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玫瑰与白玫瑰
上世纪40年代,硝烟与浮华并存的年代,上海出了个张爱玲,写了一篇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
里面最脍炙人口的是那句: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若干年后,香港出了一个鬼才女作家,叫李碧华,她故事新编了《青蛇》,里面有一段与张爱玲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每个男人,都希望他生命中有两个女人:白蛇和青蛇。同期的,相间的,点缀他荒芜的命运。——只是,当他得到白蛇,她渐渐成了朱门旁惨白的余灰;那青蛇,却是树顶青翠欲滴爽脆刮辣的嫩叶子。到他得了青蛇,她反是百子柜中闷绿的山草药;而白蛇,抬尽了头方见天际皑皑飘飞柔情万缕新雪花。
每个女人,也希望她生命中有两个男人:许仙和法海。是的,法海是用尽千方百计博他偶一欢心的金漆神像,生世位候他稍假词色,仰之弥高;许仙是依依挽手,细细画眉的美少年,给你讲最好听的话语来熨帖心灵。——但只因到手了,他没一句话说得准,没一个动作硬朗。万一法海肯臣眼呢,又嫌他刚强怠慢,不解温柔,枉费心机。
到了21世纪,有一个出生于香港的台湾词作人,李焯雄,他根据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写了两首词《红玫瑰》、《白玫瑰》,由梁翘柏作曲,前者中文,收录于陈奕迅2007年发行的专辑《认了吧》,后者粤语,早于2006年收录于陈奕迅的专辑《What's Going On?》。
写《红玫瑰与白玫瑰》时,张爱玲是困惑的,一生囿于爱情的她很难理解为什么在男人心里,红玫瑰可以是时而是朱砂痣,时而是蚊子血,正如同白玫瑰可以时而是床前明月光,时而是一粒饭黏子。
李焯雄在写《红玫瑰》和《白玫瑰》时,站在了男人的视角,多了几分辩解,爱着一个女人,心里想着另一个女人的男人,活得也是愧疚痛苦,Eason唱的时候更是沧桑。
似乎只有李碧华更透彻,管他男人还是女人,到手的总是会厌倦,得不到的总是心心念念,青蛇白蛇,法海许仙,妖的皮相、人的皮相、佛的皮相,本质都是一样的。
很多人说《红玫瑰》与《白玫瑰》是难得的国语和粤语歌词并佳的词作,由于内地的普通话环境,《红玫瑰》的传播率远远大于《白玫瑰》。这个在Eason的许多作品里有相同的例子,那首著名的《好久不见》与粤语版的《不如不见》,以及那首当年火遍大街小巷的《十年》与《明年今日》。
一首曲填两首词还是林夕在王菲身上开的先河,只是很遗憾,往往大部分的歌曲换了国语填词之后,所表达的意境终归还是欠了许多,如《蝴蝶》之于《邮差》,前者的词如同三流言情的口水歌,而后者的意境则扎扎实实是戳人心的诗。如果要让林夕写出如同“害怕悲剧重演我的命中命中,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其实我再去爱惜你又有何用,难道这次我抱紧你未必落空”相同意境的国语词作,实在太难,所以《再见二丁目》的“岁月长、衣裳薄”更是难以复制的经典。
这样的现象在Eason身上也有许多,比较他所有作品里同曲不同词的,发现真正有味道的还是粤语。
情歌不是纯音乐,可以单靠音符打动人,歌词的作用不言而喻,而中国在这一方面又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
歌者与歌终须要掠过,作词人是妖艳的花朵。
《红玫瑰》里单一句“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不恐”足以奠定这首歌的地位,精炼化典,虽然是从张爱玲那里拿来的,可终究是拿得足够巧妙,拿得让人啧啧称奇。
最近一直在循环《红玫瑰》与《白玫瑰》,对着歌词一字一句过,往往就是半个小时,夜深人静的时候,插着耳机在黑暗里将两首歌翻来覆去地听,觉得Eason唱《白玫瑰》时是在唱心碎的歌,而唱《红玫瑰》时则像是在吟一首无奈的诗。
然后,便更多的偏爱《白玫瑰》,仔细比较,李焯雄也其实是更偏爱《白玫瑰》的,那种泛着寒光一般的歌词被Eason唱出来,几近成妖。
白玫瑰也是妖。每个男人心中的妖,冷酷却依然美丽,苦苦求而不得的时候是最高贵的花朵,前世作废辗转下一世,得到的时候却索然无味,循环往复,又一世,得不到的从来矜贵,俨然又成了高岭之花。
两首歌词放在一起比对其实是很有意思的,抱着红玫瑰的时候想着得不到的白玫瑰,而这两者又是辩证交替的,幸福可以轻得太沉重,爱得太多其实最后都变得麻木,一字曰:贱。
男人是很奇怪的动物:从背后抱你的时候,期待的却是她的面孔,说来实在嘲讽,我不太懂,偏渴望你懂。怀中拥着一个女人,心中期待另一个。对怀中女人有所愧疚,对另一个女人无限想念。
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和一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心里却想着另一个人,往往这样的结局不过就是“终于掏空终于有始无终”,人心不足蛇吞象。
今天恰好在读保加利亚学者基里尔•瓦西列夫的《情爱论》,里面有一段话很有意思:通常,如果所谓的“柏拉图式的爱情”是被迫的,性欲受到压抑,那么,爱情所缺少的成分就需要得到特殊的补偿,这就需要找一个对象,将其当作感情的替代者。
所谓的“补偿情结”,或者说,“替身情节”。当然,一家之言,不可尽信。
兴许,可以用另一个词来形容这样容易腐朽的爱情“Crush”,来得快也去得快,谈不上多么刻骨铭心,终究会成为轻描淡写的一笔。
或者,我们干脆来说,爱情这种东西,其实没什么道理,而人性这种东西,更是无法言说,说多,都是错。
里面最脍炙人口的是那句: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若干年后,香港出了一个鬼才女作家,叫李碧华,她故事新编了《青蛇》,里面有一段与张爱玲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每个男人,都希望他生命中有两个女人:白蛇和青蛇。同期的,相间的,点缀他荒芜的命运。——只是,当他得到白蛇,她渐渐成了朱门旁惨白的余灰;那青蛇,却是树顶青翠欲滴爽脆刮辣的嫩叶子。到他得了青蛇,她反是百子柜中闷绿的山草药;而白蛇,抬尽了头方见天际皑皑飘飞柔情万缕新雪花。
每个女人,也希望她生命中有两个男人:许仙和法海。是的,法海是用尽千方百计博他偶一欢心的金漆神像,生世位候他稍假词色,仰之弥高;许仙是依依挽手,细细画眉的美少年,给你讲最好听的话语来熨帖心灵。——但只因到手了,他没一句话说得准,没一个动作硬朗。万一法海肯臣眼呢,又嫌他刚强怠慢,不解温柔,枉费心机。
到了21世纪,有一个出生于香港的台湾词作人,李焯雄,他根据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写了两首词《红玫瑰》、《白玫瑰》,由梁翘柏作曲,前者中文,收录于陈奕迅2007年发行的专辑《认了吧》,后者粤语,早于2006年收录于陈奕迅的专辑《What's Going On?》。
写《红玫瑰与白玫瑰》时,张爱玲是困惑的,一生囿于爱情的她很难理解为什么在男人心里,红玫瑰可以是时而是朱砂痣,时而是蚊子血,正如同白玫瑰可以时而是床前明月光,时而是一粒饭黏子。
李焯雄在写《红玫瑰》和《白玫瑰》时,站在了男人的视角,多了几分辩解,爱着一个女人,心里想着另一个女人的男人,活得也是愧疚痛苦,Eason唱的时候更是沧桑。
似乎只有李碧华更透彻,管他男人还是女人,到手的总是会厌倦,得不到的总是心心念念,青蛇白蛇,法海许仙,妖的皮相、人的皮相、佛的皮相,本质都是一样的。
很多人说《红玫瑰》与《白玫瑰》是难得的国语和粤语歌词并佳的词作,由于内地的普通话环境,《红玫瑰》的传播率远远大于《白玫瑰》。这个在Eason的许多作品里有相同的例子,那首著名的《好久不见》与粤语版的《不如不见》,以及那首当年火遍大街小巷的《十年》与《明年今日》。
一首曲填两首词还是林夕在王菲身上开的先河,只是很遗憾,往往大部分的歌曲换了国语填词之后,所表达的意境终归还是欠了许多,如《蝴蝶》之于《邮差》,前者的词如同三流言情的口水歌,而后者的意境则扎扎实实是戳人心的诗。如果要让林夕写出如同“害怕悲剧重演我的命中命中,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其实我再去爱惜你又有何用,难道这次我抱紧你未必落空”相同意境的国语词作,实在太难,所以《再见二丁目》的“岁月长、衣裳薄”更是难以复制的经典。
这样的现象在Eason身上也有许多,比较他所有作品里同曲不同词的,发现真正有味道的还是粤语。
情歌不是纯音乐,可以单靠音符打动人,歌词的作用不言而喻,而中国在这一方面又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
歌者与歌终须要掠过,作词人是妖艳的花朵。
《红玫瑰》里单一句“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不恐”足以奠定这首歌的地位,精炼化典,虽然是从张爱玲那里拿来的,可终究是拿得足够巧妙,拿得让人啧啧称奇。
最近一直在循环《红玫瑰》与《白玫瑰》,对着歌词一字一句过,往往就是半个小时,夜深人静的时候,插着耳机在黑暗里将两首歌翻来覆去地听,觉得Eason唱《白玫瑰》时是在唱心碎的歌,而唱《红玫瑰》时则像是在吟一首无奈的诗。
然后,便更多的偏爱《白玫瑰》,仔细比较,李焯雄也其实是更偏爱《白玫瑰》的,那种泛着寒光一般的歌词被Eason唱出来,几近成妖。
白玫瑰也是妖。每个男人心中的妖,冷酷却依然美丽,苦苦求而不得的时候是最高贵的花朵,前世作废辗转下一世,得到的时候却索然无味,循环往复,又一世,得不到的从来矜贵,俨然又成了高岭之花。
两首歌词放在一起比对其实是很有意思的,抱着红玫瑰的时候想着得不到的白玫瑰,而这两者又是辩证交替的,幸福可以轻得太沉重,爱得太多其实最后都变得麻木,一字曰:贱。
男人是很奇怪的动物:从背后抱你的时候,期待的却是她的面孔,说来实在嘲讽,我不太懂,偏渴望你懂。怀中拥着一个女人,心中期待另一个。对怀中女人有所愧疚,对另一个女人无限想念。
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和一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心里却想着另一个人,往往这样的结局不过就是“终于掏空终于有始无终”,人心不足蛇吞象。
今天恰好在读保加利亚学者基里尔•瓦西列夫的《情爱论》,里面有一段话很有意思:通常,如果所谓的“柏拉图式的爱情”是被迫的,性欲受到压抑,那么,爱情所缺少的成分就需要得到特殊的补偿,这就需要找一个对象,将其当作感情的替代者。
所谓的“补偿情结”,或者说,“替身情节”。当然,一家之言,不可尽信。
兴许,可以用另一个词来形容这样容易腐朽的爱情“Crush”,来得快也去得快,谈不上多么刻骨铭心,终究会成为轻描淡写的一笔。
或者,我们干脆来说,爱情这种东西,其实没什么道理,而人性这种东西,更是无法言说,说多,都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