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四,我的片单
《哪啊哪啊神去村》
一部电影,让观众去了解一份相对冷门的工作,去年有《编舟记》之于字典编辑,今年就有《哪啊哪啊神去村》之于林业。从中文译名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部走的是更轻松更类型片的路线。对于林业的表现,一方面实景拍摄美到流泪,另一方面演员也都亲自上阵该爬爬该伐伐,即使用了长泽姐姐和染谷将太两个超熟的面孔,但是整个场面上没有什么违和感。在不说教的情况下让观众感知到一个日本村落所传承的精神。
我一直觉得电影也好阅读也好,他们其中一种意义是带领观者去体验他们未曾到达过的世界的某一个角落的某种生活,延展观者在生命中有限范围内的视界。这部电影仿佛就是为这个功能而生的,它似乎没有更宏大的主旨(虽然有人与自然的关系,但也是浅尝辄止),就是带你去到那个地方,看看那里的世界。
《布达佩斯大饭店》
大热不需强推。身边的朋友,豆瓣上关注的人,没有一个不喜欢的。只多说一句,韦斯安德森的电影,按年份一部部看下来,你会在后来的电影中看到更多富有情趣的梗。
《爱之漩涡》
当你以为这是又一部充满欲望的日本爱情动作片时,剧本的走向、群戏的发挥、戏剧化的台词却把观众拉到更深层次的反思。有一些片子,我把他们列为“社会行为学实验”题材,拍得是三教九流的东西,但探讨的却是人与人交流与关系的严肃问题。
《奇怪的她》
老调重提:为何韩国电影虽然有点俗套没有什么豪华巨制总是那些市井小事但是又能让人充满欢笑与泪水满满正能量,而我们中国电影…哎,打住。如果你一向爱韩片,那么这部一定合你胃口。女性观众请一定要看完片尾彩蛋。
《小小的家》
小津是图腾。山田洋次这几年,也一直在拍“家”这个题材。“家”是个取之不尽的题材,导演不仅传承,并且有意在翻着花样。比方说,在拍摄手法上完全不似小津那般“朴实”,当然这种“不朴实”,其实更多的是讲究而非贬义;比方说,情感上更多元化,有暧昧,有含蓄、有翻云覆雨;比方说,不可避免的,家与国得联系,得反思战争。说起来挺匠气,看时却能感受到80岁老导演的风骨在。
《民敢词》
三个钟头不嫌长,有血有肉有灵气。
《神父有难》
影片抛出了一个“当宗教遇到中年危机”般诡谲的假设。神父在影片的开头便被告知七天后将被谋杀,但这不仅仅是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信仰,在一开始就被嚣张地挑战。而通过神父引出的其他神职人员、小镇上的各色人物,也无不呈现出各自与其信仰背离的状态,将宗教放置在了一个尴尬的位置上。充满隐喻的文本(创世纪的“七”、“耶稣受难记”)背后,是导演对于宗教在当下社会的地位和功能的思索,它到底是给人以力量的安慰,还是道貌岸然下的庇护所?人类社会同宗教相伴千年,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而宗教,又向前走了多少?
《少年时代》
在看之前我很害怕这部电影变成话题大于内容的电影,但是没有,这很好。
用十二年来跟踪一个小演员的成长的每一个步伐完成一个故事片,这是件伟大的事儿。请注意,我用了伟大这个词。类似的有特吕弗的“安托万系列”,也有导演之前拍的《爱在》系列,但那些都更像是断代史。它告诉观众们,电影确实有另一种拍法。这种拍法足以让dogma95的拥趸们感到汗颜,也让苏姗桑塔格早在上世纪末下的“电影已死”的审判得以缓刑若干年。而反过来想想十二年初立项时面对一切未知的导演,是多么有野心和气魄啊。
至于制作手法之外的故事本身,像极了导演之前拍的《爱在》系列,事实上一个横跨十二年的故事也不需要特别加入波澜,如岁月般细水长流。
《只在那里发光》
一种冷峻的力量。说是惨,但没有半点煽情和做作。
一种坚韧的生存。说是苦,心中却还是给爱留出了位置。
一种微弱的光亮。说是渺茫,但仍然被称作希望。
《三分之一》
反转之后紧接着反转,然后再一个反转。插叙前事又一个反转。三分钟一个小反转,五分钟一个大反转。甚至连结尾的一句对白,导演仿佛都在对观众说:还有反转,但是不够拍了,你们看续集去吧。简单粗暴,我就是爱炫技,根本停不下来。
批个埃斯,笔者找到这部电影资源的论坛,标题旁附了一句:本片有坛蜜出现。看完才发现,真的只是出现了一下啊。
《消失的爱人》
大卫芬奇老师翻拍小说拍上瘾了。一本好的(通俗的)小说优势在于拿来就可以用,故事架构完整、人物性格成熟,劣势在于——一如芬奇老师这几部作品暴露出来的——节奏的把控。小说可以翻着花样铺垫,电影则不同,两个钟头已显长,观众的尿憋不住。你的包袱得在规定的时间内抖开,不得不说芬奇老师拖拍子了,看到后程很捉鸡。
好在只有这一点瑕,不掩瑜。芬奇的天性中大概是带着刻薄的,你始终能感受到他揭着人性恶的伤疤,并伴随着快意。他引以为傲,看他的电影,在那阴暗的氛围笼罩下你非得要浑身颤抖背后发出阵阵凉意不可。
关于配图:芬奇称这是他在影片里最喜欢的Rosamund Pike的镜头,因为你能同时看到她“坚强(strong),美丽(stunning)和疯狂(nuts)”。
Give it the night.Sleep on it. 睡一觉好好想想。
然后,记住罗莎曼德·派克(Rosamund Pike)这个名字。
《两天一夜》
达内兄弟反复地在他们的作品中坚持着这些事:手持长镜头、自然光、无配、关注底层人民。它其实就是一种态度。让-皮埃尔·达内说,我们不想成为上帝——我们不想支配万事万物。我们想要使事物保持在它们本来的状态,而不是利用它们。
《优雅的谎言》
关注校园冷暴力。
《前目的地》
本片无法写推荐语,因为每写一句,都会是剧透。
顺便据说这部会在2015年引进,如果诸位不嫌看不懂得话,还蛮值得花钱进影院看的。
《冬眠》
私人年度最佳电影。
说冬眠之前,先说几句导演。努里·比格·锡兰,土耳其人士。2012年头上,安哲罗普洛斯撒手人寰,那时我刚看完安哲老先生的几部电影,惊为天人的同时唏嘘不已,这么牛逼的大师作品却是看一部少一部了。然后我看了一部叫《小亚细亚往事》的影片,反复确认之后,认清楚了导演的名字——努里·比格·锡兰。之所以会让我产生安哲转世般既视感的是那些冷静的长镜头、克制的人物情感、诗化的故事演进。十年里被戛纳提名五次,每部作品都有收获。
《冬眠》的剧本,据说有180页之多。上届与金棕榈金棕榈奖遗憾地失之交臂后,有一度传言锡兰在下一部作品中要把目光投向土耳其之外的地方,事实上,锡兰却还是在诉说着安纳托利亚的那些事那些情。和第三世界的很多导演一样,乡愁是一种浓到化不开的情感,故乡也有取之不尽的情感。
虽然对白较之前的作品多了很多,锡兰却在探讨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复杂性和艰难性。锡兰说,试图理解人的灵魂是他拍电影的动力,也是了解自己的过程。探讨情感与思想的广度与深度,也令观者有共鸣。他说:“在每种文化中都有某类人,面对生活有同样的疑问……这些人形成另一个国家。通过电影,你找到你的灵魂旅伴,他们与你是同一国的。”
对于观众来说,3个多小时的全景式描摹虽略感疲累,但也不失为一份有趣的观影感受。特别是身在民国的魔老师,光点华山电影馆有放这部片,台湾版的译名为“冬日甦醒”,千万不要错过。
《再见语言》
快来。跟。我。拜见。神
当大部分的导演都在说故事,或者牛逼一点的探讨人性、宗教、哲学时,戈达尔已经在探讨构建这一切探讨的载体语言上了。人因思想而为人,表述思想不得不用语言,印刷术可以是语言,电子显像管技术可以是语言,互联网可以是语言,当然电影也是语言。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是一种现实的语言表述,往月亮射子弹是一种科幻的语言表述,新浪潮是一种作者化的语言表述,3D是一种破坏性的语言表述,戈达尔是一种语言表述的语言表述。
《我们的家族》
在刚刚揭晓出来的《电影旬报》年度十佳里,《我们的家族》排名第五,比同是家庭题材的《小小的家》将将高出一个身位。(顺便一提,上期推荐的《只在那里发光》排名第一)不是没有道理的。在这一部里,石井裕也更加回归传统。东方式的不善言辞的家庭情感,而含蓄中却萌生着温暖的力量。人物个个入木三分——妻夫木聪简直要成为家庭片上有老下有小专业户了。画面也有味道,私以为可能在后期调色中加了一点墨蓝色的滤镜,以至黑暗不再黑暗,却透着一股黝亮。1983年出生的石井裕也能整体控制地这么稳,难能可贵。(当然我国也有位1983年出生的郭姓导演,拍出来的东西也是红遍大江南北,哼)
《想要拥抱你》
在这一系列中,我好像还没有推过正经的爱情片。个么就推这部吧,淡淡的幸福,苦情的结局。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
披着悬疑推理案件的外衣,看点却另外有二。
其一,网络暴力人言可畏杀人诛心。一个案件,通过对twitter流言和涉案众人的陈情,编制出了一段段比罗生门更碎片化的“事实”。有道德绑架,有欲加之罪,也有无脑跟风。仿佛在揭示,网络暴力的残忍更甚杀人事件。
其二,撕逼大战。比小时代那几位,不知要高到哪里去了。
《I型起源》
清新动人的...科幻片。科学和宗教相互厮杀一番后,唯爱永生。
本片的女主角是阿斯特丽德·伯格斯-弗瑞斯,就是那只在整部平平的《加勒比海盗4》中唯一让人“WOW”了一下的美人鱼。
《骄傲》
所以你知道腐国为什么会是腐国了。在矿工们罢工最灰暗的日子里,唯有英国上下大大小小11个LGBT组织向无产阶级者伸出了援手。两个处于当时社会最边缘化的群体联手一起抗争到了最后,展现了纯纯的革命同志友谊。腐国的腐,是自古以来的,是久经考验的,是摆脱低级趣味的,是深受人民群众拥戴的。
谁说同志电影注定是地下的、阴暗的?也可以积极、幽默、向着阳光绽放。真实事件改编,不仅仅对于本族群(“如果有人嘲笑你的某一点,那就接受这一点,让它成为你的骄傲”),同志族群也曾经小小地推动了历史地进程。
喔对了,当时的同志组织名为LGSM(Lesbians and gays support minors),而我组织名LGMS,实在异曲同工。今天第一部片,就推它了。
《爆裂鼓手》
年度垃圾话万花筒
《爆裂鼓手》是跳出套路的,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天才少年遇到老师傅被打通任督二脉出人头地”的故事,甚至连师徒二人的关系也从始至终充满了冲突。镜头语言很丰富,单单是将打鼓拍的好看,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何况打鼓的镜头还承载着表达人物关系的作用。每次看上去二人将要一起获得某个成就的当下剧情就会迎来一个转折,观者的情绪被扎扎实实地打压下来。往复几次,这个天才就是活脱脱的现实主义下的浮士德式的形象。
大学毕业那几年,跟着几个学长去JZ Club,那晚有个big band演出。算是第一次接触到现代爵士乐的现场表演,听不出个门道。后来我同人聊这部片,whpilash和Caravan都是秀鼓手的曲目,这部对这些曲目都有很完整的呈现,爵士迷勿错过。
本片从圣丹斯电影节走入观众视线,获得学院点名进入本届奥斯卡最佳电影提名名单,我不知道这部电影会不会像其剧情般反励志,得不得奖?很抱歉,本店不提供冒着热气的心灵鸡汤,干了这杯苦丁吧。
《弗兰克》
很怪咖的电影。我想大部分的观众看电影中那些怪异的角色时,脑中都会联想到自己行为或性格上那些怪异的点吧。所以怪咖电影却很能引起反响。
《金橘》
《冬眠》没有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金橘》却入了。一个是大而全,一个是小而精。当然《金橘》担得起这个名。
《苦路十四站》
本片只有十四个镜头
《道熙呀》
在一边是罪案片大行其道,另一边苦情片泪眼婆娑的韩国电影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道熙呀》带来了一份无法归类的新空气。两个主要演员尤其好,裴斗娜也倒罢了,那个十三岁的小女孩居然有飙演技的既视感。
【后记】
今日去看了《一代宗师3D》。可不是简单的原版本3D化,和我同去的魔老师从开始即在憋尿,但直到后半程才有机会,因为前半部几乎重新剪辑,和老版本相比故事通顺了,人物也圆了。你终于知道一代宗师并不是一个宗师,而是那个时期一代的宗师们,那个一横一竖的武林的故事。
院线片不想推荐,当然也除了那几部也没什么特别可推荐的,这是今年比较遗憾的。这几年华语电影市场好像95后的香港,电影多、投资多、电影院多、合拍片多、明星多,唯独好片子屈指可数。大陆这边,今年我只看好《白日烟火》。香港地区,《人间小团圆》算半部,《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算半部。台湾地区有一部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说名字。仅此而已。
这篇东西分四期贴在我和几个朋友合作的微信公众号里。所以文中会出现“本期”“上期”“今天”等字眼。如果有兴趣的话,不妨关注一下。
![]() |
一部电影,让观众去了解一份相对冷门的工作,去年有《编舟记》之于字典编辑,今年就有《哪啊哪啊神去村》之于林业。从中文译名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部走的是更轻松更类型片的路线。对于林业的表现,一方面实景拍摄美到流泪,另一方面演员也都亲自上阵该爬爬该伐伐,即使用了长泽姐姐和染谷将太两个超熟的面孔,但是整个场面上没有什么违和感。在不说教的情况下让观众感知到一个日本村落所传承的精神。
我一直觉得电影也好阅读也好,他们其中一种意义是带领观者去体验他们未曾到达过的世界的某一个角落的某种生活,延展观者在生命中有限范围内的视界。这部电影仿佛就是为这个功能而生的,它似乎没有更宏大的主旨(虽然有人与自然的关系,但也是浅尝辄止),就是带你去到那个地方,看看那里的世界。
《布达佩斯大饭店》
![]() |
大热不需强推。身边的朋友,豆瓣上关注的人,没有一个不喜欢的。只多说一句,韦斯安德森的电影,按年份一部部看下来,你会在后来的电影中看到更多富有情趣的梗。
《爱之漩涡》
![]() |
当你以为这是又一部充满欲望的日本爱情动作片时,剧本的走向、群戏的发挥、戏剧化的台词却把观众拉到更深层次的反思。有一些片子,我把他们列为“社会行为学实验”题材,拍得是三教九流的东西,但探讨的却是人与人交流与关系的严肃问题。
《奇怪的她》
![]() |
老调重提:为何韩国电影虽然有点俗套没有什么豪华巨制总是那些市井小事但是又能让人充满欢笑与泪水满满正能量,而我们中国电影…哎,打住。如果你一向爱韩片,那么这部一定合你胃口。女性观众请一定要看完片尾彩蛋。
《小小的家》
![]() |
小津是图腾。山田洋次这几年,也一直在拍“家”这个题材。“家”是个取之不尽的题材,导演不仅传承,并且有意在翻着花样。比方说,在拍摄手法上完全不似小津那般“朴实”,当然这种“不朴实”,其实更多的是讲究而非贬义;比方说,情感上更多元化,有暧昧,有含蓄、有翻云覆雨;比方说,不可避免的,家与国得联系,得反思战争。说起来挺匠气,看时却能感受到80岁老导演的风骨在。
《民敢词》
![]() |
三个钟头不嫌长,有血有肉有灵气。
《神父有难》
![]() |
影片抛出了一个“当宗教遇到中年危机”般诡谲的假设。神父在影片的开头便被告知七天后将被谋杀,但这不仅仅是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信仰,在一开始就被嚣张地挑战。而通过神父引出的其他神职人员、小镇上的各色人物,也无不呈现出各自与其信仰背离的状态,将宗教放置在了一个尴尬的位置上。充满隐喻的文本(创世纪的“七”、“耶稣受难记”)背后,是导演对于宗教在当下社会的地位和功能的思索,它到底是给人以力量的安慰,还是道貌岸然下的庇护所?人类社会同宗教相伴千年,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而宗教,又向前走了多少?
《少年时代》
![]() |
在看之前我很害怕这部电影变成话题大于内容的电影,但是没有,这很好。
用十二年来跟踪一个小演员的成长的每一个步伐完成一个故事片,这是件伟大的事儿。请注意,我用了伟大这个词。类似的有特吕弗的“安托万系列”,也有导演之前拍的《爱在》系列,但那些都更像是断代史。它告诉观众们,电影确实有另一种拍法。这种拍法足以让dogma95的拥趸们感到汗颜,也让苏姗桑塔格早在上世纪末下的“电影已死”的审判得以缓刑若干年。而反过来想想十二年初立项时面对一切未知的导演,是多么有野心和气魄啊。
至于制作手法之外的故事本身,像极了导演之前拍的《爱在》系列,事实上一个横跨十二年的故事也不需要特别加入波澜,如岁月般细水长流。
《只在那里发光》
![]() |
一种冷峻的力量。说是惨,但没有半点煽情和做作。
一种坚韧的生存。说是苦,心中却还是给爱留出了位置。
一种微弱的光亮。说是渺茫,但仍然被称作希望。
《三分之一》
![]() |
反转之后紧接着反转,然后再一个反转。插叙前事又一个反转。三分钟一个小反转,五分钟一个大反转。甚至连结尾的一句对白,导演仿佛都在对观众说:还有反转,但是不够拍了,你们看续集去吧。简单粗暴,我就是爱炫技,根本停不下来。
批个埃斯,笔者找到这部电影资源的论坛,标题旁附了一句:本片有坛蜜出现。看完才发现,真的只是出现了一下啊。
《消失的爱人》
![]() |
大卫芬奇老师翻拍小说拍上瘾了。一本好的(通俗的)小说优势在于拿来就可以用,故事架构完整、人物性格成熟,劣势在于——一如芬奇老师这几部作品暴露出来的——节奏的把控。小说可以翻着花样铺垫,电影则不同,两个钟头已显长,观众的尿憋不住。你的包袱得在规定的时间内抖开,不得不说芬奇老师拖拍子了,看到后程很捉鸡。
好在只有这一点瑕,不掩瑜。芬奇的天性中大概是带着刻薄的,你始终能感受到他揭着人性恶的伤疤,并伴随着快意。他引以为傲,看他的电影,在那阴暗的氛围笼罩下你非得要浑身颤抖背后发出阵阵凉意不可。
关于配图:芬奇称这是他在影片里最喜欢的Rosamund Pike的镜头,因为你能同时看到她“坚强(strong),美丽(stunning)和疯狂(nuts)”。
Give it the night.Sleep on it. 睡一觉好好想想。
然后,记住罗莎曼德·派克(Rosamund Pike)这个名字。
《两天一夜》
![]() |
达内兄弟反复地在他们的作品中坚持着这些事:手持长镜头、自然光、无配、关注底层人民。它其实就是一种态度。让-皮埃尔·达内说,我们不想成为上帝——我们不想支配万事万物。我们想要使事物保持在它们本来的状态,而不是利用它们。
《优雅的谎言》
![]() |
关注校园冷暴力。
《前目的地》
![]() |
本片无法写推荐语,因为每写一句,都会是剧透。
顺便据说这部会在2015年引进,如果诸位不嫌看不懂得话,还蛮值得花钱进影院看的。
《冬眠》
![]() |
私人年度最佳电影。
说冬眠之前,先说几句导演。努里·比格·锡兰,土耳其人士。2012年头上,安哲罗普洛斯撒手人寰,那时我刚看完安哲老先生的几部电影,惊为天人的同时唏嘘不已,这么牛逼的大师作品却是看一部少一部了。然后我看了一部叫《小亚细亚往事》的影片,反复确认之后,认清楚了导演的名字——努里·比格·锡兰。之所以会让我产生安哲转世般既视感的是那些冷静的长镜头、克制的人物情感、诗化的故事演进。十年里被戛纳提名五次,每部作品都有收获。
《冬眠》的剧本,据说有180页之多。上届与金棕榈金棕榈奖遗憾地失之交臂后,有一度传言锡兰在下一部作品中要把目光投向土耳其之外的地方,事实上,锡兰却还是在诉说着安纳托利亚的那些事那些情。和第三世界的很多导演一样,乡愁是一种浓到化不开的情感,故乡也有取之不尽的情感。
虽然对白较之前的作品多了很多,锡兰却在探讨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复杂性和艰难性。锡兰说,试图理解人的灵魂是他拍电影的动力,也是了解自己的过程。探讨情感与思想的广度与深度,也令观者有共鸣。他说:“在每种文化中都有某类人,面对生活有同样的疑问……这些人形成另一个国家。通过电影,你找到你的灵魂旅伴,他们与你是同一国的。”
对于观众来说,3个多小时的全景式描摹虽略感疲累,但也不失为一份有趣的观影感受。特别是身在民国的魔老师,光点华山电影馆有放这部片,台湾版的译名为“冬日甦醒”,千万不要错过。
《再见语言》
![]() |
快来。跟。我。拜见。神
当大部分的导演都在说故事,或者牛逼一点的探讨人性、宗教、哲学时,戈达尔已经在探讨构建这一切探讨的载体语言上了。人因思想而为人,表述思想不得不用语言,印刷术可以是语言,电子显像管技术可以是语言,互联网可以是语言,当然电影也是语言。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是一种现实的语言表述,往月亮射子弹是一种科幻的语言表述,新浪潮是一种作者化的语言表述,3D是一种破坏性的语言表述,戈达尔是一种语言表述的语言表述。
《我们的家族》
![]() |
在刚刚揭晓出来的《电影旬报》年度十佳里,《我们的家族》排名第五,比同是家庭题材的《小小的家》将将高出一个身位。(顺便一提,上期推荐的《只在那里发光》排名第一)不是没有道理的。在这一部里,石井裕也更加回归传统。东方式的不善言辞的家庭情感,而含蓄中却萌生着温暖的力量。人物个个入木三分——妻夫木聪简直要成为家庭片上有老下有小专业户了。画面也有味道,私以为可能在后期调色中加了一点墨蓝色的滤镜,以至黑暗不再黑暗,却透着一股黝亮。1983年出生的石井裕也能整体控制地这么稳,难能可贵。(当然我国也有位1983年出生的郭姓导演,拍出来的东西也是红遍大江南北,哼)
《想要拥抱你》
![]() |
在这一系列中,我好像还没有推过正经的爱情片。个么就推这部吧,淡淡的幸福,苦情的结局。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
![]() |
披着悬疑推理案件的外衣,看点却另外有二。
其一,网络暴力人言可畏杀人诛心。一个案件,通过对twitter流言和涉案众人的陈情,编制出了一段段比罗生门更碎片化的“事实”。有道德绑架,有欲加之罪,也有无脑跟风。仿佛在揭示,网络暴力的残忍更甚杀人事件。
其二,撕逼大战。比小时代那几位,不知要高到哪里去了。
《I型起源》
![]() |
清新动人的...科幻片。科学和宗教相互厮杀一番后,唯爱永生。
本片的女主角是阿斯特丽德·伯格斯-弗瑞斯,就是那只在整部平平的《加勒比海盗4》中唯一让人“WOW”了一下的美人鱼。
《骄傲》
![]() |
所以你知道腐国为什么会是腐国了。在矿工们罢工最灰暗的日子里,唯有英国上下大大小小11个LGBT组织向无产阶级者伸出了援手。两个处于当时社会最边缘化的群体联手一起抗争到了最后,展现了纯纯的革命同志友谊。腐国的腐,是自古以来的,是久经考验的,是摆脱低级趣味的,是深受人民群众拥戴的。
谁说同志电影注定是地下的、阴暗的?也可以积极、幽默、向着阳光绽放。真实事件改编,不仅仅对于本族群(“如果有人嘲笑你的某一点,那就接受这一点,让它成为你的骄傲”),同志族群也曾经小小地推动了历史地进程。
喔对了,当时的同志组织名为LGSM(Lesbians and gays support minors),而我组织名LGMS,实在异曲同工。今天第一部片,就推它了。
《爆裂鼓手》
![]() |
年度垃圾话万花筒
《爆裂鼓手》是跳出套路的,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天才少年遇到老师傅被打通任督二脉出人头地”的故事,甚至连师徒二人的关系也从始至终充满了冲突。镜头语言很丰富,单单是将打鼓拍的好看,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何况打鼓的镜头还承载着表达人物关系的作用。每次看上去二人将要一起获得某个成就的当下剧情就会迎来一个转折,观者的情绪被扎扎实实地打压下来。往复几次,这个天才就是活脱脱的现实主义下的浮士德式的形象。
大学毕业那几年,跟着几个学长去JZ Club,那晚有个big band演出。算是第一次接触到现代爵士乐的现场表演,听不出个门道。后来我同人聊这部片,whpilash和Caravan都是秀鼓手的曲目,这部对这些曲目都有很完整的呈现,爵士迷勿错过。
本片从圣丹斯电影节走入观众视线,获得学院点名进入本届奥斯卡最佳电影提名名单,我不知道这部电影会不会像其剧情般反励志,得不得奖?很抱歉,本店不提供冒着热气的心灵鸡汤,干了这杯苦丁吧。
《弗兰克》
![]() |
很怪咖的电影。我想大部分的观众看电影中那些怪异的角色时,脑中都会联想到自己行为或性格上那些怪异的点吧。所以怪咖电影却很能引起反响。
《金橘》
![]() |
《冬眠》没有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金橘》却入了。一个是大而全,一个是小而精。当然《金橘》担得起这个名。
《苦路十四站》
![]() |
本片只有十四个镜头
《道熙呀》
![]() |
在一边是罪案片大行其道,另一边苦情片泪眼婆娑的韩国电影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道熙呀》带来了一份无法归类的新空气。两个主要演员尤其好,裴斗娜也倒罢了,那个十三岁的小女孩居然有飙演技的既视感。
【后记】
今日去看了《一代宗师3D》。可不是简单的原版本3D化,和我同去的魔老师从开始即在憋尿,但直到后半程才有机会,因为前半部几乎重新剪辑,和老版本相比故事通顺了,人物也圆了。你终于知道一代宗师并不是一个宗师,而是那个时期一代的宗师们,那个一横一竖的武林的故事。
院线片不想推荐,当然也除了那几部也没什么特别可推荐的,这是今年比较遗憾的。这几年华语电影市场好像95后的香港,电影多、投资多、电影院多、合拍片多、明星多,唯独好片子屈指可数。大陆这边,今年我只看好《白日烟火》。香港地区,《人间小团圆》算半部,《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算半部。台湾地区有一部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说名字。仅此而已。
这篇东西分四期贴在我和几个朋友合作的微信公众号里。所以文中会出现“本期”“上期”“今天”等字眼。如果有兴趣的话,不妨关注一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