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老建筑:建水会馆戏台
建水会馆戏台:在鱼课司街,是民国初年较有名的滇戏演出场合。 1911年4月,云南省首家售票入场看戏的戏园“丹桂戏园”就设立在此。现今的戏台是仿旧新建的,戏台前的两根浮雕石柱,系仿建水文庙先师庙前石龙柱所雕,戏台正中顶部还筑有八角形的藻井,戏台下的大门内外相枕,具唐宋建筑遗风。
滇剧的演出分两个阶段:一个流动演出阶段,二是剧场演出阶段。
最初以唱“万人台”起家,即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二十年代,昆明的滇戏班子,都是在广场搭台演出,即“万人台”,或是“高台戏”。特点是:流动性、季节性、专业业余相混合演出。原在昆明的寺庙:如城隍庙(今五一电影院),东岳庙(今昆明机器厂),五显宫(今咸和小学)等,都有露天戏台。
第二阶段是:滇剧进入剧场,最早在辛亥革命前夕的丹桂茶园,创设于黑神庙(今长春剧场后门附近。)随后是荣华茶室(今渔课司街原临安会馆内)。鼎盛时期是群舞台(今云南艺术剧院)。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日机轰炸昆明,群舞台中弹炸毁,再加上反动军官杨据之搞了一个“云南戏剧改进社”,以武力统治艺人,滇剧艺人为了逃避杨的魔爪,只好各奔前程,有的“蹲茶馆”,昆明出现了大量的彩排茶室,如武成茶室,麟华坊茶室、大观茶室、庆云茶室等。滇戏由鼎盛又走向衰亡。
丹桂茶园: 在东寺街今省滇剧院。原为鸦片商人的会馆,名芙蓉会馆。清末,左云仙等设丹桂茶园于此,唱“卖戏”。辛亥重九起义前,会馆失火烧毁。丹桂茶园便迁往临安会馆继续营业。
临安会馆,在鱼课司街,又名建水会馆。是民国初年较有名的滇戏演出场合。丹桂茶园、云华茶园都在此演出过。当时名角荟萃,如李少白、郑文斋、李瑞兰、邱三麻、九根毛……等名角都在此搭班。后群舞台兴起,才衰落下去。临安会馆于1985年才被火烧毁
一、燕集临安之时往事涌动
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我家住在老昆明一所青砖碧瓦的院落里,父母带着我们姐妹随爷爷奶奶和祖母四世同堂而居。宅院坐落于金碧路南侧,从一条恬静的老街――鱼课司街,走进狭长的小巷再拐一个弯,便是这所古老四合院简陋而斑驳的院门,门框上的雕花图案年代久远已难辨清楚,院落的门牌号是“鱼课司街57号”。记得每次推动这两扇老门时,它总要发出很苍老的“咯吱”声。
这所院落是老昆明著名的建水会馆的侧院,旧时称它为会馆的“花厅”,是会馆中消闲、看戏的场所,是一所依照元代京城建筑风格而修建的宅院。院落是长方形的,院门在西南角,院落四周高筑约1米高的石台,住宅和戏台建在石台之上,戏台坐东朝西,宅外的石台走廊大约两米宽,古话称作“游春”;院落中间低凹的院心是“天井”,种着几株柏树和一棵繁茂的夹竹桃,还有爷爷在柏树下砌的半圆形花台,花台里栽种着凤仙花、太阳花、月季、海棠、夜来香等十多种民间花草。各家各户还倚着石台搭建了饲养家禽的窝棚。
院落西侧便是建水会馆的正殿和大殿,即旧时建水同乡人集会和举行仪式的场所。整个建水会馆建筑群,庭院楼宇规模巍峨、飞檐斗拱,琉璃瓦斑澜的色彩隐约可见;尘埃遮掩不住的精致雕花朱漆门窗,呈现出昔日建水会馆的华丽辉煌,依稀感受出这所由元代滇籍官员修建的建水同乡会馆是何等的气派与奢华。大殿中坐北朝南更建有大型古戏台,相传此处即是宣统年间引领风骚,在昆明首家对外开设营运的“丹桂戏园”。在新中国成立后正殿和大殿分别建成街道工厂和昆明建新小学。据爷爷讲,祖上传说当初修建会馆的一砖一木均是从建水精选出木材和石材,而后用车推马拉运至昆明的。幼时记忆中大殿古戏台左右那两根无法环抱的木柱和偌大的垫柱石墩,在今日每每回想起都为此叹为观止。
当时院里共住着十来户人家,大多祖籍于建水,自称“旧时临安人”,包括我家在内的几户人家还是祖上颇有渊源的同乡人,旧时谋生计、淘生活于此间。解放后会馆收为国家房管局所有,原班人马就延续分配租住于此。七、八十年代老昆明的百姓生活静谧悠闲,由于当时交通经济欠发 达,却保留了一份遗世的淳朴民风,颇具地方传统,这样的院落里邻里之间更是相处融洽,相互称呼爷爷、奶奶、叔伯、婶婶之类的,好不亲热。
古老的宅院里自然住着旧式的老人,藏着陈年的旧事。世事的沧桑堆积成的皱纹,岁月风霜染成的两鬓斑白。在十几户人家里,我的祖祖是为数不多、辈份较高的几位老人之一。祖祖出生于十九世纪初期,当时年已古稀,自言出身书香,幼时熟读“四书五经”,辛亥革命时期正值年少,听从孙中山先生的倡导,中途放弃了缠足,所幸留得一双未成拐足的畸形瘦脚。祖祖身材清瘦高挑,脑后盘着的发髻一丝不乱,一身阴当蓝的布衣朴素洁净。她的丈夫作为中国早期民主革命的一名参与者在战火中早亡,她历经磨难迎来新中国的解放。她常年操持家务没有怨言,在那些清贫的岁月,用极其简单廉价的食材烹制出一餐餐美味佳肴,使得亲戚好友们都认为能品尝到她做的精致小菜是种口福。此外,我们姐妹最爱听祖祖讲的故事,从“状元楼”听到“吴井水”......故事里没有颠沛流离,没有苍凉无助。记得她讲到亲眼目睹朱总司骑着高头大马,气宇轩昂走过昆明的大街时,眼神里依然泛起崇敬的光彩,似乎回到少女时代追寻着青春的梦想;说到她那个曾为总司令做秘书的舅舅因病去世未能追随总司令北上时, 又有些黯然神伤……但没等小孩子们回过神来,随即却已转到欢愉情节。幼年的我总被那些故事深深吸引并为之感动,隐隐约约感悟到时空在悠悠地流转,生命历程却充满了苦痛与幸福,而每个时代都有着不朽追求和渴望。
记忆里我对院里两位王奶奶和两位唐奶奶印象最深,他们也是儿孙三代同住此处的大家庭,这里说的姓氏是按老昆明的习俗用她们夫家姓氏来称呼的。其中,两位王奶奶均是小拐脚,穿旧时姊妹装,盘着发髻。一位王奶奶端庄持重,儿孙孝顺,家务操持之余,她喜欢看一些古书,日子似乎过得富足而淡定;另一位王奶奶不多操心家务事,自己靠做些小生意谋生,虽然生活辛苦但蛮自在,总见她晚饭后,一摇一拐地从“游春”上走过,说是到东寺街滇剧院听戏;两位唐奶奶则是新派人,剪短发穿新式衣服,在老昆明餐饮业工作,是街坊邻里 称道的勤劳贤惠的当家人。
四时花开,院里都有不同季节的忙碌。春暖花开,各家各户忙着炸香椿,腌制菲菜花、芥菜;夏日里通常院子里晒满玫瑰花,用以酿制香沁心田的玫瑰花糖,端午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包白米粽子,粽叶清香回味无穷;秋风起时,又要忙着晒茄子渣,做卤腐,邻里之间相互切磋制作民间传统美食之技艺,取长补短精益求精;隆冬里大家已忙着写春联迎新春,我的爷爷擅长于绘画书法,邻里如有请求,便无论如何也要为之写出满意的春联。爷爷青年时代秉承家族对新文化和新民主的追求,作为一名进步军人,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响应卢汉将军号召,在大理祥云参加和平起义,一九五二年却错划成反革命而锒铛入狱。曾是新中国第一批全国妇女代表的奶奶担负起家庭的重担,和祖祖相依为命,历尽艰辛把爸爸和姑姑抚育成人。作为优秀的共产党员,奶奶对自己的信仰无怨无悔,辛劳创业,用心血织出万米无次布,成为纺织工业的模范和标兵。
阳春三月,檐下的乳燕呢呢喃喃,在那些风轻云淡的午后,阳光穿过婆娑的树影洒落,晒得人暖洋洋的。姐姐在树荫下搭张小桌临摹柳公权字帖,专注的神情有如传说中西湖边写诗的女子,要将一腔才情倾于笔墨之间;我则在一旁背背大观楼,就忍不住去追一阵翅膀闪亮的小蜻蜓, 又忙着和花台里我牵挂的小青蛙照个面,再去找小伙伴下盘棋......总是等不到开晚饭早已饥肠漉漉,自家制作的花椒叶煎饼和木瓜凉水是晌午首选的美食。傍晚时分炊烟袅袅升起,院落里显得熙熙攘攘的。
我的童年时光就在这所古朴而宁静的院落里度过了,那时的心境是如此地纯白和欢愉。后来,这所院落在1984端午节后的一次意外火灾中被烧毁,温馨愉悦的童年往事也从此被尘封了起来。时光荏苒,在多年以后偶尔的午夜梦回,耳畔似乎又响起了童年的歌谣:“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往事悠悠恍如昨日,依稀又是燕集临安,春意融融.
滇剧的演出分两个阶段:一个流动演出阶段,二是剧场演出阶段。
最初以唱“万人台”起家,即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二十年代,昆明的滇戏班子,都是在广场搭台演出,即“万人台”,或是“高台戏”。特点是:流动性、季节性、专业业余相混合演出。原在昆明的寺庙:如城隍庙(今五一电影院),东岳庙(今昆明机器厂),五显宫(今咸和小学)等,都有露天戏台。
第二阶段是:滇剧进入剧场,最早在辛亥革命前夕的丹桂茶园,创设于黑神庙(今长春剧场后门附近。)随后是荣华茶室(今渔课司街原临安会馆内)。鼎盛时期是群舞台(今云南艺术剧院)。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日机轰炸昆明,群舞台中弹炸毁,再加上反动军官杨据之搞了一个“云南戏剧改进社”,以武力统治艺人,滇剧艺人为了逃避杨的魔爪,只好各奔前程,有的“蹲茶馆”,昆明出现了大量的彩排茶室,如武成茶室,麟华坊茶室、大观茶室、庆云茶室等。滇戏由鼎盛又走向衰亡。
丹桂茶园: 在东寺街今省滇剧院。原为鸦片商人的会馆,名芙蓉会馆。清末,左云仙等设丹桂茶园于此,唱“卖戏”。辛亥重九起义前,会馆失火烧毁。丹桂茶园便迁往临安会馆继续营业。
临安会馆,在鱼课司街,又名建水会馆。是民国初年较有名的滇戏演出场合。丹桂茶园、云华茶园都在此演出过。当时名角荟萃,如李少白、郑文斋、李瑞兰、邱三麻、九根毛……等名角都在此搭班。后群舞台兴起,才衰落下去。临安会馆于1985年才被火烧毁
一、燕集临安之时往事涌动
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我家住在老昆明一所青砖碧瓦的院落里,父母带着我们姐妹随爷爷奶奶和祖母四世同堂而居。宅院坐落于金碧路南侧,从一条恬静的老街――鱼课司街,走进狭长的小巷再拐一个弯,便是这所古老四合院简陋而斑驳的院门,门框上的雕花图案年代久远已难辨清楚,院落的门牌号是“鱼课司街57号”。记得每次推动这两扇老门时,它总要发出很苍老的“咯吱”声。
这所院落是老昆明著名的建水会馆的侧院,旧时称它为会馆的“花厅”,是会馆中消闲、看戏的场所,是一所依照元代京城建筑风格而修建的宅院。院落是长方形的,院门在西南角,院落四周高筑约1米高的石台,住宅和戏台建在石台之上,戏台坐东朝西,宅外的石台走廊大约两米宽,古话称作“游春”;院落中间低凹的院心是“天井”,种着几株柏树和一棵繁茂的夹竹桃,还有爷爷在柏树下砌的半圆形花台,花台里栽种着凤仙花、太阳花、月季、海棠、夜来香等十多种民间花草。各家各户还倚着石台搭建了饲养家禽的窝棚。
院落西侧便是建水会馆的正殿和大殿,即旧时建水同乡人集会和举行仪式的场所。整个建水会馆建筑群,庭院楼宇规模巍峨、飞檐斗拱,琉璃瓦斑澜的色彩隐约可见;尘埃遮掩不住的精致雕花朱漆门窗,呈现出昔日建水会馆的华丽辉煌,依稀感受出这所由元代滇籍官员修建的建水同乡会馆是何等的气派与奢华。大殿中坐北朝南更建有大型古戏台,相传此处即是宣统年间引领风骚,在昆明首家对外开设营运的“丹桂戏园”。在新中国成立后正殿和大殿分别建成街道工厂和昆明建新小学。据爷爷讲,祖上传说当初修建会馆的一砖一木均是从建水精选出木材和石材,而后用车推马拉运至昆明的。幼时记忆中大殿古戏台左右那两根无法环抱的木柱和偌大的垫柱石墩,在今日每每回想起都为此叹为观止。
当时院里共住着十来户人家,大多祖籍于建水,自称“旧时临安人”,包括我家在内的几户人家还是祖上颇有渊源的同乡人,旧时谋生计、淘生活于此间。解放后会馆收为国家房管局所有,原班人马就延续分配租住于此。七、八十年代老昆明的百姓生活静谧悠闲,由于当时交通经济欠发 达,却保留了一份遗世的淳朴民风,颇具地方传统,这样的院落里邻里之间更是相处融洽,相互称呼爷爷、奶奶、叔伯、婶婶之类的,好不亲热。
古老的宅院里自然住着旧式的老人,藏着陈年的旧事。世事的沧桑堆积成的皱纹,岁月风霜染成的两鬓斑白。在十几户人家里,我的祖祖是为数不多、辈份较高的几位老人之一。祖祖出生于十九世纪初期,当时年已古稀,自言出身书香,幼时熟读“四书五经”,辛亥革命时期正值年少,听从孙中山先生的倡导,中途放弃了缠足,所幸留得一双未成拐足的畸形瘦脚。祖祖身材清瘦高挑,脑后盘着的发髻一丝不乱,一身阴当蓝的布衣朴素洁净。她的丈夫作为中国早期民主革命的一名参与者在战火中早亡,她历经磨难迎来新中国的解放。她常年操持家务没有怨言,在那些清贫的岁月,用极其简单廉价的食材烹制出一餐餐美味佳肴,使得亲戚好友们都认为能品尝到她做的精致小菜是种口福。此外,我们姐妹最爱听祖祖讲的故事,从“状元楼”听到“吴井水”......故事里没有颠沛流离,没有苍凉无助。记得她讲到亲眼目睹朱总司骑着高头大马,气宇轩昂走过昆明的大街时,眼神里依然泛起崇敬的光彩,似乎回到少女时代追寻着青春的梦想;说到她那个曾为总司令做秘书的舅舅因病去世未能追随总司令北上时, 又有些黯然神伤……但没等小孩子们回过神来,随即却已转到欢愉情节。幼年的我总被那些故事深深吸引并为之感动,隐隐约约感悟到时空在悠悠地流转,生命历程却充满了苦痛与幸福,而每个时代都有着不朽追求和渴望。
记忆里我对院里两位王奶奶和两位唐奶奶印象最深,他们也是儿孙三代同住此处的大家庭,这里说的姓氏是按老昆明的习俗用她们夫家姓氏来称呼的。其中,两位王奶奶均是小拐脚,穿旧时姊妹装,盘着发髻。一位王奶奶端庄持重,儿孙孝顺,家务操持之余,她喜欢看一些古书,日子似乎过得富足而淡定;另一位王奶奶不多操心家务事,自己靠做些小生意谋生,虽然生活辛苦但蛮自在,总见她晚饭后,一摇一拐地从“游春”上走过,说是到东寺街滇剧院听戏;两位唐奶奶则是新派人,剪短发穿新式衣服,在老昆明餐饮业工作,是街坊邻里 称道的勤劳贤惠的当家人。
四时花开,院里都有不同季节的忙碌。春暖花开,各家各户忙着炸香椿,腌制菲菜花、芥菜;夏日里通常院子里晒满玫瑰花,用以酿制香沁心田的玫瑰花糖,端午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包白米粽子,粽叶清香回味无穷;秋风起时,又要忙着晒茄子渣,做卤腐,邻里之间相互切磋制作民间传统美食之技艺,取长补短精益求精;隆冬里大家已忙着写春联迎新春,我的爷爷擅长于绘画书法,邻里如有请求,便无论如何也要为之写出满意的春联。爷爷青年时代秉承家族对新文化和新民主的追求,作为一名进步军人,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响应卢汉将军号召,在大理祥云参加和平起义,一九五二年却错划成反革命而锒铛入狱。曾是新中国第一批全国妇女代表的奶奶担负起家庭的重担,和祖祖相依为命,历尽艰辛把爸爸和姑姑抚育成人。作为优秀的共产党员,奶奶对自己的信仰无怨无悔,辛劳创业,用心血织出万米无次布,成为纺织工业的模范和标兵。
阳春三月,檐下的乳燕呢呢喃喃,在那些风轻云淡的午后,阳光穿过婆娑的树影洒落,晒得人暖洋洋的。姐姐在树荫下搭张小桌临摹柳公权字帖,专注的神情有如传说中西湖边写诗的女子,要将一腔才情倾于笔墨之间;我则在一旁背背大观楼,就忍不住去追一阵翅膀闪亮的小蜻蜓, 又忙着和花台里我牵挂的小青蛙照个面,再去找小伙伴下盘棋......总是等不到开晚饭早已饥肠漉漉,自家制作的花椒叶煎饼和木瓜凉水是晌午首选的美食。傍晚时分炊烟袅袅升起,院落里显得熙熙攘攘的。
我的童年时光就在这所古朴而宁静的院落里度过了,那时的心境是如此地纯白和欢愉。后来,这所院落在1984端午节后的一次意外火灾中被烧毁,温馨愉悦的童年往事也从此被尘封了起来。时光荏苒,在多年以后偶尔的午夜梦回,耳畔似乎又响起了童年的歌谣:“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往事悠悠恍如昨日,依稀又是燕集临安,春意融融.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