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神游
上海工作日早晚高峰的地铁里,人与人互相“亲密无间”地挤在一起:你的背顶着我的背,我的手臂粘着她的手臂,甚至在车门口,为了能够挤进车里面,陌生人紧紧地贴上来,彼此都感觉地到对方呼吸出来的气吹在脸上。可是身体上靠地越近,心理上的“防火墙”也相应地越高:眼神尽量不要有交叉,除了“下车伐”以外语言上也尽量不要有交集。所有低头看手机或者IPAD成了地铁里回避和陌生人身体上紧密贴近的尴尬最常见方式,同时还有自动拉开和周围人之间距离的明显效果。所以即使是挤到动弹不得的状态,也要坚持一手艰难地抓着包,一手坚定地抓着手机,大拇指还不停地在手机屏幕上滑动,眼睛一刻也不能离开那块闪亮的屏幕。
不过偶尔也会看见一个人,一手拎包,一手抓着一个拉手,站着,两眼发楞,那就是我在脑子相对清醒时候的状态。如果脑子不清醒时是什么样子呢?曰:一边假寐,一边做白日梦。不过,如果闭眼养神的话,可是会错过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因为地铁里面其实也有很多人情冷暖、飞短流长在发生着。观察距离不超过十公分的陌生人,想象他们的生活,想象他们的性格,想象他们现在在想什么,对我来说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而享受这种乐趣的前提是,不让被观察对象察觉出你的小心思。就像抓着拉手给我身体上的安全感,防止我摔倒一样,以冷眼旁观的姿态,不让人察觉给我心理上的安全感,防止我冲着一个陌生人指手画脚或者跑去和他/她搭讪。
比如有一次我身边坐了一个五六十岁的中老年阿姨,她穿着得体入时,手指上戴了镶嵌了翡翠的戒指,头发一丝不苟地盘在头上,露出耳垂上一对珍珠耳环。她正透过金属边框的老花眼镜聚精会神地看着手中的一张A4纸,我好奇地用余光默读着纸上的文字。那是一篇充满语病和鸡血的广告文,结合批判当下中国时局,鼓动读者加入某个投资团体。我读完了,身边的阿姨好像还在细细琢磨。半晌,终于摘下眼镜,把这张纸对折两下,放进了膝盖上的手提包里。我稍微往她脸上一瞥,看不出任何表情。不知道这阿姨是从哪里弄来的这个宣传单,不知道她看完以后是什么态度呢?是不以为然,还是想再考证一番,还是有点动心呢?
如果看到帅哥美女或是打扮特别新潮的人,我和大家一样总是忍不住多打量他们几眼。往浦东机场方向的车里面,总是能遇到不少这样的人。一个艺术家形象的日本男人抱着一个白皮肤金头发的小洋娃娃,身边的是他金发碧眼的女伴,互相用英语交谈着。那我怎么知道那个男的是日本人?看日本人看得多了,基本上不用他们开口就能辨别出来。为什么是艺术家?他身材不高,也不是特别壮,但是很结实。头发在脑后扎成一个小辫子,耳朵上戴着耳钉。服装轻便,和周围臃肿的“羽绒服”简直不是活在同一个季节。他穿的那双鞋,哦,我简直无法形容,就像以前八路军战士们穿的草鞋一样,横七竖八地绑在脚上。他们推着行李箱,看起来是要去坐飞机的。他们要飞往哪里?是日本还是北欧。他们是怎么认识的?我猜,艺术家去北欧留学,遇见了孩子她娘。她被艺术家的艺术气息和神秘的东方气质所倾倒。这次,他们一起来中国拜访孩子她娘在上海工作的二舅,顺便考察一下上海的艺术市场,然后前往男人在京都的家,赶在枫叶凋零之前,漫步于“层林尽染”之间。
不过这种冷眼旁观的安全感也有失去的时候,有一次,我在下班的地铁上遇到四个中年大妈,她们一开口我就听出来那是我的家乡话。听着她们谈家乡的家长里短,我有一种强烈的要去搭讪的冲动。地铁开了一个站,我还在心里面做激烈的斗争。在开到下一个站之前,我的搭讪“使命感”占了上风。让我最后终于开口的,是看到其中一个阿姨看着我笑了一下。当时我就站在她们面前,眼睛也盯着她们,思考着到底要不要搭讪。我也报之一笑,于是搭讪开始了。周围的人抬起头开看我们一眼,又低下头去看他们的手机了。阿姨们是来上海旅游的,现在要去机场坐飞机。她们问我在哪里上班啊,在哪里读的大学啊,平常吃饭怎么解决啊。我回答地尽量地轻描淡写,她们还是投来赞许和怜惜的目光“一个人在上海不容易啊”。其中一个阿姨得知我在外企上班后,还特意好心的嘱咐我“千万不要去日本人的公司噢,日本人很坏的”“呵呵”我轻轻地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一个年轻小伙走过来,阿姨说他是她们一起的,也是老乡。小伙掏出手机,若无其事地问我“你微信号是什么啊,加个微信吧”我支支吾吾。心想“劳资才不会随便加陌生人呢!”到了换乘车站后,我下车,迅速混入了人群。
地铁站里到处都是人,到处都有数不尽的故事。每天穿梭在其间,一不留神,自己也成了故事里面的一角。
不过偶尔也会看见一个人,一手拎包,一手抓着一个拉手,站着,两眼发楞,那就是我在脑子相对清醒时候的状态。如果脑子不清醒时是什么样子呢?曰:一边假寐,一边做白日梦。不过,如果闭眼养神的话,可是会错过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因为地铁里面其实也有很多人情冷暖、飞短流长在发生着。观察距离不超过十公分的陌生人,想象他们的生活,想象他们的性格,想象他们现在在想什么,对我来说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而享受这种乐趣的前提是,不让被观察对象察觉出你的小心思。就像抓着拉手给我身体上的安全感,防止我摔倒一样,以冷眼旁观的姿态,不让人察觉给我心理上的安全感,防止我冲着一个陌生人指手画脚或者跑去和他/她搭讪。
比如有一次我身边坐了一个五六十岁的中老年阿姨,她穿着得体入时,手指上戴了镶嵌了翡翠的戒指,头发一丝不苟地盘在头上,露出耳垂上一对珍珠耳环。她正透过金属边框的老花眼镜聚精会神地看着手中的一张A4纸,我好奇地用余光默读着纸上的文字。那是一篇充满语病和鸡血的广告文,结合批判当下中国时局,鼓动读者加入某个投资团体。我读完了,身边的阿姨好像还在细细琢磨。半晌,终于摘下眼镜,把这张纸对折两下,放进了膝盖上的手提包里。我稍微往她脸上一瞥,看不出任何表情。不知道这阿姨是从哪里弄来的这个宣传单,不知道她看完以后是什么态度呢?是不以为然,还是想再考证一番,还是有点动心呢?
如果看到帅哥美女或是打扮特别新潮的人,我和大家一样总是忍不住多打量他们几眼。往浦东机场方向的车里面,总是能遇到不少这样的人。一个艺术家形象的日本男人抱着一个白皮肤金头发的小洋娃娃,身边的是他金发碧眼的女伴,互相用英语交谈着。那我怎么知道那个男的是日本人?看日本人看得多了,基本上不用他们开口就能辨别出来。为什么是艺术家?他身材不高,也不是特别壮,但是很结实。头发在脑后扎成一个小辫子,耳朵上戴着耳钉。服装轻便,和周围臃肿的“羽绒服”简直不是活在同一个季节。他穿的那双鞋,哦,我简直无法形容,就像以前八路军战士们穿的草鞋一样,横七竖八地绑在脚上。他们推着行李箱,看起来是要去坐飞机的。他们要飞往哪里?是日本还是北欧。他们是怎么认识的?我猜,艺术家去北欧留学,遇见了孩子她娘。她被艺术家的艺术气息和神秘的东方气质所倾倒。这次,他们一起来中国拜访孩子她娘在上海工作的二舅,顺便考察一下上海的艺术市场,然后前往男人在京都的家,赶在枫叶凋零之前,漫步于“层林尽染”之间。
不过这种冷眼旁观的安全感也有失去的时候,有一次,我在下班的地铁上遇到四个中年大妈,她们一开口我就听出来那是我的家乡话。听着她们谈家乡的家长里短,我有一种强烈的要去搭讪的冲动。地铁开了一个站,我还在心里面做激烈的斗争。在开到下一个站之前,我的搭讪“使命感”占了上风。让我最后终于开口的,是看到其中一个阿姨看着我笑了一下。当时我就站在她们面前,眼睛也盯着她们,思考着到底要不要搭讪。我也报之一笑,于是搭讪开始了。周围的人抬起头开看我们一眼,又低下头去看他们的手机了。阿姨们是来上海旅游的,现在要去机场坐飞机。她们问我在哪里上班啊,在哪里读的大学啊,平常吃饭怎么解决啊。我回答地尽量地轻描淡写,她们还是投来赞许和怜惜的目光“一个人在上海不容易啊”。其中一个阿姨得知我在外企上班后,还特意好心的嘱咐我“千万不要去日本人的公司噢,日本人很坏的”“呵呵”我轻轻地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一个年轻小伙走过来,阿姨说他是她们一起的,也是老乡。小伙掏出手机,若无其事地问我“你微信号是什么啊,加个微信吧”我支支吾吾。心想“劳资才不会随便加陌生人呢!”到了换乘车站后,我下车,迅速混入了人群。
地铁站里到处都是人,到处都有数不尽的故事。每天穿梭在其间,一不留神,自己也成了故事里面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