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到底好在哪儿——中国美国商会实习指南
寒假放假我回到家里实习,中午和带自己的姐姐一起吃饭。聊到将来想在哪儿工作的话题时,对方很自然的问出了所有在京大学生都会被问到的问题:“你将来是在北京工作,还是回家啊?”在我表现出明显的犹豫甚至更倾向于留京时,对方很是疑惑:“我没在北京生活过,不知道这个城市到底哪儿好,你能和我说说到底哪儿好吗?”在被问到的刹那,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对啊,北京的好到底在哪儿呢?
其实像很多的高中生一样,在我16、17岁的时候,我的梦想除了年级里的小帅哥们,就是北京的一所大学。在一个生活在北方省份省会的女孩子心里,北京等于荣耀,等于成功,更等于虚荣。可惜最终我去了南方一座城市,在夏天闷热冬天阴冷中度过四年。四年里,父母和自己都想着能赶紧考研,离开那座曲里拐弯的城市。但第一年我并没能成功。毕业后在家里蹲着复习的时候,我想了挺多。北京到底哪儿好,听在北京的人说,北京人多,生活压力大,工薪阶层每天朝九晚五挤地铁,房价贵到震天。怎么想也没有家里这种小城舒适安逸,北京到底哪儿好,有多好,值得这么多的人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前仆后继吗?
不过,没等我完全对这个问题失去信心,第二年的考研成绩就下来了。当得知我去京的梦想终于实现的时候,我没有多兴奋。因为两年的考研生活已经让我对北京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回头看,自己的初始目标也开始疑窦丛生。研究生第一年,我基本边适应边吃喝玩乐,看话剧,听讲座,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学法语,考试。基本上来说过的还是规矩的学生生活。只不过,和本科绕着自习室和会议桌转的生活相比,我有了“坐在剧院里流泪流到没有足够纸巾擦”、“为workshop的presentation侃侃而谈”、“产生由一场法语考试结束两年法语学习时断时续久攻不下的勇气”的体验。这个时候,我又认识了北京一点。不过,这些经历还都在我预想的范围内,不就是城市大一点,机会多一点吗?文化生活丰富一点吗?
研一下半学期的时候,我的很多同学就已经开始各种实习,研一暑假时间又长,所以8月中旬的时候,虽然距离开学还有半个多月的时间,我就开始投简历,准备回去实习了。最终我选择了本科和研究生专业的结合点——中国美国商会实习。8月底我就回到北京,准备提心吊胆的开始我“朝九晚五”的“北京上班族”生活。也就是从这里开始,我发现了北京真正的魅力。
刚开始我和美商会的姐姐们不熟,每天和外国实习生们混在一起吃饭,各种窥探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生活还在我的想象范围内。后来和中国员工们渐渐熟了,大家开始混在一起吃饭聊天。和众多的在京大学生一样,我从去的时候,乃至去之前就被教育,毕业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解决掉北京户口,那是一等一重要的事情。一定是因为我图样图森破,Q姐的一句话就把我颠覆了:“户口这个问题是个问题吗?你孩子出生的时候,谁知道户口还有没有啊?”我这才发现,我的思维是有问题的,我只考虑自己该怎么变,而不去想大环境会怎么变。这个问题还表现在很多方面,诸如写论文的时候只考虑此物该不该,但是从来不想它为什么该,是不是和发生时候的大环境有关系,现在的大环境又是怎样,会怎么影响它?再比如和别人相处有了坎儿,努力过后没成效,就总觉得和别人的感情也就这么回事了,但是忘了很多事情会改变一个人的看法,而这些改变可能对于两人的相处至关重要。我不能算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是算一个封闭思维者。这在以前我虽然隐约感觉到过,但真的遇到有人用一句话打破你的人生设想,就只能是——R姐很震惊,后果很严重。
于是我开始观察中国美国商会工作,或者是来参加活动的人。这些人大多数人都是有着海外留学背景的中国人,或是来中国“尝鲜”的外国人。大家各有各的生活经历,很多乍看之下和你完全没差别的人,过往生活往往丰富的让人吃惊。这种情况多了,每次穿过北京CBD到世贸天阶的斑马线,看着50米都不到的距离,在1分钟不到的时间里,匆匆穿梭的每一张脸,我都不由想到,这些人背后有着多丰富的故事,他对于这个世界,又是怎么看的,会不会和自己完全调了一个个儿?后来,我每天都和S姐结伴回家,我是个相当直来直去又敏感多多的怪性格,S姐就成了我的树洞。在我眼里,S姐一直是个平和淡然,和人相处又能以诚待人,站在对方角度考虑,和我这种一点就着的炮仗完全不同。但是S姐自爆年轻时候和我性格很像,让我大吃一惊。于是我又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too young too simple。充沛的生活经历和年月可以塑造和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让她真正得以面对纷扰面色淡然内心平静,而不再像年轻时候,总是因为各种突如其来而躁动不安。
在这种情况下,我被Q姐安利了林达系列。其实我一直自诩读书很多,但读书的范围也基本局限在自己的框框里,林达之前从没人给我安利过。自从开始接触林达,每天上下班,等地铁的时候,在地铁上能有地方让我抽出来书的时候,我就捧着林达读。就这样在地铁上断断续续读完了3本。这些书让我意识到,原来世界上真的有那么多的人,和你完全想法不同。于是我又返回头观察,先是中国的D小姐,比我还小半年,但是从来不像我一样各种吐槽,遇到糟糕无聊的会议,别人问我,今天咋样?我会说,无聊爆了。D小姐会说,嗯,很好啊,你不知道,我把早该认识的XXX和XXX介绍认识了呦,收获超级大。外国年轻人就更不一样了,我不再好奇外国人眼里的中国是什么样子,而开始好奇他们的生活。E小姐来自华府,给了来北京之前的我,我会觉得,华府是美国的北京啊,待在那里不是很好么跑出来干嘛?但是E小姐不仅跑出来了,而且是到处跑,先是北海道待半年,和homestay的日本爸爸大聊特聊,后来又跑到深圳做老师,顺便学汉语。汉语说溜了,就又到北京,看看中国的华盛顿长啥样。想家不想家?当然想,但是在外面也不错啊。R先生来自“俺有一个梦想”中反复提到的佐治亚,在北京学汉语,但是根本不care文凭,那是啥,可以吃吗?会说最重要!眼看毕业了,要工作,北京目前找不到,那咋办?嗨,不行和女朋友回韩国呗~要重新适应语言和生活呦,他耸耸肩。J先生选择北京,是因为相比欧洲其他国家,北京学校提供的项目优惠最大。能找到工作,家就安在北京呗。再说了,人女朋友都来北京啦。于是我明白了,原来这个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是这样活的,也许你不认同他们的生活方式,但是你不能否认,原来真的是每幅皮囊之下,藏着的都是一颗完全不同形状的心。尤其是外国的妞儿和小伙子们,本就开放和自主的态度造就了一次次的外出,而一次次的外出又会成就更开放和自主的态度。一个开放和自主的态度,也许决定不了你站多高,但一定会决定你看多远,看多深。
美国商会实习结束的时候,有人问我,实习的三个月,你学到了什么?其实这个问题我在离职前一个月就在想。没错,我学到了怎么用pos机,怎么用切割机,怎么开发票,怎么发公众微信,怎么协调媒体,甚至怎么火灾演习。但是我学到最重要的,是一个开放的态度。世界上的人多种多样,这些人不再是你高中方寸之地和你有着相同目标的一群人,也不再是每天和你一同生活在100平米左右的钢筋水泥中的一对夫妇,容纳了他们的更不再是那个你从小生活的城市。在这很大的世界,在这很远的远方,有那么多的人,他们真的很不同。因为环境是会变的,人是会变的,人是不同的,所以在生活中,面对那么多的不同,不仅仅要带着好奇,更要带着平和,带着宽容,用一个开放的态度对待你的世界。北京是由每个个体汇成的巨大城市,白天在阳光下躁动,夜晚在灯火里璀璨,看似和其他城市别无二致,但正是因为一个这么不同的"个"体,才使得容纳他们的这个城市永远因为观点的不同而生机勃发,又因为观点的融合而温雅沉静。
所以我想,到目前为止,就我自己而言,我可以回答一开头的问题了。
其实像很多的高中生一样,在我16、17岁的时候,我的梦想除了年级里的小帅哥们,就是北京的一所大学。在一个生活在北方省份省会的女孩子心里,北京等于荣耀,等于成功,更等于虚荣。可惜最终我去了南方一座城市,在夏天闷热冬天阴冷中度过四年。四年里,父母和自己都想着能赶紧考研,离开那座曲里拐弯的城市。但第一年我并没能成功。毕业后在家里蹲着复习的时候,我想了挺多。北京到底哪儿好,听在北京的人说,北京人多,生活压力大,工薪阶层每天朝九晚五挤地铁,房价贵到震天。怎么想也没有家里这种小城舒适安逸,北京到底哪儿好,有多好,值得这么多的人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前仆后继吗?
不过,没等我完全对这个问题失去信心,第二年的考研成绩就下来了。当得知我去京的梦想终于实现的时候,我没有多兴奋。因为两年的考研生活已经让我对北京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回头看,自己的初始目标也开始疑窦丛生。研究生第一年,我基本边适应边吃喝玩乐,看话剧,听讲座,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学法语,考试。基本上来说过的还是规矩的学生生活。只不过,和本科绕着自习室和会议桌转的生活相比,我有了“坐在剧院里流泪流到没有足够纸巾擦”、“为workshop的presentation侃侃而谈”、“产生由一场法语考试结束两年法语学习时断时续久攻不下的勇气”的体验。这个时候,我又认识了北京一点。不过,这些经历还都在我预想的范围内,不就是城市大一点,机会多一点吗?文化生活丰富一点吗?
研一下半学期的时候,我的很多同学就已经开始各种实习,研一暑假时间又长,所以8月中旬的时候,虽然距离开学还有半个多月的时间,我就开始投简历,准备回去实习了。最终我选择了本科和研究生专业的结合点——中国美国商会实习。8月底我就回到北京,准备提心吊胆的开始我“朝九晚五”的“北京上班族”生活。也就是从这里开始,我发现了北京真正的魅力。
刚开始我和美商会的姐姐们不熟,每天和外国实习生们混在一起吃饭,各种窥探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生活还在我的想象范围内。后来和中国员工们渐渐熟了,大家开始混在一起吃饭聊天。和众多的在京大学生一样,我从去的时候,乃至去之前就被教育,毕业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解决掉北京户口,那是一等一重要的事情。一定是因为我图样图森破,Q姐的一句话就把我颠覆了:“户口这个问题是个问题吗?你孩子出生的时候,谁知道户口还有没有啊?”我这才发现,我的思维是有问题的,我只考虑自己该怎么变,而不去想大环境会怎么变。这个问题还表现在很多方面,诸如写论文的时候只考虑此物该不该,但是从来不想它为什么该,是不是和发生时候的大环境有关系,现在的大环境又是怎样,会怎么影响它?再比如和别人相处有了坎儿,努力过后没成效,就总觉得和别人的感情也就这么回事了,但是忘了很多事情会改变一个人的看法,而这些改变可能对于两人的相处至关重要。我不能算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是算一个封闭思维者。这在以前我虽然隐约感觉到过,但真的遇到有人用一句话打破你的人生设想,就只能是——R姐很震惊,后果很严重。
于是我开始观察中国美国商会工作,或者是来参加活动的人。这些人大多数人都是有着海外留学背景的中国人,或是来中国“尝鲜”的外国人。大家各有各的生活经历,很多乍看之下和你完全没差别的人,过往生活往往丰富的让人吃惊。这种情况多了,每次穿过北京CBD到世贸天阶的斑马线,看着50米都不到的距离,在1分钟不到的时间里,匆匆穿梭的每一张脸,我都不由想到,这些人背后有着多丰富的故事,他对于这个世界,又是怎么看的,会不会和自己完全调了一个个儿?后来,我每天都和S姐结伴回家,我是个相当直来直去又敏感多多的怪性格,S姐就成了我的树洞。在我眼里,S姐一直是个平和淡然,和人相处又能以诚待人,站在对方角度考虑,和我这种一点就着的炮仗完全不同。但是S姐自爆年轻时候和我性格很像,让我大吃一惊。于是我又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too young too simple。充沛的生活经历和年月可以塑造和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让她真正得以面对纷扰面色淡然内心平静,而不再像年轻时候,总是因为各种突如其来而躁动不安。
在这种情况下,我被Q姐安利了林达系列。其实我一直自诩读书很多,但读书的范围也基本局限在自己的框框里,林达之前从没人给我安利过。自从开始接触林达,每天上下班,等地铁的时候,在地铁上能有地方让我抽出来书的时候,我就捧着林达读。就这样在地铁上断断续续读完了3本。这些书让我意识到,原来世界上真的有那么多的人,和你完全想法不同。于是我又返回头观察,先是中国的D小姐,比我还小半年,但是从来不像我一样各种吐槽,遇到糟糕无聊的会议,别人问我,今天咋样?我会说,无聊爆了。D小姐会说,嗯,很好啊,你不知道,我把早该认识的XXX和XXX介绍认识了呦,收获超级大。外国年轻人就更不一样了,我不再好奇外国人眼里的中国是什么样子,而开始好奇他们的生活。E小姐来自华府,给了来北京之前的我,我会觉得,华府是美国的北京啊,待在那里不是很好么跑出来干嘛?但是E小姐不仅跑出来了,而且是到处跑,先是北海道待半年,和homestay的日本爸爸大聊特聊,后来又跑到深圳做老师,顺便学汉语。汉语说溜了,就又到北京,看看中国的华盛顿长啥样。想家不想家?当然想,但是在外面也不错啊。R先生来自“俺有一个梦想”中反复提到的佐治亚,在北京学汉语,但是根本不care文凭,那是啥,可以吃吗?会说最重要!眼看毕业了,要工作,北京目前找不到,那咋办?嗨,不行和女朋友回韩国呗~要重新适应语言和生活呦,他耸耸肩。J先生选择北京,是因为相比欧洲其他国家,北京学校提供的项目优惠最大。能找到工作,家就安在北京呗。再说了,人女朋友都来北京啦。于是我明白了,原来这个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是这样活的,也许你不认同他们的生活方式,但是你不能否认,原来真的是每幅皮囊之下,藏着的都是一颗完全不同形状的心。尤其是外国的妞儿和小伙子们,本就开放和自主的态度造就了一次次的外出,而一次次的外出又会成就更开放和自主的态度。一个开放和自主的态度,也许决定不了你站多高,但一定会决定你看多远,看多深。
美国商会实习结束的时候,有人问我,实习的三个月,你学到了什么?其实这个问题我在离职前一个月就在想。没错,我学到了怎么用pos机,怎么用切割机,怎么开发票,怎么发公众微信,怎么协调媒体,甚至怎么火灾演习。但是我学到最重要的,是一个开放的态度。世界上的人多种多样,这些人不再是你高中方寸之地和你有着相同目标的一群人,也不再是每天和你一同生活在100平米左右的钢筋水泥中的一对夫妇,容纳了他们的更不再是那个你从小生活的城市。在这很大的世界,在这很远的远方,有那么多的人,他们真的很不同。因为环境是会变的,人是会变的,人是不同的,所以在生活中,面对那么多的不同,不仅仅要带着好奇,更要带着平和,带着宽容,用一个开放的态度对待你的世界。北京是由每个个体汇成的巨大城市,白天在阳光下躁动,夜晚在灯火里璀璨,看似和其他城市别无二致,但正是因为一个这么不同的"个"体,才使得容纳他们的这个城市永远因为观点的不同而生机勃发,又因为观点的融合而温雅沉静。
所以我想,到目前为止,就我自己而言,我可以回答一开头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