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理智与情感
一个作家之所以伟大,其标志就在于不同的人可以从他的作品里汲取到不同的灵感。只有他那些庄严肃穆的作品,才为神志清醒的人提供了一个能抵御当代人蛮横进攻的庇护所。——《人性的枷锁》
菲利普是先天跛足,他敏感,自卑,内向,却很聪明。父母很早便去世,他在布朗斯台德的伯父家中长大,伯母是个仁慈而胆小的妇人,对他满是慈悲,伯父则天性自私,除了自己谁也不关心,跟卢梭的经历倒是有些相似。书本让他能进入另一个世界,却让他高傲,不甘平庸,“他要跨出去,到尘世中去。”他辍学去了德国的海德堡大学,结识了好友海沃德,被他的理想主义浪漫情怀吸引,一年后,他回到布朗斯台德,与伯母的朋友威尔金森小姐有了第一次恋情,一旦满足后又马上厌倦,威尔金森小姐离开时,有这样的描写:“火车启动了,威尔金森小姐颓然倒在车厢的角落里,黯然泪下。在回牧师公馆的路上,菲利普如释重负,着实松了口气。”他经父亲的律师介绍去做会计师见习生,但这项工作太过繁琐、枯燥,激不起他的任何兴趣,他向往法国的自由氛围,“深信自己是块做大画家的料子”,一年见习期满后,他离开伦敦,前往当时的艺术之都,“世界的中心”——巴黎。
他在巴黎呆了整整两年,遇到了另一群怀抱艺术梦想的年轻人,包括他重要的人生导师——克朗肖,认识到人生的困境之一便是走不出自己的梦——天赋永远是执着也无法弥补的东西,普利斯小姐的自杀和他的自我反思使他认识到自己没有绘画天赋,于是毅然离开巴黎。他听从命运的安排到伦敦学医,学医期间遇见了米尔德丽德,这个女人将一直影响他的一生,“直至死去”,他怀着卑琐的愿望爱着她,尽管明白她是一个庸俗、无知又虚荣的女人,却仍像上了瘾一般无法自拔。在文中,米尔德丽德离开了三次,又在他的生活里重新出现,她既懒惰,又有太强的自尊心,她最终靠卖淫为生,淹没在了伦敦的茫茫人海。后来菲利普与阿特尔涅一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最终与阿特尔涅家的大女儿莎莉结为伉俪,结局是美好的,菲利普历经了挫折,放弃了梦想,至少获得了家庭的幸福,“一个男人来到世上,干活,结婚,生儿育女,最后悄然去世。这是一种最简单的然而却是最完美的人生格局。”
这本书据称是作者的自传小说,真实与虚构掺杂,包含作者对一生的思考,哲学里常提出的人生的意义这个命题,作者的解释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它自己的意义,哲学家提出的所有思想,都只是一个人的思想,并不具有普世性或一般性,我们为什么要阅读他们的著作?是因为我们要在他们之中寻求共鸣,发掘可供我们解释人生的养料,我们虽是一个个独立的人,但 “人”这个前提正是我们相互理解的交汇点。但理想毕竟取代不了现实,生活里该有些别的东西。路遥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只有生活之树常青”。我们从生活里汲取的养分,在苦难中经历的成长,是一生里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出于习惯阅读,希望汲取前人的智慧,并给自己如今的生活以启示,可是生活的真谛毕竟来自生活。
借助书本,我们可以了解自己,可只有踏入人群,我们才能理解生活。可笑之处在于,“理解”这个词并非是人生的必需品,天性敏感的人惯于思考,是因为他们性格上的缺陷导致存在感缺失,想为自己的存在找出一点根基;能感受到人生幸福的人不用思考,因为快乐总能弥补一切;一大群卑微的底层人为生活奔波,活着已是一种幸福,未来总会比现在好,何必苦恼于生活趣味这个物质兼精神难题。
残疾造成菲利普天性敏感,公学里受到的侮辱让他一生都耿耿于怀。他在书本中寻求逃避,前半生里一直在思考自己活着的哲学准则,但真的存在这种东西吗?人并非一个平衡体,而是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从狂热到冷淡,从爱到恨,不过瞬息。菲利普为了了解自己而读书,他经历了生活,并逐渐成长,最后却发现人生的哲学是——“生活毫无意义”,对米尔德丽德疯狂的爱也让他明白不管有再多的人生感悟,再多的思考,在生活和情感面前,其实用性往往降到零。海沃德注定庸碌的理想主义,克朗肖受挫后无止境的逃避,都是对现实面前不现实的理想的讽刺,生活的残酷在于其毫无意义,如动物界的适者生存,从未有过留给寄生者的夹缝。
书本给了我们一个逃避现实的佳境,我们在其中经历了千百种虚幻的人生。菲利普没有在书本中发现人生的价值,打破精神的枷锁,却在生活中发现了真谛。常自诩可以借助别人的头脑思考的人,总不免陷入别人的思维,希望通过这条绳索到达某个地方,可若是这个别人变成许多人,便仿佛织成了一张网,将人牢牢困住,没有清醒的头脑,该如何解开网上的绳结?困在其中的人,应从自己的生活里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