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谨慎就会变得安于现状
前几天看了豆瓣上一篇文章,是关于职场菜鸟如何迅速而有效的成长的。看了之后我若有所思,觉得文章写得不错。至少从我这个职场菜鸟来看,几乎都写到了我们最真实的问题和顾虑。包括,那些自以为是的聪明。刚从大学走出来的我们确实什么都不懂,又恰巧是最喜欢谈论大政方针、国势策略的人。
因为我就是其中一个这样的人,侃侃而谈又没什么实战经验,看了那文章,觉得恍然大悟,从此在领导面前提建议都不会有一种“不明觉厉”和空洞的感觉了。应该说,那篇文章大部分的内容我是赞同的。毕竟能做好琐碎的小事的人才有资格去谈论战略的问题,从一开始就对着公司战略大谈一番的人绝对是搏不到领导任何好感的。在什么样的职位就应该做什么样的事,至于公司战略方针的问题得等我们成为高管之后才能有资格去质疑。初入职场总会有如履薄冰之感,谁都不敢得罪,因为不想在赶紧来不久就被别人赶了出去。作为一个刚进入职场的菜鸟,我始终深信谨慎一些一定是好的。
可于我对面的姑娘而言却不一定了。
和我一起共事的姑娘,就叫她刘同学吧。虽然已经三十岁了,我还是觉得这个称呼很适合她,因为她身上总有一种学生气,不那么老练,也不那么反叛,乖乖的感觉。我今年二十三岁,他足足大了我七岁。其实,我们俩不是同一个公司的,但我们的领导却是同一个人。王总是一个具有两家公司编制的人,是刘同学公司的副总,又是我公司的董助,他是两个公司的高管,便因此也有个两个助理。虽然我和刘同学不是同一个公司的,但我们坐在同一个办公室,经常会聊天,而且领导也不会把我们俩分得太清楚,因此我会处理他们公司的事情,她也会帮我做我们公司的工作。每周的例会是在一起开的。因为我是英语专业,而刘同学是法律专业,所以他的工作我多半是不太懂的,再加上他的经验也比我丰富很多,所以我能帮上忙的地方很少。但时间长了,耳濡目染,我对他的工作内容也慢慢了解了。她时常会对我抱怨说,公司人越来越少了,业务部门现在就只有两个人,他一个人要同时跟进五六个项目。我一边表示同情,一边也向她了解一下具体情况。我问她说,她们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什么,她说没有;我说,那你们的赢利点呢?她说没有盈利。我的眉头不禁皱起来了,业务部门的人员对我说公司没有赢利点!!那,怎么运转下去呢?我顿时来了兴趣。和他聊了很久之后,明白了大致情况,公司的两位老总都属于没有仔细规划的人,项目都是拍脑袋定的,没有可行性报告和市场调研,资金就到位了。项目启动之后没有足够的人手去跟进和精细化,所以大部分项目做得不伦不类,也没什么收入。但令人头疼的是,这样拍脑袋的项目居然执行速度又很快,今天提出,第二天就开始启动了。执行到一半的时候多半已经偏离了原有的初衷,所以就好像烂尾楼一样扔在旁边,偶尔提出来看看,好像也没后文了。至于赢利点,更是没有。公司目前的运转资金主要是靠注册资金,加上公司人手很少,几千万养十几个人还是不会有太大问题,因此目前为止还没有资金问题。但又看不到发展前景。整个公司启动的项目很多,但做得精的几乎没有,开拓了一大堆的项目堆起来,但实际上都没有推动。公司的主营业务不突出,没有支撑点,其他项目又做得不伦不类,所以公司目前的状况就是很乱。业务部门人手不够,但后勤行政人员却有一大堆,而且还经常不在办公室。所以有时候我都在想,行政人员难道是去跑业务了?怎么整天的不在?
听完刘同学的叙述,我觉得这公司如果再不改变管理体制和组织框架,就一定不会有办下去的可能。也许现在还能靠注册资金混一混,但时间长了,耗费了更多的时间成本,也不会有任何成效。我听完之后没有作出太多的回应,一笑而过了。一个公司组织框架的问题还轮不到我这个小姑娘来插嘴,更何况刘同学也是我的前辈,我那点儿想法也经不起她仔细琢磨。她懂的比我多太多了。不管多差的公司,对于刚出校门连复印机都不会用的我而言有太多可以学习的东西。我自然不必去想太多。
可如果站在刘同学的角度,我的想法就完全不一样了。
具有211大学法学硕士学历的她,同时还具有律师执业资格证,在外企过了两年魔鬼般的日子,在那里的工作内容是管理咨询,一个女孩儿,一年有300天在外出差。其实我看得出,她是一个工作认真负责、并且也有能力的人。学历、能力、经历都有了,为什么要待在这样一个看不见光明的企业呢?我不懂。她也时常和我说起这公司哪里哪里不好,又觉得如今找工作不易,或者也许中国的民企都是这个样子。总之,她有太多留下的理由。
其实我是一个行事很果断的人,但决策时会非常谨慎。任何一件大事,我都会仔细琢磨,分析利弊。若相比较而言利大于弊,我就会做,不管别人如何看待我的选择。得失一定是一体的,我们总得选择放弃一些可以放弃的东西,权衡和决策是非常重要的技能。
也许正是因为丰富的职场经历,她才不像我一样冒进,她比我谨慎。但如果她是一个对事业有要求的人,那果敢可能是更重要的东西。在还可以选择时候一定不要犹豫。
如果这样的日子过得久了,我们就容易变得麻木,也会安于现状。别让时间磨掉我们的耐心,也别让谨慎成为我们选择的障碍。
因为我就是其中一个这样的人,侃侃而谈又没什么实战经验,看了那文章,觉得恍然大悟,从此在领导面前提建议都不会有一种“不明觉厉”和空洞的感觉了。应该说,那篇文章大部分的内容我是赞同的。毕竟能做好琐碎的小事的人才有资格去谈论战略的问题,从一开始就对着公司战略大谈一番的人绝对是搏不到领导任何好感的。在什么样的职位就应该做什么样的事,至于公司战略方针的问题得等我们成为高管之后才能有资格去质疑。初入职场总会有如履薄冰之感,谁都不敢得罪,因为不想在赶紧来不久就被别人赶了出去。作为一个刚进入职场的菜鸟,我始终深信谨慎一些一定是好的。
可于我对面的姑娘而言却不一定了。
和我一起共事的姑娘,就叫她刘同学吧。虽然已经三十岁了,我还是觉得这个称呼很适合她,因为她身上总有一种学生气,不那么老练,也不那么反叛,乖乖的感觉。我今年二十三岁,他足足大了我七岁。其实,我们俩不是同一个公司的,但我们的领导却是同一个人。王总是一个具有两家公司编制的人,是刘同学公司的副总,又是我公司的董助,他是两个公司的高管,便因此也有个两个助理。虽然我和刘同学不是同一个公司的,但我们坐在同一个办公室,经常会聊天,而且领导也不会把我们俩分得太清楚,因此我会处理他们公司的事情,她也会帮我做我们公司的工作。每周的例会是在一起开的。因为我是英语专业,而刘同学是法律专业,所以他的工作我多半是不太懂的,再加上他的经验也比我丰富很多,所以我能帮上忙的地方很少。但时间长了,耳濡目染,我对他的工作内容也慢慢了解了。她时常会对我抱怨说,公司人越来越少了,业务部门现在就只有两个人,他一个人要同时跟进五六个项目。我一边表示同情,一边也向她了解一下具体情况。我问她说,她们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什么,她说没有;我说,那你们的赢利点呢?她说没有盈利。我的眉头不禁皱起来了,业务部门的人员对我说公司没有赢利点!!那,怎么运转下去呢?我顿时来了兴趣。和他聊了很久之后,明白了大致情况,公司的两位老总都属于没有仔细规划的人,项目都是拍脑袋定的,没有可行性报告和市场调研,资金就到位了。项目启动之后没有足够的人手去跟进和精细化,所以大部分项目做得不伦不类,也没什么收入。但令人头疼的是,这样拍脑袋的项目居然执行速度又很快,今天提出,第二天就开始启动了。执行到一半的时候多半已经偏离了原有的初衷,所以就好像烂尾楼一样扔在旁边,偶尔提出来看看,好像也没后文了。至于赢利点,更是没有。公司目前的运转资金主要是靠注册资金,加上公司人手很少,几千万养十几个人还是不会有太大问题,因此目前为止还没有资金问题。但又看不到发展前景。整个公司启动的项目很多,但做得精的几乎没有,开拓了一大堆的项目堆起来,但实际上都没有推动。公司的主营业务不突出,没有支撑点,其他项目又做得不伦不类,所以公司目前的状况就是很乱。业务部门人手不够,但后勤行政人员却有一大堆,而且还经常不在办公室。所以有时候我都在想,行政人员难道是去跑业务了?怎么整天的不在?
听完刘同学的叙述,我觉得这公司如果再不改变管理体制和组织框架,就一定不会有办下去的可能。也许现在还能靠注册资金混一混,但时间长了,耗费了更多的时间成本,也不会有任何成效。我听完之后没有作出太多的回应,一笑而过了。一个公司组织框架的问题还轮不到我这个小姑娘来插嘴,更何况刘同学也是我的前辈,我那点儿想法也经不起她仔细琢磨。她懂的比我多太多了。不管多差的公司,对于刚出校门连复印机都不会用的我而言有太多可以学习的东西。我自然不必去想太多。
可如果站在刘同学的角度,我的想法就完全不一样了。
具有211大学法学硕士学历的她,同时还具有律师执业资格证,在外企过了两年魔鬼般的日子,在那里的工作内容是管理咨询,一个女孩儿,一年有300天在外出差。其实我看得出,她是一个工作认真负责、并且也有能力的人。学历、能力、经历都有了,为什么要待在这样一个看不见光明的企业呢?我不懂。她也时常和我说起这公司哪里哪里不好,又觉得如今找工作不易,或者也许中国的民企都是这个样子。总之,她有太多留下的理由。
其实我是一个行事很果断的人,但决策时会非常谨慎。任何一件大事,我都会仔细琢磨,分析利弊。若相比较而言利大于弊,我就会做,不管别人如何看待我的选择。得失一定是一体的,我们总得选择放弃一些可以放弃的东西,权衡和决策是非常重要的技能。
也许正是因为丰富的职场经历,她才不像我一样冒进,她比我谨慎。但如果她是一个对事业有要求的人,那果敢可能是更重要的东西。在还可以选择时候一定不要犹豫。
如果这样的日子过得久了,我们就容易变得麻木,也会安于现状。别让时间磨掉我们的耐心,也别让谨慎成为我们选择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