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你不能要求简单的答案〜张晓风
那一番大播迁有多少生离死别,我却因幼小只见山河的壮阔,千里万里的异风异俗,某一夜的山月,某一春的桃林,某一女孩的歌声,某一城垛的黄昏,大人在忧思中不及一见的景致,我却一一铭记在心,乃至一饭一蔬一果,竟也多半不忘。古老民间传说中的天机,每每为童子见到,大约就是因为大人易为思虑所蔽。我当日因为混然无知,反而直窥入山水的一片清机。山水至今仍是那一砚浓色的墨汁,常容我的笔有所汲饮。
(旅游,途中的所见所闻,是日后写作的源泉)
也许应该感谢小学老师的,当时为了写日记把日子一寸寸回想再回想的习价,帮助我有一个内省的深思的人生。而常常偷来抽笔的母亲,也教会我一件事:不握笔则已,要握,就紧紧地握住,对每一个字负责。
(写日记,对自己的反省,让自己过两辈子。既有了反省,又锻炼文笔)
读五年级的时候,有个陈老师很奇怪的要我们几个同学来组织一个「绿野」文艺社。我说「奇怪」,是因为他不知是有意或无意的,竟然丝亳不拿我们当小孩子看待。他要我们编月刊,要我们在运动会里做记者并印发快报;他要我们写朗诵诗,并且上台表演;他要我们写剧本,而且自导自演。我们在校运会中挂着记者条子跑来跑去的时候,全然忘了自己是个孩子,满以为自己真是个记者了,现在回头去看才觉好笑。我如今也教书,很不容易把学生看作成人,当初陈老师真了不起,他给我们的虽然只是信任而不是赞美,但也够了。我仍记得白底红字的油印刊物印出来之后,我们去一一分派的喜悦
(用出版成书的方式鼓励年幼的孩子。)
我间接认识一个名叫安娜的女孩,据说她也爱诗。她要过生日的时候,我打算送她一本《徐志摩诗集》。那一年我初三,零用钱是没有的,钱的来源必须靠「意外」,要买一本十元左右的书因而是件大事。于是我盘算又盘算,决定一物两用。我早一个月买来,小心的读,读完了,完好如新的送给她。不料一读之后就舍不得了,而霸占礼物也说不过去,想来想去,只好动手来抄,把喜欢的诗抄下来。这种事,古人常做,复印机发明以后就渐成绝响了。但不可解的是,抄完诗集以后的我整个和抄书以前的我不一样了。把书送掉的时候,我竟然觉得送出去的只是形体,一切的精华早为我所吸收,这以后我欲罢不能地抄起书来,例如:从老师借来的冰心的《寄小读者》,或者其它散文、诗、小说,都小心地抄在活页纸上。感谢贫穷,感谢匮乏,使我懂得珍惜,我至今仍深信最好的文学资源是来自双目也来自腕底。古代僧人每每刺血抄经,刺血也许不必,但一字一句抄写的经验却是不应该被取代的享受。彷佛玩玉的人,光看玉是不够的,还要放在手上抚触,行家叫「盘玉」。中国文字也充满触觉性,必须一个个放在纸上重新描摹──如果可能,加上吟哦会更好,它的听觉和视觉会一时复活起来,活力弥漫。当此之际,文字如果写的是花,则枝枝叶叶芬芳可攀;如果写的是骏马,则嘶声在耳,鞍辔光鲜,真可一跃而去。我的少年时代没有电视,没有电动玩具,但我反而因此可以看见希腊神话中赛克公主的绝世美貌,黄河冰川上的千古诗魂……
(读书,还要手写抄录,方能入骨髓。即读书要做笔记)
读我能借到的一切书,买我能买到的一切书,抄录我能抄录的一切片段。
记得大一那年,由于没有钱寄搞,(虽然,稿件视同印刷品,可以半价──唉,邮局真够意思,没发表的稿子他们也视同印刷品呢!──可惜我当时连这半价邮费也付不出啊!)于是每天亲自送搞,每天把一番心血交给门口警卫以后便很不好意思的悄悄走开──我说每天,并没有记错,因为少年的心易感,无一事无一物不可记录成文,每天一篇毫不困难。胡适当年责备少年人「无病呻吟」,其实少年在呻吟时未必无病,只因生命资历浅,不知如何把话删削到只剩下「深刻」,遭人退稿也是活该。我每天送稿,因此每天也就可以很准确的收到二天前的退稿,日子竟过得非常有规律起来,投稿和退稿对我而言,就像有「动脉」就有「静脉」一般,是合乎自然定律的事情。
(不要怕退稿。这是必经的路。)
传统中文系的教育很多人视之为写作的毒药,奇怪的是对我而言,它却给了我一些更坚实的基础。文字训诂之学,如果你肯去了解它,其间自有不能不令人动容的中国美学,声韵学亦然。知识本身虽未必有感性,但那份枯索严肃亦如冬日,繁华落尽处自有无限生机。和一些有成就的学者相比,我读的书不算多,但我自信每读一书于我皆有增益。读《论语》,于我竟有不胜低回之致;读史书,更觉页页行行都该标上惊叹号。世上既无一本书能教人完全学会写作,也无一本书完全于写作无益。就连看一本滥书,也令我怵目自惕,为文万不可如此骄矜昏昧,不知所云。
你看,你只问了我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我,却为你讲了我的半生。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记得旅行印度的时候,看到有些小女孩在织地毯,解说者说:必须从幼年就学起,这时她们的指头细柔,可以打最细最精致的结子,有些毯子要花掉一个女孩一生的时间呢!文学的编织也是如此一生一世吧?这世上没有什么不是一生一世的,要做英雄、要做学者、要做诗人、要做情人,所要付出的代价不多不少,只是一生一世,只是生死以之。
(用生命去做一件事。)
(旅游,途中的所见所闻,是日后写作的源泉)
也许应该感谢小学老师的,当时为了写日记把日子一寸寸回想再回想的习价,帮助我有一个内省的深思的人生。而常常偷来抽笔的母亲,也教会我一件事:不握笔则已,要握,就紧紧地握住,对每一个字负责。
(写日记,对自己的反省,让自己过两辈子。既有了反省,又锻炼文笔)
读五年级的时候,有个陈老师很奇怪的要我们几个同学来组织一个「绿野」文艺社。我说「奇怪」,是因为他不知是有意或无意的,竟然丝亳不拿我们当小孩子看待。他要我们编月刊,要我们在运动会里做记者并印发快报;他要我们写朗诵诗,并且上台表演;他要我们写剧本,而且自导自演。我们在校运会中挂着记者条子跑来跑去的时候,全然忘了自己是个孩子,满以为自己真是个记者了,现在回头去看才觉好笑。我如今也教书,很不容易把学生看作成人,当初陈老师真了不起,他给我们的虽然只是信任而不是赞美,但也够了。我仍记得白底红字的油印刊物印出来之后,我们去一一分派的喜悦
(用出版成书的方式鼓励年幼的孩子。)
我间接认识一个名叫安娜的女孩,据说她也爱诗。她要过生日的时候,我打算送她一本《徐志摩诗集》。那一年我初三,零用钱是没有的,钱的来源必须靠「意外」,要买一本十元左右的书因而是件大事。于是我盘算又盘算,决定一物两用。我早一个月买来,小心的读,读完了,完好如新的送给她。不料一读之后就舍不得了,而霸占礼物也说不过去,想来想去,只好动手来抄,把喜欢的诗抄下来。这种事,古人常做,复印机发明以后就渐成绝响了。但不可解的是,抄完诗集以后的我整个和抄书以前的我不一样了。把书送掉的时候,我竟然觉得送出去的只是形体,一切的精华早为我所吸收,这以后我欲罢不能地抄起书来,例如:从老师借来的冰心的《寄小读者》,或者其它散文、诗、小说,都小心地抄在活页纸上。感谢贫穷,感谢匮乏,使我懂得珍惜,我至今仍深信最好的文学资源是来自双目也来自腕底。古代僧人每每刺血抄经,刺血也许不必,但一字一句抄写的经验却是不应该被取代的享受。彷佛玩玉的人,光看玉是不够的,还要放在手上抚触,行家叫「盘玉」。中国文字也充满触觉性,必须一个个放在纸上重新描摹──如果可能,加上吟哦会更好,它的听觉和视觉会一时复活起来,活力弥漫。当此之际,文字如果写的是花,则枝枝叶叶芬芳可攀;如果写的是骏马,则嘶声在耳,鞍辔光鲜,真可一跃而去。我的少年时代没有电视,没有电动玩具,但我反而因此可以看见希腊神话中赛克公主的绝世美貌,黄河冰川上的千古诗魂……
(读书,还要手写抄录,方能入骨髓。即读书要做笔记)
读我能借到的一切书,买我能买到的一切书,抄录我能抄录的一切片段。
记得大一那年,由于没有钱寄搞,(虽然,稿件视同印刷品,可以半价──唉,邮局真够意思,没发表的稿子他们也视同印刷品呢!──可惜我当时连这半价邮费也付不出啊!)于是每天亲自送搞,每天把一番心血交给门口警卫以后便很不好意思的悄悄走开──我说每天,并没有记错,因为少年的心易感,无一事无一物不可记录成文,每天一篇毫不困难。胡适当年责备少年人「无病呻吟」,其实少年在呻吟时未必无病,只因生命资历浅,不知如何把话删削到只剩下「深刻」,遭人退稿也是活该。我每天送稿,因此每天也就可以很准确的收到二天前的退稿,日子竟过得非常有规律起来,投稿和退稿对我而言,就像有「动脉」就有「静脉」一般,是合乎自然定律的事情。
(不要怕退稿。这是必经的路。)
传统中文系的教育很多人视之为写作的毒药,奇怪的是对我而言,它却给了我一些更坚实的基础。文字训诂之学,如果你肯去了解它,其间自有不能不令人动容的中国美学,声韵学亦然。知识本身虽未必有感性,但那份枯索严肃亦如冬日,繁华落尽处自有无限生机。和一些有成就的学者相比,我读的书不算多,但我自信每读一书于我皆有增益。读《论语》,于我竟有不胜低回之致;读史书,更觉页页行行都该标上惊叹号。世上既无一本书能教人完全学会写作,也无一本书完全于写作无益。就连看一本滥书,也令我怵目自惕,为文万不可如此骄矜昏昧,不知所云。
你看,你只问了我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我,却为你讲了我的半生。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记得旅行印度的时候,看到有些小女孩在织地毯,解说者说:必须从幼年就学起,这时她们的指头细柔,可以打最细最精致的结子,有些毯子要花掉一个女孩一生的时间呢!文学的编织也是如此一生一世吧?这世上没有什么不是一生一世的,要做英雄、要做学者、要做诗人、要做情人,所要付出的代价不多不少,只是一生一世,只是生死以之。
(用生命去做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