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河上的城
因河(Inn River),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朝东北方向流入奥地利的蒂罗尔州,然后进入德国的巴伐利亚州,最后汇入欧洲第二长河多瑙河。两千多年前,喜欢修路的罗马人在因河穿过阿尔卑斯布伦纳山口这个地方修建了一条公路,使这里成为了贯穿欧洲南北的交通要道。七百多年前的1239年,还是在因河穿过布伦纳山口这个地方,奥地利人建了一个城市,取名因斯布鲁克(Innsbruck),意为“因河上的桥”。
因斯布鲁克建城40多年后,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被选为新一任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鲁道夫一世登基没多久就和波西米亚打了一仗,而且取得了胜利,于是,刚被波西米亚的君主统治了不过几十年的奥地利又变成了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再后来,虽然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范围一直在不断变化,今天扩大明天缩小,但是奥地利这个地方始终牢牢的处于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之下,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而因斯布鲁克这个小城正是哈布斯堡家族发迹初期的主要住所,见证了哈布斯堡家族的权力与版图怎样一步一步的走向颠峰。
因斯布鲁克也是我们这次在奥地利游玩的唯一一个城市。2014年9月的最后一天,参观完因斯布鲁克的标志建筑“黄金屋顶”以及几乎所有中国游客都会去的施华洛世奇专卖店之后,我们就离开奥地利去德国了。在大巴驶离因斯布鲁克之前,我在车上瞥见了这个城市名字的由来:因河。
对因河的第一个感觉:这条河好清啊!然后再看看因河两岸,发现岸边的景致也很不错。彩色的、低矮的房子,使这座城市看起来似乎还保留着中世纪的容貌。沿着因河看向远方,阿尔卑斯山的轮廓隐约可见。
因斯布鲁克正是一个位于阿尔卑斯山心脏地带的城市。阿尔卑斯山(Alps)是欧洲最高大的山脉,西起法国尼斯附近的地中海岸,经意大利北部、瑞士南部、列支敦士登、德国南部,东至奥地利的维也纳盆地,呈弧形东西向延伸。阿尔卑斯山途径了六个国家,但主要分布在瑞士和奥地利境内,使瑞士和奥地利都变成了典型的山地国家。正如奥地利的国歌一开头就唱到:“群山巍峨,江河浩荡……”奥地利有60% 的面积被阿尔卑斯山覆盖,在巍峨的群山之中还点缀着数以百计的湖泊和河流,是一个山水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
因此,在奥地利的任何一个地方旅游,美丽的山山水水一定都是其中最大的看点。因斯布鲁克也不例外,这里有雄伟的山峰、神奇的河谷、波光粼粼的山间湖泊和巨大的冰川——我们只能在离开的大巴上看着这些漂亮的风景一扫而过,但会享受的欧洲人可是把因斯布鲁克当成度假胜地的,一来就会呆上两星期那种。夏天,平均温度只有20度的因斯布鲁克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喜欢运动的人们会从这里徒步跋涉深入迷人的高山世界,喜欢安静的人们就呆在湖边的小木屋、坐在阳台上就能欣赏到如画的山谷、起伏的山岩和绿草如茵的牧场;冬天,因斯布鲁克摇身变成滑雪胜地,城市四周的山谷坡地就是绝佳的滑雪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加上适宜的气候,使因斯布鲁克成为1964年、1976年两届冬奥会和2012年冬季青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
说到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场地就不能不提扎哈•哈迪德,我们在刚来因斯布鲁克的那个晚上,进入城区之前就先在车上看到了她设计的滑雪跳台,高高的矗立在山顶上很显眼,第二天一早在酒店吃早餐时也能看到。有学建筑的表姐介绍,我还是知道几个当代世界著名建筑师的,像贝聿铭、安藤忠雄和给中央电视台设计了“大裤衩”的库哈斯,扎哈•哈迪德曾经是库哈斯的徒弟,也是我知道的唯一一位女建筑师,她和我们广州还挺有缘,坐落在珠江边的广州歌剧院就是她设计的,不过我个人觉得这歌剧院没啥意思,不如北京的“水煮蛋”可爱。
扎哈•哈迪德,出生的伊拉克的英国籍建筑师,人称“女魔头”,凭借自己多年的不懈努力和独特的个人风格,在几乎被男性一统天下的建筑业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2004年,位于洛杉矶的海耶基金会宣布了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立兹克奖的当年得主:扎哈•哈迪德,她是普立兹克奖创立25年来的第一位女性获奖者,同时也是最年轻的获奖者。而在扎哈•哈迪德获得这个建筑界最高荣誉的前一年,她为因斯布鲁克设计的伊瑟尔山滑雪跳台刚刚落成。
伊瑟尔山在因斯布鲁克的南边,对于因斯布鲁克来说,这座山有着深远的意义:200多年前,为了阻止拿破仑和巴伐利亚联军入侵因斯布鲁克,蒂罗尔人安德烈•霍夫领导当地农民揭竿而起,为了奥地利人的自由而浴血奋战。虽然起义最后被镇压,安德烈•霍夫被枪杀,但起义的人们在伊瑟尔山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再往后,1925年,第一座滑雪跳台在伊瑟尔山建成;1964年和1976年,两次冬季奥运会的火炬在伊瑟尔山点燃;1988年,罗马教皇约翰纳斯•保罗曾在伊瑟尔山举行盛大的弥撒,当时六万信徒蜂拥而来。
进入21世纪,因斯布鲁克想要在伊瑟尔山这座历史性的名山建一座全新的滑雪跳台,扎哈•哈迪德的方案中标。她设计的这座滑雪跳台融合了各种现代建筑的元素,堪称当今跳台建筑的最高水准。扎哈模仿现代桥梁的样式设计滑雪加速道,借鉴现代高层建筑的思维设计跳台底座,采用现代钢架建筑的理念设计跳台顶部,把一个随处可见的滑雪场跳台变成了一件不同寻常的现代派艺术品。此外,扎哈把咖啡馆、观景台、主跑道都整合到塔柱里,形成了一个完美而优雅的整体,而且充分发挥了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滑雪跳台能容纳两万八千名观众,游人可以在三百六十度的观景台上欣赏因斯布鲁克独一无二的城市美景,也可以在全景咖啡馆里一边休息、一边感受酷炫的现代技术。
因斯布鲁克的伊瑟尔山滑雪跳台使扎哈•哈迪德名扬四方,这座现代化的建筑在落成后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滑雪爱好者和观光客,成为了因斯布鲁克的新名片。
几年后的2007年,因斯布鲁克再一次请来了扎哈•哈迪德,这次扎哈为因斯布鲁克设计了北山公园的缆车线,我坐车的时候也瞄到过,不过没有来得及拍照。北山公园离因斯布鲁克的老城区非常近,被誉为滑雪和登山爱好者的麦加。扎哈在这里设计了两段的登山缆车,第一段是以封闭箱式缆车穿梭往来于海拔八百多米的洪格堡和海拔两千多米的塞古拜之间,方便滑雪运动的爱好者们以最便捷和舒适的方式上山享受冬季运动;第二段的缆车连接因斯布鲁克老城和位于北山公园的洪格堡,其线条流畅冼炼,设计风格轻盈又动感,与阿尔卑斯山的景致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无论是伊瑟尔山滑雪跳台还是北山公园的登山缆车,其实都是为滑雪运动服务的,因斯布鲁克一再邀请世界大师级别的扎哈•哈迪德为城市设计滑雪设施,可见这个城市对滑雪是有多喜欢。
滑雪是奥地利的全民运动。一到冬天,奥地利人就会跑去滑雪场,单板滑雪、平底雪橇、滑冰、雪中骑马、雪中摩托等形式多样的雪地运动都很受年轻人的欢迎。奥地利人还喜欢在滑雪之后庆祝一番,或者堆个雪人,或者泡个温泉,或者去酒吧和小木屋和朋友一起喝酒,他们知道如何尽情的享受冬天的乐趣。
窥一斑而知全豹,从奥地利人欢乐动感的冬日生活,从因斯布鲁克宁静古朴的城市面貌,我看到了一个平和、舒适、休闲的奥地利,一个会生活的奥地利。
这个国家有接近一半的国土面积被森林覆盖,国内的湖水基本都达到直接饮用的标准,经济也发展的很不错,经济增长速度高于欧盟平均水平,全国只有八百多万人,福利又好,无后顾之忧的奥地利人自然可以尽情享受人生。
国家的和平是国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奥地利对此应该是深有体会的。奥地利有过很长一段纷争不断的历史,在近代,就距离现在不到一百年之前,奥地利还曾经屡战屡败,国家领土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逐渐缩小。
中世纪时自不必说,在哈布斯堡家族得到奥地利之前,这里的领主就经常变来变去、打来打去。哈布斯堡家族统治奥地利之后,曾经通过战争和精心安排的政治联姻大大扩张了领土,使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统治核心的维也纳风光过一两百年。但随着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陷落,中世纪结束,土耳其奥斯曼崛起,神圣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摩擦日益增多,17世纪时奥斯曼帝国曾经围困了维也纳长达两个月,还好后来信仰天主教的波兰国王派了援军过来,维也纳才总算渡过难关。乱成一锅粥的三十年战争就不说了,18世纪一开篇又爆发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维也纳在这次战争之后失去了对西班牙的控制,接下来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普鲁士通过这场战争瞬间夺走了西里西亚和波西米亚的大片土地。不过,前面这些战争都不算什么,一来战火并没有每次都波及到奥地利本土,二来当时住在维也纳的皇帝还是挺有实力的,跟波兰、威尼斯等软柿子干架也有打赢的时候。等到了18世纪末,奥地利开始多次在重要战争中失败,那才叫一个郁闷。
1792年到1814年间,维也纳曾两次被法国人占领,上面说的巴伐利亚入侵因斯布鲁克也发生在那个时候。维也纳的第一次被攻破导致了神圣罗马帝国的解体,但破船还有三千钉,虽然神圣罗马帝国不复存在,但皇帝好歹还有一个奥地利帝国,当时的奥地利帝国可比现在的奥地利大多了,其领土包括了今天的的奥地利、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克罗地亚、北意大利、罗马尼亚的特兰西瓦尼亚和波兰的加利西亚等广大地区,是当时欧洲五大列强(英、俄、奥、普、法)之一,国土面积为欧洲第三。
1859年,意大利人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意大利统一战争,奥地利在与意大利的战争中又一次成为战败国,奥地利帝国失去了在意大利的所有领土,面积缩小了十分之一,人口骤减了15%,还丢失了很多城市、工厂、码头、资本家这些新时代强国的必要设备,奥地利这个老牌的强国在一步步的走向衰落。
1866年,奥地利和普鲁士之间爆发了普奥战争,曾经被奥地利瞧不起的普鲁士只用了两个月就结束了战争,奥地利战败并失去了荷尔斯泰因,而且被迫同意解散德意志联邦,结束了哈布斯堡家族统领德意志各邦国的时代。这次战争后,奥地利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同样是说德语的日耳曼人后裔,奥地利和普鲁士现在显出了明显的高下——不对,严格来说普鲁士人连日耳曼民族都算不上,一直到15世纪都被认为是波罗的海边的乡巴佬,直到18世纪普鲁士才成为德意志世界里的一个正式王国。可是,普鲁士继承了条顿骑士团坚忍、服从的性格和全民皆兵的传统,战斗力极强,刚一建国就开始了侵略扩张,“铁血宰相”俾斯麦上台之后,国家实力更是突飞猛进,直追大英帝国。普奥战争之后,普鲁士带头发起了德意志统一运动,誓要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日耳曼国家。
那么问题来了:奥地利不也是日耳曼的一员吗?奥地利几百年来不还一直是“日耳曼神圣罗马帝国”的核心领地吗?为什么会在德意志统一运动中偏偏把奥地利漏掉了?
俾斯麦是故意的。
俾斯麦有着长远的眼光和对现实的清醒判断。他知道欧洲大陆一直都有一个“势力均衡”的理念,现在的普鲁士已经很强大,等各大德意志邦国合并进来后会变得更加强大,如果能把奥地利也吞了,那就强大过头了。国家虽然是越强大越好,可是欧洲还有几个大国在看着呢,如果普鲁士表现出哪怕是一点对奥地利感兴趣的意思,法国和俄国能不出来干涉吗?到那时,不光奥地利拿不下,德意志也会麻烦不断,甚至永远也统一不了。
另外,奥地利的历史地位太高了,这对于刚刚屌丝逆袭的普鲁士来说也是一个麻烦。要知道,就在不久之前,普鲁士国王都还是由住在维也纳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册封的,套用我们中国的说法,他们本来是一个“君臣”的关系。虽然现在神圣罗马帝国解散了,可是奥地利皇帝的威名还在,吞并奥地利的话容易落一个“犯上作乱”的罪名,反而会得不到其它德意志邦国的支持。就算普鲁士真的能顶住法国和俄国的压力,把奥地利帝国合并进来,说不定最后各德意志邦国也会想让奥地利的皇帝继续当老大,那普鲁士不是白忙活了吗?
所以,俾斯麦一脚踢开了奥地利,把这个老牌的大国排除在了德意志联邦之外,然后果然就顺利的实现了统一。原来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于1871年1月18日,在人家法国凡尔赛宫镜厅里大摇大摆的登基,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宣布德意志从此统一——完全忽略了奥地利这个德语国家的存在。不知道这对于奥地利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但可以肯定的是,德国统一后,奥地利看起来显得更弱了。在弱肉强食的时代,被别人看出你的虚弱可是很危险的。所以,奥地利输掉普奥战争的第二年,匈牙利就开始闹独立了,刚刚吃了败仗的奥地利为了避免战争,只好与匈牙利贵族谈判,将奥地利帝国改组为奥匈帝国,虽然听起来还是一个国家,但实质是变成了一个二元帝国,匈牙利实现了高度自治。
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输给法国,输给意大利,输给普鲁士,连区区一个匈牙利也差点搞不定,奥地利心里别提多郁闷了。它想再找些软柿子捏,结果,找到了中国!真可恶!1900年,奥匈帝国与英、法、德、美、日、俄、意组成八国联军,以打压义和团为借口侵略中国,在北京烧杀抢掠,最后逼迫慈禧签订《辛丑条约》。好讨厌好讨厌好讨厌!
除了遥远的亚洲国家,奥地利觉得自己国家周边也要再发展一下,然后瞄上了南部的巴尔干半岛。奥地利觉得那里好像也是个软柿子,结果却点着了一个大大的火药桶。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东南部,亚得里亚海、黑海和爱琴海之间的一片陆地,南部正是大名鼎鼎的古希腊文明的发祥地,后来先后被古罗马、拜占庭帝国、从我们中国过去的柔然人建立的阿瓦尔汗国、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等政权统治过。到了近代,俄国和奥地利都想在这里扩张领土,英国和法国都想把持这个通往印度洋和远东的交通命脉,于是,巴尔干半岛成为几个欧洲大国激烈争夺的地区。同时,生活在这里的南斯拉夫人又有着复杂的民族矛盾,如塞尔维亚族和波斯尼亚族同属南斯拉夫人,在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就很大。复杂的民族问题加上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巴尔干半岛一直到上世纪快结束的时候都还在打仗,我们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的大使馆也曾在空袭中无辜躺枪。这么一片火药味浓厚的地方,奥匈帝国都不想放过,在1878年出兵占领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使南斯拉夫人对奥地利有了极深的仇恨。1914年,不知凶险的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夫妇跑去波斯尼亚的首府萨拉热窝视察,结果被一名塞尔维亚族青年枪杀,史称“萨拉热窝谋杀事件”。当时的奥匈帝国皇帝、也就是茜茜公主的丈夫弗兰茨•约瑟夫一世气疯了,他在德国的支持下对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国、俄国、法国、英国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在这次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现代化战争中,奥地利作为同盟国的一员,又一次遭到了失败。战败的奥地利付出了及其惨重的代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地区纷纷宣布独立,特兰西瓦尼亚地区加入罗马尼亚,波兰和意大利也获得了原属奥匈帝国的一部分领土;奥地利失去了所有的出海口,变成了一个完全的内陆山地国家;统治了奥地利长达六百年的哈布斯堡王朝被永久驱逐,奥地利变成了共和国。
一战爆发时,有一个出生在奥地利、因河河畔、小城布劳瑙的青年,装病逃过了奥匈帝国的军队体检,却志愿加入了德国巴伐利亚的预备步兵团,与英法联军作战。一战结束后,这个青年在慕尼黑积极活动,把一个原本只是清谈政治的德国工人党改造成了纳粹党,并在德国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后来更成为德国元首兼总理——看到这里你一定知道,这个青年就是希特勒。希特勒在上台后发起了极不人道的反犹运动,不久又闪电袭击波兰,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把欧洲、亚洲、北非、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通通拖入到了这场空前绝后的大战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奥地利已经被纳粹德国合并,于是,1945年,作为纳粹德国一部分的奥地利再一次成为了战败国。奥地利在战后被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几个国家的军队分别占领,拖了10年,等各国军队陆续撤离后,奥地利才最终重新成为一个独立国家。
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再加上之前的多次失败,奥地利人终于深刻的明白了和平的重要。所以,1955年,奥地利签订国家条约,宣布永久中立,从此不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也不允许在奥地利领土上设立外国军事基地。之后奥地利就一直奉行严格的中立立场,一直到持续今天。
说起来,我在去奥地利之前,对这个国家的了解真是少得可怜。我是到了因斯布鲁克、听导游介绍才知道这个国家原来也是说德语的,回家后就翻书查奥地利和德国的渊源,后来才知道原来现在的奥地利是个中立国。然后深感自己的无知:我以前一直以为,世界上只有瑞士一个中立国。而事实上,现在全世界已经有好几个国家宣布中立,并得到国际上的普遍承认。瑞士自然是最早得到世界各国一致承认的永久中立国,此外瑞典、芬兰、爱尔兰、奥地利、列支敦士登、哥斯达黎加和土库曼斯坦也是中立国家,列支敦士登和哥斯达黎加这两个国家甚至连军队都不设。
看看今天这个生活富足、闲适又平和的中立国奥利地,再联想到奥地利屡次战败的近代史,我就想:都知道和平、民主、文明这些词是好词,可是要在一个国家、在全体国民间实现这些好词,却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道理都是要经过漫长的摸索、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才能真正明白的。就说“和平”,当年的哈布斯堡王朝不想管好神圣罗马帝国范围内的各大邦国吗?当年的奥匈帝国不想管好一个面积大、民族多的国家吗?他们当然想,而且也一直在努力,他们可能觉得,谁不听话我就打谁,把别人打服了,和平自然就会来了。可是经历过这么多大大小小的战争之后,奥地利显然已经改变了想法。选择变成中立国就意味着,不能再插手别国的战争事务,如果有国民违反规定的,国家也不能为其行使外交保护权——以永远不插手国外战争事务、永远放弃从战争中谋取利益为条件,换取一个永久的和平,现在的奥地利觉得,这是对国家最好的选择了。
虽然不是很懂国际政治,不过想想因斯布鲁克这个怎么看怎么舒服的小城,我也觉得这个选择很不错。
对于普通人而言,和平才是最重要的。
因斯布鲁克建城40多年后,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被选为新一任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鲁道夫一世登基没多久就和波西米亚打了一仗,而且取得了胜利,于是,刚被波西米亚的君主统治了不过几十年的奥地利又变成了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再后来,虽然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范围一直在不断变化,今天扩大明天缩小,但是奥地利这个地方始终牢牢的处于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之下,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而因斯布鲁克这个小城正是哈布斯堡家族发迹初期的主要住所,见证了哈布斯堡家族的权力与版图怎样一步一步的走向颠峰。
因斯布鲁克也是我们这次在奥地利游玩的唯一一个城市。2014年9月的最后一天,参观完因斯布鲁克的标志建筑“黄金屋顶”以及几乎所有中国游客都会去的施华洛世奇专卖店之后,我们就离开奥地利去德国了。在大巴驶离因斯布鲁克之前,我在车上瞥见了这个城市名字的由来:因河。
![]() |
摄于因河上的一座桥 |
对因河的第一个感觉:这条河好清啊!然后再看看因河两岸,发现岸边的景致也很不错。彩色的、低矮的房子,使这座城市看起来似乎还保留着中世纪的容貌。沿着因河看向远方,阿尔卑斯山的轮廓隐约可见。
因斯布鲁克正是一个位于阿尔卑斯山心脏地带的城市。阿尔卑斯山(Alps)是欧洲最高大的山脉,西起法国尼斯附近的地中海岸,经意大利北部、瑞士南部、列支敦士登、德国南部,东至奥地利的维也纳盆地,呈弧形东西向延伸。阿尔卑斯山途径了六个国家,但主要分布在瑞士和奥地利境内,使瑞士和奥地利都变成了典型的山地国家。正如奥地利的国歌一开头就唱到:“群山巍峨,江河浩荡……”奥地利有60% 的面积被阿尔卑斯山覆盖,在巍峨的群山之中还点缀着数以百计的湖泊和河流,是一个山水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
![]() |
欧洲地理图及阿尔卑斯山的位置 |
因此,在奥地利的任何一个地方旅游,美丽的山山水水一定都是其中最大的看点。因斯布鲁克也不例外,这里有雄伟的山峰、神奇的河谷、波光粼粼的山间湖泊和巨大的冰川——我们只能在离开的大巴上看着这些漂亮的风景一扫而过,但会享受的欧洲人可是把因斯布鲁克当成度假胜地的,一来就会呆上两星期那种。夏天,平均温度只有20度的因斯布鲁克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喜欢运动的人们会从这里徒步跋涉深入迷人的高山世界,喜欢安静的人们就呆在湖边的小木屋、坐在阳台上就能欣赏到如画的山谷、起伏的山岩和绿草如茵的牧场;冬天,因斯布鲁克摇身变成滑雪胜地,城市四周的山谷坡地就是绝佳的滑雪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加上适宜的气候,使因斯布鲁克成为1964年、1976年两届冬奥会和2012年冬季青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
说到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场地就不能不提扎哈•哈迪德,我们在刚来因斯布鲁克的那个晚上,进入城区之前就先在车上看到了她设计的滑雪跳台,高高的矗立在山顶上很显眼,第二天一早在酒店吃早餐时也能看到。有学建筑的表姐介绍,我还是知道几个当代世界著名建筑师的,像贝聿铭、安藤忠雄和给中央电视台设计了“大裤衩”的库哈斯,扎哈•哈迪德曾经是库哈斯的徒弟,也是我知道的唯一一位女建筑师,她和我们广州还挺有缘,坐落在珠江边的广州歌剧院就是她设计的,不过我个人觉得这歌剧院没啥意思,不如北京的“水煮蛋”可爱。
扎哈•哈迪德,出生的伊拉克的英国籍建筑师,人称“女魔头”,凭借自己多年的不懈努力和独特的个人风格,在几乎被男性一统天下的建筑业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2004年,位于洛杉矶的海耶基金会宣布了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立兹克奖的当年得主:扎哈•哈迪德,她是普立兹克奖创立25年来的第一位女性获奖者,同时也是最年轻的获奖者。而在扎哈•哈迪德获得这个建筑界最高荣誉的前一年,她为因斯布鲁克设计的伊瑟尔山滑雪跳台刚刚落成。
![]() |
在酒店阳台上拍的伊瑟尔山滑雪跳台 |
伊瑟尔山在因斯布鲁克的南边,对于因斯布鲁克来说,这座山有着深远的意义:200多年前,为了阻止拿破仑和巴伐利亚联军入侵因斯布鲁克,蒂罗尔人安德烈•霍夫领导当地农民揭竿而起,为了奥地利人的自由而浴血奋战。虽然起义最后被镇压,安德烈•霍夫被枪杀,但起义的人们在伊瑟尔山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再往后,1925年,第一座滑雪跳台在伊瑟尔山建成;1964年和1976年,两次冬季奥运会的火炬在伊瑟尔山点燃;1988年,罗马教皇约翰纳斯•保罗曾在伊瑟尔山举行盛大的弥撒,当时六万信徒蜂拥而来。
进入21世纪,因斯布鲁克想要在伊瑟尔山这座历史性的名山建一座全新的滑雪跳台,扎哈•哈迪德的方案中标。她设计的这座滑雪跳台融合了各种现代建筑的元素,堪称当今跳台建筑的最高水准。扎哈模仿现代桥梁的样式设计滑雪加速道,借鉴现代高层建筑的思维设计跳台底座,采用现代钢架建筑的理念设计跳台顶部,把一个随处可见的滑雪场跳台变成了一件不同寻常的现代派艺术品。此外,扎哈把咖啡馆、观景台、主跑道都整合到塔柱里,形成了一个完美而优雅的整体,而且充分发挥了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滑雪跳台能容纳两万八千名观众,游人可以在三百六十度的观景台上欣赏因斯布鲁克独一无二的城市美景,也可以在全景咖啡馆里一边休息、一边感受酷炫的现代技术。
因斯布鲁克的伊瑟尔山滑雪跳台使扎哈•哈迪德名扬四方,这座现代化的建筑在落成后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滑雪爱好者和观光客,成为了因斯布鲁克的新名片。
几年后的2007年,因斯布鲁克再一次请来了扎哈•哈迪德,这次扎哈为因斯布鲁克设计了北山公园的缆车线,我坐车的时候也瞄到过,不过没有来得及拍照。北山公园离因斯布鲁克的老城区非常近,被誉为滑雪和登山爱好者的麦加。扎哈在这里设计了两段的登山缆车,第一段是以封闭箱式缆车穿梭往来于海拔八百多米的洪格堡和海拔两千多米的塞古拜之间,方便滑雪运动的爱好者们以最便捷和舒适的方式上山享受冬季运动;第二段的缆车连接因斯布鲁克老城和位于北山公园的洪格堡,其线条流畅冼炼,设计风格轻盈又动感,与阿尔卑斯山的景致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无论是伊瑟尔山滑雪跳台还是北山公园的登山缆车,其实都是为滑雪运动服务的,因斯布鲁克一再邀请世界大师级别的扎哈•哈迪德为城市设计滑雪设施,可见这个城市对滑雪是有多喜欢。
滑雪是奥地利的全民运动。一到冬天,奥地利人就会跑去滑雪场,单板滑雪、平底雪橇、滑冰、雪中骑马、雪中摩托等形式多样的雪地运动都很受年轻人的欢迎。奥地利人还喜欢在滑雪之后庆祝一番,或者堆个雪人,或者泡个温泉,或者去酒吧和小木屋和朋友一起喝酒,他们知道如何尽情的享受冬天的乐趣。
窥一斑而知全豹,从奥地利人欢乐动感的冬日生活,从因斯布鲁克宁静古朴的城市面貌,我看到了一个平和、舒适、休闲的奥地利,一个会生活的奥地利。
这个国家有接近一半的国土面积被森林覆盖,国内的湖水基本都达到直接饮用的标准,经济也发展的很不错,经济增长速度高于欧盟平均水平,全国只有八百多万人,福利又好,无后顾之忧的奥地利人自然可以尽情享受人生。
国家的和平是国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奥地利对此应该是深有体会的。奥地利有过很长一段纷争不断的历史,在近代,就距离现在不到一百年之前,奥地利还曾经屡战屡败,国家领土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逐渐缩小。
中世纪时自不必说,在哈布斯堡家族得到奥地利之前,这里的领主就经常变来变去、打来打去。哈布斯堡家族统治奥地利之后,曾经通过战争和精心安排的政治联姻大大扩张了领土,使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统治核心的维也纳风光过一两百年。但随着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陷落,中世纪结束,土耳其奥斯曼崛起,神圣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摩擦日益增多,17世纪时奥斯曼帝国曾经围困了维也纳长达两个月,还好后来信仰天主教的波兰国王派了援军过来,维也纳才总算渡过难关。乱成一锅粥的三十年战争就不说了,18世纪一开篇又爆发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维也纳在这次战争之后失去了对西班牙的控制,接下来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普鲁士通过这场战争瞬间夺走了西里西亚和波西米亚的大片土地。不过,前面这些战争都不算什么,一来战火并没有每次都波及到奥地利本土,二来当时住在维也纳的皇帝还是挺有实力的,跟波兰、威尼斯等软柿子干架也有打赢的时候。等到了18世纪末,奥地利开始多次在重要战争中失败,那才叫一个郁闷。
1792年到1814年间,维也纳曾两次被法国人占领,上面说的巴伐利亚入侵因斯布鲁克也发生在那个时候。维也纳的第一次被攻破导致了神圣罗马帝国的解体,但破船还有三千钉,虽然神圣罗马帝国不复存在,但皇帝好歹还有一个奥地利帝国,当时的奥地利帝国可比现在的奥地利大多了,其领土包括了今天的的奥地利、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克罗地亚、北意大利、罗马尼亚的特兰西瓦尼亚和波兰的加利西亚等广大地区,是当时欧洲五大列强(英、俄、奥、普、法)之一,国土面积为欧洲第三。
![]() |
1815年的奥地利帝国版图 |
1859年,意大利人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意大利统一战争,奥地利在与意大利的战争中又一次成为战败国,奥地利帝国失去了在意大利的所有领土,面积缩小了十分之一,人口骤减了15%,还丢失了很多城市、工厂、码头、资本家这些新时代强国的必要设备,奥地利这个老牌的强国在一步步的走向衰落。
1866年,奥地利和普鲁士之间爆发了普奥战争,曾经被奥地利瞧不起的普鲁士只用了两个月就结束了战争,奥地利战败并失去了荷尔斯泰因,而且被迫同意解散德意志联邦,结束了哈布斯堡家族统领德意志各邦国的时代。这次战争后,奥地利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同样是说德语的日耳曼人后裔,奥地利和普鲁士现在显出了明显的高下——不对,严格来说普鲁士人连日耳曼民族都算不上,一直到15世纪都被认为是波罗的海边的乡巴佬,直到18世纪普鲁士才成为德意志世界里的一个正式王国。可是,普鲁士继承了条顿骑士团坚忍、服从的性格和全民皆兵的传统,战斗力极强,刚一建国就开始了侵略扩张,“铁血宰相”俾斯麦上台之后,国家实力更是突飞猛进,直追大英帝国。普奥战争之后,普鲁士带头发起了德意志统一运动,誓要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日耳曼国家。
那么问题来了:奥地利不也是日耳曼的一员吗?奥地利几百年来不还一直是“日耳曼神圣罗马帝国”的核心领地吗?为什么会在德意志统一运动中偏偏把奥地利漏掉了?
俾斯麦是故意的。
俾斯麦有着长远的眼光和对现实的清醒判断。他知道欧洲大陆一直都有一个“势力均衡”的理念,现在的普鲁士已经很强大,等各大德意志邦国合并进来后会变得更加强大,如果能把奥地利也吞了,那就强大过头了。国家虽然是越强大越好,可是欧洲还有几个大国在看着呢,如果普鲁士表现出哪怕是一点对奥地利感兴趣的意思,法国和俄国能不出来干涉吗?到那时,不光奥地利拿不下,德意志也会麻烦不断,甚至永远也统一不了。
另外,奥地利的历史地位太高了,这对于刚刚屌丝逆袭的普鲁士来说也是一个麻烦。要知道,就在不久之前,普鲁士国王都还是由住在维也纳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册封的,套用我们中国的说法,他们本来是一个“君臣”的关系。虽然现在神圣罗马帝国解散了,可是奥地利皇帝的威名还在,吞并奥地利的话容易落一个“犯上作乱”的罪名,反而会得不到其它德意志邦国的支持。就算普鲁士真的能顶住法国和俄国的压力,把奥地利帝国合并进来,说不定最后各德意志邦国也会想让奥地利的皇帝继续当老大,那普鲁士不是白忙活了吗?
所以,俾斯麦一脚踢开了奥地利,把这个老牌的大国排除在了德意志联邦之外,然后果然就顺利的实现了统一。原来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于1871年1月18日,在人家法国凡尔赛宫镜厅里大摇大摆的登基,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宣布德意志从此统一——完全忽略了奥地利这个德语国家的存在。不知道这对于奥地利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但可以肯定的是,德国统一后,奥地利看起来显得更弱了。在弱肉强食的时代,被别人看出你的虚弱可是很危险的。所以,奥地利输掉普奥战争的第二年,匈牙利就开始闹独立了,刚刚吃了败仗的奥地利为了避免战争,只好与匈牙利贵族谈判,将奥地利帝国改组为奥匈帝国,虽然听起来还是一个国家,但实质是变成了一个二元帝国,匈牙利实现了高度自治。
![]() |
1914年的奥匈帝国版图 |
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输给法国,输给意大利,输给普鲁士,连区区一个匈牙利也差点搞不定,奥地利心里别提多郁闷了。它想再找些软柿子捏,结果,找到了中国!真可恶!1900年,奥匈帝国与英、法、德、美、日、俄、意组成八国联军,以打压义和团为借口侵略中国,在北京烧杀抢掠,最后逼迫慈禧签订《辛丑条约》。好讨厌好讨厌好讨厌!
除了遥远的亚洲国家,奥地利觉得自己国家周边也要再发展一下,然后瞄上了南部的巴尔干半岛。奥地利觉得那里好像也是个软柿子,结果却点着了一个大大的火药桶。
![]() |
奥匈帝国内部版图,粉色为匈牙利部分,蓝色为新占领的波黑 |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东南部,亚得里亚海、黑海和爱琴海之间的一片陆地,南部正是大名鼎鼎的古希腊文明的发祥地,后来先后被古罗马、拜占庭帝国、从我们中国过去的柔然人建立的阿瓦尔汗国、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等政权统治过。到了近代,俄国和奥地利都想在这里扩张领土,英国和法国都想把持这个通往印度洋和远东的交通命脉,于是,巴尔干半岛成为几个欧洲大国激烈争夺的地区。同时,生活在这里的南斯拉夫人又有着复杂的民族矛盾,如塞尔维亚族和波斯尼亚族同属南斯拉夫人,在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就很大。复杂的民族问题加上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巴尔干半岛一直到上世纪快结束的时候都还在打仗,我们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的大使馆也曾在空袭中无辜躺枪。这么一片火药味浓厚的地方,奥匈帝国都不想放过,在1878年出兵占领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使南斯拉夫人对奥地利有了极深的仇恨。1914年,不知凶险的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夫妇跑去波斯尼亚的首府萨拉热窝视察,结果被一名塞尔维亚族青年枪杀,史称“萨拉热窝谋杀事件”。当时的奥匈帝国皇帝、也就是茜茜公主的丈夫弗兰茨•约瑟夫一世气疯了,他在德国的支持下对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国、俄国、法国、英国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在这次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现代化战争中,奥地利作为同盟国的一员,又一次遭到了失败。战败的奥地利付出了及其惨重的代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地区纷纷宣布独立,特兰西瓦尼亚地区加入罗马尼亚,波兰和意大利也获得了原属奥匈帝国的一部分领土;奥地利失去了所有的出海口,变成了一个完全的内陆山地国家;统治了奥地利长达六百年的哈布斯堡王朝被永久驱逐,奥地利变成了共和国。
![]() |
今天的奥地利版图 |
一战爆发时,有一个出生在奥地利、因河河畔、小城布劳瑙的青年,装病逃过了奥匈帝国的军队体检,却志愿加入了德国巴伐利亚的预备步兵团,与英法联军作战。一战结束后,这个青年在慕尼黑积极活动,把一个原本只是清谈政治的德国工人党改造成了纳粹党,并在德国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后来更成为德国元首兼总理——看到这里你一定知道,这个青年就是希特勒。希特勒在上台后发起了极不人道的反犹运动,不久又闪电袭击波兰,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把欧洲、亚洲、北非、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通通拖入到了这场空前绝后的大战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奥地利已经被纳粹德国合并,于是,1945年,作为纳粹德国一部分的奥地利再一次成为了战败国。奥地利在战后被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几个国家的军队分别占领,拖了10年,等各国军队陆续撤离后,奥地利才最终重新成为一个独立国家。
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再加上之前的多次失败,奥地利人终于深刻的明白了和平的重要。所以,1955年,奥地利签订国家条约,宣布永久中立,从此不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也不允许在奥地利领土上设立外国军事基地。之后奥地利就一直奉行严格的中立立场,一直到持续今天。
说起来,我在去奥地利之前,对这个国家的了解真是少得可怜。我是到了因斯布鲁克、听导游介绍才知道这个国家原来也是说德语的,回家后就翻书查奥地利和德国的渊源,后来才知道原来现在的奥地利是个中立国。然后深感自己的无知:我以前一直以为,世界上只有瑞士一个中立国。而事实上,现在全世界已经有好几个国家宣布中立,并得到国际上的普遍承认。瑞士自然是最早得到世界各国一致承认的永久中立国,此外瑞典、芬兰、爱尔兰、奥地利、列支敦士登、哥斯达黎加和土库曼斯坦也是中立国家,列支敦士登和哥斯达黎加这两个国家甚至连军队都不设。
看看今天这个生活富足、闲适又平和的中立国奥利地,再联想到奥地利屡次战败的近代史,我就想:都知道和平、民主、文明这些词是好词,可是要在一个国家、在全体国民间实现这些好词,却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道理都是要经过漫长的摸索、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才能真正明白的。就说“和平”,当年的哈布斯堡王朝不想管好神圣罗马帝国范围内的各大邦国吗?当年的奥匈帝国不想管好一个面积大、民族多的国家吗?他们当然想,而且也一直在努力,他们可能觉得,谁不听话我就打谁,把别人打服了,和平自然就会来了。可是经历过这么多大大小小的战争之后,奥地利显然已经改变了想法。选择变成中立国就意味着,不能再插手别国的战争事务,如果有国民违反规定的,国家也不能为其行使外交保护权——以永远不插手国外战争事务、永远放弃从战争中谋取利益为条件,换取一个永久的和平,现在的奥地利觉得,这是对国家最好的选择了。
虽然不是很懂国际政治,不过想想因斯布鲁克这个怎么看怎么舒服的小城,我也觉得这个选择很不错。
对于普通人而言,和平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