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地图
从5岁到离开扬州的15年,我都是在扬州中学这个大园子里长大的。
初中的时候背诵鲁迅的百草园,我怎么也背不下,因为那个小小的百草园与我心里这个大园子相比,实在相差太远,什么癞蛤蟆小飞虫,就是美女蛇也不让我觉得有什么稀奇的。
1988年,阳光灿烂,我刚上小学,脖子上挂一把钥匙,提溜着非左即右的鼻涕龙,开始了在这座大园子里的冒险。
今天这个大园子已差不多灰飞烟灭:校园和家属区被隔开、封闭成了贵族学校,到处塞满了巨大的楼房,压得人喘不上气。
我想仿照《玫瑰的名字》那样,画一幅地图,分享那些冻结在记忆里的场所。
1. 大门
2. 传达室:木结构的房子,檐口很低。江南厅堂的那种大块青石方地砖,被磨得黝黑发亮。大人们推自行车可以轻松地穿过通廊,伴随着车轮子跳过木门坎的“哗啦”声响,隔着木格窗和老师傅问声好,再“哗啦”一声,以一个潇洒的后上飞剪式潇洒骑去。
3. 老松树:老松树前面有一个“钥匙碑”,约5米高的水泥碑,外表水刷石,斑斑驳驳。四面有阴刻的钥匙形图案。小孩间传言说里面有国民党的财宝。
4. 树人堂:民国就有了,主要是个大礼堂,据说还是当年杰出校友设计。主楼有五层,木地板吱吱嘎嘎,非常阴暗,从来不敢一个人上去。
5. 大草坪:学生们拍毕业照的唯一指定地点。某个春节和我表哥炸炮仗烧掉了小半块草坪,不过开春还是绿油油的。
6. 状元楼:民国老楼,清水砖墙四坡顶,木地板下面老鼠猖獗。因为是高中楼,所以课桌上的货色比初中部高级很多,乘他们上体育课时潜入,总能收获一些稀奇的橡皮头、塑料花纸之类的东西。
7. 校长楼:中间有个穿堂厅,朝南对着主轴线的二楼有个很威严的半圆形校长阳台,站在上面可以俯视朱自清(雕像)的后脑勺。不过那间房已经改为广播室,有一台黑胶唱片机用来放眼保健操和广播操,和负责放广播的叔叔睡觉的床摆在一起。
8. 初中楼:两层,听说是文革期间造的。质量差到刮风时天花板掉灰,不太喜欢进去,还因为黑乎乎的走廊上一排马恩列斯毛让人觉得后背发毛。
9. 实验楼:新盖的气派大楼,教室用了时髦的旋转竖窗,因此暑假时可以轻松地溜进去窗自制高锰酸钾大炮。
10. 水杉林:兼停自行车,小雨不会湿,晚上阴森恐怖,路过也不敢转头看。
11. 河堤土坡:极限运动区,穿开裆裤飙三轮车,五年级开始飚两轮车,这里都是首选。有一次冲下坡自行车车刹脱了,人直接撞飞贴到了浴室的墙皮上。
12. 小白楼:接待贵宾的地方,非常之神秘,会有白色上海小轿车直接开进去。十几年间只有一次大铁门开着,我就这么大摇大摆的走了进去,只记得水泥小路刚被自来水冲洗的晶晶发亮。
13. 苗圃:也是一直锁着,但是围墙不高。每个暑假都会将翻入苗圃作为假期活动的高潮精心策划。苗圃深处是老花匠的小屋,里面单独围了一个小花园,这里有玻璃花房和叫不上名字的奇花异草。老花匠脾气不好,最惨的一次是被他捉住绑在了树上。
14. 女宿舍,从未涉足。
15. 高低杠和双杠:经常在上面吊猴子看日落,不过我只能翻上倒数第二高的那付双杠。
16. 训练馆和器材室:器材室里面有厚厚的灰尘,我一直想,沙漠里面可能就是这样的。
17. 乒乓球台:大概有八个,水泥砌的,但比其他学校的露天台子要高级很多,因为上面抹了灰找平,还刷了一层很有国际比赛感的绿油漆。要斗智斗勇外加交际手段才能得到的,大家管这种抢台子的行为叫“霸台”,如果缺少发育超前的强悍人物,两方妥协混编双打也是常事。
18. 攀爬架:高难度项目,有两层楼高。我的三个表姐都能爬到上面,坐着一边晃腿一边朝我吐瓜子皮。
19. 露天游泳池:青砖砌的,很深,爬梯摇摇欲坠,已经很长时间不用了,里面堆满了掉落的枯枝甚至垃圾,有一种地下森林的感觉。直到它被填平,我们都相信,树枝堆的深处有宝物被埋藏在里面。
20. 防空洞:据说可以走到城市的另一头,但是从来没有胆量尝试,而且里面实在是太臭了。
21. 外公家:堂屋很高,外公总是很威严的坐在太师椅上看他的参考消息,身后是老虎下山的挂画。堂屋后面的厨房里有一口大灶台,烧饭的时候总是云雾缭绕。
22. 主席台:地面平整度高而且宽敞,最适合拍洋片和打弹子球。
23. 排球场:其实只有两对水泥柱子,用来挂球网。下雨时泥土稀烂,留下无数条斜穿球场的自行车辙。据说是文革开批斗会的主要场地。
24. 公共厕所:规模很大,后面对着河堤的粪坑因此也特别壮观,夏日绿头大苍蝇猛烈如云。
25. 公共浴室:每到黄昏便开始云雾缭绕,肥皂味的烟雾中有无数扶着脸盆的人影在黄色的光晕里摇晃。
26. 黄色小屋:很新的的房子,每家都有一个小小的前花园,有个叫娜娜的女孩家门口长着好看的美人蕉。
27. 大户小院:认识住在里面的一个胖小孩,院子里的大桑树上打下来的桑葚果实在是人间美味。
28. 猪圈:食堂师傅会定时骑三轮车来喂泔水。有一段时间和小院胖子发明了用石子砸肥猪的游戏,放学书包里会特意搜集一堆尺寸合适的小砖头,乐此不疲。
29. 男宿舍:六层高的筒子楼,里面不光有男学生还有男老师,甚至男老师的一家,整天熙熙攘攘。入口第一间住着王同学一家,王同学的爸爸扎花灯发了财,买了一台任天堂,小孩子们放学去玩要排队。
30. 食堂:到处油叽叽的,放学会和几个人一起趴着长条桌上写作业。有一次晚上快睡觉被父母带到食堂,原来是某老师家的昙花开了,整个学校的家属都闻讯前来欣赏。
31. 空地:总是堆了几堆黄沙石子,还有一滩长期不干的积水,如果不愿意跑太远到教学区玩耍,这里是小孩们打发时间的主要地点。
32. 幼儿园:那时候没什么无障碍设计,门口有个大台阶,有一天中午等爸爸来接我,等到只剩一个阿姨陪我。爸爸出现时,我过于激动,从台阶上直接翻滚到地面。
33. 家属楼:很长的两条平房,每家只有一间屋,各家在门口搭出千奇百怪的厨房甚至洗澡间。屋前的空地上是一排晾衣架,天气好的太阳下,晾衣服的肥皂味和饭菜香四处飘散。
34. 家属楼:这块环境差一点,好多房子都是棚屋。
35. 校办厂:网上在家里能看见里面电光闪闪。
36. 校史馆或者图书馆:从来没去过。
37. 后门:家属一般从这个门进出。
38. “麦田”:其实是一片空地,长满了狗尾巴草,长得实在太茂盛,风吹过来像麦田一样翻滚。
39. 我的家:一栋三层的小楼。
初中的时候背诵鲁迅的百草园,我怎么也背不下,因为那个小小的百草园与我心里这个大园子相比,实在相差太远,什么癞蛤蟆小飞虫,就是美女蛇也不让我觉得有什么稀奇的。
1988年,阳光灿烂,我刚上小学,脖子上挂一把钥匙,提溜着非左即右的鼻涕龙,开始了在这座大园子里的冒险。
今天这个大园子已差不多灰飞烟灭:校园和家属区被隔开、封闭成了贵族学校,到处塞满了巨大的楼房,压得人喘不上气。
我想仿照《玫瑰的名字》那样,画一幅地图,分享那些冻结在记忆里的场所。
![]() |
1. 大门
2. 传达室:木结构的房子,檐口很低。江南厅堂的那种大块青石方地砖,被磨得黝黑发亮。大人们推自行车可以轻松地穿过通廊,伴随着车轮子跳过木门坎的“哗啦”声响,隔着木格窗和老师傅问声好,再“哗啦”一声,以一个潇洒的后上飞剪式潇洒骑去。
3. 老松树:老松树前面有一个“钥匙碑”,约5米高的水泥碑,外表水刷石,斑斑驳驳。四面有阴刻的钥匙形图案。小孩间传言说里面有国民党的财宝。
4. 树人堂:民国就有了,主要是个大礼堂,据说还是当年杰出校友设计。主楼有五层,木地板吱吱嘎嘎,非常阴暗,从来不敢一个人上去。
5. 大草坪:学生们拍毕业照的唯一指定地点。某个春节和我表哥炸炮仗烧掉了小半块草坪,不过开春还是绿油油的。
6. 状元楼:民国老楼,清水砖墙四坡顶,木地板下面老鼠猖獗。因为是高中楼,所以课桌上的货色比初中部高级很多,乘他们上体育课时潜入,总能收获一些稀奇的橡皮头、塑料花纸之类的东西。
7. 校长楼:中间有个穿堂厅,朝南对着主轴线的二楼有个很威严的半圆形校长阳台,站在上面可以俯视朱自清(雕像)的后脑勺。不过那间房已经改为广播室,有一台黑胶唱片机用来放眼保健操和广播操,和负责放广播的叔叔睡觉的床摆在一起。
8. 初中楼:两层,听说是文革期间造的。质量差到刮风时天花板掉灰,不太喜欢进去,还因为黑乎乎的走廊上一排马恩列斯毛让人觉得后背发毛。
9. 实验楼:新盖的气派大楼,教室用了时髦的旋转竖窗,因此暑假时可以轻松地溜进去窗自制高锰酸钾大炮。
10. 水杉林:兼停自行车,小雨不会湿,晚上阴森恐怖,路过也不敢转头看。
![]() |
![]() |
11. 河堤土坡:极限运动区,穿开裆裤飙三轮车,五年级开始飚两轮车,这里都是首选。有一次冲下坡自行车车刹脱了,人直接撞飞贴到了浴室的墙皮上。
12. 小白楼:接待贵宾的地方,非常之神秘,会有白色上海小轿车直接开进去。十几年间只有一次大铁门开着,我就这么大摇大摆的走了进去,只记得水泥小路刚被自来水冲洗的晶晶发亮。
13. 苗圃:也是一直锁着,但是围墙不高。每个暑假都会将翻入苗圃作为假期活动的高潮精心策划。苗圃深处是老花匠的小屋,里面单独围了一个小花园,这里有玻璃花房和叫不上名字的奇花异草。老花匠脾气不好,最惨的一次是被他捉住绑在了树上。
14. 女宿舍,从未涉足。
15. 高低杠和双杠:经常在上面吊猴子看日落,不过我只能翻上倒数第二高的那付双杠。
16. 训练馆和器材室:器材室里面有厚厚的灰尘,我一直想,沙漠里面可能就是这样的。
17. 乒乓球台:大概有八个,水泥砌的,但比其他学校的露天台子要高级很多,因为上面抹了灰找平,还刷了一层很有国际比赛感的绿油漆。要斗智斗勇外加交际手段才能得到的,大家管这种抢台子的行为叫“霸台”,如果缺少发育超前的强悍人物,两方妥协混编双打也是常事。
18. 攀爬架:高难度项目,有两层楼高。我的三个表姐都能爬到上面,坐着一边晃腿一边朝我吐瓜子皮。
19. 露天游泳池:青砖砌的,很深,爬梯摇摇欲坠,已经很长时间不用了,里面堆满了掉落的枯枝甚至垃圾,有一种地下森林的感觉。直到它被填平,我们都相信,树枝堆的深处有宝物被埋藏在里面。
20. 防空洞:据说可以走到城市的另一头,但是从来没有胆量尝试,而且里面实在是太臭了。
21. 外公家:堂屋很高,外公总是很威严的坐在太师椅上看他的参考消息,身后是老虎下山的挂画。堂屋后面的厨房里有一口大灶台,烧饭的时候总是云雾缭绕。
22. 主席台:地面平整度高而且宽敞,最适合拍洋片和打弹子球。
23. 排球场:其实只有两对水泥柱子,用来挂球网。下雨时泥土稀烂,留下无数条斜穿球场的自行车辙。据说是文革开批斗会的主要场地。
24. 公共厕所:规模很大,后面对着河堤的粪坑因此也特别壮观,夏日绿头大苍蝇猛烈如云。
25. 公共浴室:每到黄昏便开始云雾缭绕,肥皂味的烟雾中有无数扶着脸盆的人影在黄色的光晕里摇晃。
26. 黄色小屋:很新的的房子,每家都有一个小小的前花园,有个叫娜娜的女孩家门口长着好看的美人蕉。
27. 大户小院:认识住在里面的一个胖小孩,院子里的大桑树上打下来的桑葚果实在是人间美味。
28. 猪圈:食堂师傅会定时骑三轮车来喂泔水。有一段时间和小院胖子发明了用石子砸肥猪的游戏,放学书包里会特意搜集一堆尺寸合适的小砖头,乐此不疲。
29. 男宿舍:六层高的筒子楼,里面不光有男学生还有男老师,甚至男老师的一家,整天熙熙攘攘。入口第一间住着王同学一家,王同学的爸爸扎花灯发了财,买了一台任天堂,小孩子们放学去玩要排队。
![]() |
![]() |
30. 食堂:到处油叽叽的,放学会和几个人一起趴着长条桌上写作业。有一次晚上快睡觉被父母带到食堂,原来是某老师家的昙花开了,整个学校的家属都闻讯前来欣赏。
31. 空地:总是堆了几堆黄沙石子,还有一滩长期不干的积水,如果不愿意跑太远到教学区玩耍,这里是小孩们打发时间的主要地点。
32. 幼儿园:那时候没什么无障碍设计,门口有个大台阶,有一天中午等爸爸来接我,等到只剩一个阿姨陪我。爸爸出现时,我过于激动,从台阶上直接翻滚到地面。
33. 家属楼:很长的两条平房,每家只有一间屋,各家在门口搭出千奇百怪的厨房甚至洗澡间。屋前的空地上是一排晾衣架,天气好的太阳下,晾衣服的肥皂味和饭菜香四处飘散。
34. 家属楼:这块环境差一点,好多房子都是棚屋。
35. 校办厂:网上在家里能看见里面电光闪闪。
36. 校史馆或者图书馆:从来没去过。
37. 后门:家属一般从这个门进出。
38. “麦田”:其实是一片空地,长满了狗尾巴草,长得实在太茂盛,风吹过来像麦田一样翻滚。
39. 我的家:一栋三层的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