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在乱写呢!!
当我如我的父亲殊死搏斗的时候,他口齿不清地向我诉说了我祖父的故事。
袜子,他说。
他说我祖父不给他穿袜子。
在我的父亲诸多如弓弦般作痛着的神经中,多余这个词是藏伏在深处的一条。
“一个不少,俩个正好,仨个多了。”我听说这句口号的时候,它已经被“只生一个好”取代了。我母亲告诉我的故事是关于我舅舅的:她们欺负那个排行第三的弟弟时,就会名正言顺的说“消灭小三”。
我父亲也排行第三。也就是说,他的每一件衣裳,都是在中学成绩第一的哥哥,和篮球队里打主力中锋的哥哥穿过的。
我记得我的母亲问过他,
你那时候肯定也被消灭,我们那小孩都这么喊。
我不记得我父亲回答过。
我想,我在诉说的是个被记忆折磨得面目全非的故事。
我记得他说,他记得他托着红肿的脸颊等着我祖母回来。
她回来了。
又惹你爸生气了吧。我的祖母说。
他哭了。
算起来,那是他的青春期。
我的青春期是姑娘刚刚发育的乳房。
你开始穿这个了?我妈让我穿的。你呢?我还没呢。你开始使这个了?她的脸多少有些红晕,那样子是令人兴奋的。
大个子的姑娘那天不在,所以我们说,她早早就开始了。我们呵呵笑着,两个姑娘死死守着门口,男厕所里传来声嘶力竭的哭嚎,门板砰砰响着。
我最喜欢的那个姑娘,在我怀里淘气的像只小猫,把我都抓疼了。可是她是头发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香气。我穿了好几天不合时节的长袖衣裳,后来我的母亲还是问,你的胳膊怎么了。
我想,我是深爱那个姑娘的。
至于我的母亲,她和我对坐在饭桌上的模样总是重影着出现在所有的,她向我讲述的故事中。
我总是喜欢和所有人强调这一点:她十三岁的照片除了画质略显模糊,那样子就像是我土里土气地梳两个七十年代的辫子,摆了一个七十年代的半侧面照相。
我想,我十三岁的时候应该照一张的。
我有时候也会想,不知道我的母亲有没有过心爱的姑娘。
然而从我所掌握的线索来看,关于她童年的故事都是令人愉悦的,讲的是怎么用破勺子修补断了的桌子腿。还有下雨天看拖鞋漂在床边上;疯跑,篮球,邻居家的瞎子;还有我外祖父从被下放的农场带回来的黄瓜,满嘴都是黄瓜香。
我很久之后才听说,与我外祖父一同被下放的老师,有一半都没抗住折磨。要知道在无神论的时代,门外湍急的河水里藏着巨大的诱惑。
我在记忆中搜寻着,我参与了处决我的弟弟相关的线索,但一无所获。唯一的印象是我父亲的那句“还不都是因为你。”
我猜测,他当时也知道这句话不该出口,可他忍不住。他宠溺的女儿看着他,试图说一些睿智的话。然而结果全都是窘困的张口结舌。
当然,我无法确定这段记忆是否被我自己篡改过。然而,当我心怀愤恨的的时候,这记忆往往会如一头被激怒的困兽般,让我不知所措。
我记得他在开车,我坐在旁边,仰视着他的侧脸,后面是三环路的高架桥,一闪而过。
那天我翻着关于基本国策的社会学报告,忽然感觉我看到了我未出世的哥哥。
他一会儿是个婴儿,一会儿是个只比我大一点点的青年。
一个我所不熟悉的男人。
他的样子并不快乐,而且苍白得有些怕人。可是他看着我,也没有叹息。
要是他还活着,就没你了。
我记得这句话,因此我怕他怕了好多年。然后今天见到他,我却意外地在恐惧之外感到了亲切。不知道这是否也是道德强加于我的亲情。那是我哥哥,我对自己说,我应该是爱他的。
于是我咧嘴,向他打了个招呼,他也撇撇嘴,就算是见到了我。
我塑造着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她从火车站走出来,自己提着行李去等公交。周围的匆匆而过的身影让她骄傲。她从没怀疑过这一点,就像她从没怀疑过人死了就没了,什么都没有了。她二十一岁,她觉得自己的男朋友是个诗人。
当然,我的母亲当然也有参与这人物塑造的过程。但现在,她并不是这创作的主力。
她五十一岁,丈夫裤袋里翻出来的房卡让她轻笑。她坐在地铁上看中英对照的缩减本简·爱。自从限行之后她就不怎么开车了,因为发现路上的一个小时可以用来看书。
袜子,他说。
他说我祖父不给他穿袜子。
在我的父亲诸多如弓弦般作痛着的神经中,多余这个词是藏伏在深处的一条。
“一个不少,俩个正好,仨个多了。”我听说这句口号的时候,它已经被“只生一个好”取代了。我母亲告诉我的故事是关于我舅舅的:她们欺负那个排行第三的弟弟时,就会名正言顺的说“消灭小三”。
我父亲也排行第三。也就是说,他的每一件衣裳,都是在中学成绩第一的哥哥,和篮球队里打主力中锋的哥哥穿过的。
我记得我的母亲问过他,
你那时候肯定也被消灭,我们那小孩都这么喊。
我不记得我父亲回答过。
我想,我在诉说的是个被记忆折磨得面目全非的故事。
我记得他说,他记得他托着红肿的脸颊等着我祖母回来。
她回来了。
又惹你爸生气了吧。我的祖母说。
他哭了。
算起来,那是他的青春期。
我的青春期是姑娘刚刚发育的乳房。
你开始穿这个了?我妈让我穿的。你呢?我还没呢。你开始使这个了?她的脸多少有些红晕,那样子是令人兴奋的。
大个子的姑娘那天不在,所以我们说,她早早就开始了。我们呵呵笑着,两个姑娘死死守着门口,男厕所里传来声嘶力竭的哭嚎,门板砰砰响着。
我最喜欢的那个姑娘,在我怀里淘气的像只小猫,把我都抓疼了。可是她是头发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香气。我穿了好几天不合时节的长袖衣裳,后来我的母亲还是问,你的胳膊怎么了。
我想,我是深爱那个姑娘的。
至于我的母亲,她和我对坐在饭桌上的模样总是重影着出现在所有的,她向我讲述的故事中。
我总是喜欢和所有人强调这一点:她十三岁的照片除了画质略显模糊,那样子就像是我土里土气地梳两个七十年代的辫子,摆了一个七十年代的半侧面照相。
我想,我十三岁的时候应该照一张的。
我有时候也会想,不知道我的母亲有没有过心爱的姑娘。
然而从我所掌握的线索来看,关于她童年的故事都是令人愉悦的,讲的是怎么用破勺子修补断了的桌子腿。还有下雨天看拖鞋漂在床边上;疯跑,篮球,邻居家的瞎子;还有我外祖父从被下放的农场带回来的黄瓜,满嘴都是黄瓜香。
我很久之后才听说,与我外祖父一同被下放的老师,有一半都没抗住折磨。要知道在无神论的时代,门外湍急的河水里藏着巨大的诱惑。
我在记忆中搜寻着,我参与了处决我的弟弟相关的线索,但一无所获。唯一的印象是我父亲的那句“还不都是因为你。”
我猜测,他当时也知道这句话不该出口,可他忍不住。他宠溺的女儿看着他,试图说一些睿智的话。然而结果全都是窘困的张口结舌。
当然,我无法确定这段记忆是否被我自己篡改过。然而,当我心怀愤恨的的时候,这记忆往往会如一头被激怒的困兽般,让我不知所措。
我记得他在开车,我坐在旁边,仰视着他的侧脸,后面是三环路的高架桥,一闪而过。
那天我翻着关于基本国策的社会学报告,忽然感觉我看到了我未出世的哥哥。
他一会儿是个婴儿,一会儿是个只比我大一点点的青年。
一个我所不熟悉的男人。
他的样子并不快乐,而且苍白得有些怕人。可是他看着我,也没有叹息。
要是他还活着,就没你了。
我记得这句话,因此我怕他怕了好多年。然后今天见到他,我却意外地在恐惧之外感到了亲切。不知道这是否也是道德强加于我的亲情。那是我哥哥,我对自己说,我应该是爱他的。
于是我咧嘴,向他打了个招呼,他也撇撇嘴,就算是见到了我。
我塑造着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她从火车站走出来,自己提着行李去等公交。周围的匆匆而过的身影让她骄傲。她从没怀疑过这一点,就像她从没怀疑过人死了就没了,什么都没有了。她二十一岁,她觉得自己的男朋友是个诗人。
当然,我的母亲当然也有参与这人物塑造的过程。但现在,她并不是这创作的主力。
她五十一岁,丈夫裤袋里翻出来的房卡让她轻笑。她坐在地铁上看中英对照的缩减本简·爱。自从限行之后她就不怎么开车了,因为发现路上的一个小时可以用来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