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
用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琴学,可以这样说,中国琴学的实质,内涵和形成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或者说是“综合为一”的规律特点,由于“情景合一”和“知行合一”是从“天人合一”派生出来的,所以概括起来看这种种“合一”全部都集中在“天”和“人”这二者的关系问题上,归纳起来实质上也就是个“合二为一”的问题。所谓“合二为一”即:合天、人二者为一,合天、人,情景为一,合知、行二者为一,这里的“合二”是指对多方面、多层次的综合,而综合合成的“一”则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涵量无比博大,经化合融汇而成的“常数”。正如宋代朱长文在其《琴史•莹律》中所说:“昔者伏羲氏既画八卦,又制雅琴,卦所以推天地之象,琴所以考天地之声也。……取其声之所发,自然之节也,合于天地之数。”这个常数,似乎应该就是道家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那个既极其精微,又十分博大的那个“一”,也应该认为就是“天人合一”的这个“一”。这就是中国琴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意之深微的内在联系。结合后文对“知行合一”等所述内涵,用“合二为一”的思维哲理去理解中国琴学的内涵,不难看出:中国琴学是一种融人文中的道德、礼仪、理教、尚俗……与宇宙天地间的山川、河流、风雨、露电……为一体,融天声、地声、人声与三尺琴面为一体的一种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体。正象宋代朱熹在其《语类,卷九十四》所说:“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各自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而见,不可谓月已分也”这种“月印万川的哲学观点,恰恰是观察、理解中国传统哲学、中国琴学所可以借鉴的思维方法.
当然,也无可否认,“一分为二”的观点,对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有其本身的优势,但与“合二而一”相对照,两者总有一位是处于对事物顺向观察,顺向理解的正面。而另一位则处于对事物逆向观察,逆向理解的对面。用上述朱熹所说的“月印万川”为例,如以月为基准去观察,那么万川禀受均来自一“月”,这样看,应该是“合二而一”,若以万川为基准去观察,那么将成为“万川分月”则应该是“一分为二”。因此无论是以“合二而一”的观点去概观琴乐的综合性,或是以“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剖析琴乐的多层面,都不应忽略,人是天地自然阴阳循环的产物,而琴乐是人精神世界抽象思维的发出。因此琴乐离不开天地自然界各种节气、风雨露电、阴晴变化对人感官的各种作用和刺激,无此作用和刺激,也决然不会产生喜、怒、哀、乐、忧、思、悲、恐、惊……种种人的精神情绪的不断变化波动。从这种意义去讲,上品的琴乐表现,应该符合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这一“合二而一”的哲学规律。
当然,也无可否认,“一分为二”的观点,对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有其本身的优势,但与“合二而一”相对照,两者总有一位是处于对事物顺向观察,顺向理解的正面。而另一位则处于对事物逆向观察,逆向理解的对面。用上述朱熹所说的“月印万川”为例,如以月为基准去观察,那么万川禀受均来自一“月”,这样看,应该是“合二而一”,若以万川为基准去观察,那么将成为“万川分月”则应该是“一分为二”。因此无论是以“合二而一”的观点去概观琴乐的综合性,或是以“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剖析琴乐的多层面,都不应忽略,人是天地自然阴阳循环的产物,而琴乐是人精神世界抽象思维的发出。因此琴乐离不开天地自然界各种节气、风雨露电、阴晴变化对人感官的各种作用和刺激,无此作用和刺激,也决然不会产生喜、怒、哀、乐、忧、思、悲、恐、惊……种种人的精神情绪的不断变化波动。从这种意义去讲,上品的琴乐表现,应该符合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这一“合二而一”的哲学规律。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