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成长的节选
这是一部拍摄时间横跨12年的电影。它讲述了一个德州男孩梅森从6岁到18岁的成长历程。在此期间,观众们透过镜头看到的不只是梅森一个人的成长,还有他的姐姐罗蕾莱、他的母亲和父亲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改变。影片时长165分钟,由梅森各年龄阶段的琐事片段组成,几乎没有通常电影故事里的“起承转结”,能够吸引你一直观看且少有倦意的,也许是你对梅森的移情效应和伴随而来对自己少年时代的共鸣。
梅森有一双混杂着疑惑和渴望的眼睛。6岁时,他躺在草坪上用这双眼睛出神地望向天空,试图寻找自己在世界对面的投影。18岁时,他坐在岩石上用这双眼睛羞赧地望向女孩,又望向满是新鲜未知的无垠天地。历经几番洗礼,他的眼神保留住了明媚和自由。而我们则透过这双眼睛,用3个小时去体验他所认知的12年生活。
在梅森渐渐成长的过程里,你可以陪着他慢慢走过——其实我们自己也走过的——从幼稚到成熟的道路。他有朋友,但不多。因为经常跟随母亲搬家,即使能交到朋友,也没法持久维系友谊。所以他的童年里总是需要虚拟世界用以排遣孤独,比如动画、游戏,我们甚至可以看到龙珠之类的日本动漫对美国孩子的影响。
令人欣慰与难忘的是,梅森的生父(伊森•霍克饰演)总是会在梅森需要人生指引的时候出现,用一种更像是忘年交的关系与梅森进行谈心、沟通、聆听和建议。父亲会跟他聊梦想、聊音乐、聊汽车、聊女生,聊一切梅森在成长中可能会遇到并且本应回家向父亲请教的问题,或许老梅森也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弥补离婚对梅森造成的爱的缺席吧。
梅森的母亲(帕特丽夏•阿奎特饰演)相对而言显得更加严厉,毕竟她既要独立抚养姐弟俩,又要操心家计维持,许多时候不得不妥协于生存压力,难以顾及对姐弟心灵方面的关爱和培养。但是她对孩子的保护和严格要求总会亦步亦趋,不让他们因为自己的疏忽而走向堕落或歧途。
观众所能看到的梅森、姐姐、父亲、母亲以及周遭的文化符号,都在随着时间的流转不停变化。梅森的脸庞从纯净可爱蜕变到一脸青春痘的玩世不恭,罗蕾莱的打扮从臭美走向时尚,母亲的身材由健硕变得消瘦,父亲的皱纹也在一次次开车出游中日益增多。只有从一而终都由同一人扮演同一角色,并随之成长,才会给人如此真实如此信服的来自岁月流逝的冲击。就这部影片而言,人生即故事,改变即印记。
导演兼编剧理查德•林克莱特对本片的筹备和构思可谓用心良苦,不仅说服制作公司接受他的拍摄计划(每年拿出几天时间进行拍摄),还让自家闺女萝蕾拉参与出演(当然初衷其实也是为了记录她的成长)。深究起来的话,林克莱特自己的经历想来也是促成此片的缘由。
林克莱特本人6、7岁时父母离婚,父亲居住在休斯敦,母亲带着他在德州一个小镇生活。他的妈妈当时一边攻读硕士学位,一边教学,后来同样随着工作变动带着他到处搬迁。在他看来,《少年时代》中对父母关系以及父母和孩子关系的呈现,其实也是为人子女和为人父母两种身份切换之后的反思。许多孩提时代懵懂不知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身的成长才会看得透彻,也许理解之后再回头去看,所谓成长的烦恼也就只是一瞬的微风,那些看似痛苦的决定也会沉淀出亲情的醇香。
林克莱特还谈到,作为通常具有控制欲的导演一职,他很无奈但又觉得有趣的地方在于:尽管剧本大纲可以事先编写,但人生的变化无常却是无法掌控,很多细节都需要在每一年剧组演员重聚之时才能敲定。毕竟,没有谁能够预知1年之后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又何况12年呢。
这是从男孩梅森的人生故事中截取出来的一段篇章,无所谓开头,无所谓结局。
它的难得,在于这是独一无二的似水年华。
就像你,就像我,曾经拥有的,同样独一无二的少年时代。
P.S. 《少年时代》已在上周举行的第72届金球奖上赢得了5项提名3项获奖(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的佳绩,在2015年的奥斯卡提名中也占据了6个席位。
虽然影片的优秀并非需要奖项来证明,但这些提名和荣誉的确能够给予它更多肯定和关注,让更多未曾接触的观众一探究竟。
梅森有一双混杂着疑惑和渴望的眼睛。6岁时,他躺在草坪上用这双眼睛出神地望向天空,试图寻找自己在世界对面的投影。18岁时,他坐在岩石上用这双眼睛羞赧地望向女孩,又望向满是新鲜未知的无垠天地。历经几番洗礼,他的眼神保留住了明媚和自由。而我们则透过这双眼睛,用3个小时去体验他所认知的12年生活。
在梅森渐渐成长的过程里,你可以陪着他慢慢走过——其实我们自己也走过的——从幼稚到成熟的道路。他有朋友,但不多。因为经常跟随母亲搬家,即使能交到朋友,也没法持久维系友谊。所以他的童年里总是需要虚拟世界用以排遣孤独,比如动画、游戏,我们甚至可以看到龙珠之类的日本动漫对美国孩子的影响。
令人欣慰与难忘的是,梅森的生父(伊森•霍克饰演)总是会在梅森需要人生指引的时候出现,用一种更像是忘年交的关系与梅森进行谈心、沟通、聆听和建议。父亲会跟他聊梦想、聊音乐、聊汽车、聊女生,聊一切梅森在成长中可能会遇到并且本应回家向父亲请教的问题,或许老梅森也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弥补离婚对梅森造成的爱的缺席吧。
梅森的母亲(帕特丽夏•阿奎特饰演)相对而言显得更加严厉,毕竟她既要独立抚养姐弟俩,又要操心家计维持,许多时候不得不妥协于生存压力,难以顾及对姐弟心灵方面的关爱和培养。但是她对孩子的保护和严格要求总会亦步亦趋,不让他们因为自己的疏忽而走向堕落或歧途。
观众所能看到的梅森、姐姐、父亲、母亲以及周遭的文化符号,都在随着时间的流转不停变化。梅森的脸庞从纯净可爱蜕变到一脸青春痘的玩世不恭,罗蕾莱的打扮从臭美走向时尚,母亲的身材由健硕变得消瘦,父亲的皱纹也在一次次开车出游中日益增多。只有从一而终都由同一人扮演同一角色,并随之成长,才会给人如此真实如此信服的来自岁月流逝的冲击。就这部影片而言,人生即故事,改变即印记。
导演兼编剧理查德•林克莱特对本片的筹备和构思可谓用心良苦,不仅说服制作公司接受他的拍摄计划(每年拿出几天时间进行拍摄),还让自家闺女萝蕾拉参与出演(当然初衷其实也是为了记录她的成长)。深究起来的话,林克莱特自己的经历想来也是促成此片的缘由。
林克莱特本人6、7岁时父母离婚,父亲居住在休斯敦,母亲带着他在德州一个小镇生活。他的妈妈当时一边攻读硕士学位,一边教学,后来同样随着工作变动带着他到处搬迁。在他看来,《少年时代》中对父母关系以及父母和孩子关系的呈现,其实也是为人子女和为人父母两种身份切换之后的反思。许多孩提时代懵懂不知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身的成长才会看得透彻,也许理解之后再回头去看,所谓成长的烦恼也就只是一瞬的微风,那些看似痛苦的决定也会沉淀出亲情的醇香。
林克莱特还谈到,作为通常具有控制欲的导演一职,他很无奈但又觉得有趣的地方在于:尽管剧本大纲可以事先编写,但人生的变化无常却是无法掌控,很多细节都需要在每一年剧组演员重聚之时才能敲定。毕竟,没有谁能够预知1年之后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又何况12年呢。
这是从男孩梅森的人生故事中截取出来的一段篇章,无所谓开头,无所谓结局。
它的难得,在于这是独一无二的似水年华。
就像你,就像我,曾经拥有的,同样独一无二的少年时代。
P.S. 《少年时代》已在上周举行的第72届金球奖上赢得了5项提名3项获奖(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的佳绩,在2015年的奥斯卡提名中也占据了6个席位。
虽然影片的优秀并非需要奖项来证明,但这些提名和荣誉的确能够给予它更多肯定和关注,让更多未曾接触的观众一探究竟。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