traverse Theatre, Edinburgh
经历了伦敦的天天看戏看到饱,美丽的爱丁堡相比之下,选择真的少了很多。尤其是,在这个万恶的十二月,充满Christmas kistchy stuff的圣诞期间。
这是我在爱丁堡看的唯一一出剧,也是我所能找到的既和圣诞有关又最不“圣诞”的一出——简而言之,它不是Pantomime!
(关于Pantomime的介绍/吐槽请看这一篇)
特意订了星期三的这一场,是因为这一天的节目丰富,看起来相当划算:在演出之前,有一个叫“24 Doors of Advent at the Traverse”的导览。仅限今日,每半小时一场,有工作人员带观众参观剧场后台,从green room到costume room到laundry room到lightning room到杂物间,算是机会难得;还附赠mulled wine一杯!XD
也有介绍到今晚的The Devil Masters这一出剧——按导览姑娘的说法,“不传统已经成了我们的一种传统。”
反正能看一出正正经经的不是闹剧的东西(……)我就很满意啦。
看剧之前我没有做什么research,包括这个剧的名字。直译的意思不就是魔鬼操纵者什么的嘛大概就是讲人性善恶的斗争吧?!
甚至一直到看完我都没有反应过来。
后来才知道,“the Devil Masters”,指的其实是这一对主角夫妇。
全剧一共就三个角色:律师夫妇Cameron和Lara,中产阶级家庭,家住爱丁堡New Town区域,膝下无子,只养了一只狗;来路不明,大概是流浪街头的无家男子John。
在英国和爱尔兰的法政系统里,所有的advocate(律师)在正式从业之前,都要经历一个叫“devilling”的培训时期。而在苏格兰,这批带人入门的导师,就叫“devilmaster”。
而advocate这个词也是苏格兰特有用语;在英格兰、威尔士、爱尔兰都说barrister。(附赠:在与众不同的美帝,律师一般称作attorney)
好奇特的名字,甚至我都不确定苏格兰是否普遍熟悉这个词;反正在我的牛津字典上,这个词似乎已经被注上了dated(过时)的标记。但也是一个非常妙的选名:这出剧里,有退休的律师而无诉讼,有法理与常理的斗争却不在法庭。谁是法政的从业者,谁又在训练谁,观众是否看到了人内心的魔鬼若隐若现?
全剧一共两幕。观众入场就坐,先见到的是一个相当“正常”的家庭摆设,圣诞树旁堆着礼物。虽然有所装饰,但屋子里只有两人却略显冷清。
前若干分钟里,我们看到Cameron和Lara这对夫妇对于狗的痴迷。而后打破这种滑稽气氛的John出场了。
他把这对夫妇唯一的“爱犬”绑架走了。
他打来电话索要赎金,Lara十分气愤,Cameron试图息事宁人。
交涉中John再次闯进宅中,意在其他财物。Lara愤而爆种,将John制服。尽管Cameron一直试图礼貌相待,但Lara终究将John套上狗索,关进了笼子里。
剧情至此走向荒诞:戴着狗绳的John忽然被赋予了“狗性”,他跪地,爬行,长吠,竟引得四周野狗竞相唱和。
终究是Cameron发了慈悲心肠,将John放出狗笼,解了绳子。
至此第一幕结束,拉幕。
中场休息时,幕后必定是一番忙碌。因为等第二幕一开,场面已经天翻地覆:
圣诞树倒了,装潢全被卸下,沙发皮革统统剥掉,剩下的家具东倒西歪。家主夫妇一横一竖地倒在地上,脖子上套着狗绳。John变成了这间屋里的主人,对Cameron和Lara呼呼喝喝。
Cameron依然试图用“文明”来感化John,又让John穿上他的正装出去找工作。他似乎成功了,John接受了让自己变得更“文明”的这个设定,迈出了“融入正常社会”的一大步。
结尾前五分钟,一副团圆气氛:John释放了Cameron和Lara,狗也回到了这对夫妇的怀抱。大家其乐融融,同坐一堂,John还给这对夫妇买了两袋子的外卖以致谢意:他被Cameron当做一个“人”来对待,他穿上得体的衣服变成了一个“社会人”,他从此可以自力更生,不必再流浪街头——
然后Lara微笑着突然捅了John一刀子。
“没有人能进我的屋子。”
全剧在这种荒诞的转折、Lara的冷笑、Cameron的尴尬中结束。
之所以费那么多笔墨来描述剧情,是因为在我看来,这个剧实在难以概括。
这既是一个“圣诞剧”,设定在圣诞期间,也有让人发噱的喜剧对白。
这又是一出黑色幽默,嘲讽“守法家庭”的迂腐,又在结局将所有堆积起来的“温情”打碎。
这又有一点反映“阶级矛盾”:以Cameron和Lara为代表的中产阶级,尤其是Lara,对于无业流浪者的不了解与敌视。
其中还夹杂了一点“种族矛盾”:John说话操着浓重的苏格兰北方口音(John的演员John Bett本身也是苏格兰北方人);而Cameron和Lara明显是受过职业教育的相对posh的拿腔拿调的英语,他们听不懂John讲的盖尔语,他们熟背各种法律条文但不理解从凯尔特一族传来的俚语。第二幕里有一段是Cameron兴致勃勃地跟John学习俚语。
在种种矛盾中,再回到这个剧的标题——里面隐含的问题是:到底谁是真正的“魔鬼操纵者”?在这两派冲突中,到底谁的“道理”占了上风?
在宣传文案里有这么一句:“Who will they believe? An Advocate or a wee radge?”
你要听一个律师还是一个不讲道理的疯子?
John这个角色,自一出场,就有很多“不合逻辑”的部分。相比起律师夫妇的“合理”身世,没有人知道John从哪里来,为什么会经过这个宅子,为什么登场第一句就问“你喜欢狗啊?”,还“丧心病狂”地直接把狗绑架走。
而对于Cameron和Lara,他们凭以生活的“理”,他们的价值观,即是他们以之为业的“法理”。所以他们在应对John“莫名其妙”的举动时,才显得格外“迂腐”。Lara已经制服了John,本想把他移交警察,Cameron却屡屡劝阻,因为他觉得己方的行为已经超过了“适当防卫”,未必合乎法理。后来这对夫妇落回下风,Lara不住谩骂,Cameron却还让她停口:’That man is on the phone!!’
在“不按常理出牌”的方面,John也许和蝙蝠侠里面的小丑有相似之处。但他又不是所谓“恶”的代表,他只是拥有一套完全不同的价值观(文案里用的词是Caledonian rules,来自北苏格兰这个不同世界的规则),而且在最后,经历了他和Lara大大小小的争吵,和Cameron长长短短的谈心,他几乎已经要被“感化”成一个“合理”的人。
但另一个被转化的人,是Lara。随着剧情推进,她其实在一步步抛掉她的礼节。一开始只是说了一句人身攻击,她就向丈夫忏悔;最后已经是脏话连珠,仿佛既然被套上了狗索,也可以彻底抛弃掉“文明”模式。最后的杀人,即是对这套“法理”最大的逾越。
的确是一部能让人脑洞大开的剧。内涵够深,值得玩味的地方太多。可也难怪,因为据说这部剧的写作、制作前后共花了快三年时间,剧本也经历过多次修改。在初稿里,设定的是一个“完整”的有孩子的律师家庭;后来孩子被爱犬取代,子嗣的部分被弱化,而更突出了三个主要角色间的矛盾。
不知是不是这剧做得已经太“完整”而且大家都在努力修补着自己的脑洞,在这晚的演后谈部分,居然只有一个观众问了一个关于阶级矛盾的问题。然后一片寂静……主持人也很惊讶。
我自己是觉得确实想不出什么问题。因为剧本已十分自足,荒诞和现实自然糅合,演技无可挑剔。我很乐意听制作人员讲幕后八卦,但我自己实在已没有“疑问”。
另一个主持人提及的小花絮就是,这种必须整个拉幕的换幕方式,在Traverse剧场里颇为罕见。但因为要动的道具太多,且要带来一个强烈前后反差,所以只能拉幕。
第二幕开始时我确实有被震惊到……而在全剧结束时,又看着工作人员出来手脚麻利地将凌乱的道具复原。原来皮沙发那种被“剥皮”的状态是喷漆喷上去的……所以复原时只要擦掉涂装就好了。天啦太聪明啦!XD
如果是对苏格兰文化更有了解的人,或者可以从这出戏里挖出更多有趣细节。作为一普通观众我也就到此为止了。反正嘛,这个“圣诞剧”让我很满意。以后如果再去爱丁堡,应该还会首选Traverse Theatre的出品吧。
18 Dec 2014 @Traverse Theatre, Edinburgh
经历了伦敦的天天看戏看到饱,美丽的爱丁堡相比之下,选择真的少了很多。尤其是,在这个万恶的十二月,充满Christmas kistchy stuff的圣诞期间。
这是我在爱丁堡看的唯一一出剧,也是我所能找到的既和圣诞有关又最不“圣诞”的一出——简而言之,它不是Pantomime!
(关于Pantomime的介绍/吐槽请看这一篇)
特意订了星期三的这一场,是因为这一天的节目丰富,看起来相当划算:在演出之前,有一个叫“24 Doors of Advent at the Traverse”的导览。仅限今日,每半小时一场,有工作人员带观众参观剧场后台,从green room到costume room到laundry room到lightning room到杂物间,算是机会难得;还附赠mulled wine一杯!XD
也有介绍到今晚的The Devil Masters这一出剧——按导览姑娘的说法,“不传统已经成了我们的一种传统。”
反正能看一出正正经经的不是闹剧的东西(……)我就很满意啦。
看剧之前我没有做什么research,包括这个剧的名字。直译的意思不就是魔鬼操纵者什么的嘛大概就是讲人性善恶的斗争吧?!
甚至一直到看完我都没有反应过来。
后来才知道,“the Devil Masters”,指的其实是这一对主角夫妇。
全剧一共就三个角色:律师夫妇Cameron和Lara,中产阶级家庭,家住爱丁堡New Town区域,膝下无子,只养了一只狗;来路不明,大概是流浪街头的无家男子John。
在英国和爱尔兰的法政系统里,所有的advocate(律师)在正式从业之前,都要经历一个叫“devilling”的培训时期。而在苏格兰,这批带人入门的导师,就叫“devilmaster”。
而advocate这个词也是苏格兰特有用语;在英格兰、威尔士、爱尔兰都说barrister。(附赠:在与众不同的美帝,律师一般称作attorney)
好奇特的名字,甚至我都不确定苏格兰是否普遍熟悉这个词;反正在我的牛津字典上,这个词似乎已经被注上了dated(过时)的标记。但也是一个非常妙的选名:这出剧里,有退休的律师而无诉讼,有法理与常理的斗争却不在法庭。谁是法政的从业者,谁又在训练谁,观众是否看到了人内心的魔鬼若隐若现?
全剧一共两幕。观众入场就坐,先见到的是一个相当“正常”的家庭摆设,圣诞树旁堆着礼物。虽然有所装饰,但屋子里只有两人却略显冷清。
前若干分钟里,我们看到Cameron和Lara这对夫妇对于狗的痴迷。而后打破这种滑稽气氛的John出场了。
他把这对夫妇唯一的“爱犬”绑架走了。
他打来电话索要赎金,Lara十分气愤,Cameron试图息事宁人。
交涉中John再次闯进宅中,意在其他财物。Lara愤而爆种,将John制服。尽管Cameron一直试图礼貌相待,但Lara终究将John套上狗索,关进了笼子里。
剧情至此走向荒诞:戴着狗绳的John忽然被赋予了“狗性”,他跪地,爬行,长吠,竟引得四周野狗竞相唱和。
终究是Cameron发了慈悲心肠,将John放出狗笼,解了绳子。
至此第一幕结束,拉幕。
中场休息时,幕后必定是一番忙碌。因为等第二幕一开,场面已经天翻地覆:
圣诞树倒了,装潢全被卸下,沙发皮革统统剥掉,剩下的家具东倒西歪。家主夫妇一横一竖地倒在地上,脖子上套着狗绳。John变成了这间屋里的主人,对Cameron和Lara呼呼喝喝。
Cameron依然试图用“文明”来感化John,又让John穿上他的正装出去找工作。他似乎成功了,John接受了让自己变得更“文明”的这个设定,迈出了“融入正常社会”的一大步。
结尾前五分钟,一副团圆气氛:John释放了Cameron和Lara,狗也回到了这对夫妇的怀抱。大家其乐融融,同坐一堂,John还给这对夫妇买了两袋子的外卖以致谢意:他被Cameron当做一个“人”来对待,他穿上得体的衣服变成了一个“社会人”,他从此可以自力更生,不必再流浪街头——
然后Lara微笑着突然捅了John一刀子。
“没有人能进我的屋子。”
全剧在这种荒诞的转折、Lara的冷笑、Cameron的尴尬中结束。
之所以费那么多笔墨来描述剧情,是因为在我看来,这个剧实在难以概括。
这既是一个“圣诞剧”,设定在圣诞期间,也有让人发噱的喜剧对白。
这又是一出黑色幽默,嘲讽“守法家庭”的迂腐,又在结局将所有堆积起来的“温情”打碎。
这又有一点反映“阶级矛盾”:以Cameron和Lara为代表的中产阶级,尤其是Lara,对于无业流浪者的不了解与敌视。
其中还夹杂了一点“种族矛盾”:John说话操着浓重的苏格兰北方口音(John的演员John Bett本身也是苏格兰北方人);而Cameron和Lara明显是受过职业教育的相对posh的拿腔拿调的英语,他们听不懂John讲的盖尔语,他们熟背各种法律条文但不理解从凯尔特一族传来的俚语。第二幕里有一段是Cameron兴致勃勃地跟John学习俚语。
在种种矛盾中,再回到这个剧的标题——里面隐含的问题是:到底谁是真正的“魔鬼操纵者”?在这两派冲突中,到底谁的“道理”占了上风?
在宣传文案里有这么一句:“Who will they believe? An Advocate or a wee radge?”
你要听一个律师还是一个不讲道理的疯子?
John这个角色,自一出场,就有很多“不合逻辑”的部分。相比起律师夫妇的“合理”身世,没有人知道John从哪里来,为什么会经过这个宅子,为什么登场第一句就问“你喜欢狗啊?”,还“丧心病狂”地直接把狗绑架走。
而对于Cameron和Lara,他们凭以生活的“理”,他们的价值观,即是他们以之为业的“法理”。所以他们在应对John“莫名其妙”的举动时,才显得格外“迂腐”。Lara已经制服了John,本想把他移交警察,Cameron却屡屡劝阻,因为他觉得己方的行为已经超过了“适当防卫”,未必合乎法理。后来这对夫妇落回下风,Lara不住谩骂,Cameron却还让她停口:’That man is on the phone!!’
在“不按常理出牌”的方面,John也许和蝙蝠侠里面的小丑有相似之处。但他又不是所谓“恶”的代表,他只是拥有一套完全不同的价值观(文案里用的词是Caledonian rules,来自北苏格兰这个不同世界的规则),而且在最后,经历了他和Lara大大小小的争吵,和Cameron长长短短的谈心,他几乎已经要被“感化”成一个“合理”的人。
但另一个被转化的人,是Lara。随着剧情推进,她其实在一步步抛掉她的礼节。一开始只是说了一句人身攻击,她就向丈夫忏悔;最后已经是脏话连珠,仿佛既然被套上了狗索,也可以彻底抛弃掉“文明”模式。最后的杀人,即是对这套“法理”最大的逾越。
的确是一部能让人脑洞大开的剧。内涵够深,值得玩味的地方太多。可也难怪,因为据说这部剧的写作、制作前后共花了快三年时间,剧本也经历过多次修改。在初稿里,设定的是一个“完整”的有孩子的律师家庭;后来孩子被爱犬取代,子嗣的部分被弱化,而更突出了三个主要角色间的矛盾。
不知是不是这剧做得已经太“完整”而且大家都在努力修补着自己的脑洞,在这晚的演后谈部分,居然只有一个观众问了一个关于阶级矛盾的问题。然后一片寂静……主持人也很惊讶。
我自己是觉得确实想不出什么问题。因为剧本已十分自足,荒诞和现实自然糅合,演技无可挑剔。我很乐意听制作人员讲幕后八卦,但我自己实在已没有“疑问”。
另一个主持人提及的小花絮就是,这种必须整个拉幕的换幕方式,在Traverse剧场里颇为罕见。但因为要动的道具太多,且要带来一个强烈前后反差,所以只能拉幕。
第二幕开始时我确实有被震惊到……而在全剧结束时,又看着工作人员出来手脚麻利地将凌乱的道具复原。原来皮沙发那种被“剥皮”的状态是喷漆喷上去的……所以复原时只要擦掉涂装就好了。天啦太聪明啦!XD
如果是对苏格兰文化更有了解的人,或者可以从这出戏里挖出更多有趣细节。作为一普通观众我也就到此为止了。反正嘛,这个“圣诞剧”让我很满意。以后如果再去爱丁堡,应该还会首选Traverse Theatre的出品吧。
timelessclock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3年,还在闪光的一些碎片:场所与表演,表演与场所 (8人喜欢)
- 2024,错误的表演 (1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