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成就动机不同
本文由作者授权简单心理发布,合作及授权转载请发邮件至media@jiandanxinli.com
文|曲韵
20世纪90年代初,心理学家斯蒂佩克和助手们做了一系列1-5岁儿童的成就动机测验,结果发现:
1)2岁前的孩子明显可以看出,克服了困难会让他们很开心,能从生活中的各种活动中获得乐趣,却并不寻求他人的关注和称赞,失败了也不会产生困扰,会继续尝试或转移目标;
2)2岁以后的孩子开始期待他人对自己的表现给予评价,成功时他们会笑着仰脸寻求他人的注视和表扬,失败时他们会把脸背转过去,逃避批评;
3)在3岁以后,孩子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什么是成功、对,什么是失败、不对。而且3岁后的孩子在成功后,不仅感到快乐,也显示不出骄傲,失败后,不仅感到失望,也表现出羞愧。
孩子面对成功和失败,不仅有自己的感受,也会关注别人的评价,这是正常的。虽然成年人经常会励志地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事实是,没有人能做到不去关注他人的评说,我们从他人的评说中得到的也不仅仅是挑剔、挫败,也有鼓励、启发。关键不在于别人是否评判以及个人是否在意这些评判,关键在于,我们收集了所有的信息后,能否对自己的成功或失败找到原因(归因),并因此憧憬或计划下一次的事情与成就(成功期望)。这些才是影响到我们的成就的重要心理因素。
心理学家维纳的研究发现,青少年时期和成人初期,一个人对成就归因的方式已经大体定型了。个人的成就归因影响到他以后对成就的追求:
内部原因有两个:能力(稳定因素)和努力(不稳定因素)
外部原因有两个:任务难度(稳定因素)和运气(不稳定因素)
例如,孩子可能会说,“这次考试没考好,是因为我不会”这是能力归因;“……是因为我昨天没认真复习”这是努力归因;“……因为老师出题出偏了,都赶上奥数题了”这是任务归因;“……是因为我会的没考,专考我不会太会的”这是运气归因。
我们可以看出来:
1)归因将直接导致孩子将来的成就行为。归因为能力,会增加孩子的自信或者变得自卑;归因为努力,会让孩子奋发图强,或者一蹶不振,因为努力了也没有用;归因为任务,会让孩子不那么自责,但也可能让孩子学会怨天尤人;归因为运气,可能不影响孩子的自信,但也可能让孩子变得总想投机取巧了,或者听信了命运等说法而放弃自己的努力。
2)每一件事的成败都不会只有一个原因,一般说来都会想到这四个原因,但所占比重会各自不同。所以,家长要协助孩子的是,利用上文的图式,每当孩子有成功或者失败,一开始是告诉孩子这四个方面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占多大比例,慢慢过渡到让孩子自己能够运用这个图式,学会全面分析,归因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在不同的事件中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的努力,同时学会客观分析任务难度以及类似运气这样的不可控因素带来的影响,逐渐地,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才能真正自己去把握成就,并能为成就的得失自己负责。
从成就归因,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能认清并发展自己的能力有多么重要。
前苏联的杰出心理学家维谷斯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实验:摘苹果。他将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苹果悬挂得很高,学生们怎么跳都不容易摘到。第二组,苹果悬挂的位置大多数学生跳起来就能摘到,然后再逐渐升高苹果的高度。开始时两组学生都很兴奋,又笑又闹地纷纷跳起来摘苹果,结果不难想象,第一组学生几乎摘不到苹果,因为苹果的高度大大超出了他们的跳跃能力,第二组学生不仅摘到了苹果,很开心,而且跳跃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接着,维谷斯基又让这两组学生去摘苹果,这次苹果的高度对两组都是一致的。结果不难预测,第一组学生懒洋洋的,有的应付着跳几下,有的干脆不跳。第二组学生则让然充满活力和激情,不断跳跃。事后检测,第二组的跳跃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我曾经听一位北京有名的奥数学校的老师说过,他劝家长们一定要准确评估自己孩子的能力,然后再决定是否报班。奥数本来是给有数学天赋和特长的孩子开的,让他们的天赋得以更好地发挥,可惜,自从“小升初”可以加分,很多家长就非把自己没有数学天赋的孩子送去读奥数,自己跟着听课,做笔记,回家再给孩子辅导,孩子是靠背题去参加奥数考试。这位老师说,这样的孩子就不要逼他了,否则每一次考不好都不仅仅是挫败,甚至是羞辱!
所以说,家长如果真的想让孩子有所成就,首先认清孩子的能力所在,然后在适合孩子能力发展的高度“放苹果”,促进孩子能力的增长,而不是用过高的标准拔苗助长,反而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甚至是创伤。
-------
曲韵,简单心理平台咨询师。北京新世纪儿童医院心理门诊 专家 积极心理治疗中心(中国,北京)主任,首席专家 * 英国AoEC认证 高管教练 Executive Coach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特殊职业群体专业委员会 委员 2010年第五届世界积极心理治疗大会,创新奖 获得者 * 德国威斯巴登心理治疗研究院毕业,德国认证积极心理治疗师 积极心理治疗 Positive Psychotherapy,又译积极心理疗法,是目前唯一一个获得德国卫生部质量保证奖的疗法(1997年,Richard Merten奖) * 91年大学毕业。结婚17年,女儿10岁。
简单心理app上架啦,欢迎下载反馈:)
简单心理
jiandanxinli.com
专业的心理帮助从未如此简单。
文|曲韵
20世纪90年代初,心理学家斯蒂佩克和助手们做了一系列1-5岁儿童的成就动机测验,结果发现:
1)2岁前的孩子明显可以看出,克服了困难会让他们很开心,能从生活中的各种活动中获得乐趣,却并不寻求他人的关注和称赞,失败了也不会产生困扰,会继续尝试或转移目标;
2)2岁以后的孩子开始期待他人对自己的表现给予评价,成功时他们会笑着仰脸寻求他人的注视和表扬,失败时他们会把脸背转过去,逃避批评;
3)在3岁以后,孩子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什么是成功、对,什么是失败、不对。而且3岁后的孩子在成功后,不仅感到快乐,也显示不出骄傲,失败后,不仅感到失望,也表现出羞愧。
孩子面对成功和失败,不仅有自己的感受,也会关注别人的评价,这是正常的。虽然成年人经常会励志地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事实是,没有人能做到不去关注他人的评说,我们从他人的评说中得到的也不仅仅是挑剔、挫败,也有鼓励、启发。关键不在于别人是否评判以及个人是否在意这些评判,关键在于,我们收集了所有的信息后,能否对自己的成功或失败找到原因(归因),并因此憧憬或计划下一次的事情与成就(成功期望)。这些才是影响到我们的成就的重要心理因素。
心理学家维纳的研究发现,青少年时期和成人初期,一个人对成就归因的方式已经大体定型了。个人的成就归因影响到他以后对成就的追求:
内部原因有两个:能力(稳定因素)和努力(不稳定因素)
外部原因有两个:任务难度(稳定因素)和运气(不稳定因素)
例如,孩子可能会说,“这次考试没考好,是因为我不会”这是能力归因;“……是因为我昨天没认真复习”这是努力归因;“……因为老师出题出偏了,都赶上奥数题了”这是任务归因;“……是因为我会的没考,专考我不会太会的”这是运气归因。
我们可以看出来:
1)归因将直接导致孩子将来的成就行为。归因为能力,会增加孩子的自信或者变得自卑;归因为努力,会让孩子奋发图强,或者一蹶不振,因为努力了也没有用;归因为任务,会让孩子不那么自责,但也可能让孩子学会怨天尤人;归因为运气,可能不影响孩子的自信,但也可能让孩子变得总想投机取巧了,或者听信了命运等说法而放弃自己的努力。
2)每一件事的成败都不会只有一个原因,一般说来都会想到这四个原因,但所占比重会各自不同。所以,家长要协助孩子的是,利用上文的图式,每当孩子有成功或者失败,一开始是告诉孩子这四个方面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占多大比例,慢慢过渡到让孩子自己能够运用这个图式,学会全面分析,归因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在不同的事件中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的努力,同时学会客观分析任务难度以及类似运气这样的不可控因素带来的影响,逐渐地,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才能真正自己去把握成就,并能为成就的得失自己负责。
从成就归因,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能认清并发展自己的能力有多么重要。
前苏联的杰出心理学家维谷斯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实验:摘苹果。他将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苹果悬挂得很高,学生们怎么跳都不容易摘到。第二组,苹果悬挂的位置大多数学生跳起来就能摘到,然后再逐渐升高苹果的高度。开始时两组学生都很兴奋,又笑又闹地纷纷跳起来摘苹果,结果不难想象,第一组学生几乎摘不到苹果,因为苹果的高度大大超出了他们的跳跃能力,第二组学生不仅摘到了苹果,很开心,而且跳跃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接着,维谷斯基又让这两组学生去摘苹果,这次苹果的高度对两组都是一致的。结果不难预测,第一组学生懒洋洋的,有的应付着跳几下,有的干脆不跳。第二组学生则让然充满活力和激情,不断跳跃。事后检测,第二组的跳跃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我曾经听一位北京有名的奥数学校的老师说过,他劝家长们一定要准确评估自己孩子的能力,然后再决定是否报班。奥数本来是给有数学天赋和特长的孩子开的,让他们的天赋得以更好地发挥,可惜,自从“小升初”可以加分,很多家长就非把自己没有数学天赋的孩子送去读奥数,自己跟着听课,做笔记,回家再给孩子辅导,孩子是靠背题去参加奥数考试。这位老师说,这样的孩子就不要逼他了,否则每一次考不好都不仅仅是挫败,甚至是羞辱!
所以说,家长如果真的想让孩子有所成就,首先认清孩子的能力所在,然后在适合孩子能力发展的高度“放苹果”,促进孩子能力的增长,而不是用过高的标准拔苗助长,反而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甚至是创伤。
-------
曲韵,简单心理平台咨询师。北京新世纪儿童医院心理门诊 专家 积极心理治疗中心(中国,北京)主任,首席专家 * 英国AoEC认证 高管教练 Executive Coach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特殊职业群体专业委员会 委员 2010年第五届世界积极心理治疗大会,创新奖 获得者 * 德国威斯巴登心理治疗研究院毕业,德国认证积极心理治疗师 积极心理治疗 Positive Psychotherapy,又译积极心理疗法,是目前唯一一个获得德国卫生部质量保证奖的疗法(1997年,Richard Merten奖) * 91年大学毕业。结婚17年,女儿10岁。
简单心理app上架啦,欢迎下载反馈:)
简单心理
jiandanxinli.com
专业的心理帮助从未如此简单。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