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虹日记2.0 柴静·看见
又把柴静的新书发布会看了一遍。
距离这本书发行,已经两年过去了,从小至今,除了课本以外,这是唯一一本看了两遍(不算有时零零星星翻阅)的书,这也是后来我意识到记录生活有什么意义的直接导火索。这两年来,陆陆续续也还真写了一些东西,虽然成不了篇章,但毕竟是注入了自己的感情的精力。以至于后来有些时候,我更愿意把对知己好友的祝福转化为文字而不是话语,不光是显得正式,是因为文字是值得保留而思考的材料。
新书发布会前面有个视频,央视制作水准,符合她新闻人的职业特点,大气且直切要害。视频最后,柴静引用朱光潜老先生的一句话“此时此地此身”,柴静这么解释:“此时我能做的事,绝不推诿到下一时刻;此地我能做的事,绝不想着换另外一个境地我再做;此身我能做的事,我绝不妄想于他人来替代。”(朱光潜三立座右铭,这是他最后一次立下的)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挺震撼的,这不同于很多名言宏伟而空旷,这就是告诫自己在我应该如何完成我的人生。
我看过一些其他人引用这句话的解释,温家宝总理引用过,人民日报等多家官方报纸也用过。仅从我看到的资料而论,我认为柴静的解释简洁而适用。她并没有把责任、义务、道德等捆绑在其中,只是指明对自己的具体要求。
引用这句话,柴静是在追寻一种人格力量,作为她身为一个记者,身为一个与国家共成长的见证人而出发的动力、抵达的追求。
本身去理解这样的文字就需要时间与阅历的沉淀,换作自身思考,常常引来的是忧虑之情。惶恐因虚度光阴而错失提升自己的机会,担忧因盲从草率而深信流言蜚语。
于是在错愕之中,我很想学着柴静,或者那些文化老先生们,尝试与生活中人与事产生理性与感性的交流,记录责任与道德的交融,从思维的桎梏脱离出来,寻觅新的生机。
要把抽象的东西记录得有厚重感,不是一个生活单一得大学生能做好。
我经常有种感觉,凡是大道理,一定是经历天灾人祸生离死别之后才恍然顿悟,好像只有沉痛的人生才配得上这样的生存之道。一次,看到柴静采访稿的名字是“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一个很沉重的话题(有兴趣可自行百度)。这样的文字好像都在印证着我那样的想法是正确的,于是,那种希望沾上一点文艺气息有能彰显思想深度的欲望就萌发了,生搬硬套,态度不可一世。
我留有文字做记录,不忍多看。
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过去或者现在正处在这样的状态下,因为这样霸道的主观意识实在是像一副自认为名贵的有色镜,让你看不清事物的真实和原本来自于内心的目的。
有些道理必须要有所经历才能体会,但也从来没人说过,单一而朴实的生活就一定不能理解和拥有人生的智慧。误以为只有高深的道理才有意义就全然不顾自身处境向往一场轰轰烈烈视死如归的人生旅行,这样的想法应该不少人都有,也肯定有很多人去实践,我觉得这件事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只是开始的逻辑太片面了,这样的心态,关注点必定会故意向你之前所认识的那些道理偏移,不免遗漏本属于自己的心灵财富。
闾丘露薇曾经发文质疑柴静的专业性,指责她因流露过多个人感情而讨巧观众。
因为不是专业人士,看到这样的质疑也无法做出什么评论。易中天曾经这样说自己:“我可能不是中国研究历史能力最强的人,但我有很棒的史观。”只要是人主宰的事物,就必定会将个人的价值观融入其中,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新闻本身并不是第一手信息来源,从现场发生到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信息,这其中有多少加工的过程,大家很难辨别,新闻所追求的客观公正我认为更多体现的迎合社会积极的普世价值,而不是绝对追求事件与原来的样子。因为人从看到一件事情的开始之后,感受就不一样了,911事件对于恐怖分子和受美国无端压迫的人来说,可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但对于世界上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场灭绝人性的灾难。
立场这个东西,可以变化但不能混沌,静观自己这短时间看待事物的态度,会冷静很多。我不会再参照我本身所习惯的简单善恶逻辑,也尽量避免任何事情都以趋利避害为先。
最后借引朱光潜老先生的话:
"我应该感谢文艺的地方很多,尤其是它教我学会一种观世法。……凡是不能持冷静的客观的态度的人,毛病都在把‘我’看得太大。他们从‘我’这一副着色的望远镜里看世界,一切事物于是都失去它们本来的面目。"
距离这本书发行,已经两年过去了,从小至今,除了课本以外,这是唯一一本看了两遍(不算有时零零星星翻阅)的书,这也是后来我意识到记录生活有什么意义的直接导火索。这两年来,陆陆续续也还真写了一些东西,虽然成不了篇章,但毕竟是注入了自己的感情的精力。以至于后来有些时候,我更愿意把对知己好友的祝福转化为文字而不是话语,不光是显得正式,是因为文字是值得保留而思考的材料。
新书发布会前面有个视频,央视制作水准,符合她新闻人的职业特点,大气且直切要害。视频最后,柴静引用朱光潜老先生的一句话“此时此地此身”,柴静这么解释:“此时我能做的事,绝不推诿到下一时刻;此地我能做的事,绝不想着换另外一个境地我再做;此身我能做的事,我绝不妄想于他人来替代。”(朱光潜三立座右铭,这是他最后一次立下的)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挺震撼的,这不同于很多名言宏伟而空旷,这就是告诫自己在我应该如何完成我的人生。
我看过一些其他人引用这句话的解释,温家宝总理引用过,人民日报等多家官方报纸也用过。仅从我看到的资料而论,我认为柴静的解释简洁而适用。她并没有把责任、义务、道德等捆绑在其中,只是指明对自己的具体要求。
引用这句话,柴静是在追寻一种人格力量,作为她身为一个记者,身为一个与国家共成长的见证人而出发的动力、抵达的追求。
本身去理解这样的文字就需要时间与阅历的沉淀,换作自身思考,常常引来的是忧虑之情。惶恐因虚度光阴而错失提升自己的机会,担忧因盲从草率而深信流言蜚语。
于是在错愕之中,我很想学着柴静,或者那些文化老先生们,尝试与生活中人与事产生理性与感性的交流,记录责任与道德的交融,从思维的桎梏脱离出来,寻觅新的生机。
要把抽象的东西记录得有厚重感,不是一个生活单一得大学生能做好。
我经常有种感觉,凡是大道理,一定是经历天灾人祸生离死别之后才恍然顿悟,好像只有沉痛的人生才配得上这样的生存之道。一次,看到柴静采访稿的名字是“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一个很沉重的话题(有兴趣可自行百度)。这样的文字好像都在印证着我那样的想法是正确的,于是,那种希望沾上一点文艺气息有能彰显思想深度的欲望就萌发了,生搬硬套,态度不可一世。
我留有文字做记录,不忍多看。
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过去或者现在正处在这样的状态下,因为这样霸道的主观意识实在是像一副自认为名贵的有色镜,让你看不清事物的真实和原本来自于内心的目的。
有些道理必须要有所经历才能体会,但也从来没人说过,单一而朴实的生活就一定不能理解和拥有人生的智慧。误以为只有高深的道理才有意义就全然不顾自身处境向往一场轰轰烈烈视死如归的人生旅行,这样的想法应该不少人都有,也肯定有很多人去实践,我觉得这件事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只是开始的逻辑太片面了,这样的心态,关注点必定会故意向你之前所认识的那些道理偏移,不免遗漏本属于自己的心灵财富。
闾丘露薇曾经发文质疑柴静的专业性,指责她因流露过多个人感情而讨巧观众。
因为不是专业人士,看到这样的质疑也无法做出什么评论。易中天曾经这样说自己:“我可能不是中国研究历史能力最强的人,但我有很棒的史观。”只要是人主宰的事物,就必定会将个人的价值观融入其中,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新闻本身并不是第一手信息来源,从现场发生到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信息,这其中有多少加工的过程,大家很难辨别,新闻所追求的客观公正我认为更多体现的迎合社会积极的普世价值,而不是绝对追求事件与原来的样子。因为人从看到一件事情的开始之后,感受就不一样了,911事件对于恐怖分子和受美国无端压迫的人来说,可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但对于世界上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场灭绝人性的灾难。
立场这个东西,可以变化但不能混沌,静观自己这短时间看待事物的态度,会冷静很多。我不会再参照我本身所习惯的简单善恶逻辑,也尽量避免任何事情都以趋利避害为先。
最后借引朱光潜老先生的话:
"我应该感谢文艺的地方很多,尤其是它教我学会一种观世法。……凡是不能持冷静的客观的态度的人,毛病都在把‘我’看得太大。他们从‘我’这一副着色的望远镜里看世界,一切事物于是都失去它们本来的面目。"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