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策
湖南人爱策,这是懂“策”字之意的非湖南人的共识,当然,更是湖南人自己引以为傲的资本。“策”字,作为湖南人的创造性注解,凭借着其目前的影响力,在新华字典里原有的字义基础上加上一条的是不为过的,形象,生动,贴切。据查,与时俱进的百度百科就很识时务的在“策”字释义的最后一条加上了此意:调侃,以湘方言中的长沙话为代表。
这事刹地就变得严肃起来了。
湖南人的“策”在外延上也许和北方语系中的“侃大山”、“唠嗑”、“扯谈”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从“计谋、对策”本意上延伸而来的“策”字中难免会闪烁些许智慧光芒,再加上湘方言抑扬顿挫的语调,不太缓慢的语速,如果,恰巧碰到的开策之人又为表情丰富之人,那么听湖南人“策”便无异于在观赏一场丰富的综艺节目了。如果,你又恰巧能够捕捉到湖南人“策”之时一个个有典故的“点”,应是相当于相声艺术中的“哏”,那想不捧腹大笑都是很难的事情了。
早前,湖南经视的《越策越开心》栏目能够作为一个具有浓郁地方方言特色的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足以证明这一点,这几年,《越策》淡下来了,或许是湖南本土人早已掌握这种开策的精髓和惯有套路,或许是因为芒果台一脉相承的《天天向上》取而代之,又或许是作为“策”文化的代表人物汪涵兄廉颇老矣,总之,《越策》已经难寻当年的惊艳。当然,这是题外话。一个节目的衰落,并不影响着这样一种本身就具有草根气息的表达方式在民间的推广和流传,套用一句话叫“凡饮白沙水处,皆有策计所在。”
湖南人的“策”的主要表现为“毒舌”,但不同于常规意义“毒舌”,尽管大多也是以“损人、贬人、揭短、爆丑”等为外在形式,但戏谑、逗乐成分居多。如果在小团体中,有幸成为被策的对象,说明你人缘不错,平时性格也豁达开朗,小家子脾气、过于拘谨和认真的人是很难真正体会这种“策”的快乐的,顶多也就是聚会上那个坐在角落里抿着嘴笑的人,生怕那最美的八个牙齿被人观赏到了。
既然有“被策”的对象,那么这个“被策”的人就应该有所回应,否则这样开策就有如拳头打在棉花上,很难精彩,不是有哪个不知名的伟人说过:“思想只有碰撞才会有火花的。”大体想来,如果被人策了,常用的“拆策”之招大约有以下几种套路:
一是顺坡骑驴型,这主要是当被对方讽刺和逗乐时,不解释,不辩论,而是顺着对方的意思直接承认,你说我黑,那我就说是自己堪比包公,正中你的下怀,你批评的和嘲讽的我都承认,这样就将对方的火力削弱了不少,能适时地绕开话题,也能达到娱乐大众,调节气氛的作用。
二是自黑丑化型,这里所说的丑化,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往下损,比较常见于当出现某种负面效果需要承担责任时,一般就会将自我贬低,说明自我的水平和目前不乐观的状况是相匹配的;你说我这件事干得没品,那我就是一没文化的。一种是往上抬,无论是从容貌,还是素质,都可以把自己过分标榜,甚至能与某些标杆人物齐肩,具体表现为自信心爆棚,如果能增加些许夸张的动作,效果就会好极人。你表扬我真是客气讲礼貌,我就自诩为这是素质高,没办法。这两种类型,都是以略显夸张的自我出现,越漫画,越开心。
三是亮点含哏型,这种方法应该是“拆策”之招中比较高级的方法了,它的使用要想产生良好的效果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首当其冲的就必须是策的内容成系列,策的人群成系统,否则你所说的点或哏对于别人而言就如同一门外语,一头雾水。而只有熟悉这个点或哏的典故或来源的人,才能在极短的时间里迅速明白你某句特定话语中所包含的巨大信息,然后如你所愿的呈现出“懂了”的表情,在哄堂大笑的同事,你便也能更好地“应策”。或许,这与一些特定的网络用语诸如“菊花”之类的是存在雷同之处的。
以我目前在“策坛”游走的道行来看,我大致也只能概括出以上几条,各位深谙“策”之道的大侠们也是可以不吝赐教的。
湖南人的开策也是讲究场合的,并不是所有的地方你都能感受到“策”之魅力。正规场合不策,上下级之间不策,大悲大喜时不策。湖南人能够放心大胆的开策之时,或为无利益谋取之辈的饭局,或为不策不死不损不快之朋的聚会,或为不适合交心宜说些不痛不痒之流的凑合,总之,在这些时机里,你就可以笑着听、笑着忘、站着乐,坐着更要乐了。如果在这些场合里,你硬要当真的去听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那么,“策”字的魅力也就荡然无存了。
某年某月,当我为一个策坛新手的懵懂之辈时,我就如此的“无牙”地犯下过一些小错误。我也曾经误判过一些男士的“骑驴顺坡”的开策之招,以为自己真的独特,那番衷肠和秋波,让人心生涟漪暗自窃喜。而在这个美丽误会的帮助之下,我亦茁壮成长,能云淡风轻的游刃于策坛侃海,不计较,不当真。
然而,不得不得承认,策成定势和习惯的人有时会有点收不住,会被这种强大的思维逻辑影响和烙印,张口就策,随口就来,热闹地策完后便只留下如同烟花放过后的一地狼藉。或许,汪涵舞台上下性格之反差,星爷戏里戏外表现之迥异,便能说明这一点。
今天,你策了吗?有空,好好说话。
2015-2-8 近来,压力颇大,新年第一“策”,调整情绪
这事刹地就变得严肃起来了。
湖南人的“策”在外延上也许和北方语系中的“侃大山”、“唠嗑”、“扯谈”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从“计谋、对策”本意上延伸而来的“策”字中难免会闪烁些许智慧光芒,再加上湘方言抑扬顿挫的语调,不太缓慢的语速,如果,恰巧碰到的开策之人又为表情丰富之人,那么听湖南人“策”便无异于在观赏一场丰富的综艺节目了。如果,你又恰巧能够捕捉到湖南人“策”之时一个个有典故的“点”,应是相当于相声艺术中的“哏”,那想不捧腹大笑都是很难的事情了。
早前,湖南经视的《越策越开心》栏目能够作为一个具有浓郁地方方言特色的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足以证明这一点,这几年,《越策》淡下来了,或许是湖南本土人早已掌握这种开策的精髓和惯有套路,或许是因为芒果台一脉相承的《天天向上》取而代之,又或许是作为“策”文化的代表人物汪涵兄廉颇老矣,总之,《越策》已经难寻当年的惊艳。当然,这是题外话。一个节目的衰落,并不影响着这样一种本身就具有草根气息的表达方式在民间的推广和流传,套用一句话叫“凡饮白沙水处,皆有策计所在。”
湖南人的“策”的主要表现为“毒舌”,但不同于常规意义“毒舌”,尽管大多也是以“损人、贬人、揭短、爆丑”等为外在形式,但戏谑、逗乐成分居多。如果在小团体中,有幸成为被策的对象,说明你人缘不错,平时性格也豁达开朗,小家子脾气、过于拘谨和认真的人是很难真正体会这种“策”的快乐的,顶多也就是聚会上那个坐在角落里抿着嘴笑的人,生怕那最美的八个牙齿被人观赏到了。
既然有“被策”的对象,那么这个“被策”的人就应该有所回应,否则这样开策就有如拳头打在棉花上,很难精彩,不是有哪个不知名的伟人说过:“思想只有碰撞才会有火花的。”大体想来,如果被人策了,常用的“拆策”之招大约有以下几种套路:
一是顺坡骑驴型,这主要是当被对方讽刺和逗乐时,不解释,不辩论,而是顺着对方的意思直接承认,你说我黑,那我就说是自己堪比包公,正中你的下怀,你批评的和嘲讽的我都承认,这样就将对方的火力削弱了不少,能适时地绕开话题,也能达到娱乐大众,调节气氛的作用。
二是自黑丑化型,这里所说的丑化,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往下损,比较常见于当出现某种负面效果需要承担责任时,一般就会将自我贬低,说明自我的水平和目前不乐观的状况是相匹配的;你说我这件事干得没品,那我就是一没文化的。一种是往上抬,无论是从容貌,还是素质,都可以把自己过分标榜,甚至能与某些标杆人物齐肩,具体表现为自信心爆棚,如果能增加些许夸张的动作,效果就会好极人。你表扬我真是客气讲礼貌,我就自诩为这是素质高,没办法。这两种类型,都是以略显夸张的自我出现,越漫画,越开心。
三是亮点含哏型,这种方法应该是“拆策”之招中比较高级的方法了,它的使用要想产生良好的效果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首当其冲的就必须是策的内容成系列,策的人群成系统,否则你所说的点或哏对于别人而言就如同一门外语,一头雾水。而只有熟悉这个点或哏的典故或来源的人,才能在极短的时间里迅速明白你某句特定话语中所包含的巨大信息,然后如你所愿的呈现出“懂了”的表情,在哄堂大笑的同事,你便也能更好地“应策”。或许,这与一些特定的网络用语诸如“菊花”之类的是存在雷同之处的。
以我目前在“策坛”游走的道行来看,我大致也只能概括出以上几条,各位深谙“策”之道的大侠们也是可以不吝赐教的。
湖南人的开策也是讲究场合的,并不是所有的地方你都能感受到“策”之魅力。正规场合不策,上下级之间不策,大悲大喜时不策。湖南人能够放心大胆的开策之时,或为无利益谋取之辈的饭局,或为不策不死不损不快之朋的聚会,或为不适合交心宜说些不痛不痒之流的凑合,总之,在这些时机里,你就可以笑着听、笑着忘、站着乐,坐着更要乐了。如果在这些场合里,你硬要当真的去听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那么,“策”字的魅力也就荡然无存了。
某年某月,当我为一个策坛新手的懵懂之辈时,我就如此的“无牙”地犯下过一些小错误。我也曾经误判过一些男士的“骑驴顺坡”的开策之招,以为自己真的独特,那番衷肠和秋波,让人心生涟漪暗自窃喜。而在这个美丽误会的帮助之下,我亦茁壮成长,能云淡风轻的游刃于策坛侃海,不计较,不当真。
然而,不得不得承认,策成定势和习惯的人有时会有点收不住,会被这种强大的思维逻辑影响和烙印,张口就策,随口就来,热闹地策完后便只留下如同烟花放过后的一地狼藉。或许,汪涵舞台上下性格之反差,星爷戏里戏外表现之迥异,便能说明这一点。
今天,你策了吗?有空,好好说话。
2015-2-8 近来,压力颇大,新年第一“策”,调整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