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会的唐诗及其他
被误会的唐诗
作者:马伯庸
摘要 : 唐朝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信息辗转传播,许多流传至今的唐诗作品和它最初的版本已经是大不一样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经典名句,实际上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古代人和现代人不一样。现在人有复印机,有照相机,能Copy/Paste,复制一段信息基本能够做到不走样——除非是别有用心去篡改——而古代读书人就难多了,没机器,想要看什么书,非得自己挽起袖子来抄不可,就算是家里有钱,用得起雕版印刷,也是请刻工来一个字一个字雕在版上。在这种情况之下,复制的质量很难保证。因为传抄的人也是普通人类,会写错别字,会犯懒,会眼神不济,会突然走神抄漏掉个把字,会因为急着出去吃饭擅自把笔画减掉几笔。这些事情,在历史上时有发生。
如果是大部头的著作,改动一两个字无伤大雅,但如果是诗歌这种讲究一字千金的作品,在传抄时被改了哪怕一个字,那对作品本身将是伤筋动骨面目全非。要知道,诗的特点是以最少的字表达最微妙的含义,一字之差,很可能就会改变整首诗的格调。万一错误的版本流传到后世,让我们对诗人本意有了错误的理解,这误会就闹得更大了。
就拿最负盛名的唐诗来说吧。唐朝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信息辗转传播,许多流传至今的唐诗作品和它最初的版本已经是大不一样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经典名句,实际上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比如崔颢的那首《黄鹤楼》,被推为七律之首,开头四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被传颂千古,就连诗仙李白都为之搁笔叹息,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根据施蛰存先生和台湾学者黄永武先生的考证,这首名诗的第一句就错了。崔颢的原诗是“昔人已乘白云去”,唐宋两代的诗集,包括敦煌卷子,都是这么写的。一直到了元代,才第一次有人抄成了“昔人已乘黄鹤去”,然后到了清代,先是金圣叹误把“黄鹤”当成真本、然后纪晓岚据此做了修订,沈德潜做《唐诗别裁》信了两位大才子的说法,后来又被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照抄。《唐诗三百首》太受欢迎了,结果昔人下了白云,改乘了黄鹤,成为一段最著名的误会。
顺便说一句。相传李白搁笔以后,还写了“黄鹤高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的诗。其实那首是宋代人伪造的,后来清朝人稀里糊涂归到《全唐诗》李白名下,也成了一段典故。我前几年去黄鹤楼,还听导游绘声绘色地讲过呢。
说到李白,诗仙也不能幸免。李白的《将进酒》里有句名句,被无数励志高考作文和成功学教材引用过:“天生我材必有用。”清代有人查过古本诗集,发现这句诗居然还有好几个版本:“天生我身必有财”、“天生吾徒有俊材”和“天生我材必有开”。可见版本之间的差异有多离谱。一直到近代学者在敦煌唐人手抄诗卷里发现这首诗的踪影,才知道其名叫做《惜罇空》,那句诗写成“天生吾徒有俊才”,才搞清楚这首诗在唐代的真正模样
再比如王昌龄《出塞》七绝,里面的经典名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写的是“但使卢城飞将在”。龙城与卢城这两者孰对孰错,前人做了大量考证,过程繁复,非是专栏一两句可以说清。从结论来说,至少“龙城”不比“卢城”更可信。
白居易也未逃过一劫。《长恨歌》中有“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两句,描摹唐明皇逃难于蜀地,思念杨玉环的孤寂心伤。宋朝有人还特意在蜀地立了一块“唐明皇幸蜀闻铃处”的石碑,此后元明清一路就这么闻铃过来。好在日本人在唐代就特别喜欢白居易,他们抄录了大量白诗带回日本,流传下来几个版本。学者们比对了日本收藏的唐代抄本,才发现根本不是“闻铃“而是“闻猿”。大家伙儿发挥了几朝几代,全都会错意了
此类掌故黄永武先生著有《中国诗学》考据篇,讲了不少,可以一阅。我把这些故事讲给朋友们听,他们个个义愤填膺:“你让我们以后怎么教孩子背诗,背对的吧,与主流不符;背错的吧,自己心里又难受。归根到底,你干嘛告诉我啊?”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昔人已乘“白云”去
作者:越人U楚人 唐诗别裁
崔颢的《黄鹤楼》一诗,其首句究竟是“昔人已乘黄鹤去”还是“昔人已乘白云去”,一直是诗坛争执不休的一个焦点。以笔者之愚见,似乎“白云”说更值得肯定。因为诗中之“昔人”实乃黄鹤仙人也,黄鹤与仙人在此一物同体,故“昔人”惟有乘白云而去,否则难以解释黄鹤何以乘黄鹤而去呢?
其实唐代三个选本《国秀集》、《河岳英灵集》、《又玄集》,宋代的《唐诗纪事》、《三体唐诗》,元代的选集《唐音》,崔诗首句都是“白云”。而元代另一个选集《唐诗鼓吹》却开始改为“黄鹤”了。于是,从明代的《唐诗品汇》、《唐诗解》直到清代的《唐诗别裁》、《唐诗三百首》等,都改作“黄鹤”了。
由此可见,似乎在金元之间,有人把“白云”改作“黄鹤”,使它和下句的关系更紧些。但是晚唐的选本《又玄集》在诗题下加了一个注:“黄鹤乃人名也。”这个注非常奇怪,好象已知道有人改作“黄鹤”,因此注明黄鹤是人名,以证其误。如此看来,又仿佛唐代末年已经有改作“黄鹤”的写本了。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又玄集》,是从日本传回来的,1959年由古典文学出版社据日本刻本影印,其未必是原本式样。这个注可能是后人所加,而不是此书编者韦庄的原注。明代《唐诗解》的著者唐汝询在此句下注道:“黄鹤,诸本多作白云,非。”他所谓诸本,是他所见同时代流行的版本。他并未查考唐宋之旧本,不知道当时的诸本都作“白云”。如此武断地肯定了黄鹤,致使以后清代诸家都跟着他错了。
自唐汝询否定了“白云”说后,仍一直有人争执“白云”与“黄鹤”之是非。于是金圣叹出来助阵,在《选批唐才子诗》中,极力为“黄鹤”辩护。他说:“此即千载喧传所云《黄鹤楼》诗也。有本乃作‘昔人已乘白云去’,大谬。不知此诗正以浩浩大笔连写三“黄鹤”字为奇耳。且使昔人若乘白云,则此楼何故乃名黄鹤?”金圣叹的这一辩解,真可当读者一噱,曾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但诸多方家均以为崔颢原诗,必是“白云”无疑。一则有唐宋诸选本为证,二则此诗第一、二联都以“白云”、“黄鹤”对句。没有第一句的“白云”,第四句的“白云”从何而来?其实原诗第一句的“白云”和第三句的“黄鹤”都是虚用,实质上代替了一个“仙”字。第二句的“黄鹤”和第四句的“白云”才是实用,表示眼前的景物。
“昔人已乘白云去,兹地空余黄鹤楼。”我们似乎应该让崔颢的这首“七律之首”归本归元。
百度文库: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人:指传说的骑鹤仙人。已:已经。乘:乘坐。去:离去。指离黄鹤楼而去。此地:这个地方。即黄鹤楼所在的黄鹤矶。空:副词,只,仅。余:剩下。
○即题叙事,起调平稳自然。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副词。一旦,一经。千载:千年。悠悠:这里形容白云浮荡的样子。○即事抒怀,感叹宇宙无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平川。这里指汉水平原。历历:分明的样子。汉阳:武汉三镇之一。因在汉水北岸,故名。树:树木。全句意思是阳光照耀看汉水平原,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芳草:香草。萋萋:春草茂盛的样子。鹦鹉洲:唐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
○描绘登楼所见景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太阳将要落山。乡关:故乡。何处是:意思是在何处。烟波江上:江上的烟雾波涛。○寄寓故土之思。
【译文】 从前有仙人乘黄鹤腾空而去,这里只剩下黄鹤楼屹立江头。
黄鹤载仙人升飞后再未回来,千百年来白云悠悠随风飘流。
阳光下汉阳镇绿树历历在望,春草青青茂盛铺满了鹦鹉洲。
夕阳西下哪里才是我的家乡,烟波浩淼江水奔涌更添乡愁。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黄鹤楼: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上,下临长江。传说三国时费祎在此楼乘鹤登仙,也有传说仙人子安曾经乘黄鹤经过此处,住留于此,故名黄鹤楼。
昔人: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悠悠:久远的意思。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隔着江水,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草长得茂盛喜人。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汉阳,在武昌西北,与黄鹤楼隔江相望。鹦鹉洲,唐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之中,明末逐渐沉没。相传因东汉末年祢衡作“鹦鹉赋”得名。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两句是作者借此以抒写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并感叹人在江湖无依的人生。
【古诗今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已乘黄鹤离去,只留下了这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回来,唯有悠悠的白云千百年来依然飘浮在空中,不因黄鹤离去而有所改变。晴天里,隔着江水,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了茂盛的芳草。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烟波浩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哀愁!
【赏析】
崔颢(公元704—754年),汴州(开封)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天宝中任尚书司勋员外郎。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此诗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即便是大诗人李白也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因为崔颢的诗实在太高妙了。他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发写得如此空灵,如此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深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若行云流水,一泻而下。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起笔从黄鹤楼远古的传说写起,昔日的仙人子安早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留下了这座空空荡荡的黄鹤楼。这远古传说的追溯,既令读者想知道黄鹤楼的来历,也无疑是为黄鹤楼罩上了一层神奇虚幻的神秘色彩。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无论从律诗的格律还是从意思上看都是承首联而来,仙人乘鹤而去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过,在这漫长的年月里,黄鹤楼有什么变化吗?没有。“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在说天空的白云千百年来依然在空中飘来荡去,并没有因黄鹤一去不返而有所改变。在诗人的笔下,“白云”也仿佛有了情感,有了灵魂,千百年来朝来夕往,黄鹤楼相伴。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烟波飘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乡愁!这是写诗人所感,感叹人生,感叹乡愁。至此,诗人的真正意图才显现出来,吊古是为了伤今,抒发人生之失意,抒发思乡之情怀。 全篇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没有一丝斧凿痕迹。诗的前四句是叙仙人乘鹤的传说,写的是想象,是传说,是虚幻的;而后四句则是写实,写眼前所见、所感,抒发个人个人情怀。将神话与眼前事物巧妙融为一体,目睹景物,吊古伤今,尽抒胸臆,富含情韵,飘逸清新,一气贯通。
作者:马伯庸
摘要 : 唐朝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信息辗转传播,许多流传至今的唐诗作品和它最初的版本已经是大不一样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经典名句,实际上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古代人和现代人不一样。现在人有复印机,有照相机,能Copy/Paste,复制一段信息基本能够做到不走样——除非是别有用心去篡改——而古代读书人就难多了,没机器,想要看什么书,非得自己挽起袖子来抄不可,就算是家里有钱,用得起雕版印刷,也是请刻工来一个字一个字雕在版上。在这种情况之下,复制的质量很难保证。因为传抄的人也是普通人类,会写错别字,会犯懒,会眼神不济,会突然走神抄漏掉个把字,会因为急着出去吃饭擅自把笔画减掉几笔。这些事情,在历史上时有发生。
如果是大部头的著作,改动一两个字无伤大雅,但如果是诗歌这种讲究一字千金的作品,在传抄时被改了哪怕一个字,那对作品本身将是伤筋动骨面目全非。要知道,诗的特点是以最少的字表达最微妙的含义,一字之差,很可能就会改变整首诗的格调。万一错误的版本流传到后世,让我们对诗人本意有了错误的理解,这误会就闹得更大了。
就拿最负盛名的唐诗来说吧。唐朝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信息辗转传播,许多流传至今的唐诗作品和它最初的版本已经是大不一样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经典名句,实际上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比如崔颢的那首《黄鹤楼》,被推为七律之首,开头四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被传颂千古,就连诗仙李白都为之搁笔叹息,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根据施蛰存先生和台湾学者黄永武先生的考证,这首名诗的第一句就错了。崔颢的原诗是“昔人已乘白云去”,唐宋两代的诗集,包括敦煌卷子,都是这么写的。一直到了元代,才第一次有人抄成了“昔人已乘黄鹤去”,然后到了清代,先是金圣叹误把“黄鹤”当成真本、然后纪晓岚据此做了修订,沈德潜做《唐诗别裁》信了两位大才子的说法,后来又被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照抄。《唐诗三百首》太受欢迎了,结果昔人下了白云,改乘了黄鹤,成为一段最著名的误会。
顺便说一句。相传李白搁笔以后,还写了“黄鹤高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的诗。其实那首是宋代人伪造的,后来清朝人稀里糊涂归到《全唐诗》李白名下,也成了一段典故。我前几年去黄鹤楼,还听导游绘声绘色地讲过呢。
说到李白,诗仙也不能幸免。李白的《将进酒》里有句名句,被无数励志高考作文和成功学教材引用过:“天生我材必有用。”清代有人查过古本诗集,发现这句诗居然还有好几个版本:“天生我身必有财”、“天生吾徒有俊材”和“天生我材必有开”。可见版本之间的差异有多离谱。一直到近代学者在敦煌唐人手抄诗卷里发现这首诗的踪影,才知道其名叫做《惜罇空》,那句诗写成“天生吾徒有俊才”,才搞清楚这首诗在唐代的真正模样
再比如王昌龄《出塞》七绝,里面的经典名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写的是“但使卢城飞将在”。龙城与卢城这两者孰对孰错,前人做了大量考证,过程繁复,非是专栏一两句可以说清。从结论来说,至少“龙城”不比“卢城”更可信。
白居易也未逃过一劫。《长恨歌》中有“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两句,描摹唐明皇逃难于蜀地,思念杨玉环的孤寂心伤。宋朝有人还特意在蜀地立了一块“唐明皇幸蜀闻铃处”的石碑,此后元明清一路就这么闻铃过来。好在日本人在唐代就特别喜欢白居易,他们抄录了大量白诗带回日本,流传下来几个版本。学者们比对了日本收藏的唐代抄本,才发现根本不是“闻铃“而是“闻猿”。大家伙儿发挥了几朝几代,全都会错意了
此类掌故黄永武先生著有《中国诗学》考据篇,讲了不少,可以一阅。我把这些故事讲给朋友们听,他们个个义愤填膺:“你让我们以后怎么教孩子背诗,背对的吧,与主流不符;背错的吧,自己心里又难受。归根到底,你干嘛告诉我啊?”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昔人已乘“白云”去
作者:越人U楚人 唐诗别裁
崔颢的《黄鹤楼》一诗,其首句究竟是“昔人已乘黄鹤去”还是“昔人已乘白云去”,一直是诗坛争执不休的一个焦点。以笔者之愚见,似乎“白云”说更值得肯定。因为诗中之“昔人”实乃黄鹤仙人也,黄鹤与仙人在此一物同体,故“昔人”惟有乘白云而去,否则难以解释黄鹤何以乘黄鹤而去呢?
其实唐代三个选本《国秀集》、《河岳英灵集》、《又玄集》,宋代的《唐诗纪事》、《三体唐诗》,元代的选集《唐音》,崔诗首句都是“白云”。而元代另一个选集《唐诗鼓吹》却开始改为“黄鹤”了。于是,从明代的《唐诗品汇》、《唐诗解》直到清代的《唐诗别裁》、《唐诗三百首》等,都改作“黄鹤”了。
由此可见,似乎在金元之间,有人把“白云”改作“黄鹤”,使它和下句的关系更紧些。但是晚唐的选本《又玄集》在诗题下加了一个注:“黄鹤乃人名也。”这个注非常奇怪,好象已知道有人改作“黄鹤”,因此注明黄鹤是人名,以证其误。如此看来,又仿佛唐代末年已经有改作“黄鹤”的写本了。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又玄集》,是从日本传回来的,1959年由古典文学出版社据日本刻本影印,其未必是原本式样。这个注可能是后人所加,而不是此书编者韦庄的原注。明代《唐诗解》的著者唐汝询在此句下注道:“黄鹤,诸本多作白云,非。”他所谓诸本,是他所见同时代流行的版本。他并未查考唐宋之旧本,不知道当时的诸本都作“白云”。如此武断地肯定了黄鹤,致使以后清代诸家都跟着他错了。
自唐汝询否定了“白云”说后,仍一直有人争执“白云”与“黄鹤”之是非。于是金圣叹出来助阵,在《选批唐才子诗》中,极力为“黄鹤”辩护。他说:“此即千载喧传所云《黄鹤楼》诗也。有本乃作‘昔人已乘白云去’,大谬。不知此诗正以浩浩大笔连写三“黄鹤”字为奇耳。且使昔人若乘白云,则此楼何故乃名黄鹤?”金圣叹的这一辩解,真可当读者一噱,曾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但诸多方家均以为崔颢原诗,必是“白云”无疑。一则有唐宋诸选本为证,二则此诗第一、二联都以“白云”、“黄鹤”对句。没有第一句的“白云”,第四句的“白云”从何而来?其实原诗第一句的“白云”和第三句的“黄鹤”都是虚用,实质上代替了一个“仙”字。第二句的“黄鹤”和第四句的“白云”才是实用,表示眼前的景物。
“昔人已乘白云去,兹地空余黄鹤楼。”我们似乎应该让崔颢的这首“七律之首”归本归元。
百度文库: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人:指传说的骑鹤仙人。已:已经。乘:乘坐。去:离去。指离黄鹤楼而去。此地:这个地方。即黄鹤楼所在的黄鹤矶。空:副词,只,仅。余:剩下。
○即题叙事,起调平稳自然。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副词。一旦,一经。千载:千年。悠悠:这里形容白云浮荡的样子。○即事抒怀,感叹宇宙无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平川。这里指汉水平原。历历:分明的样子。汉阳:武汉三镇之一。因在汉水北岸,故名。树:树木。全句意思是阳光照耀看汉水平原,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芳草:香草。萋萋:春草茂盛的样子。鹦鹉洲:唐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
○描绘登楼所见景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太阳将要落山。乡关:故乡。何处是:意思是在何处。烟波江上:江上的烟雾波涛。○寄寓故土之思。
【译文】 从前有仙人乘黄鹤腾空而去,这里只剩下黄鹤楼屹立江头。
黄鹤载仙人升飞后再未回来,千百年来白云悠悠随风飘流。
阳光下汉阳镇绿树历历在望,春草青青茂盛铺满了鹦鹉洲。
夕阳西下哪里才是我的家乡,烟波浩淼江水奔涌更添乡愁。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黄鹤楼: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上,下临长江。传说三国时费祎在此楼乘鹤登仙,也有传说仙人子安曾经乘黄鹤经过此处,住留于此,故名黄鹤楼。
昔人: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悠悠:久远的意思。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隔着江水,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草长得茂盛喜人。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汉阳,在武昌西北,与黄鹤楼隔江相望。鹦鹉洲,唐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之中,明末逐渐沉没。相传因东汉末年祢衡作“鹦鹉赋”得名。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两句是作者借此以抒写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并感叹人在江湖无依的人生。
【古诗今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已乘黄鹤离去,只留下了这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回来,唯有悠悠的白云千百年来依然飘浮在空中,不因黄鹤离去而有所改变。晴天里,隔着江水,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了茂盛的芳草。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烟波浩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哀愁!
【赏析】
崔颢(公元704—754年),汴州(开封)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天宝中任尚书司勋员外郎。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此诗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即便是大诗人李白也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因为崔颢的诗实在太高妙了。他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发写得如此空灵,如此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深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若行云流水,一泻而下。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起笔从黄鹤楼远古的传说写起,昔日的仙人子安早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留下了这座空空荡荡的黄鹤楼。这远古传说的追溯,既令读者想知道黄鹤楼的来历,也无疑是为黄鹤楼罩上了一层神奇虚幻的神秘色彩。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无论从律诗的格律还是从意思上看都是承首联而来,仙人乘鹤而去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过,在这漫长的年月里,黄鹤楼有什么变化吗?没有。“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在说天空的白云千百年来依然在空中飘来荡去,并没有因黄鹤一去不返而有所改变。在诗人的笔下,“白云”也仿佛有了情感,有了灵魂,千百年来朝来夕往,黄鹤楼相伴。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烟波飘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乡愁!这是写诗人所感,感叹人生,感叹乡愁。至此,诗人的真正意图才显现出来,吊古是为了伤今,抒发人生之失意,抒发思乡之情怀。 全篇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没有一丝斧凿痕迹。诗的前四句是叙仙人乘鹤的传说,写的是想象,是传说,是虚幻的;而后四句则是写实,写眼前所见、所感,抒发个人个人情怀。将神话与眼前事物巧妙融为一体,目睹景物,吊古伤今,尽抒胸臆,富含情韵,飘逸清新,一气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