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真实的亲密关系是一种健康的冒险
给某企业员工内刊写的案例分析,请勿转载
==============================================
要进入一段真实的亲密关系其实并不容易,这需要摘下自己的“面具”。如果从未经历过失落挫败,就无法看到彼此真实的样子。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遭遇到来源于自身的阻碍,以下我们借用几个虚拟的例子来看看都有哪些阻碍:
1、“我不愿长大”——只想被关心而不愿付出关心
[小王和女友恋爱一年了,自觉相处得还可以。近期女友换了工作特别忙,他很想和女友多聊聊天,感觉对方不理不睬的非常郁闷,觉得女友只顾自己的事,不关心他,言辞里满是埋怨和指责,两人关系就更冷淡了。]
恋爱关系中前3-6个月往往很热烈,后来就会趋于平稳,这是身心适应的自然规律。
在关系趋于平稳时,难免会有失落感,觉得对方不那么在乎自己了,于是会从各种外在表现上要求对方做更多,来让自己觉得“一如既往”的满足。这就像婴儿断奶时的反应,会对妈妈很生气。随着婴儿长大,他开始理解到,妈妈也有照顾不到的时候,必须要靠自己主动争取,或学会自己吃东西。这也是成年人和婴儿的区别:成年人对于自己的需要,能主动争取;如果争取不到,也能自己满足自己。
成熟平等的关系是互惠互利的,所谓的主动争取就是用付出关心,来得到对方同样的情感回报。如果一昧埋怨指责对方,是非常婴儿化的,也就是只想被关心,而不愿关心对方。只有经历并承受了失落,才能形成自发自主的行动力。因此当感情进入平稳期,正是去体验这种失落感、学习主动付出的好机会。
2、“我不想丢脸”——无法接受自恋的幻灭
[刘先生曾经有个定婚的女友,后来对方觉得不合适提出退亲,刘先生又气又恼,心里一直有这个心结。最近经介绍认识了一个女孩,外貌、气质都令他很满意,年龄也合适。可是和女孩一打电话就不知道说什么,内心很胆怯,担心这样下去怕是又要错过一个好女孩。]
要进入一段亲密关系,绕不开的一个问题就是“对方到底喜不喜欢我?”特别纠结这个问题的人,对应着有一个更深的困惑就是“我到底好不好?”在初次恋爱中,几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优秀又迷人,只有这样才相信自己是被喜欢的,所以一旦被拒绝,这个“优秀迷人”的良好感觉就破碎了,然后跌进一个自我怀疑的困境里:“如果我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那我是谁?”
在这个例子中,刘先生心里的困惑一直在,他期待从新的对象那里重新得到确认。但是由于曾经幻灭过一次,就好像嫌弃自己长得丑,而回避照镜子的人,他们不敢再次面对亲密关系这面“镜子”,又想确认自己,又怕看到自己,这就是刘先生的矛盾,于是他变得不知所措起来。
其实,亲密关系恰恰是破除幻觉,摘下面具,建立真实自我认同感的唯一途径。只有承认了自己不那么无可挑剔,才能让对方看到真实的自己,才能建立起真实的关系。
3、“我才不需要你”——害怕被抛弃
[戴先生苦恼于和女友总是“磕磕碰碰”。因为女友赚钱比自己多,他觉得女友比自己优秀,自己很自卑,也很小气,不喜欢女友和其他人交往,会找理由批评和指责女友。女友觉得委屈,也很生气,就不理他。]
当关系更进一步时,互相依赖更多了,那么被抛弃的焦虑也随之增强。如果对方有更好的条件和资源,我们会担心对方不那么需要自己,而自己却是那么的需要对方,这是多么令人无奈的处境啊!
这种被抛弃的可能好像随时会落到自己头上,这也会阻挡我们进入更深的亲密关系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应对:比如有的人会加倍讨好对方,希望换回对方的重视;也有人会收回自己的依赖,在心里说“你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就像这个例子中的戴先生。批评和指责女友,能让他获得内心短暂的平衡,让自己感觉其实不那么需要对方。可是这样,关系只会越来越疏远,既然谁也不需要谁,那还为什么要在一起呢?而且这是自欺欺人啊!
那么怎样才能不害怕被抛弃呢?试试考虑两个问题:①对方真的是完美无缺不需要自己吗?②自己真的是一无所有只能依赖对方吗?绝大部分情况不可能是这样。当自己能清楚地回答以上两个问题时,意味着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彼此的差异,然后才能更好地互相支持,形成互惠互利的成熟关系,当然也就更牢靠了。
4、“只要确定关系一切都会好”——只要结果不要过程
[杨先生曾经和一个女孩交往过几个月,彼此都有好感,后来因工作变动分开了一年时间,期间联系比较少了,等他再回到原来的城市,便热切地期望这次能和女孩把关系定下来,可是却遭到了拒绝。杨先生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非常郁闷。]
随着恋爱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我们从外在行为上可以看到关系的变化,比如从第一次牵手,到亲吻、拥抱,到融入互相的朋友圈,到性关系,或者进入婚姻等等。但还有一条潜在的脉络,我们能从内心感受到两人关系的日益亲近,而这才是关系进展的真正推动力。可是很多缺乏恋爱经验的年轻人,会看不到那条潜在脉络的重要性,认为恋爱的进展就是反映在一个个“标志性事件”上,于是就会在具体事情上非常纠缠。这种心态也反映了我们害怕过程中的困难挫败,一心只想要表面上的一个结果,来给自己信心。
如果说达成一个外在行为上的进展,是一个好的结果,那么过程就是感情的积累。怎么可能只要结果而不要过程呢?何况如果没有过程,又哪来的结果?
感情的积累是需要在日常交往中一点一滴地落到彼此的心里,每一件小事都能让我们互相更了解对方,亲密和信任感也会随之增加,那么自然也会到达恋爱道路上的各个里程碑。
==============================================
要进入一段真实的亲密关系其实并不容易,这需要摘下自己的“面具”。如果从未经历过失落挫败,就无法看到彼此真实的样子。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遭遇到来源于自身的阻碍,以下我们借用几个虚拟的例子来看看都有哪些阻碍:
1、“我不愿长大”——只想被关心而不愿付出关心
[小王和女友恋爱一年了,自觉相处得还可以。近期女友换了工作特别忙,他很想和女友多聊聊天,感觉对方不理不睬的非常郁闷,觉得女友只顾自己的事,不关心他,言辞里满是埋怨和指责,两人关系就更冷淡了。]
恋爱关系中前3-6个月往往很热烈,后来就会趋于平稳,这是身心适应的自然规律。
在关系趋于平稳时,难免会有失落感,觉得对方不那么在乎自己了,于是会从各种外在表现上要求对方做更多,来让自己觉得“一如既往”的满足。这就像婴儿断奶时的反应,会对妈妈很生气。随着婴儿长大,他开始理解到,妈妈也有照顾不到的时候,必须要靠自己主动争取,或学会自己吃东西。这也是成年人和婴儿的区别:成年人对于自己的需要,能主动争取;如果争取不到,也能自己满足自己。
成熟平等的关系是互惠互利的,所谓的主动争取就是用付出关心,来得到对方同样的情感回报。如果一昧埋怨指责对方,是非常婴儿化的,也就是只想被关心,而不愿关心对方。只有经历并承受了失落,才能形成自发自主的行动力。因此当感情进入平稳期,正是去体验这种失落感、学习主动付出的好机会。
2、“我不想丢脸”——无法接受自恋的幻灭
[刘先生曾经有个定婚的女友,后来对方觉得不合适提出退亲,刘先生又气又恼,心里一直有这个心结。最近经介绍认识了一个女孩,外貌、气质都令他很满意,年龄也合适。可是和女孩一打电话就不知道说什么,内心很胆怯,担心这样下去怕是又要错过一个好女孩。]
要进入一段亲密关系,绕不开的一个问题就是“对方到底喜不喜欢我?”特别纠结这个问题的人,对应着有一个更深的困惑就是“我到底好不好?”在初次恋爱中,几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优秀又迷人,只有这样才相信自己是被喜欢的,所以一旦被拒绝,这个“优秀迷人”的良好感觉就破碎了,然后跌进一个自我怀疑的困境里:“如果我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那我是谁?”
在这个例子中,刘先生心里的困惑一直在,他期待从新的对象那里重新得到确认。但是由于曾经幻灭过一次,就好像嫌弃自己长得丑,而回避照镜子的人,他们不敢再次面对亲密关系这面“镜子”,又想确认自己,又怕看到自己,这就是刘先生的矛盾,于是他变得不知所措起来。
其实,亲密关系恰恰是破除幻觉,摘下面具,建立真实自我认同感的唯一途径。只有承认了自己不那么无可挑剔,才能让对方看到真实的自己,才能建立起真实的关系。
3、“我才不需要你”——害怕被抛弃
[戴先生苦恼于和女友总是“磕磕碰碰”。因为女友赚钱比自己多,他觉得女友比自己优秀,自己很自卑,也很小气,不喜欢女友和其他人交往,会找理由批评和指责女友。女友觉得委屈,也很生气,就不理他。]
当关系更进一步时,互相依赖更多了,那么被抛弃的焦虑也随之增强。如果对方有更好的条件和资源,我们会担心对方不那么需要自己,而自己却是那么的需要对方,这是多么令人无奈的处境啊!
这种被抛弃的可能好像随时会落到自己头上,这也会阻挡我们进入更深的亲密关系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应对:比如有的人会加倍讨好对方,希望换回对方的重视;也有人会收回自己的依赖,在心里说“你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就像这个例子中的戴先生。批评和指责女友,能让他获得内心短暂的平衡,让自己感觉其实不那么需要对方。可是这样,关系只会越来越疏远,既然谁也不需要谁,那还为什么要在一起呢?而且这是自欺欺人啊!
那么怎样才能不害怕被抛弃呢?试试考虑两个问题:①对方真的是完美无缺不需要自己吗?②自己真的是一无所有只能依赖对方吗?绝大部分情况不可能是这样。当自己能清楚地回答以上两个问题时,意味着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彼此的差异,然后才能更好地互相支持,形成互惠互利的成熟关系,当然也就更牢靠了。
4、“只要确定关系一切都会好”——只要结果不要过程
[杨先生曾经和一个女孩交往过几个月,彼此都有好感,后来因工作变动分开了一年时间,期间联系比较少了,等他再回到原来的城市,便热切地期望这次能和女孩把关系定下来,可是却遭到了拒绝。杨先生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非常郁闷。]
随着恋爱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我们从外在行为上可以看到关系的变化,比如从第一次牵手,到亲吻、拥抱,到融入互相的朋友圈,到性关系,或者进入婚姻等等。但还有一条潜在的脉络,我们能从内心感受到两人关系的日益亲近,而这才是关系进展的真正推动力。可是很多缺乏恋爱经验的年轻人,会看不到那条潜在脉络的重要性,认为恋爱的进展就是反映在一个个“标志性事件”上,于是就会在具体事情上非常纠缠。这种心态也反映了我们害怕过程中的困难挫败,一心只想要表面上的一个结果,来给自己信心。
如果说达成一个外在行为上的进展,是一个好的结果,那么过程就是感情的积累。怎么可能只要结果而不要过程呢?何况如果没有过程,又哪来的结果?
感情的积累是需要在日常交往中一点一滴地落到彼此的心里,每一件小事都能让我们互相更了解对方,亲密和信任感也会随之增加,那么自然也会到达恋爱道路上的各个里程碑。
-
轻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1-23 12:3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