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出了十级却不会弹钢琴,是怎样造成的?
我们不止一次听说这样的孩子。千辛万苦考出了十级,然后就再也没有打开过家里的琴盖。班级里排合唱让他弹个歌曲伴奏,他完全不知所措。甚至只是让他当众表演一首拿手的曲子,他都做不到。这是怎么了?学了那么多年,花了那么多时间精力,怎么就白费了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有人把这归咎于考级,但我觉得考级是冤枉的,至少不应该是主责。考级是只考三首曲子,但它没让你一年只练三首曲子。是人的急功近利,没有认真对待考级,才成为今天这个样子。但急功近利,其实还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国家的整个钢琴教育系统,一直在把孩子往这条眼高手低的路上引,从一开始学的都是些早就过时、没有实用性的东西。如果孩子能从这个系统里逃脱出来,那是他的聪明和幸运。没有逃出来的那些孩子,都是这个系统的受害者。
很多家长可能还不知道,我国应用最广泛的启蒙教材《拜厄钢琴初级教程》,成书是在约300年前,那时候中国还是大清朝呢!简直在玩穿越啊。另一套比较普遍的教材《汤普森》的年代比较接近我们,但也是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那时候出生的人现在都做爷爷奶奶了,相当于爷爷的教材在给孙子用。在钢琴艺术的发源地欧美地区,他们的启蒙教材早就更新了多少代了,他们早已淘汰的教材我们还在给今天的孩子用。就好比他们在用iphone的时候,我们还在快马传书。
其实很多细心的家长都会发现,老师如果教《拜厄》的话,是不会每一首都弹的,有不少曲子都要跳过。为什么呢?部分因为教材里面本身有太多重复训练,更多是因为很多内容都已经过时了,不适合再给今天的孩子学了。有些民歌对当时的孩子耳熟能详,现在的孩子根本没听过,学不进去了。但是就是这种残缺不全的教材,至今还是中国钢琴教育界的主流。
人人都要学的《拜厄》之后,如果是按照“正统”的按部就班的教法,有好几年我们的孩子都要不停地练习一个叫做卡尔·车尔尼的人写的练习曲,孩子们学钢琴的一大半时间都要花在这个人的作品上。这个人是不是一流的作曲家呢?也算不上,只不过碰巧他写了大量的练习曲而已。“钢琴文献浩如烟海”这是每个学钢琴的人都会说的,家长们如果知道花了那么多时间和金钱去学的钢琴,练来练去都在练同一个人的同一类作品,会不会觉得很亏?
时间都是有限的,孩子们把时间精力都花在练车尔尼上了,他们有没有时间接触歌曲伴奏呢?有没有时间接触爵士乐、摇滚乐、流行音乐呢?我们这个时代活生生的音乐他都没有接触过,你怎么能怪他对钢琴不感兴趣?你怎么能怪他弹不出自己喜欢的曲子?注意啊,还有很多老师会认为这些曲子都不是“正经曲子”,不会认真教的,车尔尼才是“正经曲子”。多么落后的观念!去翻翻较新的那些教材吧,《巴斯蒂安》、《菲伯尔》,哪个不是有大量的爵士风格、摇滚风格?
看看国外这些钢琴教材的变迁,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早期的教材大都是“专才教育”,是把每个学生都当成未来古典钢琴演奏家来培养的,钢琴家嘛,当然要吃得苦中苦,所以他们偏重技巧训练并毫不掩饰自己的枯燥。越是后来的教材,越是给普通人的,是尽可能让每个普通孩子玩音乐、玩钢琴,培养的是一个音乐方面的“全才”,演奏、伴奏、即兴、作曲,都会一点,如果你特别擅长某方面,可以以后再专门发展。
照那种“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十级琴童你去问问他,什么是属七和弦(注意啊,这是考级必考项目)?十个里面不知道有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清楚。这么基本的东西如果都搞不清楚,就别奢谈什么伴奏,什么创作,能死记硬背、照本宣科把谱子弹下来已经挺好了。也正因为这样,学得慢忘得快,考完不练,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那些较新的教材就比较注重乐理理论框架的构建,孩子们还是初级的时候,很多的乐理概念都接触到了,针对性地训练了。所以根本不需要学到十级,只要三四级,让他配个伴奏移个调什么的就不在话下了。正因为打好了基础,面对正经八百的古典曲子,他们掌握起来也很容易,不会像不懂乐理的孩子那样老是错误百出的,上课花费大量时间给他纠错音。
苹果公司每出新一代的产品,都会受到中国人的追捧。但为什么到了钢琴教材这方面,老师们就不愿意更新换代呢?原因很简单,懒呗。很多老师自己以前学什么,就教学生弹什么,反正教材都熟,就不用特意去备课,不用去研究那些自己都不熟悉的教材和曲目,以及自己都未必搞得懂的理论。还有的老师为了“安全”起见,选择随大流,别人怎么教我也怎么教,别人用什么教材我也用什么教材,以免被主流所抛弃。当然,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愿意尝试新的教材新的思路,这是一个好现象,让我们看到了中国钢琴教育的希望。
也许有的人会说,我只要一张十级证书就够了。那么我建议你不要找钢琴老师了,拨打一下你楼道里贴的小广告的电话吧,比起学钢琴,成本也低、效率也高多了。如果你是真的想通过学钢琴学到点东西,看完了本文,我相信你懂得该怎样选择的。
补充:有的人会问,我们学古典音乐,学的不都是些老早以前的音乐吗?为什么教材就不能用以前的呢?这样说吧,古典名曲就像是博物馆里的古董和名画,我们去参观它、复制它、临摹它,从中学习前人的智慧。但是教材是一种讲究实用性的东西,最好要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到亲切,才能易于接受。让学生学得快学得好才是好教材,社会在发展,教材的内容当然也要与时俱进。那些严重脱离现实生活的古董,就让它们留在博物馆里供人瞻仰吧。
关注“达达音乐”小站,我们一起毁三观!
http://site.douban.com/230519/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达达音乐
有人把这归咎于考级,但我觉得考级是冤枉的,至少不应该是主责。考级是只考三首曲子,但它没让你一年只练三首曲子。是人的急功近利,没有认真对待考级,才成为今天这个样子。但急功近利,其实还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国家的整个钢琴教育系统,一直在把孩子往这条眼高手低的路上引,从一开始学的都是些早就过时、没有实用性的东西。如果孩子能从这个系统里逃脱出来,那是他的聪明和幸运。没有逃出来的那些孩子,都是这个系统的受害者。
很多家长可能还不知道,我国应用最广泛的启蒙教材《拜厄钢琴初级教程》,成书是在约300年前,那时候中国还是大清朝呢!简直在玩穿越啊。另一套比较普遍的教材《汤普森》的年代比较接近我们,但也是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那时候出生的人现在都做爷爷奶奶了,相当于爷爷的教材在给孙子用。在钢琴艺术的发源地欧美地区,他们的启蒙教材早就更新了多少代了,他们早已淘汰的教材我们还在给今天的孩子用。就好比他们在用iphone的时候,我们还在快马传书。
其实很多细心的家长都会发现,老师如果教《拜厄》的话,是不会每一首都弹的,有不少曲子都要跳过。为什么呢?部分因为教材里面本身有太多重复训练,更多是因为很多内容都已经过时了,不适合再给今天的孩子学了。有些民歌对当时的孩子耳熟能详,现在的孩子根本没听过,学不进去了。但是就是这种残缺不全的教材,至今还是中国钢琴教育界的主流。
人人都要学的《拜厄》之后,如果是按照“正统”的按部就班的教法,有好几年我们的孩子都要不停地练习一个叫做卡尔·车尔尼的人写的练习曲,孩子们学钢琴的一大半时间都要花在这个人的作品上。这个人是不是一流的作曲家呢?也算不上,只不过碰巧他写了大量的练习曲而已。“钢琴文献浩如烟海”这是每个学钢琴的人都会说的,家长们如果知道花了那么多时间和金钱去学的钢琴,练来练去都在练同一个人的同一类作品,会不会觉得很亏?
时间都是有限的,孩子们把时间精力都花在练车尔尼上了,他们有没有时间接触歌曲伴奏呢?有没有时间接触爵士乐、摇滚乐、流行音乐呢?我们这个时代活生生的音乐他都没有接触过,你怎么能怪他对钢琴不感兴趣?你怎么能怪他弹不出自己喜欢的曲子?注意啊,还有很多老师会认为这些曲子都不是“正经曲子”,不会认真教的,车尔尼才是“正经曲子”。多么落后的观念!去翻翻较新的那些教材吧,《巴斯蒂安》、《菲伯尔》,哪个不是有大量的爵士风格、摇滚风格?
看看国外这些钢琴教材的变迁,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早期的教材大都是“专才教育”,是把每个学生都当成未来古典钢琴演奏家来培养的,钢琴家嘛,当然要吃得苦中苦,所以他们偏重技巧训练并毫不掩饰自己的枯燥。越是后来的教材,越是给普通人的,是尽可能让每个普通孩子玩音乐、玩钢琴,培养的是一个音乐方面的“全才”,演奏、伴奏、即兴、作曲,都会一点,如果你特别擅长某方面,可以以后再专门发展。
照那种“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十级琴童你去问问他,什么是属七和弦(注意啊,这是考级必考项目)?十个里面不知道有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清楚。这么基本的东西如果都搞不清楚,就别奢谈什么伴奏,什么创作,能死记硬背、照本宣科把谱子弹下来已经挺好了。也正因为这样,学得慢忘得快,考完不练,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那些较新的教材就比较注重乐理理论框架的构建,孩子们还是初级的时候,很多的乐理概念都接触到了,针对性地训练了。所以根本不需要学到十级,只要三四级,让他配个伴奏移个调什么的就不在话下了。正因为打好了基础,面对正经八百的古典曲子,他们掌握起来也很容易,不会像不懂乐理的孩子那样老是错误百出的,上课花费大量时间给他纠错音。
苹果公司每出新一代的产品,都会受到中国人的追捧。但为什么到了钢琴教材这方面,老师们就不愿意更新换代呢?原因很简单,懒呗。很多老师自己以前学什么,就教学生弹什么,反正教材都熟,就不用特意去备课,不用去研究那些自己都不熟悉的教材和曲目,以及自己都未必搞得懂的理论。还有的老师为了“安全”起见,选择随大流,别人怎么教我也怎么教,别人用什么教材我也用什么教材,以免被主流所抛弃。当然,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愿意尝试新的教材新的思路,这是一个好现象,让我们看到了中国钢琴教育的希望。
也许有的人会说,我只要一张十级证书就够了。那么我建议你不要找钢琴老师了,拨打一下你楼道里贴的小广告的电话吧,比起学钢琴,成本也低、效率也高多了。如果你是真的想通过学钢琴学到点东西,看完了本文,我相信你懂得该怎样选择的。
补充:有的人会问,我们学古典音乐,学的不都是些老早以前的音乐吗?为什么教材就不能用以前的呢?这样说吧,古典名曲就像是博物馆里的古董和名画,我们去参观它、复制它、临摹它,从中学习前人的智慧。但是教材是一种讲究实用性的东西,最好要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到亲切,才能易于接受。让学生学得快学得好才是好教材,社会在发展,教材的内容当然也要与时俱进。那些严重脱离现实生活的古董,就让它们留在博物馆里供人瞻仰吧。
关注“达达音乐”小站,我们一起毁三观!
http://site.douban.com/230519/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达达音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