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之孤绝:《黄鸟》
炎热把平原上的所有色彩蒸发殆尽,烈日炙烤着我们的肌肤。战争派遣它的爪牙在一栋栋白色房屋的阴暗处设下埋伏。它把世上的一切都笼罩在白色的阴影之下,那情形,就像我们的眼睛蒙上了一层面纱。战争每天都企图杀死我们,但始终没有得逞。不过,这并非我们命大,只是一时侥幸而已。——《黄鸟》
《黄鸟》,是一本关于伊拉克战争的小说。关于这场战争,差不多的论点都集中在它的非法性上——因为它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另一方面则是集中在对这场战争的实际恶况的议论上,比如原本计划整个战争将持续9个月,实际历时7年;美军阵亡人数大大超过预计,而受伤人数也高达五万,许多士兵留下终身残疾或心理阴影以无法重新生活,伊拉克方面则是更多的死伤,其中包括很多平民。但这些,都只是关于这场战争的书面记录,而一场战争的真实面目是更加冷峻残忍的。即使联合国安理会批准这场战争,或者美国真的找到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正当化了这场战争,但战争终究是战争,不会因此得到任何更人道更柔软的现实。对于国与国之间的对立,轻易觉得可以靠战争去解决的,那真的是因为,战争还只是新闻联播里的报道,死伤只是统计上的数字。
两个二等兵、一个中士、断断续续的突袭任务、一场必然却又匪夷所思的意外,构成了小说《黄鸟》的骨架,看似不起眼的内容却使它得到了诸多殊荣,甚至被誉为能媲美《西线无战事》、《追风筝的人》的小说。没有写哪个突出的将领进行了怎样绝妙的战略部署,没有写哪个士兵绝顶聪明地化解了一次危机,没有热泪盈眶的“Leave no one behind”的感人场面,小说取了一场莫大的战争的一个小角,又用这个小角传达了处于战争中的人们共同的意图:求生。它试图传达的不是战争的模样,而是战争的感觉——绝望。
战争不是好莱坞电影,那些普普通通生活着的人被告知的是战争的宏伟和大无畏精神,所以几乎忽略了,那些穿戴了军装、装备了武器的大盖帽们,并不是招兵海报上所说“被挑选出来的人”,他们只是某位母亲的儿子,某些子女的父亲,某些女子的另一半,他们也只是普通人。
可是也因为他们穿戴了军装、装备了武器,所以他们“可以”只是铭牌背后的隐形人,成为将棋里的一粒子。他们唯一可以恢复成普通人的时刻,是在不幸被终结的一刻,以会受伤、会死亡才能得以证明。但很快,那也将成为报纸上的关于伤亡统计的一个数字而已。士兵们在战场上身体力行的被灌输“唯有泯灭人性才能存活下去”的现实“道理”,而那些侥幸保全了性命的人得到的恢复关怀是在机场上中尉的“别惹事,别喝酒,别开车。解散!”犹如文中所写:“世上再也没有什么,比一段特殊的经历更能让人感到孤立了。”他们被灌输被国家需要,但日常的普通生活却舍弃了他们。“虽然已经几个月没握枪了,但他的双手总是不自觉地摆出握枪的姿势。天真的陌生人把他当成大英雄,但他却感觉自己正在逐渐消失。”
与通过一个按钮投掷炸弹的战斗部队非常不同的就是,地面部队需要直接面对每一次杀戮瞬间,需要被迫感受每一次杀戮的紧张,甚至子弹刺穿皮肤的感觉,或者匕首隔断动脉的触觉,需要看着不幸被击中的战友生命的逝去……这些对一个人的心灵冲击是无法想象的。而这种极端情况下,简单的承诺也会变得难以履行。大部分人相信都看过以诺曼底登陆为背景的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瑞恩家四个在前线作战的儿子中只有小儿子瑞恩只是下落不明而非阵亡,于是参谋长决定派出一组小分队去寻找瑞恩,并将其护送至后方。相信看过的人们都曾感动于这部电影彰显的人道主义关怀。不能说这样的感动一定不存在,但能肯定的是有更多的二等兵并不会得到如此恩赐。《黄鸟》就是映射出战之孤绝这一面的镜子,那或许会是战争唯一的样子。
![]() |
《黄鸟》,是一本关于伊拉克战争的小说。关于这场战争,差不多的论点都集中在它的非法性上——因为它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另一方面则是集中在对这场战争的实际恶况的议论上,比如原本计划整个战争将持续9个月,实际历时7年;美军阵亡人数大大超过预计,而受伤人数也高达五万,许多士兵留下终身残疾或心理阴影以无法重新生活,伊拉克方面则是更多的死伤,其中包括很多平民。但这些,都只是关于这场战争的书面记录,而一场战争的真实面目是更加冷峻残忍的。即使联合国安理会批准这场战争,或者美国真的找到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正当化了这场战争,但战争终究是战争,不会因此得到任何更人道更柔软的现实。对于国与国之间的对立,轻易觉得可以靠战争去解决的,那真的是因为,战争还只是新闻联播里的报道,死伤只是统计上的数字。
两个二等兵、一个中士、断断续续的突袭任务、一场必然却又匪夷所思的意外,构成了小说《黄鸟》的骨架,看似不起眼的内容却使它得到了诸多殊荣,甚至被誉为能媲美《西线无战事》、《追风筝的人》的小说。没有写哪个突出的将领进行了怎样绝妙的战略部署,没有写哪个士兵绝顶聪明地化解了一次危机,没有热泪盈眶的“Leave no one behind”的感人场面,小说取了一场莫大的战争的一个小角,又用这个小角传达了处于战争中的人们共同的意图:求生。它试图传达的不是战争的模样,而是战争的感觉——绝望。
战争不是好莱坞电影,那些普普通通生活着的人被告知的是战争的宏伟和大无畏精神,所以几乎忽略了,那些穿戴了军装、装备了武器的大盖帽们,并不是招兵海报上所说“被挑选出来的人”,他们只是某位母亲的儿子,某些子女的父亲,某些女子的另一半,他们也只是普通人。
可是也因为他们穿戴了军装、装备了武器,所以他们“可以”只是铭牌背后的隐形人,成为将棋里的一粒子。他们唯一可以恢复成普通人的时刻,是在不幸被终结的一刻,以会受伤、会死亡才能得以证明。但很快,那也将成为报纸上的关于伤亡统计的一个数字而已。士兵们在战场上身体力行的被灌输“唯有泯灭人性才能存活下去”的现实“道理”,而那些侥幸保全了性命的人得到的恢复关怀是在机场上中尉的“别惹事,别喝酒,别开车。解散!”犹如文中所写:“世上再也没有什么,比一段特殊的经历更能让人感到孤立了。”他们被灌输被国家需要,但日常的普通生活却舍弃了他们。“虽然已经几个月没握枪了,但他的双手总是不自觉地摆出握枪的姿势。天真的陌生人把他当成大英雄,但他却感觉自己正在逐渐消失。”
与通过一个按钮投掷炸弹的战斗部队非常不同的就是,地面部队需要直接面对每一次杀戮瞬间,需要被迫感受每一次杀戮的紧张,甚至子弹刺穿皮肤的感觉,或者匕首隔断动脉的触觉,需要看着不幸被击中的战友生命的逝去……这些对一个人的心灵冲击是无法想象的。而这种极端情况下,简单的承诺也会变得难以履行。大部分人相信都看过以诺曼底登陆为背景的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瑞恩家四个在前线作战的儿子中只有小儿子瑞恩只是下落不明而非阵亡,于是参谋长决定派出一组小分队去寻找瑞恩,并将其护送至后方。相信看过的人们都曾感动于这部电影彰显的人道主义关怀。不能说这样的感动一定不存在,但能肯定的是有更多的二等兵并不会得到如此恩赐。《黄鸟》就是映射出战之孤绝这一面的镜子,那或许会是战争唯一的样子。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