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那座温暖的沿海城市
周五的晚上,是我和J先生听歌时间。
最近我们都在看中国好歌曲。一个看起来很山寨,听起来却很不像中央电视台风格的节目。节目里很多跑音乐节的半地下音乐人都出现在节目里,带着他们的歌。腼腆而自制。一如赵牧阳,二如马条。这给我和J先生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接下一周里必然有首歌单曲循环在脑里。并常在下班赶公交时被风狂追的当口冲出口来。J先生本来就是个喜欢唱歌憋着嗓子默默哼小调的人。前一段被赵牧阳的《侠客行》洗脑。大风迎面一刮,鼻头一凉,两人都瘪着嗓子吼起来:我前头是高山,后头是~~黄~~河~~(升),冷冷的北风,迎~面~吹~过~来(降)!瞬间就把对面Chicago河唱成了黄河。
今天把马条的《傻瓜》又翻出来听一听。从前听的不甚专心,今天认真看了一下歌词:天空中有那么多无奈的分离在飞呀飞。
我就想起了从前我们呆着的那座温暖的沿海城市。
如果说,习惯迁徙的人还会有个第二故乡的话,我不知道那座呆了六年的城市算不算我的第二故乡。现代人早就习惯从一个城市出生,另一个城市成长,换一个城市慢慢成熟,最后死在某一个城市。很多人的迁徙停止在让他们成熟的那个城市里。他们留下来,建了一个家,然后在那个城市里老去。
我的那个城市,靠海,温暖,年轻,匆忙。 名字都过于现代到没有特色,听起来有些冰冷冷的。他叫深圳。
08年毕业,电话面试通过后就决定来这座城。大学毕业前,随父母去过不少城市,但始终没有真正离开过家。所以去一座陌生城市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寄托了我的一切不切实际的冒险与浪漫。08年还没有高铁,在那个闷热的夏天里,我独自坐着夜车一觉睡到了深圳。夜里朦胧醒来,车厢昏暗,路途上有光透过窗子扫在我身上,像突然坏了的电视机,看不图像却又不断地换着片。耳边车轮压着枕木的,响得得规律而深沉。空调有些大,6月的夜晚也会有些凉。这些朦胧的感觉被我定义成了“通往城市的路上”。 我迷迷瞪瞪的睡着,醒来时车正好差不快到了深圳,我的目光顿时被铁道旁那些高大茂盛的树给吸引住了。
TnnnnnD,那一树一树挂着的,分明之一颗颗比我拳头还大的芒果呀。
这是不是意味着我天天都可以啃芒果了!?幸福来的太突然。
在朋友指点下,路边7-11办了张深圳通,瞬间就解决了交通的问题。我一向要求简单。上车不用掏零钱,用卡一刷,立马有了一种莫名的城市归属感。再说住房,这个城市带我不薄。一向有贵人相助。先是在朋友家借住了一段时间,试用期一过又有妈妈的发小用极其便宜的价格帮我租了间屋子和她先生公司的小姑娘同住。小姑娘没干几个月决定滚回老家。便宜房子不好意思一个人住了。可巧不巧公司其他组的同事又在转租房子,同屋的是3个的女生。于是立马租下来。各中情况不表。总之那几年疯疯癫癫如同女生宿舍一般快乐和没心没肺。
那时候那个城市的房价已经蹭蹭往上涨。可似乎都与我无关。
那个时候的J先生,也和我无关。
再后来,一个人租了个很小的房子出来住,家里就够放下一张床和一个小书桌。洗衣机,厨房都挤到了阳台上。床对头是间厕所,厕所的对面是大衣柜。家具一样一样都数的过来。租它的时候,从网上看的图片,虽然简陋,可书桌上的墙上居然还钉着可以做书架用的隔板。立马电话。无不得意的说,这是我看的得唯一一个房子。当然马上就定下来了。
我认真的淘了窗帘,从宜家买了一堆盒子,各种零碎都藏到盒子里,放到了墙上的隔板上,书也上墙。直到我们离开临行打包的时候,才发现那个丁点大的小屋里原来塞下了那么多的东西。
现在再想想,SZ有很多地方,我其实都不太去过。商业区人多,海滨区太远。逢年过节海里的人多像下饺子。梧桐山太高,太懒没爬过,乐园路的海鲜太贵,也没吃上几回。莲花山倒是常去。每逢家里有人过来就会陪着上去走走,看看邓爷爷指着市民中心然后从数不清的高楼里任何分辨出我曾经工作过的楼指给家人看。
看!那就是我战斗的地方。
所以关于这个城市的记忆就会一下细小而具象了起来,比如早上出门时母女俩卖的极贵又好吃的灌汤包。下班回家早点话可以买到东北大叔的糖三角。尽管J先生说糖三角里的糖稀到和他家乡的没法比。我还是能冷冷的看着他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吞下一个又一个。夏天7-11的沙冰我每回都吃,结果还没吃完就开始凉到肚子疼。还会和J先生一起自带水壶去高大上的湘菜馆里打壶米酒。
我和J先生有缘,小屋的这栋楼,我住进去之前他刚搬出来。起先并不知道。住下来才知道。闲来J先生带我去附近四川豆花吃饭,到了觉得眼熟。出门天色暗下来,回头一看。哎呀,这不是我刚来深圳时那个高中同学给我接风的地方么?4年过去了,当初给我接风的同学都回了长沙,我却找回了我们最初的地方。
深圳还有J先生最讨厌的生物-蟑螂。尤其那些下水道不太好的老楼里,蟑螂总是嚣张的在地上墙上爬着。以至于生活在没有蟑螂的芝城,J先生就像找到了幸福的真谛。而对于我来说,那些梅雨季节里,墙上地上渗出的水同样不太舒服。
即使那样,可我还是不断的想起那座城市里那些随处可见的小温暖,方便下班族买菜的绿色流动便民车。明亮的地铁车厢。一张图书证就可以方便的在街头借书的流动书架。回家晚了,懒了,70块就能叫上一个砂锅粥,里面半斤虾,半斤黄鳝。想起剪头发的阿发理发屋。漂亮的老板娘和胖胖有型的理发师傅。我一直在暗自揣摩俩人为什么不是一对儿。
想起了好的,那些坏了的,腐朽了的事情就会慢慢的从身体里流走。
于是,今天听歌的时候,马条在唱:飞啊飞,天空里有那么多无奈的分离在飞。
我想到,其实分离也可以用在你与一座城市的关系上。
因为太多的时候,我们也说不清是你在这座城里还是城在你的心里?
写完文章时,J先生从屋里出来,问我写完了么?
我抻了个懒腰,故作深沉的说:我觉得有时候一个城市的人文会比它现代化的程度更重要。
J先生头也不回的甩了我一句: 废话么!
最近我们都在看中国好歌曲。一个看起来很山寨,听起来却很不像中央电视台风格的节目。节目里很多跑音乐节的半地下音乐人都出现在节目里,带着他们的歌。腼腆而自制。一如赵牧阳,二如马条。这给我和J先生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接下一周里必然有首歌单曲循环在脑里。并常在下班赶公交时被风狂追的当口冲出口来。J先生本来就是个喜欢唱歌憋着嗓子默默哼小调的人。前一段被赵牧阳的《侠客行》洗脑。大风迎面一刮,鼻头一凉,两人都瘪着嗓子吼起来:我前头是高山,后头是~~黄~~河~~(升),冷冷的北风,迎~面~吹~过~来(降)!瞬间就把对面Chicago河唱成了黄河。
今天把马条的《傻瓜》又翻出来听一听。从前听的不甚专心,今天认真看了一下歌词:天空中有那么多无奈的分离在飞呀飞。
我就想起了从前我们呆着的那座温暖的沿海城市。
如果说,习惯迁徙的人还会有个第二故乡的话,我不知道那座呆了六年的城市算不算我的第二故乡。现代人早就习惯从一个城市出生,另一个城市成长,换一个城市慢慢成熟,最后死在某一个城市。很多人的迁徙停止在让他们成熟的那个城市里。他们留下来,建了一个家,然后在那个城市里老去。
我的那个城市,靠海,温暖,年轻,匆忙。 名字都过于现代到没有特色,听起来有些冰冷冷的。他叫深圳。
08年毕业,电话面试通过后就决定来这座城。大学毕业前,随父母去过不少城市,但始终没有真正离开过家。所以去一座陌生城市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寄托了我的一切不切实际的冒险与浪漫。08年还没有高铁,在那个闷热的夏天里,我独自坐着夜车一觉睡到了深圳。夜里朦胧醒来,车厢昏暗,路途上有光透过窗子扫在我身上,像突然坏了的电视机,看不图像却又不断地换着片。耳边车轮压着枕木的,响得得规律而深沉。空调有些大,6月的夜晚也会有些凉。这些朦胧的感觉被我定义成了“通往城市的路上”。 我迷迷瞪瞪的睡着,醒来时车正好差不快到了深圳,我的目光顿时被铁道旁那些高大茂盛的树给吸引住了。
TnnnnnD,那一树一树挂着的,分明之一颗颗比我拳头还大的芒果呀。
这是不是意味着我天天都可以啃芒果了!?幸福来的太突然。
在朋友指点下,路边7-11办了张深圳通,瞬间就解决了交通的问题。我一向要求简单。上车不用掏零钱,用卡一刷,立马有了一种莫名的城市归属感。再说住房,这个城市带我不薄。一向有贵人相助。先是在朋友家借住了一段时间,试用期一过又有妈妈的发小用极其便宜的价格帮我租了间屋子和她先生公司的小姑娘同住。小姑娘没干几个月决定滚回老家。便宜房子不好意思一个人住了。可巧不巧公司其他组的同事又在转租房子,同屋的是3个的女生。于是立马租下来。各中情况不表。总之那几年疯疯癫癫如同女生宿舍一般快乐和没心没肺。
那时候那个城市的房价已经蹭蹭往上涨。可似乎都与我无关。
那个时候的J先生,也和我无关。
再后来,一个人租了个很小的房子出来住,家里就够放下一张床和一个小书桌。洗衣机,厨房都挤到了阳台上。床对头是间厕所,厕所的对面是大衣柜。家具一样一样都数的过来。租它的时候,从网上看的图片,虽然简陋,可书桌上的墙上居然还钉着可以做书架用的隔板。立马电话。无不得意的说,这是我看的得唯一一个房子。当然马上就定下来了。
我认真的淘了窗帘,从宜家买了一堆盒子,各种零碎都藏到盒子里,放到了墙上的隔板上,书也上墙。直到我们离开临行打包的时候,才发现那个丁点大的小屋里原来塞下了那么多的东西。
现在再想想,SZ有很多地方,我其实都不太去过。商业区人多,海滨区太远。逢年过节海里的人多像下饺子。梧桐山太高,太懒没爬过,乐园路的海鲜太贵,也没吃上几回。莲花山倒是常去。每逢家里有人过来就会陪着上去走走,看看邓爷爷指着市民中心然后从数不清的高楼里任何分辨出我曾经工作过的楼指给家人看。
看!那就是我战斗的地方。
所以关于这个城市的记忆就会一下细小而具象了起来,比如早上出门时母女俩卖的极贵又好吃的灌汤包。下班回家早点话可以买到东北大叔的糖三角。尽管J先生说糖三角里的糖稀到和他家乡的没法比。我还是能冷冷的看着他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吞下一个又一个。夏天7-11的沙冰我每回都吃,结果还没吃完就开始凉到肚子疼。还会和J先生一起自带水壶去高大上的湘菜馆里打壶米酒。
我和J先生有缘,小屋的这栋楼,我住进去之前他刚搬出来。起先并不知道。住下来才知道。闲来J先生带我去附近四川豆花吃饭,到了觉得眼熟。出门天色暗下来,回头一看。哎呀,这不是我刚来深圳时那个高中同学给我接风的地方么?4年过去了,当初给我接风的同学都回了长沙,我却找回了我们最初的地方。
深圳还有J先生最讨厌的生物-蟑螂。尤其那些下水道不太好的老楼里,蟑螂总是嚣张的在地上墙上爬着。以至于生活在没有蟑螂的芝城,J先生就像找到了幸福的真谛。而对于我来说,那些梅雨季节里,墙上地上渗出的水同样不太舒服。
即使那样,可我还是不断的想起那座城市里那些随处可见的小温暖,方便下班族买菜的绿色流动便民车。明亮的地铁车厢。一张图书证就可以方便的在街头借书的流动书架。回家晚了,懒了,70块就能叫上一个砂锅粥,里面半斤虾,半斤黄鳝。想起剪头发的阿发理发屋。漂亮的老板娘和胖胖有型的理发师傅。我一直在暗自揣摩俩人为什么不是一对儿。
想起了好的,那些坏了的,腐朽了的事情就会慢慢的从身体里流走。
于是,今天听歌的时候,马条在唱:飞啊飞,天空里有那么多无奈的分离在飞。
我想到,其实分离也可以用在你与一座城市的关系上。
因为太多的时候,我们也说不清是你在这座城里还是城在你的心里?
写完文章时,J先生从屋里出来,问我写完了么?
我抻了个懒腰,故作深沉的说:我觉得有时候一个城市的人文会比它现代化的程度更重要。
J先生头也不回的甩了我一句: 废话么!
肆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西雅图白日梦:渡轮 (1人喜欢)
- 西雅图平凡事:琐碎的冬日和开满野花的校园 (2人喜欢)
- 西雅图的美,在每个春日花落的下雨天 (6人喜欢)
- Hi,43岁 (5人喜欢)
- 《理想的下午:关于旅行,也关于晃荡》下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