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好人
查看话题 >安娜,安娜
安娜是姑娘的曾用名。在她出生的六十年代的边远山区的小县城里,安娜是个很扎眼的名字,是姑娘的父亲,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给她取的。
安娜的父亲是从南方一个较发达城市分配过来的,在小县城里当医生,遇到了从比小县城更边远的乡村考上师范分配到小县城当老师的安娜的母亲,从此成家立业,扎根小县城。
安娜的童年是有阴影的,父亲老家的家里经营着药材铺,属于资本主义工商业从业家庭,母亲家里则更恶劣,地主出身。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里长大,从小安娜就很羡慕光荣的无产阶级的孩子们,他们的父母在田地或工厂里挥汗如雨,为社会主义做贡献,多么光荣。但是安娜是个善良的孩子,她从来没有怨恨谁,她只觉得自己命不好。
进入了青春期,安娜的人就和她的名字一样扎眼了。深深的酒窝,苗条的身材,水润的皮肤,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那时的安娜就跟所有花季的文艺少女一样,喜欢写作,喜欢音乐,也喜欢电影。彼时安娜的母亲已经改行在新华书店工作,每到寒暑假,安娜最期待的事情就是母亲把她带到书店的仓库里,她一边借口帮母亲整理书籍,一边趁母亲不注意,偷偷翻言情小说。
有一次,电影厂来县城里选小演员,一眼就看中了小家碧玉的安娜。安娜强按着内心的激动,回家请示父母,却被狠狠地泼了一盆冷水。刚刚经历过特殊历史时期的家庭,最大的愿望就是女儿安稳地读好书考个好学校,安稳地嫁人过一辈子,不要搞特殊化,不走"旁门左道",不出格不争风,只求四平八稳。就这样,在婉拒了电影厂的邀请,又陆陆续续被母亲收缴了几本藏在抽屉底的小说后,安娜的演员梦和作家梦一同破裂了。
高考结束后,安娜照常利用暑假空闲时间帮母亲整理书架。但是这个夏天因为一个少年的出现变得不再平凡。少年与安娜是同届,也刚刚结束高考。在高考成绩揭晓前,他以调皮爱耍小聪明著名。但是当录取结果出来,整个小县城都沸腾了:少年以罕见的高分考上了清华。要知道,上一次这个小县城里有人考上清华,还是民国时期的事。这个不常见的少年却有一个很常见的名字:小明。
小明带着他的兄弟们天天来逛书店,也不买书,只有意无意与安娜搭讪。安娜本不在意,但时间长了,也能交谈一阵。更何况本身就是同龄人,共同话题也多些。暑假的最后几天,小明收拾了包裹爬上了到省城的班车,踏上了北上的漫漫求学路。安娜虽不舍,却打心眼里为小明高兴,那时她还不知道,小明已经暗下决心,把一根风筝线交到了安娜手里,只要安娜拉一拉,他的心就会像风筝一样飞到她的身边。
安娜没考上大学,只上了省城的一所大专。学校很小,只有一个收发室,全校的信件都由驻守收发室几十年的一个老大爷掌管着。安娜第一次在收发室收到小明的消息,是小明说他可能上不了清华了。入学体检时,小明被查出心脏有些天生的缺陷,有可能被取消入学的资格。信里看不到小明的表情,但是安娜的一颗心都为她揪着。她尽可能地安慰着小明,希望能借此帮他分担一些他的难过。还好,最终只是虚惊一场,小明如愿正式入读了。
从那之后,春来秋往,风霜雨露,都无法阻挡安娜和小明鸿雁传情。在一封封情谊绵长的信里,他们谈理想,谈人生,谈各自身边的人事,却鲜少提及风花雪月。最终,小明升级了追求手段,改拍电报。电报短,花费也高,但传递速度快,这样一来增加了诚意,二来也逼得两人直视重点,省去不必要的修饰词藻。最终安娜承受不了隔天就要被收发室大爷全校广播点名去接电报的压力,答应了小明的追求。
从那之后,安娜就尽心尽力做一个合格的女朋友。学校里组织交谊舞会,她总是淡淡地以一句:"我有男朋友了"拒绝;假期小明来家里探访,她总会提前准备好他喜欢的饭菜,让他的旅途劳顿一扫而光;小明的家人亲戚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她也倾尽全力,毫无怨言。凡此种种,看在小明眼里,自是"有妇如此,夫复何求?"终于,在毕业工作落定后,安娜成为了幸福的新娘。
婚姻生活起初总是甜蜜的。九十年代初的小夫妻,一人在银行上班,一人在外贸供职,生活质量还是相当有保证的。小明是个消费观念很超前的人,建议夫妻俩实行收入支出AA制。他很喜欢追求新奇的事物,出国的时候也会带回来各种当时的高科技:立体环绕式音响,名牌手表,大彩电等等。安娜沉浸在新婚的快乐中,丝毫没有体会到平静水面下的暗涌。
直到她发现小明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工作越来越"忙",脾气越来越暴躁,渐渐的也不再关心家人或往家里带礼物了。安娜再迟钝,女人的第六感也还是让她起了疑心。终于有一天,丈夫的BP机响起,她犹豫了许久终于还是拨通了这个电话。电话那头是个甜腻的女声,说着不该说的话,意识到不对之后立刻挂断了电话。安娜愣了愣,等小明出来,跟他说他的BP机响了,他扫了一眼号码,一口咬定对方拨错了。
祸不单行,在这节骨眼上,安娜发现自己怀孕了。就连安娜自己也没想到生活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这么大的起伏,但是,要当母亲的喜悦,还是让她暂时搁置了这些怀疑。女儿遥遥的出生,并没能多大程度上改变小明的心意,安娜觉得小明离自己越来越远了,当初的风筝线,不知挂到哪个野枝上,断掉了。
就这样在冷战和僵持中度过了三年,小明做了一个决定:他要去改革开放的前沿,去Z城,去找他的理想,去干大事业。安娜沉默许久,明白了小明并不是在征求她的意见,只是在向她宣布一个结果,她稳了稳情绪,说:"好。我就不去了,遥遥在那边上不了户口,读不了幼儿园。"
那是一个阴郁的冬季早晨,安娜抱着遥遥到车站送小明。遥遥只有三岁,但她后来回忆说她仍对那天记忆深刻,爸爸挥挥手,笑着和自己说再见,妈妈望着车子远去,轻轻地告诉自己"爸爸去Z城出差了"。
小明再也没有回过这个家。安娜在一天一天的等待中燃尽了所有的希望,她终于在两年之后决定,去Z城找小明,跟他对峙,她想要一个答案,一个结局。女儿遥遥从来没有出过省,听说妈妈要去找爸爸,小手抱着妈妈的脖子怎么也不肯撒,"爸爸"于她早已是形同虚设的一个称谓,也许她是想要一张脸,把这个称谓连上。安娜流着眼泪答应了。安娜的父亲母亲知道此行凶多吉少,执意要与女儿一起去,他们目睹了女儿的悲剧,不想再面对一个失去女儿的悲剧。
结果正如两老所料,谈崩了。小明一开始避而不见,见了也话不投机半句多,最后一天终于撕破脸皮,临走前撂下一句"同意离婚的话,遥遥我不要"。
这句话彻底把安娜击垮了。她一直相信,从小父母交给她的"安于本分,世界才不会与你为敌"的信念在现实面前却不堪一击。她可以无所谓小明对她不闻不问,冷酷绝情,却不能想像遥遥今后问起"爸爸去哪儿"的话题,她该怎么接话。
回去的火车上,安娜的泪洒了一路。父母不敢多问,也只沉默着。遥遥还没从与爸爸久别重逢的喜悦里回复过来,前半程还兴致勃勃地和妈妈说自己在Z城看到的东西,想到的事,安娜只是抱着她,说不出话来。但很快她就感觉到妈妈低落的情绪,也渐渐地不再说话了,小手却不肯松开妈妈一秒。火车开呀开,窗外的树不停地倒退,安娜有那么一刻觉得,把窗打开,纵身跳下说不定就解脱了,但不知是不是母女连心,遥遥把她攥得更紧了。夜里安娜睡不着,遥遥也破天荒地没有睡着,她的小眼睛偷偷扫了一眼隔壁下铺的一对母女,悄悄拉了拉安娜的衣角,用悄悄话说道:"妈妈,那个小姐姐不乖,她占了床的大半。遥遥很乖,遥遥和妈妈一人一半。"
那一刻,安娜终于忍不住哭出声来。不管命运怎么捉弄她,她怀里的小天使这么需要她,她怎么能忍心自己走。她决心要把女儿带大,教她善良勇敢,就像父母当年教她的一样。
后来的十几年,安娜都独自一人抚养着遥遥。小明在离婚后的头五年,人间蒸发,了无音讯。没给遥遥寄过一分钱抚养费,过年也没个电话,安娜却化悲愤为力量,神速考下会计师资格证,经历竞岗获得提拔,在单位打下一片天地。
朋友熟人也试着给安娜安排相亲。安娜总是不太有热情。她对对方条件关心的不多,最在乎的问题是对方喜不喜欢孩子,会不会教育小孩,能不能容纳非亲生的小孩。不少条件不错的对象,都因为不满足这个最大前提被毫无悬念地淘汰掉了。直到她遇到了大东。大东是一名人民警察,第一次约会结束时给安娜的告别语是:"以后要是有困难,就找警察。"那憨厚老实又一本正经的模样,让安娜忍俊不禁。之后许久两人都忙于工作,没有太多联系。
遥遥十岁的时候,生了一场奇怪的大病,每天不定时头痛欲裂,中西医疗法双管齐下依然没有好转,连行医半辈子的安娜父亲都束手无策。每次看到遥遥捂着脑袋哭得撕心裂肺,甚至恳求自己把她的头割下来换一个,安娜真是恨不得把自己的脑袋换给她。这天半夜在父母家里,遥遥病又犯了,一遍一遍抓着自己的头发。安娜慌得六神无主,拿起电话想叫辆车带遥遥去医院,却鬼使神差地打给了大东。大东开始还惊讶于安娜的深夜来电,当听明事委后抄起一件外套就冲下楼发动了摩托车。两个小时后,当遥遥终于在病床上睡着了,安娜和大东才吁了一口气,看着对方凌乱的发型和满脸的倦意不好意思地笑了。
再后来,遥遥就成为了安娜和大东共同的"掌上明珠"。大东大多数时候是个沉默的男人,但却承担起了"爸爸"的所有义务。接送上下学,买菜做饭,维修电器,通马桶,陪老人,洗衣拖地,最重要的是,他看遥遥的眼神,是宠溺的,就像对自己亲生女儿一样。善良的安娜,终于遇上了愿意善良待她的那个他。
时间再一晃,遥遥也到了参加高考到年纪。高二高三总体表现的优异,让遥遥身上的关注和压力都呈几何级上升,尤其是当遥遥通过了清华的自主招生考试之后。历史总是那么相似,当初那个让安娜"魂牵梦萦"的学校又再次成为了她的"梦"。过了这么多年,小明完成了他浪子的转型,回到家乡省城工作了。兜兜转转,当他听闻女儿的学业近况后,也许是想起了自己的青春,也许是想起了女儿的一声"爸爸",他重新出现在安娜和遥遥的世界里。他开车搭遥遥参加了自主招生考试,又搭着她参加了高考,考完的那天,他和安娜站在考场外的父母群中,就像他们二十年前一样。但是人生哪会那么符合愿景,遥遥落榜了。尽管还是远超一本线,但与清华缘尽了。看着揭榜后就高烧不起的女儿,安娜又一次尝到命运无常的滋味。她经过历练,成熟了,但她不知道一直被保护着的遥遥,会怎样面对她人生中的第一个挫折。
她和小明轮流请假陪着遥遥,生怕她想不开出意外。遥遥在昏睡与清醒中感觉时光好像一下倒退回生命中最初的几年,爸爸妈妈都在,她哼一哼,就会一起凑上前来。但再美的梦也要醒来,遥遥一咬牙,报了邻省的一所211,高考的一劫,就此翻篇了。
遥遥曾经问过安娜,为什么能那么平静地接受小明地回归。安娜低头拨了拨刘海,说:"我没有接受他回归,我还有大东呐!但是遥遥,妈妈一直以来希望的,是你能够健康阳光地长大。不要有仇恨,不要生活在父母离婚的阴影下。你的爸爸有他做的不对的地方,但我的态度不能代表你,你应该自己选择接不接纳,怎样接纳他。" 良久,遥遥再问:"那你恨他吗?"安娜不说话。遥遥有些窘迫,觉得自己提的问题太不考虑母亲的感受,正想转移话题的时候,安娜轻轻地说:
"再强烈的感情二十几年也平复了,至少他给了我你。"
现在的安娜,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女儿外出求学,她终于有时间发展几个自己的小爱好。最最重要的是,她对生活,依然充满了热情。情人节前夕,遥遥打趣地问大东:"这么些年了,你是否也学着浪漫一把,给我妈买束花?"大东在厨房里一边熟练地摘着菜,一边回答道:"菜花可以吗?送完还可以吃。"说完和安娜一起笑弯了腰。
又是一年春,遥遥又开始发愁了,今年安娜生日,送个什么好啊?
安娜的父亲是从南方一个较发达城市分配过来的,在小县城里当医生,遇到了从比小县城更边远的乡村考上师范分配到小县城当老师的安娜的母亲,从此成家立业,扎根小县城。
安娜的童年是有阴影的,父亲老家的家里经营着药材铺,属于资本主义工商业从业家庭,母亲家里则更恶劣,地主出身。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里长大,从小安娜就很羡慕光荣的无产阶级的孩子们,他们的父母在田地或工厂里挥汗如雨,为社会主义做贡献,多么光荣。但是安娜是个善良的孩子,她从来没有怨恨谁,她只觉得自己命不好。
进入了青春期,安娜的人就和她的名字一样扎眼了。深深的酒窝,苗条的身材,水润的皮肤,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那时的安娜就跟所有花季的文艺少女一样,喜欢写作,喜欢音乐,也喜欢电影。彼时安娜的母亲已经改行在新华书店工作,每到寒暑假,安娜最期待的事情就是母亲把她带到书店的仓库里,她一边借口帮母亲整理书籍,一边趁母亲不注意,偷偷翻言情小说。
有一次,电影厂来县城里选小演员,一眼就看中了小家碧玉的安娜。安娜强按着内心的激动,回家请示父母,却被狠狠地泼了一盆冷水。刚刚经历过特殊历史时期的家庭,最大的愿望就是女儿安稳地读好书考个好学校,安稳地嫁人过一辈子,不要搞特殊化,不走"旁门左道",不出格不争风,只求四平八稳。就这样,在婉拒了电影厂的邀请,又陆陆续续被母亲收缴了几本藏在抽屉底的小说后,安娜的演员梦和作家梦一同破裂了。
高考结束后,安娜照常利用暑假空闲时间帮母亲整理书架。但是这个夏天因为一个少年的出现变得不再平凡。少年与安娜是同届,也刚刚结束高考。在高考成绩揭晓前,他以调皮爱耍小聪明著名。但是当录取结果出来,整个小县城都沸腾了:少年以罕见的高分考上了清华。要知道,上一次这个小县城里有人考上清华,还是民国时期的事。这个不常见的少年却有一个很常见的名字:小明。
小明带着他的兄弟们天天来逛书店,也不买书,只有意无意与安娜搭讪。安娜本不在意,但时间长了,也能交谈一阵。更何况本身就是同龄人,共同话题也多些。暑假的最后几天,小明收拾了包裹爬上了到省城的班车,踏上了北上的漫漫求学路。安娜虽不舍,却打心眼里为小明高兴,那时她还不知道,小明已经暗下决心,把一根风筝线交到了安娜手里,只要安娜拉一拉,他的心就会像风筝一样飞到她的身边。
安娜没考上大学,只上了省城的一所大专。学校很小,只有一个收发室,全校的信件都由驻守收发室几十年的一个老大爷掌管着。安娜第一次在收发室收到小明的消息,是小明说他可能上不了清华了。入学体检时,小明被查出心脏有些天生的缺陷,有可能被取消入学的资格。信里看不到小明的表情,但是安娜的一颗心都为她揪着。她尽可能地安慰着小明,希望能借此帮他分担一些他的难过。还好,最终只是虚惊一场,小明如愿正式入读了。
从那之后,春来秋往,风霜雨露,都无法阻挡安娜和小明鸿雁传情。在一封封情谊绵长的信里,他们谈理想,谈人生,谈各自身边的人事,却鲜少提及风花雪月。最终,小明升级了追求手段,改拍电报。电报短,花费也高,但传递速度快,这样一来增加了诚意,二来也逼得两人直视重点,省去不必要的修饰词藻。最终安娜承受不了隔天就要被收发室大爷全校广播点名去接电报的压力,答应了小明的追求。
从那之后,安娜就尽心尽力做一个合格的女朋友。学校里组织交谊舞会,她总是淡淡地以一句:"我有男朋友了"拒绝;假期小明来家里探访,她总会提前准备好他喜欢的饭菜,让他的旅途劳顿一扫而光;小明的家人亲戚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她也倾尽全力,毫无怨言。凡此种种,看在小明眼里,自是"有妇如此,夫复何求?"终于,在毕业工作落定后,安娜成为了幸福的新娘。
婚姻生活起初总是甜蜜的。九十年代初的小夫妻,一人在银行上班,一人在外贸供职,生活质量还是相当有保证的。小明是个消费观念很超前的人,建议夫妻俩实行收入支出AA制。他很喜欢追求新奇的事物,出国的时候也会带回来各种当时的高科技:立体环绕式音响,名牌手表,大彩电等等。安娜沉浸在新婚的快乐中,丝毫没有体会到平静水面下的暗涌。
直到她发现小明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工作越来越"忙",脾气越来越暴躁,渐渐的也不再关心家人或往家里带礼物了。安娜再迟钝,女人的第六感也还是让她起了疑心。终于有一天,丈夫的BP机响起,她犹豫了许久终于还是拨通了这个电话。电话那头是个甜腻的女声,说着不该说的话,意识到不对之后立刻挂断了电话。安娜愣了愣,等小明出来,跟他说他的BP机响了,他扫了一眼号码,一口咬定对方拨错了。
祸不单行,在这节骨眼上,安娜发现自己怀孕了。就连安娜自己也没想到生活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这么大的起伏,但是,要当母亲的喜悦,还是让她暂时搁置了这些怀疑。女儿遥遥的出生,并没能多大程度上改变小明的心意,安娜觉得小明离自己越来越远了,当初的风筝线,不知挂到哪个野枝上,断掉了。
就这样在冷战和僵持中度过了三年,小明做了一个决定:他要去改革开放的前沿,去Z城,去找他的理想,去干大事业。安娜沉默许久,明白了小明并不是在征求她的意见,只是在向她宣布一个结果,她稳了稳情绪,说:"好。我就不去了,遥遥在那边上不了户口,读不了幼儿园。"
那是一个阴郁的冬季早晨,安娜抱着遥遥到车站送小明。遥遥只有三岁,但她后来回忆说她仍对那天记忆深刻,爸爸挥挥手,笑着和自己说再见,妈妈望着车子远去,轻轻地告诉自己"爸爸去Z城出差了"。
小明再也没有回过这个家。安娜在一天一天的等待中燃尽了所有的希望,她终于在两年之后决定,去Z城找小明,跟他对峙,她想要一个答案,一个结局。女儿遥遥从来没有出过省,听说妈妈要去找爸爸,小手抱着妈妈的脖子怎么也不肯撒,"爸爸"于她早已是形同虚设的一个称谓,也许她是想要一张脸,把这个称谓连上。安娜流着眼泪答应了。安娜的父亲母亲知道此行凶多吉少,执意要与女儿一起去,他们目睹了女儿的悲剧,不想再面对一个失去女儿的悲剧。
结果正如两老所料,谈崩了。小明一开始避而不见,见了也话不投机半句多,最后一天终于撕破脸皮,临走前撂下一句"同意离婚的话,遥遥我不要"。
这句话彻底把安娜击垮了。她一直相信,从小父母交给她的"安于本分,世界才不会与你为敌"的信念在现实面前却不堪一击。她可以无所谓小明对她不闻不问,冷酷绝情,却不能想像遥遥今后问起"爸爸去哪儿"的话题,她该怎么接话。
回去的火车上,安娜的泪洒了一路。父母不敢多问,也只沉默着。遥遥还没从与爸爸久别重逢的喜悦里回复过来,前半程还兴致勃勃地和妈妈说自己在Z城看到的东西,想到的事,安娜只是抱着她,说不出话来。但很快她就感觉到妈妈低落的情绪,也渐渐地不再说话了,小手却不肯松开妈妈一秒。火车开呀开,窗外的树不停地倒退,安娜有那么一刻觉得,把窗打开,纵身跳下说不定就解脱了,但不知是不是母女连心,遥遥把她攥得更紧了。夜里安娜睡不着,遥遥也破天荒地没有睡着,她的小眼睛偷偷扫了一眼隔壁下铺的一对母女,悄悄拉了拉安娜的衣角,用悄悄话说道:"妈妈,那个小姐姐不乖,她占了床的大半。遥遥很乖,遥遥和妈妈一人一半。"
那一刻,安娜终于忍不住哭出声来。不管命运怎么捉弄她,她怀里的小天使这么需要她,她怎么能忍心自己走。她决心要把女儿带大,教她善良勇敢,就像父母当年教她的一样。
后来的十几年,安娜都独自一人抚养着遥遥。小明在离婚后的头五年,人间蒸发,了无音讯。没给遥遥寄过一分钱抚养费,过年也没个电话,安娜却化悲愤为力量,神速考下会计师资格证,经历竞岗获得提拔,在单位打下一片天地。
朋友熟人也试着给安娜安排相亲。安娜总是不太有热情。她对对方条件关心的不多,最在乎的问题是对方喜不喜欢孩子,会不会教育小孩,能不能容纳非亲生的小孩。不少条件不错的对象,都因为不满足这个最大前提被毫无悬念地淘汰掉了。直到她遇到了大东。大东是一名人民警察,第一次约会结束时给安娜的告别语是:"以后要是有困难,就找警察。"那憨厚老实又一本正经的模样,让安娜忍俊不禁。之后许久两人都忙于工作,没有太多联系。
遥遥十岁的时候,生了一场奇怪的大病,每天不定时头痛欲裂,中西医疗法双管齐下依然没有好转,连行医半辈子的安娜父亲都束手无策。每次看到遥遥捂着脑袋哭得撕心裂肺,甚至恳求自己把她的头割下来换一个,安娜真是恨不得把自己的脑袋换给她。这天半夜在父母家里,遥遥病又犯了,一遍一遍抓着自己的头发。安娜慌得六神无主,拿起电话想叫辆车带遥遥去医院,却鬼使神差地打给了大东。大东开始还惊讶于安娜的深夜来电,当听明事委后抄起一件外套就冲下楼发动了摩托车。两个小时后,当遥遥终于在病床上睡着了,安娜和大东才吁了一口气,看着对方凌乱的发型和满脸的倦意不好意思地笑了。
再后来,遥遥就成为了安娜和大东共同的"掌上明珠"。大东大多数时候是个沉默的男人,但却承担起了"爸爸"的所有义务。接送上下学,买菜做饭,维修电器,通马桶,陪老人,洗衣拖地,最重要的是,他看遥遥的眼神,是宠溺的,就像对自己亲生女儿一样。善良的安娜,终于遇上了愿意善良待她的那个他。
时间再一晃,遥遥也到了参加高考到年纪。高二高三总体表现的优异,让遥遥身上的关注和压力都呈几何级上升,尤其是当遥遥通过了清华的自主招生考试之后。历史总是那么相似,当初那个让安娜"魂牵梦萦"的学校又再次成为了她的"梦"。过了这么多年,小明完成了他浪子的转型,回到家乡省城工作了。兜兜转转,当他听闻女儿的学业近况后,也许是想起了自己的青春,也许是想起了女儿的一声"爸爸",他重新出现在安娜和遥遥的世界里。他开车搭遥遥参加了自主招生考试,又搭着她参加了高考,考完的那天,他和安娜站在考场外的父母群中,就像他们二十年前一样。但是人生哪会那么符合愿景,遥遥落榜了。尽管还是远超一本线,但与清华缘尽了。看着揭榜后就高烧不起的女儿,安娜又一次尝到命运无常的滋味。她经过历练,成熟了,但她不知道一直被保护着的遥遥,会怎样面对她人生中的第一个挫折。
她和小明轮流请假陪着遥遥,生怕她想不开出意外。遥遥在昏睡与清醒中感觉时光好像一下倒退回生命中最初的几年,爸爸妈妈都在,她哼一哼,就会一起凑上前来。但再美的梦也要醒来,遥遥一咬牙,报了邻省的一所211,高考的一劫,就此翻篇了。
遥遥曾经问过安娜,为什么能那么平静地接受小明地回归。安娜低头拨了拨刘海,说:"我没有接受他回归,我还有大东呐!但是遥遥,妈妈一直以来希望的,是你能够健康阳光地长大。不要有仇恨,不要生活在父母离婚的阴影下。你的爸爸有他做的不对的地方,但我的态度不能代表你,你应该自己选择接不接纳,怎样接纳他。" 良久,遥遥再问:"那你恨他吗?"安娜不说话。遥遥有些窘迫,觉得自己提的问题太不考虑母亲的感受,正想转移话题的时候,安娜轻轻地说:
"再强烈的感情二十几年也平复了,至少他给了我你。"
现在的安娜,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女儿外出求学,她终于有时间发展几个自己的小爱好。最最重要的是,她对生活,依然充满了热情。情人节前夕,遥遥打趣地问大东:"这么些年了,你是否也学着浪漫一把,给我妈买束花?"大东在厨房里一边熟练地摘着菜,一边回答道:"菜花可以吗?送完还可以吃。"说完和安娜一起笑弯了腰。
又是一年春,遥遥又开始发愁了,今年安娜生日,送个什么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