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这件“小事”
晚睡早起是常态,而今也要跟上时代潮流,前面或许应该加个“新”字。西南的太阳总是要比东方升起得晚一些,不知不觉就懒散了起来。每天都要在床上挣扎无数次,然后安安稳稳地睡到自然醒。
迷糊的状态对于我来说,可能是最好的状态。因为我的大脑还不会飞快地思考,起码我敲打文字的速度还能勉强跟上,不然灵光一闪,快到眼前的东西又没了。突然想到读书这件“小事”,还好,双腿终于战胜了大脑。
说起读书,不免有些惭愧。大学之前,完全没有读过任何一本课本之外的书,可谓悲惨至极。毕竟当初是抱着大学学数学的心态来学习的,读书无用论在我这里用得很奏效。只记得小时候看得最多的还是那些小人书和连环画,如果非要从脑子里掏出几本课外书的话,那时候订阅的《当代小学生》《小学生》《小葵花》只能勉强拿来充数了。
记得刚上大学时读的第一本书就是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上),不知道图书馆怎么搞的,直到毕业的时候我也没有找到那本下册。一切从支离破碎中开始,也许最终会在支离破碎中结束。虽然高考结束后在家买了很多书,一个劲地恶补,毕竟开学时可以当做炫耀的资本。然而,开学之后大失所望,读书人寥寥无几,网吧泡妹者却比比皆是。不过,读书可能真得要靠天赋,像我这种一没天资可言,后天已荒废近二十年之人,一人独自面对书海时,不免心生悔恨和遗憾。
懵懂的少年对于读书的渴望大多是因为有某位老师的指引,或许是言传,或许是身教。言传不一定要滔滔不绝,或许一句话就能让人透彻领悟。记不得是哪位老师的指引,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做起了书单,只不过从未对外公开过。我每读一本书,就把这本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等记下来,直到今天还在坚持。也许对于别人来说不算什么,可是对于自己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每次觉得无书可读时,就会翻翻看看,看中某一本书,就会找来重读。当然,最重要的是,每次读完都会有新的感悟。
读书,我一直觉得还是业余的好,当然,写作也是一样。不掺杂任何功利性的读书,或许真的可以修身养性。如果读书只为升学考试,那就会成为人间最苦之事。本以为成年过后,可以从考试中解脱,不用再为那些无聊之事烦恼,也不会再看那些无聊之书。如今看来,这不过是异想天开。唯一庆幸的是,自由支配的时间比往常稍稍多了那么一点点。
曾经也有过担心,要是哪天把书读完了该怎么办?后来才觉得当时是如此的可笑,每想到这,我都会在心里乐一乐,实在忍不住了,就大笑出来,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直到有一天,我看到金克木先生的一本书《书读完了》,才明白原来“妄自尊大”者不止我一个。
有些书读不完就不会再继续下去,或许是因为不值得去读,或许是不到读这本书的年纪。有些书读一遍就不会再读,因为书中大意已了然于胸,再读亦不会产生新的见解,纯然是浪费时间,那大可不必重读。有些书读一遍懵懵懂懂,第二遍才开始渐入佳境,读三遍或许是最佳选择。像三毛的书,有一阵我特别痴迷,结果一口气全部读完,内心深处突然涌现出一股淡淡的忧伤。心里默念,要是当初省着点读该多好。她的书读一遍即可,再读只会打破最初的那些美好。当然,虽有前车之鉴,但后来对于周国平先生的书也是一样。所以,读余秋雨的时候我都是收着心在读,王小波同样如此。我也曾专门找来鲁迅的书来读,有时脑海中还能记得小学课本中的某些画面,那种感觉特别强烈,感同身受的人也许才会懂。
这世间有些事情是冥冥之中就决定的,就好比现在选择了法理学这个专业。翻开大一时的书单,让我更加确信,不经意间的选择才是最好的选择。虽然那时候读的有些书的内容已模糊,甚至一点记忆都没有,但起码名字还跃然写在纸上。
我一直将读书人化为五种境界:贪、嗔、痴、呆、傻。所谓“贪”者,就是那种什么书都想读,什么书也读一点,最终一无所获之人。所谓“嗔”者,就是读书不多却乱发牢骚,在公众面前表现出一副愤青的形象之人。所谓“痴”,就是太过迷恋读书,视读书为人生第一大幸事,其余皆可免谈。所谓“呆”者,离最高境界一步之遥,当然这里指的不是所谓的书呆子,而是像“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人。所谓“傻”,已是最高境界,其他人皆认为其人是傻子,而只有其人觉得众人皆醉我独醒,像苏格拉底这种负有大智慧之人才能达到如此境界。当然,我还听说过有一种比这五种更高的境界,就是“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收拾书本待来年”。我想写这个东西的人一定是个北方人,毕竟南国不见雪嘛。可能是太有高度了,我想此生是无福享受了。
读书这件“小事”,面对生活来讲,的确是件小事。因为生活中比读书更重要的事情太多太多了。但当你把它拿小事来对待的时候,却发现这件“小事”果然不小。
迷糊的状态对于我来说,可能是最好的状态。因为我的大脑还不会飞快地思考,起码我敲打文字的速度还能勉强跟上,不然灵光一闪,快到眼前的东西又没了。突然想到读书这件“小事”,还好,双腿终于战胜了大脑。
说起读书,不免有些惭愧。大学之前,完全没有读过任何一本课本之外的书,可谓悲惨至极。毕竟当初是抱着大学学数学的心态来学习的,读书无用论在我这里用得很奏效。只记得小时候看得最多的还是那些小人书和连环画,如果非要从脑子里掏出几本课外书的话,那时候订阅的《当代小学生》《小学生》《小葵花》只能勉强拿来充数了。
记得刚上大学时读的第一本书就是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上),不知道图书馆怎么搞的,直到毕业的时候我也没有找到那本下册。一切从支离破碎中开始,也许最终会在支离破碎中结束。虽然高考结束后在家买了很多书,一个劲地恶补,毕竟开学时可以当做炫耀的资本。然而,开学之后大失所望,读书人寥寥无几,网吧泡妹者却比比皆是。不过,读书可能真得要靠天赋,像我这种一没天资可言,后天已荒废近二十年之人,一人独自面对书海时,不免心生悔恨和遗憾。
懵懂的少年对于读书的渴望大多是因为有某位老师的指引,或许是言传,或许是身教。言传不一定要滔滔不绝,或许一句话就能让人透彻领悟。记不得是哪位老师的指引,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做起了书单,只不过从未对外公开过。我每读一本书,就把这本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等记下来,直到今天还在坚持。也许对于别人来说不算什么,可是对于自己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每次觉得无书可读时,就会翻翻看看,看中某一本书,就会找来重读。当然,最重要的是,每次读完都会有新的感悟。
读书,我一直觉得还是业余的好,当然,写作也是一样。不掺杂任何功利性的读书,或许真的可以修身养性。如果读书只为升学考试,那就会成为人间最苦之事。本以为成年过后,可以从考试中解脱,不用再为那些无聊之事烦恼,也不会再看那些无聊之书。如今看来,这不过是异想天开。唯一庆幸的是,自由支配的时间比往常稍稍多了那么一点点。
曾经也有过担心,要是哪天把书读完了该怎么办?后来才觉得当时是如此的可笑,每想到这,我都会在心里乐一乐,实在忍不住了,就大笑出来,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直到有一天,我看到金克木先生的一本书《书读完了》,才明白原来“妄自尊大”者不止我一个。
有些书读不完就不会再继续下去,或许是因为不值得去读,或许是不到读这本书的年纪。有些书读一遍就不会再读,因为书中大意已了然于胸,再读亦不会产生新的见解,纯然是浪费时间,那大可不必重读。有些书读一遍懵懵懂懂,第二遍才开始渐入佳境,读三遍或许是最佳选择。像三毛的书,有一阵我特别痴迷,结果一口气全部读完,内心深处突然涌现出一股淡淡的忧伤。心里默念,要是当初省着点读该多好。她的书读一遍即可,再读只会打破最初的那些美好。当然,虽有前车之鉴,但后来对于周国平先生的书也是一样。所以,读余秋雨的时候我都是收着心在读,王小波同样如此。我也曾专门找来鲁迅的书来读,有时脑海中还能记得小学课本中的某些画面,那种感觉特别强烈,感同身受的人也许才会懂。
这世间有些事情是冥冥之中就决定的,就好比现在选择了法理学这个专业。翻开大一时的书单,让我更加确信,不经意间的选择才是最好的选择。虽然那时候读的有些书的内容已模糊,甚至一点记忆都没有,但起码名字还跃然写在纸上。
我一直将读书人化为五种境界:贪、嗔、痴、呆、傻。所谓“贪”者,就是那种什么书都想读,什么书也读一点,最终一无所获之人。所谓“嗔”者,就是读书不多却乱发牢骚,在公众面前表现出一副愤青的形象之人。所谓“痴”,就是太过迷恋读书,视读书为人生第一大幸事,其余皆可免谈。所谓“呆”者,离最高境界一步之遥,当然这里指的不是所谓的书呆子,而是像“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人。所谓“傻”,已是最高境界,其他人皆认为其人是傻子,而只有其人觉得众人皆醉我独醒,像苏格拉底这种负有大智慧之人才能达到如此境界。当然,我还听说过有一种比这五种更高的境界,就是“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收拾书本待来年”。我想写这个东西的人一定是个北方人,毕竟南国不见雪嘛。可能是太有高度了,我想此生是无福享受了。
读书这件“小事”,面对生活来讲,的确是件小事。因为生活中比读书更重要的事情太多太多了。但当你把它拿小事来对待的时候,却发现这件“小事”果然不小。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