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的传统
鲁迅散文的传统
一气读完《野草》的晚上,躺下竟难以入睡。我的心重得至于难受。《影的告别》、《秋夜》、《墓碣文》《雪》,一个字里行间,死、黑、鬼、杀气萦绕在其中。那些文字,却是黑夜中的闪电,刺破了暗,让四周的死寂发出了嘶哑的呐喊。是救赎抑或复仇?
鲁迅的散文,收集在《野草》、《朝花夕拾》、《两地书》里,还有杂文收在16部集子里。鲁迅的挚友许寿裳说“鲁迅的哲学都含在《野草》里了”,鲁迅给许广平的信里说“自己的思想太黑暗”。《野草》历久弥新,无疑是研究鲁迅、学习鲁迅传统的核心。《野草》其中的黑暗是有目共睹的,其中隐含了怎样的思想传统留给了后人呢?
许多人认为的确是一种哲学,而台湾的李敖认为不过是情绪,也有不少人认为哲学说不成体系。我倒觉得应该视为一个灵魂的思想。用信仰更确切。从绝望到虚无,从虚无到绝望,却用尽平生之力抗争。这一点,是鲁迅的个人生命和艺术生涯留给世人永远和最大的遗产。在面对一切生的问题上,鲁迅指给了后人一条路,尽管它不是一个成体系的哲学思辨。在鲁迅所有的散文中,秉承了这一传统。文中的人、物、景、象,无一不身处黑中,不在死中、不在痛中、不在衰中,而最后的况味却是文本后的悖论—不甘的愿望与回响。 钱理群《心灵的探寻》前言里,编者总结“鲁迅是个人的、民族的、人类的……”。也许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人的《野草》观,鲁迅观。而这样阅读鲁迅是客观的。一个人,无论他多么伟大,必然是有小我有大我。一个人,总是立体和多面的。过去总说鲁迅是“民族魂”,为了革命“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是血”。而鲁迅自己也说“英雄也会吃饭,也有愤怒,也会睡觉,也会性交,也会……”读《两地书》,可以窥见鲁迅自由自在的自我心境。有时候,他是为了报仇,有时候为了玩玩。面对着家族和社会的压力,从他对许广平的书信里,我们看到他内心温柔纯真的一面。我们似乎也可以想得到,他是如何在许广平的怀里做梦,许广平称他为“小白象”,他又是以怎样的情怀温暖着许广平这个“小刺猬”,又是以怎样幸福的心情迎接他们的“小小白象”周海婴。鲁迅说原来“我可以爱”,死前最后一刻,鲁迅对许广平说“忘掉我!管你自己好好活”!这种爱情的忘我,让人潸然泪下……他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自己爱的信仰。
《野草》是鲁迅的自白书。“野草”这个意象本身,也具有艺术的美学意味。失去庇护和家园的野草,任人践踏,风吹雨打,受人冷落,让人联想起艾略特的《荒原》。也像是永远猜不透的《蒙娜丽莎的微笑》。白居易“离离原上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作者蔓延揪扯如丛生野草样的思绪中,是不是就含着“无处不在,与自然与一切雷霆抗争,却最终生生不息”的野草精神呢?《野草》中,每一个篇章,都是一个孤独者纠结精神的时空。生而为人,一息尚存所可能遭到的境遇。鲁迅自己,是那闪电,刺醒了垂死者的眼神,让他重生又涅槃,为他注入性灵;刺进了做贼心虚者的胸膛;刺亮了真猛士的夜空;蒙冤的人,闪电带来了正义抖擞的前奏,无知无畏的人,只见黑。
幼年家庭的变故,让鲁迅知道了世态炎凉。在日本,“范爱农”们对老师之死的麻木和嘲笑,仙台医学学校死尸的解剖,回国后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的狼烟四起军阀割据,教育界文艺界的黑暗江湖,家庭内的恩怨情仇……这是一个怎样让人能发疯的时代啊!鲁迅是坚强的,但他其实是想躲进《野草》里。民族的责任感,驱使他“我以我血荐轩辕”。在《野草》里,他一次次将自己本以伤痕累累的心再次撕碎、揉烂、戳出鲜血,将一个个意象艺术地呈现出来,是他自己也是他生造的。那些血痕,散着灵气的语言,是他的生命点滴。
悲天悯人的情怀,直接散布在怀旧的《朝花夕拾》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先生,这是一种感激之情;《阿长和山海经》,童年的快乐成长和一个淳朴保姆关系,《范爱农》《藤野先生》《二十四孝》《无常》这些过去的情景,长久存留在鲁迅的脑海里。鲁迅说“旧事重提”,这是他逆向探讨人生的一个路径。弱者、下层人物、劳动人民始终是他最为关注的。范爱农的命运流转,让人仿佛参了人生百味。从对师傅之死的麻木,嘲笑鲁迅的个性,到回乡遭遇乡人冷遇求职屡屡碰壁,活脱脱一个阿Q,而他对鲁迅的态度从“联合留学生离间疏远”到鲁迅回乡后热情相待到希望“我的同学鲁迅会办帮我”的自豪,而后失魂落魄酒醉落水失足而死,人世的悲凉,人性的不确定,人生的迂回,生活的艰辛,不禁让人唏嘘感叹不已。这样等同沈从文的乡土的怀旧寻根形态,一直传承到当代作家,在陈忠实、莫言、贾平凹、王安忆等人的作品中。
鲁迅散文中思想的现代性随之带来了形式上焕然一新的统一。无论是开创了“独语体”散文的《野草》,还是开创“闲话风”传统的《朝花夕拾》,鲁迅的散文文本,都成为中国近散文史上的先驱和一面旗帜。从唐宋古文运动到“五四”新文学,鲁迅的散文和杂文,一种夹叙夹议、闲话、独语、抒情、批评的文学形式,随着白话文的普及,造成了广泛的影响,并为文学史树立了样本。
大革命和五四运动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人心却还古风犹存。从鲁迅的解剖里,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的摇摇欲坠。在一片帝国的废墟中,大多数人仓皇、逃逸、恐惧、茫然、麻木、绝望,人们失去了五千年压抑的庇护,无所归依,于是,有些胆子大的从废墟中探出头来,凭着记忆和习惯的想象,成为半魔半鬼。面对如此的险境,人们不求自救,确是“人吃人”!这是汉文化的悲哀。同时,披着各种外衣的“德先生”“赛先生”张牙舞爪装神弄鬼,也让中国乌烟瘴气。而没有鲁迅的犀利透视,我们看不到那时期,那时期中国人的“国民性”,这种普世价值思考的能力,无疑是后人望尘莫及的。
人生和时代的风雨造就了鲁迅的丰富和深刻,这反映在了他深味人间的作品上。很多人把鲁迅供上了神坛。我想,鲁迅之所以为鲁迅,在于他的叛逆和勇敢,在于他的爱和忧,在于他的真实和独立。后来人,若如此,才算不辜负他对青年的赤子之心,也才算猛士。当代作家,被指张承志和王朔具有鲁迅的精神,王朔根本不配,张承志则有待考证。时态不同,语境不同。张承志关注的穆斯林群体,不仅是在中国失语,且是在世界失语的巨大独立群体。我们的汉文明在热切关注自身和西方,却鲜见对伊斯兰文明的了解。鲁迅也没有涉及,这是个缺憾,被张承志发现了。中国长期囿于农耕文明中,面对鲁迅后百年的今天,中国人的国民性和中国文化又走到了怎样的境地?西风犹胜不消说,被五四颠覆的“孔家店”在全世界做起了生意,开了“孔子学院”,“国学”兴起,而人教社也取消了多篇鲁迅文章在教科书里,学生排斥鲁迅文章,北大学子更在论坛称“习惯了没有鲁迅的日子”。被称集成了五四传统的70、80年代世纪再启蒙,青年人得到了什么,历史获得了什么?我们需要一个犀利、公正、全面去解剖时代的人。而中国依然如此,因集体失语,因革命革人不革己,因虚伪的爱泛滥,因怯懦,因被西方奴化,因缺乏独立思考,因精英们只把鲁迅供于庙堂,最后只闹成书斋里的革命。
毛泽东说鲁迅是“硬骨头”。周海婴曾说,有人曾经问毛泽东“如果鲁迅活着会怎样”,毛说“要么沉默要么在牢房里继续写”,那人继续问毛“他活在现在会怎么选择呢”,毛迟疑了一下说“在牢房里继续写”。毛泽东是深知鲁迅的。
鲁迅出生的地方,是大禹和墨子的故乡,他们的最伟大之处在于“行”。鲁迅,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是要行动的,他的”血荐”不是为了让人只会“呐喊”,抑或内心“呐喊”,要么爆发,要么死亡,是要抗争,以面向一切敌人的力量。
一气读完《野草》的晚上,躺下竟难以入睡。我的心重得至于难受。《影的告别》、《秋夜》、《墓碣文》《雪》,一个字里行间,死、黑、鬼、杀气萦绕在其中。那些文字,却是黑夜中的闪电,刺破了暗,让四周的死寂发出了嘶哑的呐喊。是救赎抑或复仇?
鲁迅的散文,收集在《野草》、《朝花夕拾》、《两地书》里,还有杂文收在16部集子里。鲁迅的挚友许寿裳说“鲁迅的哲学都含在《野草》里了”,鲁迅给许广平的信里说“自己的思想太黑暗”。《野草》历久弥新,无疑是研究鲁迅、学习鲁迅传统的核心。《野草》其中的黑暗是有目共睹的,其中隐含了怎样的思想传统留给了后人呢?
许多人认为的确是一种哲学,而台湾的李敖认为不过是情绪,也有不少人认为哲学说不成体系。我倒觉得应该视为一个灵魂的思想。用信仰更确切。从绝望到虚无,从虚无到绝望,却用尽平生之力抗争。这一点,是鲁迅的个人生命和艺术生涯留给世人永远和最大的遗产。在面对一切生的问题上,鲁迅指给了后人一条路,尽管它不是一个成体系的哲学思辨。在鲁迅所有的散文中,秉承了这一传统。文中的人、物、景、象,无一不身处黑中,不在死中、不在痛中、不在衰中,而最后的况味却是文本后的悖论—不甘的愿望与回响。 钱理群《心灵的探寻》前言里,编者总结“鲁迅是个人的、民族的、人类的……”。也许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人的《野草》观,鲁迅观。而这样阅读鲁迅是客观的。一个人,无论他多么伟大,必然是有小我有大我。一个人,总是立体和多面的。过去总说鲁迅是“民族魂”,为了革命“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是血”。而鲁迅自己也说“英雄也会吃饭,也有愤怒,也会睡觉,也会性交,也会……”读《两地书》,可以窥见鲁迅自由自在的自我心境。有时候,他是为了报仇,有时候为了玩玩。面对着家族和社会的压力,从他对许广平的书信里,我们看到他内心温柔纯真的一面。我们似乎也可以想得到,他是如何在许广平的怀里做梦,许广平称他为“小白象”,他又是以怎样的情怀温暖着许广平这个“小刺猬”,又是以怎样幸福的心情迎接他们的“小小白象”周海婴。鲁迅说原来“我可以爱”,死前最后一刻,鲁迅对许广平说“忘掉我!管你自己好好活”!这种爱情的忘我,让人潸然泪下……他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自己爱的信仰。
《野草》是鲁迅的自白书。“野草”这个意象本身,也具有艺术的美学意味。失去庇护和家园的野草,任人践踏,风吹雨打,受人冷落,让人联想起艾略特的《荒原》。也像是永远猜不透的《蒙娜丽莎的微笑》。白居易“离离原上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作者蔓延揪扯如丛生野草样的思绪中,是不是就含着“无处不在,与自然与一切雷霆抗争,却最终生生不息”的野草精神呢?《野草》中,每一个篇章,都是一个孤独者纠结精神的时空。生而为人,一息尚存所可能遭到的境遇。鲁迅自己,是那闪电,刺醒了垂死者的眼神,让他重生又涅槃,为他注入性灵;刺进了做贼心虚者的胸膛;刺亮了真猛士的夜空;蒙冤的人,闪电带来了正义抖擞的前奏,无知无畏的人,只见黑。
幼年家庭的变故,让鲁迅知道了世态炎凉。在日本,“范爱农”们对老师之死的麻木和嘲笑,仙台医学学校死尸的解剖,回国后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的狼烟四起军阀割据,教育界文艺界的黑暗江湖,家庭内的恩怨情仇……这是一个怎样让人能发疯的时代啊!鲁迅是坚强的,但他其实是想躲进《野草》里。民族的责任感,驱使他“我以我血荐轩辕”。在《野草》里,他一次次将自己本以伤痕累累的心再次撕碎、揉烂、戳出鲜血,将一个个意象艺术地呈现出来,是他自己也是他生造的。那些血痕,散着灵气的语言,是他的生命点滴。
悲天悯人的情怀,直接散布在怀旧的《朝花夕拾》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先生,这是一种感激之情;《阿长和山海经》,童年的快乐成长和一个淳朴保姆关系,《范爱农》《藤野先生》《二十四孝》《无常》这些过去的情景,长久存留在鲁迅的脑海里。鲁迅说“旧事重提”,这是他逆向探讨人生的一个路径。弱者、下层人物、劳动人民始终是他最为关注的。范爱农的命运流转,让人仿佛参了人生百味。从对师傅之死的麻木,嘲笑鲁迅的个性,到回乡遭遇乡人冷遇求职屡屡碰壁,活脱脱一个阿Q,而他对鲁迅的态度从“联合留学生离间疏远”到鲁迅回乡后热情相待到希望“我的同学鲁迅会办帮我”的自豪,而后失魂落魄酒醉落水失足而死,人世的悲凉,人性的不确定,人生的迂回,生活的艰辛,不禁让人唏嘘感叹不已。这样等同沈从文的乡土的怀旧寻根形态,一直传承到当代作家,在陈忠实、莫言、贾平凹、王安忆等人的作品中。
鲁迅散文中思想的现代性随之带来了形式上焕然一新的统一。无论是开创了“独语体”散文的《野草》,还是开创“闲话风”传统的《朝花夕拾》,鲁迅的散文文本,都成为中国近散文史上的先驱和一面旗帜。从唐宋古文运动到“五四”新文学,鲁迅的散文和杂文,一种夹叙夹议、闲话、独语、抒情、批评的文学形式,随着白话文的普及,造成了广泛的影响,并为文学史树立了样本。
大革命和五四运动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人心却还古风犹存。从鲁迅的解剖里,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的摇摇欲坠。在一片帝国的废墟中,大多数人仓皇、逃逸、恐惧、茫然、麻木、绝望,人们失去了五千年压抑的庇护,无所归依,于是,有些胆子大的从废墟中探出头来,凭着记忆和习惯的想象,成为半魔半鬼。面对如此的险境,人们不求自救,确是“人吃人”!这是汉文化的悲哀。同时,披着各种外衣的“德先生”“赛先生”张牙舞爪装神弄鬼,也让中国乌烟瘴气。而没有鲁迅的犀利透视,我们看不到那时期,那时期中国人的“国民性”,这种普世价值思考的能力,无疑是后人望尘莫及的。
人生和时代的风雨造就了鲁迅的丰富和深刻,这反映在了他深味人间的作品上。很多人把鲁迅供上了神坛。我想,鲁迅之所以为鲁迅,在于他的叛逆和勇敢,在于他的爱和忧,在于他的真实和独立。后来人,若如此,才算不辜负他对青年的赤子之心,也才算猛士。当代作家,被指张承志和王朔具有鲁迅的精神,王朔根本不配,张承志则有待考证。时态不同,语境不同。张承志关注的穆斯林群体,不仅是在中国失语,且是在世界失语的巨大独立群体。我们的汉文明在热切关注自身和西方,却鲜见对伊斯兰文明的了解。鲁迅也没有涉及,这是个缺憾,被张承志发现了。中国长期囿于农耕文明中,面对鲁迅后百年的今天,中国人的国民性和中国文化又走到了怎样的境地?西风犹胜不消说,被五四颠覆的“孔家店”在全世界做起了生意,开了“孔子学院”,“国学”兴起,而人教社也取消了多篇鲁迅文章在教科书里,学生排斥鲁迅文章,北大学子更在论坛称“习惯了没有鲁迅的日子”。被称集成了五四传统的70、80年代世纪再启蒙,青年人得到了什么,历史获得了什么?我们需要一个犀利、公正、全面去解剖时代的人。而中国依然如此,因集体失语,因革命革人不革己,因虚伪的爱泛滥,因怯懦,因被西方奴化,因缺乏独立思考,因精英们只把鲁迅供于庙堂,最后只闹成书斋里的革命。
毛泽东说鲁迅是“硬骨头”。周海婴曾说,有人曾经问毛泽东“如果鲁迅活着会怎样”,毛说“要么沉默要么在牢房里继续写”,那人继续问毛“他活在现在会怎么选择呢”,毛迟疑了一下说“在牢房里继续写”。毛泽东是深知鲁迅的。
鲁迅出生的地方,是大禹和墨子的故乡,他们的最伟大之处在于“行”。鲁迅,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是要行动的,他的”血荐”不是为了让人只会“呐喊”,抑或内心“呐喊”,要么爆发,要么死亡,是要抗争,以面向一切敌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