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杭州
浙江省桐乡市石门镇大井路一号
这便是丰子恺故居,缘缘堂。
我对丰子恺的文笔不熟悉,只是对他的漫画略知一二。印象中他的风格充满浓浓的乡土趣味,毕竟也算是中国早期的漫画了。寥寥几笔,特别是勾勒小孩憨厚的动态,非常生动可人。一笔到位,就足矣,多一笔,已成累赘。这种漫画和中国画实际一脉相承。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中国画讲究留白,讲究意境,不同人不同心境看庐山则看出千姿百态。他的漫画则只需把人物的心理动态用肢体线条表现出来即可达到留白传神,少即是多的效果。
中国到中庸之道,体现在谈吐,绘画之间。
我不免想到法国插画家桑贝,同样画人,画景。他笔下,法国人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留白处,自是或让人唏嘘,或让人豁然开朗。
不同的,只是画笔工具。一个毛笔,一个钢笔。艺术不分国界。
论完艺术,我想说说这座缘缘堂。
庭院不算奢华,却开阔,自然通风,必定夏凉冬暖。丰子恺因为诗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便在庭院里种了樱桃树和芭蕉树。现在去还能看到芭蕉树,树龄26,只不过可能是后人种的,因为缘缘堂毁于抗日战争时期,现在的缘缘堂也是后人为了纪念丰子恺原地重建。
我不是行家,但是就觉得他家的格局和一般民国家庭不一样。二楼便是他的起居室和书房。
我最欣赏的便是喜欢房间里的窗,类似九宫格,每一格窗明净透亮,窗外的爬山虎顺着窗框爬满,庭院葱葱郁郁的绿植,芭蕉树从每一格窗看出去形成不同的取景框,能看到不同的景象。开一扇窗,徐徐春风伴着幽幽桂花暗香荡入书房。试想,一场蒙蒙江南雨过后,桂花落地,滴答滴答,一花一叶疯狂吸收养分。万籁此都静,但余钟磬音。木桌木椅倚在窗台前,执笔,抬头,便可从自然中吸取养分,养精蓄锐,继续泼下笔墨。
想起古人读书,写字,作画,十分注重意境。一个环境,能让你静下心思考,甚至能给予你灵感,万物皆于此,世间纷繁俗事已化为芝麻绿豆小事,此时,想必文人雅士必定文思泉涌,心中无限感慨,一花一落叶,一石一流水,怎能不成诗成词成联成对呢。
六和塔,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当年乾隆从塔一层上到第七层,每到一层,便绕着塔走一圈,一步一步,不着急,不怠慢。人生路何尝不是如此,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才没有遗憾。
早上的景象,必定可以用诗句很好地概括—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眼前便是六和塔,在古迹面前,人不免肃然起敬,在大自然面前,人不免显得渺小,敬畏三分。六和塔内清冷幽静,上到三层,走廊宽敞,每一面都能看到外面茂盛的大树,有种婴儿初生,开始牙牙学语的喜悦。上到四层,走廊开始变窄,开始能看到寺外的马路,车鸣声忽远忽近,确可充耳不闻。爬上五层六层,有点吃力,楼梯越来越陡,透过窗缺可看到对面壮观的钱塘江。有些风景,还是要出来走走,留点汗,才能看到。有好多瞬间,才觉得祖国千年孕育文风古韵,大好江河,潮起潮落,甚是伟大。山观悦鸟性,这山水,不仅养人,林中鸟也必定更有灵性。潭影空人心,我理解为静水可以看到潭水中的倒影,可以看透自己的内心。
万籁此都静,但余钟磬音。
塔顶,幽静,看着凡尘之时,也许鸟儿也在看塔中的人。偶尔一声两声的钟声,无论怎么看,此番画面都充满故事性。
这便是丰子恺故居,缘缘堂。
我对丰子恺的文笔不熟悉,只是对他的漫画略知一二。印象中他的风格充满浓浓的乡土趣味,毕竟也算是中国早期的漫画了。寥寥几笔,特别是勾勒小孩憨厚的动态,非常生动可人。一笔到位,就足矣,多一笔,已成累赘。这种漫画和中国画实际一脉相承。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中国画讲究留白,讲究意境,不同人不同心境看庐山则看出千姿百态。他的漫画则只需把人物的心理动态用肢体线条表现出来即可达到留白传神,少即是多的效果。
中国到中庸之道,体现在谈吐,绘画之间。
![]() |
![]() |
我不免想到法国插画家桑贝,同样画人,画景。他笔下,法国人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留白处,自是或让人唏嘘,或让人豁然开朗。
不同的,只是画笔工具。一个毛笔,一个钢笔。艺术不分国界。
论完艺术,我想说说这座缘缘堂。
庭院不算奢华,却开阔,自然通风,必定夏凉冬暖。丰子恺因为诗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便在庭院里种了樱桃树和芭蕉树。现在去还能看到芭蕉树,树龄26,只不过可能是后人种的,因为缘缘堂毁于抗日战争时期,现在的缘缘堂也是后人为了纪念丰子恺原地重建。
我不是行家,但是就觉得他家的格局和一般民国家庭不一样。二楼便是他的起居室和书房。
我最欣赏的便是喜欢房间里的窗,类似九宫格,每一格窗明净透亮,窗外的爬山虎顺着窗框爬满,庭院葱葱郁郁的绿植,芭蕉树从每一格窗看出去形成不同的取景框,能看到不同的景象。开一扇窗,徐徐春风伴着幽幽桂花暗香荡入书房。试想,一场蒙蒙江南雨过后,桂花落地,滴答滴答,一花一叶疯狂吸收养分。万籁此都静,但余钟磬音。木桌木椅倚在窗台前,执笔,抬头,便可从自然中吸取养分,养精蓄锐,继续泼下笔墨。
想起古人读书,写字,作画,十分注重意境。一个环境,能让你静下心思考,甚至能给予你灵感,万物皆于此,世间纷繁俗事已化为芝麻绿豆小事,此时,想必文人雅士必定文思泉涌,心中无限感慨,一花一落叶,一石一流水,怎能不成诗成词成联成对呢。
六和塔,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当年乾隆从塔一层上到第七层,每到一层,便绕着塔走一圈,一步一步,不着急,不怠慢。人生路何尝不是如此,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才没有遗憾。
早上的景象,必定可以用诗句很好地概括—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眼前便是六和塔,在古迹面前,人不免肃然起敬,在大自然面前,人不免显得渺小,敬畏三分。六和塔内清冷幽静,上到三层,走廊宽敞,每一面都能看到外面茂盛的大树,有种婴儿初生,开始牙牙学语的喜悦。上到四层,走廊开始变窄,开始能看到寺外的马路,车鸣声忽远忽近,确可充耳不闻。爬上五层六层,有点吃力,楼梯越来越陡,透过窗缺可看到对面壮观的钱塘江。有些风景,还是要出来走走,留点汗,才能看到。有好多瞬间,才觉得祖国千年孕育文风古韵,大好江河,潮起潮落,甚是伟大。山观悦鸟性,这山水,不仅养人,林中鸟也必定更有灵性。潭影空人心,我理解为静水可以看到潭水中的倒影,可以看透自己的内心。
万籁此都静,但余钟磬音。
塔顶,幽静,看着凡尘之时,也许鸟儿也在看塔中的人。偶尔一声两声的钟声,无论怎么看,此番画面都充满故事性。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