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用户》读书笔记——产品人物角色的创建
我一直觉得,一个产品背后,用户量越大,用户的类型越多,他们的需求也越有分歧,做一个好的产品就需要顾虑到不同的用户类型,且更加巧妙的为这些用户设计产品,于是《赢在用户》这本书适时的出现在我面前。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利用定性/定量研究(例如访谈、问卷调查、网站流量统计等)收集用户数据,再来根据用户的共同点把他们细分到各个群体,形成人物角色,这个过程中可能会运用到统计聚类分析等技术;最后将人物角色应用到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各类决策中去。
首先,创建人物角色的目的:1、帮我们跳出自己的框框,认识到自己也许并非自己负责产品的典型用户,认识到用户的不同类型和需求。(这件事很重要,一个例子是,之前做社区的时候,我一直理解不了押宝这种小游戏对社区的促进作用有多大,我一直固执的认为这个功能只不过是少量用户闲来的娱乐,社区要想翻身靠这些是没有用的;第二个例子是,现在做移动的RCS项目,在讨论到用户想打电话的时候大多数是进通话记录页还是联系人列表页的时候,我果断的选择了通话记录页,然后不太能理解为什么有同事选择了联系人列表页。)2、在了解用户类型后,据此来创建人物角色,在做产品的时候便于我们站在这些角色的角度来考虑,需要哪些功能、交互该怎么设计。
其次,创建人物角色的核心基础——细分用户,书里给出的细分用户的方法包括三个:
一、定性研究:即经过定性研究获取用户的产品使用目标、使用行为、对产品的观点,然后人为的根据用户的共同点来细分用户。本方法说服力欠佳,不做详细说明。
二、经定量验证的定性研究:首先通过定性研究获取用户的产品使用目标、使用行为、对产品的观点,然后人为的根据用户的共同点来细分用户,再通过定量研究(通常是通过问卷调查或用户点击流统计数据)来验证细分用户类型是否正确(通常是通过交叉表等方式来验证),最后创建人物角色。
在这个方法中,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应该按哪些维度来细分用户呢?
其实用户可以按各种维度来细分,比如性别、收入、付费习惯、甚至某些功能的使用区别;但如果按某些维度来细分用户,创建出来的人物角色是对产品设计没有意义的,这样的细分就是不合格的,而这个维度是否有意义,则取决于这样划分出来的用户群体是否在其他行为上也有明显差别。
那么,如何找到合格的细分维度呢?通常来说,在确定调查项目和确定细分维度的时候允许工作人员加入自己的直觉和经验,只要能够通过后续的定量验证即可。而当我们面对一个不熟悉的网站的时候似乎就不太好进行了,所以作者在书中建议我们尽量基于用户总体目标或观点、行为来细分用户,这样更便于揭示用户性质。例如按总体目标为一个房地产网站做细分时,可以分为购房者、租房者、出售者、出租者。如果按目标来细分用户不那么容易的时候,作者按他的经验给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将观点(例如影响用户行为的诱因、对网站的感受)和行为(例如访问网站的频率、渠道使用方式、竞争网站的使用)做结合,将某个观点项放在X轴,某个行为项放在Y轴,再做一个4分象限,单个象限则为一个细分角色;至于具体怎么做组合,需要工作人员的经验直觉,以及不断的试错。
关于定量研究,作者在书中也给出了一些问卷项目的示例,或者是需要关注的数据项目:
1、当前目标、使用情况和行为,包括渠道使用情况
2、对网站和企业历史的了解
3、现有功能和内容的使用情况和重要程度
4、现有功能和内容的满意程度
5、对新概念的总体反应
6、新功能和内容的重要程度
7、心理方面的问题
8、人口统计特征方面的问题
除了上述的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定好了细分用户的维度,然后希望了解在此维度下用户的类型区别是如何与其他现象相联系的。书中举的例子是,零售商店希望按购物渠道来细分用户,于是他们划分了四个群体:商店型、网站型、组合型、产品目录型,然后查看了四个群体对所有问题(比如对商店的看法、购物时喜欢和不喜欢的事等)的答案,了解到他们在其他问题的看法差异,同时还核实了这四个群体是真实有用的。
三、定量研究:首先通过定性研究获取用户的产品使用目标、使用行为、对产品的观点,然后形成若干可能的细分维度,再通过定量研究来收集细分维度的数据(既根据前面提到的可能的细分维度来编辑调查问卷,并收集用户回答),利用统计聚类分析来得出最合理的、人工干预较少的细分方案,最后创建人物角色。
最后,创建人物角色:
为每个细分用户创建一个人物角色,在目标、行为、观点中加入更多有意义的细节,再为他们赋予一个名字、照片、性别等人口统计特征、场景等,即可完成。这样做的目的是在于,方便工作人员理解和记忆这些信息,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从而达成意见统一。
另外,创建出来的人物角色在产品工作中可以起到哪些作用将在后续文章记录。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利用定性/定量研究(例如访谈、问卷调查、网站流量统计等)收集用户数据,再来根据用户的共同点把他们细分到各个群体,形成人物角色,这个过程中可能会运用到统计聚类分析等技术;最后将人物角色应用到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各类决策中去。
首先,创建人物角色的目的:1、帮我们跳出自己的框框,认识到自己也许并非自己负责产品的典型用户,认识到用户的不同类型和需求。(这件事很重要,一个例子是,之前做社区的时候,我一直理解不了押宝这种小游戏对社区的促进作用有多大,我一直固执的认为这个功能只不过是少量用户闲来的娱乐,社区要想翻身靠这些是没有用的;第二个例子是,现在做移动的RCS项目,在讨论到用户想打电话的时候大多数是进通话记录页还是联系人列表页的时候,我果断的选择了通话记录页,然后不太能理解为什么有同事选择了联系人列表页。)2、在了解用户类型后,据此来创建人物角色,在做产品的时候便于我们站在这些角色的角度来考虑,需要哪些功能、交互该怎么设计。
其次,创建人物角色的核心基础——细分用户,书里给出的细分用户的方法包括三个:
一、定性研究:即经过定性研究获取用户的产品使用目标、使用行为、对产品的观点,然后人为的根据用户的共同点来细分用户。本方法说服力欠佳,不做详细说明。
二、经定量验证的定性研究:首先通过定性研究获取用户的产品使用目标、使用行为、对产品的观点,然后人为的根据用户的共同点来细分用户,再通过定量研究(通常是通过问卷调查或用户点击流统计数据)来验证细分用户类型是否正确(通常是通过交叉表等方式来验证),最后创建人物角色。
在这个方法中,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应该按哪些维度来细分用户呢?
其实用户可以按各种维度来细分,比如性别、收入、付费习惯、甚至某些功能的使用区别;但如果按某些维度来细分用户,创建出来的人物角色是对产品设计没有意义的,这样的细分就是不合格的,而这个维度是否有意义,则取决于这样划分出来的用户群体是否在其他行为上也有明显差别。
那么,如何找到合格的细分维度呢?通常来说,在确定调查项目和确定细分维度的时候允许工作人员加入自己的直觉和经验,只要能够通过后续的定量验证即可。而当我们面对一个不熟悉的网站的时候似乎就不太好进行了,所以作者在书中建议我们尽量基于用户总体目标或观点、行为来细分用户,这样更便于揭示用户性质。例如按总体目标为一个房地产网站做细分时,可以分为购房者、租房者、出售者、出租者。如果按目标来细分用户不那么容易的时候,作者按他的经验给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将观点(例如影响用户行为的诱因、对网站的感受)和行为(例如访问网站的频率、渠道使用方式、竞争网站的使用)做结合,将某个观点项放在X轴,某个行为项放在Y轴,再做一个4分象限,单个象限则为一个细分角色;至于具体怎么做组合,需要工作人员的经验直觉,以及不断的试错。
关于定量研究,作者在书中也给出了一些问卷项目的示例,或者是需要关注的数据项目:
1、当前目标、使用情况和行为,包括渠道使用情况
2、对网站和企业历史的了解
3、现有功能和内容的使用情况和重要程度
4、现有功能和内容的满意程度
5、对新概念的总体反应
6、新功能和内容的重要程度
7、心理方面的问题
8、人口统计特征方面的问题
除了上述的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定好了细分用户的维度,然后希望了解在此维度下用户的类型区别是如何与其他现象相联系的。书中举的例子是,零售商店希望按购物渠道来细分用户,于是他们划分了四个群体:商店型、网站型、组合型、产品目录型,然后查看了四个群体对所有问题(比如对商店的看法、购物时喜欢和不喜欢的事等)的答案,了解到他们在其他问题的看法差异,同时还核实了这四个群体是真实有用的。
三、定量研究:首先通过定性研究获取用户的产品使用目标、使用行为、对产品的观点,然后形成若干可能的细分维度,再通过定量研究来收集细分维度的数据(既根据前面提到的可能的细分维度来编辑调查问卷,并收集用户回答),利用统计聚类分析来得出最合理的、人工干预较少的细分方案,最后创建人物角色。
最后,创建人物角色:
为每个细分用户创建一个人物角色,在目标、行为、观点中加入更多有意义的细节,再为他们赋予一个名字、照片、性别等人口统计特征、场景等,即可完成。这样做的目的是在于,方便工作人员理解和记忆这些信息,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从而达成意见统一。
另外,创建出来的人物角色在产品工作中可以起到哪些作用将在后续文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